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0课 往事依依
于漪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理并概括文中回忆的几件往事。
2.通过朗读、讨论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3.感受作者对自然、生活和祖国的热爱,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记忆,留下了一串串七彩的花环。你能回忆一下在童年里记忆犹新的事吗?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导入
“依依”一词在题目中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怎样的情感?
解题
“依依”指的是对过去的事情萦绕胸怀,十分留恋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留恋、不舍的情感。
目录
叁
深入研读
贰
合作探究
壹
预习导学
肆
拓展延伸
壹
预习导学
漪( ) 烟波浩淼( )
徜徉( )骚( )
郁( ) 慷慨( )
凝( ) 镌刻 ( )
谆谆( ) 雕镂( )
素娥( ) 婵娟( )
yī
miǎo
yù
kāngkǎi
níng
juān
zhūn
sāo
chángyáng
lòu
é
chán
给下列生字注音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解释成语
、于漪,女,汉族,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中共党员,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人民教育家”。她的教育生涯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她发表了大量文章,并编著了多部专著,如《岁月如歌》、《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等。她的许多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对教育改革产生
贰
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尝试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
分组讨论并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用简洁的短语或句子加以概括。
看画
读书
听课
这几件事怎么串联起来的呢?总结概括事件的方法总结。
抓领起句、过渡句、表抒情或议论的句子。
叁
深入研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从有关学习事件里发现不同寻常之处,注意用笔圈画。( 提示:具体怎么看画 读书到什么程度 怎么读书 听课时是怎么听课的呢 )
看山水画(认真):表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读《水浒传》(想象):体会阅读的乐趣。
作者回忆学生时代最大的生活乐趣来自读书,她最喜欢读的是哪本书?
将文中出现的《千家诗》中的部分诗句补充完整,选择喜欢的诗句配乐诵读。例如宋代卢梅坡的《雪梅》,唐代李商隐的《霜雪》等诗句。
《千家诗》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阐
霜雪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听国文课:两位国文老师授课的风格有何异同,这些课对作者有什么的影响,体会作者爱国情怀的激发。
相同点:1讲课内容都是抒情诗,诗作者都是爱国人,2都采用诵读的方法,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爱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点: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③讲课的情状不同,一个是…影响:“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小说,“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现在我们终于发现了于漪老师看似简单的语文学习的奥秘。那就是“看就要多次、入神地看,读就要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去读,听就要沉浸在课堂里听,还要拓展到课堂外去听”
肆
拓展延伸
本文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追忆黄金时光”一栏上。
资料链接
为什么作者回忆这些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启迪?
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的人。
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
第二部分(2-- 6):金色的回忆。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
第三部分(7):往事给我的鼓舞
跟着课文学写作
课文首尾呼应,开篇点题,篇末归题。文章的结构严谨,全文浑然一体;其次,让第三段为过渡段,用四个字概括为“中间过渡”,不但可以使内容承上启下,还可以让文章自然流畅。
跟着课文学写作
感
苏溪亭上草漫漫,
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
谢
有
你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