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3 22: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1840--1842
1851
1856
1860
1864
1894
1895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动摇了封建统治
时空观念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录

变 · 百日维新

急 · 公车上书
壹 急·公车上书
《马关条约》与康有为公车上书
1895 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 1 300 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油画
壹 急·公车上书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他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马关条约》与康有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1858—1927)
思考:知识分子从“勿谈国事”到“公车上书”说明了什么?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爱国救亡迫在眉睫
壹 急·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
壹 急·公车上书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时务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1873—1929)
翻译 : 法律,是使天下长治久安的武器,革新,则是天下不变的公理 。
壹 急·公车上书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维新变法思想传播—《国闻报》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严复(1854—1921)
贰 变·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概况
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官员职位,可以节约财政开支并集中资源于更有成效的地方。同时,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则增加了民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然而,这种改革也可能引发官僚体系内部的抵抗,因为许多官员可能失去他们的职位或权力。
(颁布国家大计)
开始:
支持者: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①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光绪帝
内容:
贰 变·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概况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想一想,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颁布国家大计)
开始:
支持者: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①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光绪帝
内容: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
工、商业 ;
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
④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
⑤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①依靠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②变法仍提“中体西用”,未动摇封建思想的根本——儒学。
贰 变·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概况—新式教育
京师大学堂正门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为宗旨,准备设立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并附设有中小学,不过规模非常有限,学生总数仅200余人。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停办。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1905年又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贰 变·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概况
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 月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②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殉难图
康有为在政变前一天,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发生当天,梁启超躲入日本公使馆,后由日本人掩护,化装逃到日本。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结局:
戊戌变法失败
贰 变·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概况
③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败因:
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没有严密的组织;


①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等
意义:
课堂小练
1.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洋务”到“维新”,从改革再到革命,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西学东渐”的深入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A
2.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国闻报》
D
课堂小练
3.“公车上书”作为戊戌变法的核心事件,晚清以来即被浓墨重彩地叙述。然而,现有学者认为此事件根本不存在,康有为的“万言书”根本没有递出,要考据“公车上书”的真实性,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  )
A.查阅都察院等官方所藏档案
B.历史论著对戊戌变法的描述
C.翻阅康有为的《公车上书记》
D.专家学者对戊戌变法的研究
A
4.1897-1898年,维新派在全国各地新创办了《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达90余种。维新派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发展新闻产业 B.宣传维新思想
C.管控国内舆情 D.培养维新人才
B
课堂小练
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知梁启超主张(  )
A.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B.学习西方抵制侵略
C.变革科举推翻清朝 D.改革政治以铸新貌
D
6.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上述材料旨在分析戊戌变法(  )
A.改革的背景 B.失败的原因
C.改革的性质 D.改革的影响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