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拟行路难(其四)》起首两句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2.下列句子中的“安”,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安能行叹复坐愁 安坐而食
B.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边之长策也
C.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老者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沛公安在
3.下列句子中的“复”与例句中“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能行叹复坐愁
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B.山重水复疑无路
C.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D.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4.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年我逃难至此,要不是你,我差点儿就没命了,以后但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就是 ,也在所不辞。
②他们两个人在战场上可是一起 的好兄弟,哪里会为了这么点儿小事就闹意气呢?你尽管放心吧。
③在驱逐外侮、走向共和的过程中,既有 的英雄豪杰,也有贪生怕死的懦夫小人,我们鄙视后者,而敬仰前者。
A.出生入死 舍生忘死 赴汤蹈火
B.赴汤蹈火 出生入死 舍生忘死
C.舍生忘死 赴汤蹈火 出生入死
D.赴汤蹈火 舍生忘死 出生人死
6.下列加点字中的注音均正确的一项为( )。
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
B.禀赋(bǐnɡ) 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C.应届(yìnɡ) 颠踬(zhì) 珍馐(xiǔ)
D.迂讷(nè) 膝盖(qī) 桅杆(wéi)
7.下列有关课内诗歌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D.《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8.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几个月来,报纸上不少语焉不详却耸人听闻的报道刺激了人们的想象,集体的无意识的猜测则让经济恐慌大行其道,但是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却无人深究。
B.生命教育必须贯穿教育的始终,让学生不但有崇高的生命意识,而且有应急救险的技能,灾难突发时,他们才能从容应对,而不至于惊慌失措、走投无路。
C.《梅飞色舞》一书中,陈凯歌讲述了三年来拍摄《梅兰芳》走过的心路历程,展示了自己创作《梅兰芳》的初衷,对老北京、旧时代的掌故也能信手拈来。
D.海峡两岸“大三通”启动,将使“两岸一日生活圈”成为现实,为大陆台商及台湾大陆配偶春节返乡带来便利,而近年实施的“春节包机”终将寿终正寝。
9.下列加线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线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万事劳其形
A.徐孺下陈蕃之榻 B.川泽纡其骇瞩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屈贾谊于长沙
10.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篇小说以细腻而真切的笔触描述了一个青年妇女为改变山村贫穷面貌而艰苦创业 的感人故事,其中个性飞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B.于涛是山西中宇篮球队的元老级人物,经验丰富,老气横秋,连续几个赛季,不论主客场,他都能拿到20分左右,可以说是中宇的功臣。
C.岁月如行云流水一般悄悄地流逝,白发也悄悄地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成了他头脑中永远的记忆。
D.从小喜欢舞文弄墨、屡获中学生优秀作文奖的小李在报社如鱼得水,他的一篇题为《汗水换淡水》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语言表达
11.《拟行路难(其四)》中,“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想说明什么哲理?
12.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引用了鲍照《拟行路难(其二)》的诗句,请引用《拟行路难(其四)》的诗句拟写下联。
上联:“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婉转深沉,流露弃妇哀怨悲苦意。
下联: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②踯躅不敢言。
[注]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鲍照拟做 18 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诗为第四首。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B.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
C.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
D.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
14.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 “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错误,鲍照为南朝诗人。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诗句诗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与赏析。 学生需要平时多积累,对著名诗人的诗风、生平、作者简介等有一定的了解。
2.【答案】D
【解析】A项,副词,怎么;形容词,安适。B项,形容词,安稳;动词,安定。C项,动词,安抚,抚慰;动词,奉养。D项,都是疑问代词,哪里。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答案】D
【解析】例句与D项中的“复”意思相同,都是副词,“又,再”;A项,动词,恢复;B项,形容词,重复;C项,动词,报复。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4.【答案】D
【解析】D项,错在“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这个地方。选项对原因的分析错误。诗人“吞声踯躅”其实是因为社会政治的黑暗。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迫,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正确”或“错误”,其次结合课下注释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感情,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比每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感知语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赴汤蹈火,有决心的意思;出生入死,侧重的是过程;舍生忘死,体现的是不怕危险。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不大。答成语或熟语题首先要准确掌握成语或熟语的意义,弄清题目所提供的语境特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成语要加以小心。并且要熟悉成语的设误类型,如“对象不合”“褒贬失当”“功能误用”“轻重失当”“望文生义”“敬谦错用”“不合习惯”等。还要关注两用成语,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不三不四等。
6.【答案】B
【解析】A“歧”应读qí,“塞”应读sè;B无误;C“应”应读yīnɡ,“馐”应读xiū;D膝盖的膝,应读“xī”。
故答案为:BD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古文内容、技巧、形象、情感的把握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课内诗歌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明确该选项考查的方向,再与课内所学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蜀相》和《书愤》……前者是抒情诗……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错误,应该《蜀相》是咏史怀古诗,《书愤》是抒情诗,选项把这两者颠倒了。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古文内容、技巧、形象、情感的把握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明确该选项考查的方向,再与课内所学进行比对。
8.【答案】D
【解析】D感彩不当。寿终正寝:本指年老死在家中,为中性词;用来比喻事物的消亡,含讽刺意;也与“近年”的语境不合。A语焉不详:虽然谈到了,但说得不详细。B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此处用本义。C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本题难度不大。答成语或熟语题首先要准确掌握成语或熟语的意义,弄清题目所提供的语境特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成语要加以小心。并且要熟悉成语的设误类型,如“对象不合”“褒贬失当”“功能误用”“轻重失当”“望文生义”“敬谦错用”“不合习惯”等。还要关注两用成语,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不三不四等。
9.【答案】C
【解析】例句,劳,使……受劳苦,形容词作动词。A项下,使……下,使动用法。B项 骇,使……吃惊,使动用法。C项,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D项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屈。所以A.B.D都是使动用法,C是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有活用现象,除一般的活用,要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状语等用法。词类活用在一定的语境中是个其规律性的,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上下文意,一般不难判定其用法。因此,词类活用与否,关键看其所处的位置。动词前的名词往往活用作状语,名词、代词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这样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自己可以总结一些。
10.【答案】D
【解析】A呼之欲出:形容人物画像逼真或描写生动,好像一叫就会走出来。B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或没有朝气,含贬义。C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唱歌等。“舞文弄墨”属贬义。
本题难度不大。答成语或熟语题首先要准确掌握成语或熟语的意义,弄清题目所提供的语境特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成语要加以小心。并且要熟悉成语的设误类型,如“对象不合”“褒贬失当”“功能误用”“轻重失当”“望文生义”“敬谦错用”“不合习惯”等。还要关注两用成语,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不三不四等。
11.【答案】运用比喻手法。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一样, 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诗歌开篇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 贵贱的人。“水” 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手法。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2.【答案】示例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磊落诗才,尽泄寒士慷慨激愤情。
【解析】 首先理解上联中诗句的含义,然后联想《拟行路难(其四)》,筛选符合要求的语句,筛选时注意对联的要求。方式是前面引用诗句,后面解释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磊落诗才,尽泄寒士慷慨激愤情。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重点考核对联的仿写,首先明确对联要求字数一致,结构一致,词性一致。还要注意押韵。然后根据对联要求找出适合的句子作为对应。
【答案】13.B
14.①本诗开篇一二句以泼水于地各自横流起兴,以习见的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以引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②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借以喻指人生命运的不可测,生动形象,自然引出其后的基于人生感慨的抒情。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正确”或“错误”,其次结合课下注释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感情,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比每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某句诗句手法的赏析。分析其中一联时也离不开其他诗句,首先浏览全诗,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其次,精读需要分析的诗句,了解大意,明确手法,结合手法分析作者的感情。
13.“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错误。诗人虽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
故答案为:B
14.“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在平地上倾倒杯水,水便向四处分流。看似是自然现象,实则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污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死门第造成。表达了诗人击愤当时的门阀等级,击愤不平的心情一泻无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