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六上科学1.7《微生物与健康》课件(56张PPT)+教案+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24)六上科学1.7《微生物与健康》课件(56张PPT)+教案+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14 19:49: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微生物与健康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总结课。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类研究微生物和细胞技术的成果。学生在查阅资料和研讨交流中,了解人类探索微生物的一些成果,知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二是回顾与总结。学生回顾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人们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尝试用图片、文字和箭头相结合的流程图来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课是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微生物的成果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流程图梳理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人类观察范围拓展之间的关系。在查阅资料、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人类探索微生物成果时,相对有一些困难,容易流于形式而缺乏理解。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收集资料的能力,但是整理资料、归纳信息的能力需要继续培养;在信息输出时,能按研究主题分类,但总是原样搬抄信息,缺乏自己对信息的鉴别和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思维
1. 能够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够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探究实践
1. 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懈追求的精神。
2. 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将了解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秘密。
3. 养成积极参与交流、选择吸纳信息的良好习惯。
态度责任
认识到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资料收集和交流研讨知道微生物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有密切关系。
难点:能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组学生按自己选择的主题整理好资料(照片、图表、实物等),如需用多媒体汇报交流,要自己准备好课件。
教师准备:课前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设备;对教室做一定的环境布置,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资料的场所。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课前师生要共同收集有关人类在探索微生物取得成果方面的资料。为了收集的资料比较全面,教师课前拟订一些专题,如医药、食品、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新品种改良等专题,把学生分成几个专题小组,从不同方面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时,注意不要仅限于人类探索和利用微生物方面的成果,其他如冶金、地质、微电子、侦缉、探索物质内部微小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可收集。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资料收集、整理活动,并以专题小组的形式开展,利于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人类探索微生物的成果。有了前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各抒己见。
一、谈话导入
1.谈话:自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有许多科学家对各种微生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微生物,包括发现很多细菌、病毒。让我们来看一看显微镜下的一些微生物吧。
2.课件展示。
谈话:随着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也引发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和技术的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的关系。
3.揭示课题:微生物与健康。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学生的认知。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显微藻类、小型原生生物等5大类,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
二、微生物与医药
1.出示资料:新型冠状病毒来了,怎么办?
2019年12月,在某地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有的病人只是发烧、咳嗽,有的很快发展成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2020年1月,实验室利用电镜检测,从病例样本中分离出致病病毒,确认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比较强,并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序列。2020年2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把该病毒命名为SARS-COV-2。在2020年1月到7月期间,由于缺乏针对该病原体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同时有些地区疫情防控措施欠缺,造成全球1700多百万人受到感染,60多万人死亡。
(1)谈话:这里有一个名词——新型冠状病毒。如果人们感染普通致病病毒或细菌,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有关这些药物的发明,你了解吗?
(2)全班交流。
(3)谈话:过去,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到处肆虐,人类对此束手无策。例如,十四世纪五十年代,鼠疫曾经夺走欧洲2500万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疾病的元凶是病毒和细菌,并研制和发明了对付病毒和细菌的药物和方法,使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得到了遏制,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请收集微生物与医药方面相关资料的小组,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收集的人类研究微生物的过程及其在医药方面的成果。
2.专题汇报。(学生的资料板块,建议涉及亚历山大 弗莱明和青霉素、疫苗的产生、巴斯德的消毒法和灭菌法等)
3.交流:有关微生物与医药方面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原来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例如,肺炎链球菌会引起人们肺部炎症和支气管炎,伤寒杆菌会引起高烧和腹泻,等等。人类与微生物不断斗争,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效地遏制了传染病的肆虐,发明了各类抗生素,并且发明了人工主动免疫等。
设计意图:以社会热点为案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分享收集、整理的有关人类研究微生物在医药方面的成果,更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
三、微生物与食品
1.课件展示:馒头、面包为什么疏松、多孔?
2.谈话:微生物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有的微生物能直接提供给人类食物,如木耳、蘑菇;有的微生物能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你知道馒头、面包为什么疏松、多孔吗?酸奶、酒、腐乳等,又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3.小组交流。
请收集微生物与食物方面相关资料的小组,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收集的人类研究微生物在食物方面的成果。
4.讨论:微生物对于食物都是有益的,对吗?
认识霉菌和霉菌的生长环境。
5.交流:怎样可以使食品保存时间更长?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面包发酵现象展开研讨,激起学生深度了解的欲望,从利、弊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微生物与人类食物之间的联系。
四、微生物与其他方面
1.出示资料:地球生物去哪儿了?
谈话:地球上从古至今有无数的生物个体,它们死亡后又去了哪里?这与微生物有关吗?
2.全班交流。
3.专题汇报: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4.集体研讨:
(1)微生物还在哪些方面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2)人类利用显微镜探索自然世界还有哪些成果?
5.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设计意图:以“地球生物去哪儿了”为研讨主题,展开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相关知识的理解。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解微生物自身的特性与人类利用其功能之间的联系。组织讨论“人类利用显微镜探索自然世界还有哪些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到更多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如农业新品种的改良等。
五、回顾与总结
1.谈话:人类研究微生物有这么多的成果,是建立在观察工具的发展的基础上的。回顾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想想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 人们的观察范围又是怎样拓展的?
2.学生说一说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观察范围的拓展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工具发展过程的流程图。
3.小组交流: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我们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感到意外和惊讶的是什么?我们还有什么问题?
4.总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板块设计,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单元知识,构建观察工具发展和观察范围拓展之间的相关联系。
六、布置作业
收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编制成小报。
【板书设计】
微生物与健康
         农林业、医药、微生物、食品、垃圾处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程基本信息
版本 教科版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微生物与健康》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1.人们在制作馒头或面包时,常会加入( ),使其变得松软多孔。A.酵母菌 B.乳酸菌 C.霉菌2.面包内部疏松多孔,是因为在生面团中揉入了( )。A.霉菌 B.细胞 C.酵母菌3.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 )。A.微生物 B.细胞 C.克隆羊4.参与了污水治理的微生物是( )。A.草履虫 B.根瘤菌 C.志贺氏菌5.下列微生物中,能引起伤寒的是( )。A.志贺氏菌 B.伤寒杆菌 C.酵母菌6.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运用的科学技术是( )。A.转基因工程技术 B.克隆技术 C.纳米技术7.下列科学家中,发明了“巴氏消毒法”的是( )。A.巴斯德 B.弗莱明 C.袁隆平8.下列属于生物特征的是( )。A.需要摄食 B.排泄废物 C.以上两项均是二、填空题9.(______)具有(______)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10.一切生物体都是由(______)组成的,(______)是生物最基本的(______),也是生物最基本的(______)。11.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__________。12.通过克隆技术可以把人胰岛素基因插到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的优势,产生大量________,用于治疗________。13.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写出两种你在课堂上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小明的妈妈从市场买了一些新鲜的鱼,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来储存一条鱼,防止它变质。15.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_________,许多传染病就是由此引起的。16.掉在泥土里的苹果在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共同作用下,逐渐变成了_______。三、判断题17.微生物对人类是百利而无一害。(______)18.微生物对人类并不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并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呢!(______)19.新冠状病毒可感染蝙蝠、猪 、犬、 猫、 牛、 马等动物。(______)20.因为微生物用肉眼看不见,所以微生物对地球生态环境没有影响。(______)21.微生物对人类并不都是有害的。(______)22.人类的一些疾病如肺结核、霍乱、流感等是由微生物引起的。(______)23.我们要讲究卫生,避免病菌侵害,保障身体健康。(______)24.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处理垃圾和污水。(_____)四、连线题25.请将我们想要观察到的物体信息与应该选择的观察工具相连。病毒的样子 肉眼观察食盐晶体的形状 光学显微镜池塘里的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花的颜色和形状 放大镜操纵分子和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五、简答题26.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7.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你帮助他补充完整。六、实验题28.2020 年 3 月 16 日,省文明办、省直机关工委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有条件的采用分餐制等。三门是台州唯一的一个列入全省“公筷公勺”行动试点县。4 月起我县将全面推行这一文明用餐方式。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饮食习惯敲响了警钟,提倡使用公筷,可以减少交叉感染。使用公筷能否减少细菌数量?专家团队对此进行了实验,实验过程如下:①制作 5 道菜品:凉拌黄瓜、盐水虾、干锅茶树菇、炒芦笋和咸菜八爪鱼;②餐前对 5 道菜进行采样留存;③把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要求参与人员对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两组菜,必须交替着吃,同时要留下部分;④餐后,对每道留下的菜品进行二次取样;⑤样品经过 48 小时的培育后测试样品的微生物群落数,得到下表数据。(注:cfu/g 表示每克食物中细菌等微生物的群落总数,数字越大表示群落总数越多)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专家团队为什么要制作 5 道菜,而不是 1 道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实验的研究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3)通过上述数据分析,说明使用公筷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综合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病毒在 10——15℃的空气中,能存活 240 分钟之久,在 25°C 时,则只能存活 2——30 分钟29.下列工具能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有效观察的是(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30.人体内负责和细菌、病毒作战的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皮下脂肪31.新冠病毒在( )下容易存活。A.低温 B.高温 C.超高温参考答案1.A2.C3.C4.A5.B6.B7.A8.C9.微生物 生物10.细胞 细胞 结构单位 功能单位11.微生物12.胰岛素 糖尿病13.洋葱表皮细胞 口腔上皮细胞14.冷冻 腌制15.病菌16.腐殖质17.×18.√19.√20.×21.√22.√23.√24.√25.26.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27.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 研制成功杂交水稻28.为了防止偶然性 对比实验 能减少病菌传染29.C30.B31.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7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六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微小生物与健康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根据学习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微生物影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对我们人类的健康有利也有弊。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课前学习任务
1.在细菌、真菌、病毒中,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调查。思考:它们的家族还有哪些成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能找到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收集文字、视频资料,整理并绘制成手抄报、思维导图等。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做好《我们的地球模型》学习准备:蓝色和绿色的超轻黏土或者橡皮泥各一块、黑色马克笔或者彩笔一支、圆珠笔芯一支、乒乓球一个、用超轻黏土做成的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一个。
推荐的学习资源
《微观世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8张PPT)
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7.微生物与健康
1. 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 能够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够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1. 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懈追求的精神。
2. 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将了解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秘密。
3. 养成积极参与交流、选择吸纳信息的良好习惯。
认识到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新知导入
聚 焦
眼睛
最高视力只能看清约0.1毫米大小的物体,观察到小昆虫;
放大镜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放大几倍到几十倍,观察到生物的一些较小的器官和组织;
极限是放大到2000倍,观察到生物的细胞、一些微生物与极少数细菌;
放大到几百万倍,观察到细菌、病毒、物质的极小微粒——原子
新知导入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更小的物体……
在放大镜和显微镜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发现的最小的动物,就是一些很小的昆虫。
新知导入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许多科学家对微生物进行了研究。随着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被我们发现,包括很多细菌和病毒。
新知导入
钟形虫
变形虫
线虫
草履虫
新月藻
衣藻
原生动物
显微藻类
真菌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微生物除了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真菌之外,还包括哪些?
新知导入
细菌
病毒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微生物除了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真菌之外,还包括哪些?
新知导入
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比如微生物和细胞的发现,在医药、食品、环保、动植物的改良等方面,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有机肥
新知导入
新冠病毒的肆虐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们很快的发现了新冠病毒,并采取措施控制了病毒的传播。未来,人类关于微生物和细胞的研究仍将继续。
新知讲解
探 索
探索:微生物与健康
医药方面
食品工业
污水和垃圾处理
土壤改良
和净化方面
农业与生物
工程方面
新知讲解
微生物与医药
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发现了微生物,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知道这些微生物有什么作用,以及它们和人类有什么关系。
新知讲解
过去,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四处肆虐,人类对此束手无策。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疾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使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得到遏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新知讲解
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疟疾联系起来的人。他利用显微镜观察研究发现,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发现了病因,那么防治手段就显而易见了,只有防止“微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疾病。因此,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
路易斯·巴斯德
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狭义的细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细菌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部分构成 。
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为0.5~5um( 1mm=1000um)
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
按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按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来分类,可分为需氧和厌氧细菌。
按细菌生存温度分类,可分为喜冷、常温和喜高温三类。
新知讲解
伤寒杆菌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发的一种急性腹泻疾病
霍乱弧菌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
鼠疫杆菌
细菌对环境,人类和动物既有用处又有危害。一些细菌成为病原体,导致了破伤风、伤寒、肺炎、梅毒、霍乱和肺结核。在植物中,细菌导致叶斑病、火疫病和萎蔫。感染方式包括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和带菌微生物。病原体可以用抗菌素处理,抗菌素分为杀菌型和抑菌型。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
肺炎球菌
亚历山大·弗莱明
新知讲解
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接种牛痘能让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疫苗。
天花病毒
爱德华·琴纳
疫苗是指以死亡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被注入人体后,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新知讲解
据估计,免疫接种每年能避免200万至300万例因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麻疹导致的死亡。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屠呦呦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这些年来人们不断发明和研制药物,以抵抗各种疟疾的危害。鼠疫、结核病、败血症、霍乱、痢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然而,细菌也有抗药性,直到今天,人和细菌还在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我进你退的斗争。
新知讲解
2019年12月,在某地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有的病人发烧、咳嗽,有的很快发展成肺炎,有的甚至死亡。2020年1月,实验室利用电镜检测,从病例样本中分离出致病病毒,确认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比较强,并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序列。2020年2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把该病毒命名为SARS-CoV-2。在2020年1月到7月期间,由于缺乏针对该病原体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同时有些地区疫情防控措施欠缺,造成全球1700多万人受到感染,60多万人死亡。
案例:
实验证明:中国研制的新冠疫苗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蔓延,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种类很多,分布广泛,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简单理解: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新知讲解
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
新知讲解
病毒的形态
新知讲解
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新知讲解
生物病毒的好处
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
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4.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
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
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
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
8.病毒还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比如癌症
病毒疫苗对人类有防病毒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其实,病毒也并非一无是处,也存在一定的作用价值: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微生物与食品
蘑菇
木耳
直接食用
腐乳
甜酒
酸奶
泡菜
面包
间接食用
依靠微生物
新知讲解
酵母菌
面包
面包疏松、多孔。
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
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酿酒则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类的过程。用于酿酒的微生物种类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酒化菌(酵母菌)、糖化菌(丝状菌)和细菌3大类。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酸奶则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乳酸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
资料
新知讲解
发霉的面包
发霉的橘子
人们发现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能引起霉变,危害人体的健康。
提示:发生霉变的食物不可食用
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产和繁殖的最佳时期。因此,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微生物与环境
地球生物去哪里了?
新知讲解
自然界中,微生物还扮演着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者。
新知讲解
污水处理场
有机肥
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资料
污水处理场
污水和污物处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种有害物质,还要靠微生物除臭。污水与污物的处理速度、处理效果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新知讲解
有机肥
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也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将生活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产物、能源和其他有用物质的一种处理技术,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垃圾分类:
厨余垃圾有机肥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土壤中有许许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核动物,它们与土壤肥力有关,有的能把生物尸体分解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
化肥、农药、除草剂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农田土壤污染已成为重病沉疾,而土壤污染带给水果、蔬菜、粮食的污染以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更不可低估。净化土壤,也需要微生物发挥作用。
土壤改良和净化方面
新知讲解
人类不仅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还发现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他生命现象都和细胞有关。在此基础上,人类成功培育出许多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
黑糯玉米
农业与生物工程方面
杂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进行,水稻开的花很小很小,因此寻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进行杂交工作都必须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是解决 21 世纪全球粮食问题的法宝。
新知讲解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科学家从一只成年绵羊身上提取体细胞,然后把这个体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另一只绵羊的卵细胞之中,而这个卵细胞已经抽去了细胞核,最终新合成的卵细胞在第三只绵羊的子宫内发育形成了多莉羊。
多莉羊的诞生
克隆羊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小结
微生物对人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食物霉变或致人患病。人们可以利用某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疫苗、药物等防治疾病,也能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等,其作用涵盖了食品、医疗、生物、环境等各个方面。
回顾与总结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2.怎样放的更大
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7.微生物与健康
回顾与总结
回顾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想一想,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人们的观察范围又是怎样拓展的?说说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高视力只能看清约0.1毫米大小的物体,观察到小昆虫
放大几倍到几十倍,观察到生物的一些较小的器官和组织
极限是放大到2000倍,观察到生物的细胞、一些微生物与极少数细菌
放大到几百万倍,观察到细菌、病毒、物质的极小微粒——原子
回顾与总结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感到意外和惊讶的是什么?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A
1.人们在制作馒头或面包时,常会加入( ),使其变得松软多孔。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霉菌
2.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 )。
A.微生物 B.细胞 C.克隆羊
3.下列微生物中,能引起伤寒的是( )。
A.志贺氏菌 B.伤寒杆菌 C.酵母菌
4.下列科学家中,发明了“巴氏消毒法”的是( )。
A.巴斯德 B.弗莱明 C.袁隆平
C
B
A
课堂练习
5.下列关于微生物和人类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
B.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者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C.所有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6,弗莱明发现了( ),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
A消毒法 B青霉素 C罗红霉素
7,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发明人是( )
A 袁隆平 B屠呦呦 C爱德华·琴纳
C
B
B
课堂练习
1、医学家在研究2019新型冠状病毒时需要用到的科学仪器是( )。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2、下列微生物中,属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是( )。
A. B. C.
3、面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与大家一起抗击疫情,请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写出两条建议)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4、像2019新型冠状病毒一样,所有的微生物都是有害的。这种说法是( )的。
A.正确 B.错误 C.无法判断
5、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不同,下列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的微生物是( )。
A.草履虫 B.大肠杆菌 C.鼓藻。
6、早在1663年,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的英国科学家是( )。
A.列文虎克 B.罗伯特。胡克 C.培根
7、要让我们观察到洋葱内表皮细胞,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将洋葱切成薄薄的-片,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B.切出一小块洋葱,直接放在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
C.在洋葱内表皮上划出“井"字,用镊子轻轻地撕下内表皮,做成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C
B
不聚集,少出门
勤洗手、通风,外出戴口罩
B
C
B
C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