上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B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材料一
目录
……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
第十章 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 独自谋生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第十六章 我又成了新生
第十七章 故友重现
……
第二十八章 米考伯先生的挑战
第二十九章 重访斯蒂福思家
……
材料二
①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②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更不要说跟斯蒂福思、特雷德尔那班人比较了——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那天上午,每当米克·沃克离开时,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混进了我用来洗瓶子的水中。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③账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去账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④“这位就是。”昆宁先生指着我说。
⑤“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⑥“这位是米考伯先生。”昆宁先生对我介绍说。“啊哈!”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姓。”“米考伯先生,”昆宁先生说,“认识谋得斯通先生。他能找到顾客时,就给我们介绍生意,我们付他佣金。谋得斯通先生已给他写了信,谈了你的住宿问题,现在他愿意接受你作他的房客。”“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先生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我就住在那儿。”我朝他鞠了一个躬。“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远,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先生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这里,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因为他愿不怕麻烦前来领我,对我真是太好了。
⑦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⑧米考伯先生曾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的想象,我已弄不清楚。我只知道,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他确实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只是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相信。现在,他给各行各业的商家跑街招揽生意,不过恐怕赚不到多少钱,也许根本赚不到钱。
⑨“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⑩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1.【材料二】(选文)内容出自【材料一】目录的第______章。
2.“米考伯(Micawberism)”一词被收入英语词典,意思是“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请结合【材料二】(选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3.近期,建平中学语文组准备将《大卫·科波菲尔》定为学生阅读的“每月一书”,请你以推荐人的身份写一份简要的推荐语,向广大中学生推荐此书。
4.在小说中,人物的命名与称呼常常具有辅助情节发展或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
【例1】昆宁先生向米考伯介绍大卫时从“谋得斯通少爷”变回了“科波菲尔少爷”,前后的对比体现了谋得斯通先生对于大卫态度的改变,也从侧面表现了大卫生活的每况愈下。
【例2】大卫的同学斯蒂福斯的名字来源于“steer”意为“操纵方向,掌舵,驾驶”。斯蒂福思在萨伦学校时便是学生中的领袖,最后则在一场暴风雨中淹死在大海之上,就如同一艘船一样,正是照应了他的名字。
请你对鲁迅小说中“祥林嫂”的称呼,或“孔乙己”的姓名加以分析(不少于200字)。
二、文言小题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郑牢论戒贪
①广西总帅府一郑牢者,老隶也,性鲠直敢言。都督韩观威严不可犯,亦知牢。观每醉后杀人,牢度有不可杀者,辄不杀,留俟其醒,白以不敢杀之故,以是观尤德之。
②观卒,山忠毅公云继任,公固廉正贤者,下车首延高年耆德,询边事。有以郑牢言者,云进之,曰:“世谓为将者不计贪,矧广西素尚货利,我亦可贪否?”牢曰:“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公又曰:“人云土夷馈送,苟不纳之,彼必疑且忿,奈何?”牢言:“居官黩货,则朝廷有重法,乃不畏朝廷,反畏蛮子耶?”公亦笑纳之。公镇广西逾十年,廉操终始不渝,固不由牢,而牢亦可尚云。
(1)牢度有不可杀者 ( ) (2)以是观尤德之 ( )
(3)公固廉正贤者 ( ) (4)矧广西素尚货利 ( )
(5)居官黩货 ( ) (6)廉操终始不渝 ( )
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宋濂坦诚谨慎
①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②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彼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1)未尝讦人过( ) (2)翼日,问濂昨饮酒否( )
(3)间召问群臣臧否( ) (4)濂惟举其善者曰( )
(5)恶可深罪( ) (6)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尚之传
①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人也。少颇轻薄,好摴蒱,及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②尚之女适刘湛子黯,而湛与尚之意好不笃。湛欲领丹阳,乃徙尚之为祠部尚书,领国子祭酒。尚之甚不平。湛诛,迁吏部尚书。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文帝:“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以鈇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上曰:“始诛刘湛等,方欲引升后进。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
③二十二年,为尚书左仆射。是岁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尚之谏,上不许,曰:“小人常日曝背,此不足为劳。”时上行幸,还多侵夜,尚之又表谏,上优诏纳之。
④先是患货少铸四铢钱人间颇盗铸多翦凿古钱以取铜,上患之。二十四年,录尚书江夏王义恭议,以一大钱当两,以防翦凿,议者多同。尚之议曰:“凡创制改法,宜顺人情,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泉布废兴,未容骤议。前代赤仄白金,俄而罢息,六货愤乱,人泣于市。良由事不画一,难用遵行。自非急病权时,宜守长世之业。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欲均之意。”中领军沈演之以为若以大钱当两,则国传难朽之宝,家赢一倍之利,不俟加宪,巧源自绝。上从演之议,遂以一钱当两。行之经时,公私非便,乃罢。
⑤尚之立身简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妾。执衡当朝,畏远权柄,亲故一无荐举。薨年七十九,谥曰简穆公。
(选自《南史》卷三十,有删改)
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尚之女适刘湛子黯( ) (2)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 )
(3)若在内衅成( ) (4)还多侵夜( )
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
9.在“一大钱当两”这一币制之争中,何尚之败给了沈演之,这是否意味着何尚之所议说服力不够?请联系第④段何尚之的话加以分析。
10.何尚之去世后被谥“简穆”,《逸周书·谥法解》对“穆”有一解为“布德执义曰穆”。请结合文意,分析以“布德执义”评价何尚之是否贴切。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清华堂记(节选)
【元】戴表元
①奉化万竹有彦受者,筑读书之堂于所居之东而请名于余,余名之“清华”而告之曰:
②子亦知夫水与木乎?水之滔滔而来,若是之清而不污者,岂非崇冈激之、巨石梗之,疏治之不已而致然乎?林木之苍然,其蔚蔼蒨绚,若是之可悦者,岂非以前日之凝冬冱寒郁薄之久,而能坚其华乎?是不难喻也。
③今子之质甚良而资甚裕,良则不烦,裕则不劳,不烦不劳则不知所苦而懈于学。吾固愿子激梗之以崇冈巨石,郁薄之以凝冬冱寒,使清者益疏而深,华者益成而坚,不亦可乎?
④□子之宗,不为不清且华矣。亢宗之难,不如承宗之易,子之智似亦足以知之矣。以关西之风节而有德祖①,河东之名德而有子厚②,非不爽然起于人意,顾去其宗则甚远,故不愿子之似之也。
⑤彦受继自今,问安视膳之暇,督耕治事之隙,游歌于此台之上,日取古圣贤之言,洗濯培壅,候异时学成而材立,交广而名畅,然后不得已而用,则用于世为高流;不得已而处,则处于家为隆栋。余之所爱于彦受,庸有既耶③?
【注】①关西指杨震,有“关西孔子”之誉;德祖指杨震的后人杨修。②河东指唐朝宰相柳浑;子厚指柳浑的后人柳宗元。③庸有既耶:哪里有尽头呢?
11.校勘本文时,应在第④段画线句□中填入的一项是( )
A.故 B.且 C.固 D.然
1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彦受的读书堂命名为“清华堂记”。
B.作者认为,白手起家比继承祖业更艰难。
C.德祖、子厚虽也不错,但远不如其祖宗。
D.作者提醒彦受,读书堂是为读书而建造。
13.请结合第②③段,赏析作者劝导的艺术性。
14.从全文看,作者“爱于彦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十一 2.①肖像描写。对他体型、头及脸的描写,突出他长相滑稽的特点;对手杖与眼镜的描写,突出他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体现他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特点。
②语言描写。说话时替“我”着想,“露出亲密的样子”,写其善良;“文雅的气派”写出其爱慕虚荣、不切实际;说话中“屈尊俯就”、喜欢卖弄,写其迂腐的特点。
③动作描写。答应来接大卫后告辞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显示其“文雅的气派”,一个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滑稽形象跃然于纸上。 3.《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传性的经典作品。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个身世不幸的遗腹子,年轻柔弱的母亲改嫁后,大卫的继父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冷暴力精神虐待。不久,母亲和刚出生的婴儿死去,大卫沦为孤儿,被送去当童工,早早地失去了童年,饱尝人世的艰辛。他不堪忍受痛苦生活的折磨,决定投奔姨奶奶,开始新的生活。经历了种种世事变迁、悲欢离合,大卫.科波菲尔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并获得了真爱和幸福。《大卫·科波菲尔》这部杰出的成长小说始终贯穿着友爱、善良、坚强,甚为感动人心。它是一部可以获得幸福和成就的成长励志巨著,是优秀的人生教科书。 4.示例一:祥林嫂。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之所以叫“祥林嫂”,是因为她的第一任丈夫叫“祥林”,从本质上揭示出旧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并且这个名字也一直伴随着她,即使再进鲁镇时,虽然又嫁了贺老六,人们却还叫她“祥林嫂”。可见,她的第二次婚姻虽然是那个社会逼迫的却又不为他们认可,甚至被当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再从“祥林”这两个字本身来看,应是“吉祥如林”之意,也反映了那个小户人家在取名字时的美好愿望。但事实却正相反,不仅他本人早逝,且连带个媳妇也受尽人间苦难,这种反差正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深刻揭露,劳动人民的希望总是好的,可这对于人们命运的真正改变却没有多大作用。
示例二:孔乙己的名字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孔”是姓,孔姓很容易让人想到孔儒,他的名字中的“乙己”来源于孩子们初学写字时使用的描红纸上的文字“上大人孔乙己”,这些文字是简单的、重复的,用于模仿书写,因此,“孔乙己”这个名字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深意,它只是一个半懂不懂的、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砌,属于一种儿戏式的命名方式,尽管名字可能是他人所取的“外号”,但它成为孔乙己特定的代号,暗示了孔乙己学问不深,读书落魄,穷酸迂腐的人物形象,也暗示了他作为一个迂腐文人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5. 度:估计,推测。 德:感激,感恩。 固:本来,确实。 矧:况且,何况。 黩:贪污,贪赃。 渝:改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郑牢估计有些人不该被杀。
(2)句意:韩观因此特别感激郑牢。
(3)句意:山忠毅公本来就是廉洁正直的贤者。
(4)句意:况且广西一向崇尚货利。
(5)句意:在官位上贪污受贿。
(6)句意:廉洁的操守始终没有改变。
参考译文:
广西总帅府有一个叫郑牢的人,是个老隶卒,性格刚直敢言。都督韩观威严不可侵犯,也知道郑牢的为人。韩观每次醉酒后杀人,郑牢认为有些人不该杀,就不杀,等韩观醒来后,告诉他不敢杀的原因,因此韩观特别感激他。
韩观去世后,山忠毅公云继任总帅,山忠毅公本来就是廉洁正直的贤人,上任后首先请来年长有德行的人,询问边疆事务。有人推荐郑牢,山忠毅公召见他,说:“世人都说做将领的不计较贪财,何况广西一向崇尚财利,我也可以贪财吗?”郑牢说:“大人刚到任,就像一件洁白的新袍子,有一点污点,就像白袍子上点了墨,永远洗不掉。”山忠毅公又说:“有人说当地土著送礼,如果不接受,他们必定怀疑且愤怒,怎么办?”郑牢说:“做官贪污,朝廷有重法,难道不怕朝廷,反而怕蛮子吗?”山忠毅公也笑着接受了他的建议。山忠毅公镇守广西十多年,廉洁操守始终不变,这固然不是因为郑牢的缘故,但郑牢也值得称赞。
6. 过失 第二天 间或、偶尔 举出 怎么 (如果)没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句意: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
(2)句意: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
(3)句意: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
(4)句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5)句意:怎么能够重责(他)呢?
(6)句意:(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参考译文: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居室,命名为“温树”。客人问到宫中的事情,宋濂就用手指着给客人看,(表示不想谈论)。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他岂只是君子,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
7. 嫁给 违逆 裂痕 临近 8.范晔起事的迹象还不明显,就预先罢黜他,百姓将说你等不能容才,认为我听信受谗言。 9.不意味何尚之所议说服力不够。
何尚之的建言,先明确提出观点:修改法令要顺应民心。得民心得天下,是亘古不变的治理国家的道理。
然后举前代停用赤仄、白金的事例,希望吸收历史教训,事实胜于雄辩,极具说服力。
再用假设论证,进一步指出危害。
讲道理,摆事实,明危害,层层深入,分析透彻,很有说服力。 10.以“布德执义”评价何尚之很贴切。
“布德”指布施恩德,“执义”指坚持做合理的该做的事。
何尚之在皇帝于盛暑修华林园时,坚持劝谏,最终使皇帝听取劝谏,使百姓摆脱了劳役之苦。
币制之争中,在议事者大多同意一钱当两的情况下,何尚之仍然坚持劝谏,指出这种改革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危害。
这两件事都体现了何尚之的“布德执义”,所以评价贴切。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记述何尚之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从轻薄少年到德行高尚的转变。文章重点描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坚持原则的品格,如对范晔的预见、对币制改革的反对等,突显了他的智慧和操守。最终,他简约自律的生活方式和不徇私情的作风,使他获得了“简穆”的谥号,体现了“布德执义”的评价。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嫁给。句意:何尚的女儿嫁给刘湛的儿子刘黯。
②违逆。句意:从没有背离民众违逆物理而能长久的。
③裂痕、嫌隙。句意:如果在朝廷中嫌隙酿成。
④接近,临近。句意:回来时大多邻近深夜。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彰”,明显;“豫”,预先;“相”,偏指一方,他;“以……为”,认为。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围绕“说服力”,可以从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手法入手。
建言的第一层,“凡创制改法,宜顺人情,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是建言的观点句,何尚之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易于皇帝把握建言内容。
建言的第二层,“前代赤仄白金,俄而罢息,六货愦乱,人泣于市。良由事不画一,难用遵行”是前代的历史教训,以前代停用币制的危害,来劝谏皇帝,最具说服力。
建言的第三层,“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欲均之意”,进一步指出改革币制的危害:贫富分化加剧,国家币制改革失败。
整体看,何尚之所议,论证结构层层深入,论证事例典型,论证有利,道理透彻。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明确个人观点:评价贴切。
然后解释“布德执义”的涵义,按照评价,根据人物事迹,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件事是“是岁造华林园,并盛暑役”“日曝背”,何尚之劝谏皇帝,即使皇帝不采纳“上不许”,深夜巡行回来“时上行幸,还多侵夜”,“又表谏”,表现了他的坚持道义,劝谏的结果是“上优诏纳之”,皇帝收回成命,百姓受益,体现了他的布施恩德。
第二件事是“以一大钱当两,以防翦凿,议者多同。尚之议”时,何尚之从民意出发,论证了币制改革给百姓带来的不便,虽然皇帝一开始采纳建言,但是力排众议的做法表现了他的坚持道义。“行之经时,公私非便,乃罢”可见,事实与他当初的预测是一致的,皇帝最终收回成命,多少还是受他的建言影响,也可以体现他的布施恩德。
最后重申观点。
参考译文:
何尚之传
①何尚之,字彦德,是庐江灊县人。年少时颇为轻薄,喜欢摴蒱赌博之类的游戏,等到长大,痛改前非,决心走正道,因为有操行被称赞。
②何尚之的女儿嫁给刘湛的儿子刘黯,但刘湛和何尚之交情不深。刘湛想兼管丹阳,就调任何尚之任祠部尚书,兼任国子祭酒。何尚之很是不平。刘湛被处死后,迁升吏部尚书。当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何尚之察觉到他的思想旨趣不同寻常,禀告文帝:“应该外放他到广州,如果在朝廷中嫌隙酿成,就不得不以鈇钺相加(处死)。一再诛杀大臣,有损于皇帝的教化。”文帝说:“才处死刘湛等人,正想推荐提拔后进。范晔起事的迹象还不明显,就预先罢黜他,百姓将说你等不能容才,认为我听信受谗言。假如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必担忧导致大的变故了。”范晔后来谋反被处死,皇上嘉奖他能事先预知。
③元嘉二十二年,任尚书左仆射。这一年营造华林园,都要在酷暑役使人劳作。何尚之劝谏,皇上不同意,说:“小民(百姓)经常被太阳曝晒着后背,这不足为虑。”这时皇上巡幸,回来大多邻近深夜,何尚之又上表劝谏,皇上下诏褒奖,采纳了他的意见。
④在这之前,因担心货物少,铸造了四铢钱,民间很多人盗铸,大多翦凿古钱来获取铜,皇上为此担心。二十四年,采用尚书江夏王义恭建议,用一大钱当两枚四铢钱使用,来防止翦凿,议事者大多同意。何尚之建言说:“凡是创立制度修改法令,应该顺应人心,从没有背离民众违逆物理而能长久的。钱币的废兴,不容急促谈论。前代用的赤仄、白金,一下子停用,造成各种货物混乱,人们在集市哭泣。这的确是因为事情不统一,难以遵照执行。如果不是有紧急困难因时权变,就应该守护绵延久存的事业。如果现在的币制执行下去,那么富人的财货自会倍增,贫困的人自会更加贫困,我担心这不是朝廷用来想达到平均财货的意图。”中领军沈演之认为如果以大钱当两枚四铢钱,那么国家就会流传难朽的珍贵古钱,家庭就能赢得一倍的利润,不用等到施加法令,取巧的根源自会断绝。皇上听沈从演的建议,于是用一钱当两。实行了一段时间,公家私人都不方便,就停用了。
⑤尚之为人处世节俭,车子衣服都很朴素,妻子死后不再续娶,又没有姬妾。执政掌权,对权贵敬而远之,亲戚朋友一个也没有举荐。终年七十九,谥号简穆公。
11.B 12.D 13.以水清木华是因为激梗、郁薄而成为喻,说理生动形象。肯定彦受资质好,鼓励他达到清与华的境界,给人鼓舞、给人希望。运用反问句,加强劝导的殷切语气,给人催迫感。 14.①作者给彦受的堂命名还替他作记,作者对彦受有很大的期待,给他的堂命名为“清华”,并鼓励他努力去做到清华。
②作者告诫他目前做得还不够,担心他达不到祖上的高度。
③作者对彦受语气严厉,这些殷勤的行为、高度的期待、深远的忧虑和严厉的语气,无不体现长辈对晚辈的切责深爱。
【整体分析】《清华堂记》是元代戴表元为友人彦受所作的记文。文章通过对水与木的比喻,阐述了清华之意,强调了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良好的资质和环境并不足以成就一个人,必须通过艰苦的磨练和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清华的境界。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既有对友人的期许,也有对后世学子的启示,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从语义上看,前文论述了彦受自身质良资裕,又提出希望他以崇冈巨石激梗自己、以凝冬冱寒郁薄自己,使自己更加优秀。接着说“子之宗,不为不清且华矣”,选项B“且”在这里可表示递进关系,“且”字既承接上文对彦受个人的期望,又进一步引出对其家族的评价,强调其家族既清且华,有递进之意。从语气上看,“且”字较为缓和,有进一步阐述说明的感觉,符合这段文字娓娓道来、逐步深入分析的行文风格。
若用“故”,则为因果关系,前文内容与对其家族的评价之间并非因果联系;“固”表示本来、原来,不符合语境;“然”可表转折或对前面情况的肯定,也不恰当。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提醒彦受,读书堂是为读书而建造”错。根据原文“游歌于此台之上,日取古圣贤之言,洗濯培壅,候异时学成而材立,交广而名畅”分析,作者希望彦受在清华堂不仅要读书,学有所成,更要修养品行,为将来成才、立名而做准备。
参考译文:
①奉化县万竹村有个叫彦受的人,他在自己居住的东面修筑读书堂,并向我请求为(这个)堂命名,我给堂命名为“清华”堂,并告诉他说:
②您也知道那水与树吗?水滔滔而来,像这样清澈而且不被污染的,难道不是高山激荡它、巨石阻塞它,不停地疏通治理它从而导致它这样吗?树木苍翠,繁茂、鲜明绚丽,像这样令人愉悦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以前严冬寒气凝结盛多的太久,而能够坚定自己的繁盛吗?这是不难明白的。
③现在你的资质很好而且钱财很充裕,(资质)好就没有烦恼,(钱财)充裕就没有劳烦,没有烦恼没有劳烦就不知道苦,在学问上就懈怠。我本来希望你(像水一样)用高山和巨石激荡、阻塞自己,(像树木一样)用严冬盛多的寒气凝结自己,使清澈的地方更加疏通而且深邃,繁盛的地方更加圆满而且坚定,不也可以吗?
④况且你的祖辈,不算不清廉而且显贵。庇护宗族的困难,不像继承祖业容易,你的智慧好像也足够用来了解这些了。因为关西杨震的风骨节操,然后才有他的后人杨修,因为河东柳浑的名望与德行而后才有他的后人柳宗元,没有不在人情绪上爽快舒畅的,只是距离他的宗族很远,所以我不希望你像这样。
⑤彦受一直到现在,在向尊长询问安好和侍奉双亲进餐的闲暇时间,督促耕田料理事务的空闲时间,在清华堂里优游歌舞,每天阅读古代圣贤的言论,除去积习,培养根本,等候他日一定会学有所成并且才华具备,交游广泛并且名声显扬,这样以后不得已而被任用,那么一旦被任用于世就是才识出众的人物;不得已而居家,那么居于家就是高大的梁栋,我对彦受的喜爱,哪里有尽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