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 单元教学规划1.1 《壶是怎样传热的》教学设计(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 单元教学规划1.1 《壶是怎样传热的》教学设计(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14 09: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烧水过程的热传递》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
单元主题 在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单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烧水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单元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观察、实验、分析的科学素养,同时增强学生对能量转换与守恒的科学观念理解。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水的状态变化:水在受热时会从液态变为气态(沸腾),此过程伴随能量的转换。 学习内容: 1. 理解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2. 观察并记录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理解其中的能量变化。 3. 分析影响水加热速率和沸腾快慢的因素。 学业要求: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热传递的不同方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烧水过程中的现象。 培养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树立节能减排、合理利用能源的责任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指导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入手,逐步深入到热传递的科学原理。教材还融入了STEM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烧水现象,结合化学知识理解水的状态变化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然而,他们对热传递的复杂机制和水的状态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理解尚浅。因此,教学中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形成对热传递及其方式的基本认识,理解水加热至沸腾是能量转换的过程。 科学目标: 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并能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描述并解释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及其伴随的能量变化。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热传递实验,如使用不同热源加热相同量的水,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 学会使用温度计等测量工具,准确收集实验数据。 责任态度: 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合理利用热能的重要性。 激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形成持续学习、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引入阶段:通过生活中的烧水现象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会热?热是如何传递到水中的?” 2. 理论学习: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并举例说明。 3. 实验探究: 实验一:比较不同热源(如炉火、电热水壶)对水加热效率的影响。 实验二:观察并记录水加热至沸腾的全过程,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变化。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影响水加热速率和沸腾快慢的因素。 5. 总结应用:讨论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烹饪、供暖等,并思考如何节能减排。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实验,探索更多关于热传递和能量转换的奥秘。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 成果展示:学生以报告、海报或口头汇报的形式展示实验成果,评价其对热传递原理的理解程度。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通过反思日志和同伴互评,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改进。 知识测试:设计包含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的测试卷,检验学生对热传递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一课时《壶是怎样传热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2. 科学思维能力:通过理解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过程。
3. 科学知识积累:掌握热传导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材质在传热性能上的差异。
4.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热传导的概念,认识金属、陶瓷等材料在传热过程中的作用及差异。
难点: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并解释不同材料对热传导速度的影响,理解并应用热传导原理于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描述: 教师展示一个装满热水的金属壶和一个装满热水的陶瓷壶,让学生触摸壶的外壁,感受温度差异,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壶装同样温度的水,摸起来感觉却不一样呢?” 通过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引入“热传导”的话题,为后续学习铺垫。
(二)探究活动 活动1:热传导初探 内容:展示热传导的动画或图片,介绍热传导的基本概念。 活动2:金属与陶瓷的传热实验 内容:分组实验,使用相同温度的水分别加热金属杯和陶瓷杯,记录并比较两者外壁温度变化。 活动3:设计隔热装置 内容:鼓励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如棉布、泡沫等)设计并制作简易隔热装置,包裹在加热的金属杯外,观察并记录效果。 活动4:热传导在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分组讨论并列举生活中利用或避免热传导的例子,如保温瓶、铁锅炒菜等。 活动5:制作简易温度计 内容:引导学生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简易温度计,观察并记录水温变化时温度计的变化。 帮助学生建立热传导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实验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实验观察,直观感受不同材料传热速度的差异,理解材料属性对热传导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深化对热传导原理的理解。 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热传导和热膨胀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生活应用 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利用或避免热传导,比如冬季保暖措施、厨房用具的选择等。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内容: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热传导的概念、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差异以及热传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_____。
答案: 热的传递
2、在给金属加热时,热会沿着金属从_____的部分传向_____的部分。
答案: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3、像金属这样容易传导热的物体被称为_____,而像塑料、木头这样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被称为_____。
答案: 热的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
4、不需要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就能传递热量的方式是_____。
答案: 热辐射
(二)、判断题:
1、用煤气灶烧水时,壶和水是同时热起来的。
答案:
烧水时,水能热起来,是因为壶身将热量传递给了水。
答案: √
3、用陶瓷杯装热水有利于保温。
答案: √
4、烧开水时,水壶里的水传递热的方式属于热传导。
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用金属壶烧开水?
答案: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当我们在壶底加热时,金属壶能够迅速将热量从底部传导到壶身的其他部分,甚至到壶内的水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烧水的效率,还能确保整个壶身均匀受热,避免因局部过热而导致的损坏。因此,金属壶是烧开水的理想选择。
2、在烧水过程中,壶身是如何传热的?
答案:在烧水过程中,壶身的传热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实现。火源在壶底加热时,热量首先被壶底的金属吸收并升高其温度。由于金属内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热量会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壶底迅速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壶身其他部位。这一过程中,热量不断从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直到整个壶身达到热平衡状态。同时,壶内的水也会通过热对流的方式吸收壶身的热量并逐渐升温,最终沸腾。
(四)、实验验证
为了进一步理解壶的传热原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热传导现象。例如,使用金属丝、凡士林、小木棒等材料进行实验:
1. 实验材料:金属丝、凡士林、小木棒、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等。
2. 实验步骤:
将金属丝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用凡士林将多根小木棒等距固定在金属丝上。 点燃酒精灯,对金属丝的一端进行加热。 - 观察并记录小木棒掉落的顺序。
3. 实验现象:随着加热的进行,靠近加热点的小木棒会先掉落,随后是更远的小木棒依次掉落。这表明热量沿着金属丝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