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市第一中学、马关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测试物理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文山市第一中学、马关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测试物理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9-14 07:4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马关县第一中学校春季学期开学检测 B.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5
C.木块回到出发点时的速度大小 v=2m/s
高一物理试卷 D.木块经 2s 返回出发点
7、(9-2)如图甲所示,倾角为α的传送带以恒定速率 v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一物块以初速度 v0从底部冲上传送带向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其中 1—8 题为单选题,9—12 题为多选题,选对得 4 分,选不全得 2 分,有错
上运动,其 v t图像如图乙所示,物块到达传送带顶端时速度恰好为零,取 g 10m s2 ,则( )
选不能得分)
A.传送带的速度为8m s
1、(1-2)某次汽车碰撞测试中,一辆汽车以大小为 40m/s的速度撞向障碍物,并经 0.2s 的时间停下,若以初速度
B.物块所受摩擦力方向一直与其运动方向相反
方向为正方向,则碰撞过程中该汽车( )
C.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25
A.速度变化量为 40m/s B.速度变化量大小为-40m/s
D.传送带底端到顶端的距离为14m
C.平均加速度大小为 200m/s2 D.平均加速度为 200m/s2
8、(10-2)如图所示,质量为 m的物体 A 和质量为 2m的物体 B 叠放在一起静止不动,A、B 之间动摩擦因数为 1,
2、(4-1)下列四幅图分别为速度 v,下降高度 h,以及加速度 a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其中能反映自由落体运动
B 与地面之间动摩擦因数是 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给 A 加一水平拉力 F,使得两物体一起向右加速
规律图像的是( )
运动,下列关于 1、 2的关系可能是( )
A. 4 1 2 B.3 1 2
C. 1 3 2 D. 1 4 2
9、(3-3)如图所示,竖直方向上的 AE 被分成四个长度相等的部分,即 AB=BC=CD=DE,一物体从 A 点由静止释放,
3、(2-2)某物体自 O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B、C、D依次是其轨迹上的四个点,测得 AB 4m,BC 5m,
不计空气阻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CD 6m,且该物体通过 AB、BC、CD所用的时间相等,则 OA间的距离为( )
45 m 37 49
A.物体通过每一部分的过程中速度增量相等
A.3m B. C. m D. m
7 6 8 B.物体到达各点的速度之比 v
4 5-1 B
: vC : vD : vE 1: 2 : 3 : 2
、( )如图,消防战士在进行徒手爬杆训练,杆保持竖直。战士先采用“双手互换握杆”的方式保持身体匀速
C.物体从 A 点运动到 E 点的全过程平均速度 v vB
上升,到达杆顶后再采用“手握腿夹”的方式匀速下滑到地面。设战士匀速上升和匀速下滑所受的摩擦力分别为 f1和
D.物体经过各段的时间之比 tAB : tBC : tCD : tDE 1:3 : 5 : 7f2,不计空气阻力。则( )
10、(7-3)如图所示,质量 m=100kg 的重物,在大小 F=1.25×103N、方向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加速
A. f1竖直向上, f2 竖直向下 B. f1竖直向下, f2竖直向上
上升,不计空气阻力,g取 10m/s2,则( )
C. f1是静摩擦力,数值上大于 f2 D. f1、 f2的大小相等
A.重物上升的加速度大小为 2.5m/s2
5、(11-2)A、B两物体通过一根跨过光滑轻质定滑轮的轻绳相连放在水平面上,现物体 A以 v1的速度向右匀速运
B.重物上升的加速度大小为 12.5m/s2
动,当绳被拉成与水平面夹角分别是α、β时,如图所示,物体 B的运动速度 vB为(绳始终有拉力)( )
v v v v C.运动 2s 时速度大小为 25m/s1sin α 1cos α 1sin α 1cos α
A. B. C. D.
sin β sin β cos β cos β D.运动 2s 时速度大小为 5m/s
11、(12-3)一质量为 2 kg 的质点在 xOy 平面内运动,在 x 轴方向的 x-t图象和 y轴方向的 v-t 图象分别如图。
则该质点
6、(8-2)如图甲所示,滑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滑块上滑过程的 v-t图像如图乙, A.初速度大小为 5 m/s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sin37°=0.6,cos37°=0.8,g取 10m/s2)( ) B.所受的合外力为 3 N
A.木块上滑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是1m/s2 C.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QQABLJYQSQw4oggCYogAJJTBAACARB4hrCUU0wFoUCoUCkEQIQkIkABgGLAcgCsYxgUOCxJFOAAA4IqAgIAZwFABFAIAB=A}#A}=}#}
D.初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垂直
12、(8-3)如图甲所示,质量为 m的黑色物块在水平拉力 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拉力 F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
图乙所示,物块运动的 v t图像如图丙所示,物块在地面上运动过程中会在地面上留下黑色痕迹。重力加速度
g 10m/s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5,物块质量m 1kg
B.物块在 0~9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7m/s (2)该同学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到小球 a做平抛运动的照片如图乙所示,图中背景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 L=4.9cm,
C.物块在 0~12s 内的平均速率为 3.75m/s A、B、C是小球 a的三个位置,重力加速度大小取 g=9.8m/s2,小球 a从位置 B运动到位置 C所用的时间为 s;
D.物块在 0~12s 内在地面上留下的黑色痕迹长为 90m 小球 a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为 v0= m/s;
二、填空题(13 题 8 分,14 题 10 分,共 18 分) (3)若以 A 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 x 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 y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求抛出点的坐标,x=
13、(13-2)如图甲,用铁架台、弹簧、毫米刻度尺和多个质量已知且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 F 和 cm,y= cm。
弹簧伸长量 x的关系: 三、简答题(15 题 8 分,16 题 12 分,17 题 14 分,共 34 分)
15、(6-4)在动画片《》中,用一根轻绳绕过树枝将悬挂起来,如图所示,此时轻绳与水平地面
的夹角 30 1 。已知的质量为 60kg,的质量为 300kg,不计轻绳与树枝间的摩擦,g 10m/s2 ,sin 30 ,
2
cos30 3° ,求:
2
(1)地面对的支持力的大小;
(1)某同学将弹簧平放在水平桌面上量出弹簧的自然长度,然后按照图甲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图,作出如图
(2)地面对的摩擦力。
乙所示的图像,纵轴是钩码质量 m,横轴是弹簧的形变量 x。由图可知图线不通过原点,其原因可能是 。
(2)由图乙知该弹簧的劲度系数 k N/m(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 g 取10m/s2 )。
(3)实验中用两根不同的轻弹簧 a和 b进行实验,画出弹簧弹力 F 与弹簧的长度 L 的关系图像如图丙(斜率较大的
是 a)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6、(12-6)如图所示,倾角为 37°的斜面长 l=1.9 m,在斜面底端正上方的 O 点将一小球以 v0=3 m/s 的速度水
A.a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大 平抛出,与此同时静止释放顶端的滑块,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球恰好能够以垂直斜面的方向击中滑块。(小球和滑块
2
B.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小 均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 ,sin 37°=0.6,cos 37°=0.8),
C.a的原长比 b 的大 求:(1)抛出点 O离斜面底端的高度;(2)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D.两个弹簧相比,用 b 弹簧制作的弹簧秤,灵敏度更高
(4)英国物理学家 得出了弹簧弹力的计算公式,该式的使用条件是 。
14、(14-4)某同学做“研究小球平抛运动”的实验。
1 a 17、(10-4)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足够长且质量为 M=4kg 的长木板,在长木板右端有一质量为 m=1kg( )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抛运动竖直分运动的特点。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后,小球 沿水平方向抛出,做平
的小物块,长木板与小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长木板与小物块均静止,现用 F=14N 的水平恒力向右拉长木板,
抛运动,同时小球 b被释放,自由下落,做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经时间 t=1s 撤去水平恒力 F,g取 10m/s2,则:
A.该实验说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1)在 F的作用下,长木板的加速度为多大;
B.如果两球总是同时落地,则可以验证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2)刚撤去 F时,小物块离长木板右端多远;
C.两球的体积、材料和质量可以任意选择,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3)最终长木板与小物块一起以多大的速度匀速运动。
D.改变两球距地面的高度和小锤击打的力度,可以分别改变两球在空中的运动时间和小球 a的水平初速度大小
{#{QQABJLYQSQw4oggCYogAJJTBAACARB4hrCUU0wFoUCoUCkEQIQkIkABgGLAcgCsYxgUOCxJFOAAA4IqAgIAZwFABFAI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