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3 22:1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褒姒
周幽王
伯服


破坏宗法制
太子宜臼
申侯
申后
犬戎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为诸侯反叛提供先例
公元前 1046年
周武王建立周朝
公元前 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周平王建立东周
春秋时期
春秋:因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年代相当而得名。
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战国时期
东 周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
诸侯私田出现,实力增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矛盾
分封制瓦解
设县、郡控制地方不再分封
周王室衰微
①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诸侯
庶民
天子

卿大夫
庶民

天子
卿大夫
诸侯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① 。 ——《史记·周本纪》①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教材研读】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诸侯崛起,竞相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一、王室衰微
西周·分封制
春秋·王室衰微
授民授疆土
制度上
统治区域上
政治地位上
经济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定期纳贡
诸侯王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使周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依赖诸侯国经济支持
诸侯王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周王室管辖地区范围缩小,仅在洛邑一带;
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国君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
一、王室衰微
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
表现 :
1)分封制逐步瓦解
2)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4)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根本原因: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铁器牛耕使用的结果。
西周
周王室领地
东周
周王室领地
周天子直接管辖地区缩小,实力下降;诸侯势力崛起
一、王室衰微
二、诸侯争霸
春秋首霸:(1)地理位置优越:齐国近海盛产鱼盐,是东方大国;
(2)唯才是举,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实力增强;
(3)提出“尊王攘夷”口号,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相关史事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管仲拜相图
《史记》记载
《荀子》记载
想一想:诸侯争霸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
尊王: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周天子的影响来号令诸侯。
攘夷:指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充当保护角色,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相关史事
公元前632年,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
◎晋文公
积极:诸侯国数量逐步减少,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二、诸侯争霸
想一想:诸侯争霸带来什么影响?
积极: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
相关史事
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jiàng)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可以使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二、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曾自言“我蛮夷矣”。后楚国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不再认为楚是蛮夷。反而原来是诸夏的郑国,因行为不合义礼,被视为蛮夷。
华夏认同
材料: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消极: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造成社会动荡
春秋无义战。
——孟子
◎春秋时期铜胄
◎春秋时期青铜戈
二、诸侯争霸
石器
骨耜耒耜
1、劳动工具改进
廉价、粗糙、不精细、硬度不够,不耐用
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青铜器
铁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而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工具
铁器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出现
石器,骨器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虽然硬,但比较脆,容易断;铁器质地坚硬,很锋利,适合制造农具。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农业发展的原因: —铁质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春秋时期冶铁业发达,能够大量生产铁器
3.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使用耒耜耕地
(人力)
牛耕(畜力)
解放人力
4.手工业发展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冶铁示意图
春秋莲鹤方壶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勾践剑与夫差矛
铸铜业
◎方领套头长服
◎玉柄铁剑
冶铁业
纺织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铜钱是春秋时期使用最为普及、流通最为广泛的钱币,根据其不同的形制,大致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四大类。
5.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城市交易市场
商品交换市场出现、金属货币使用。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促进局部统一
促进民族交融
生产力提高







积极
铁农具及牛耕出现
小结
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1.“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2.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③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④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