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登快阁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 登快阁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4 15:2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登快阁 分层作业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滕 王 阁
谭正壁
重阳佳节到了,在平时十分冷落的城墙上面,这天游人特别多。洪都府城隍通到章江门的大道上,人多如鲫。一到城门口,便都爬到城墙上去。
在这些游人中,一部分是来履行那年年履行的登高习俗的,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
可是他们的脚一踏到那阁前,便都大失所望。原来距离阁子四周百步以内,已经特别戒严,没有通行证不能过去。
看看太阳将近中午,用纸片做凭证而到阁子里去的客人,渐渐由稀少而至于绝迹,最后来了一个青年,穿着青布袍子,风尘满面。
守卫兵看见他没有纸片,拦着不放他进去。他痴痴地说道:
“我是来见宇文太守的,他约我这时候在这里相见。”
守卫兵还是不肯放他,大声地:
“名片!”
“名片没有带,我叫王勃!”
守卫兵顿时露出瞧不起人的样子,给了他一个白眼:
“那么请你在这儿等一下,待我进去为你通报,不知宇文太守见不见客人?”一边说,一边懒洋洋地转身走进去。
没有多久,阁子里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宇文钧同阎伯屿并着肩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群的文士们。守卫兵满脸通红地从后面抢先跑过来,对王勃道:
“王先生,小人有眼不识秦山,刚才招待不周,请你多多包容。现在宇文太守都督爷亲来接你了。”
王勃不理他,慌忙上前先和宇文钧招呼,宇文钧便替他们介绍相见。阎伯屿兴高采烈地:
“今天重阳佳节,敝地文士们在这里举行联欢大宴,老夫虽忝为一府之长,但在文坛上无藉藉名,不足领袖群彦。恰逢高贤于今日下降,从此主盟有人,正可谓天助老夫了!请上楼与会,再行请教!”
当下王勃不免谦逊了一番,便由阎伯屿在前引道,他和宇文钧并肩居中,文士们跟随在后,一窝蜂地走上阁子里的楼上。
楼面很高敞宽大,中间设有十多桌十分丰盛的宴席。楼外正对着长江,但见江水滔滔,风帆不绝,隔岸山林村野,一片如画。
他们到了楼上,各个分位坐下。宇文钧便把当地最有名的文士十多位,一一替王勃介绍:
“这位是阎都督的女婿吴子章先生,是当地第一流新进作家。”
吴子章露着不愉快的脸色,勉强站立起来和王勃握手:
“久仰‘四杰’大名,今日得睹龙首,正是三生有幸,过一会当将拙作请教!”“不敢!不敢!”
“这位就是作《洪都赋》的刘静先生!”
“这位是主编府报的唐子高先生!”
“这位是洪都新诗人徐夜先生!”……
在一片“不敢”“不敢当”声中,阎伯屿站起来演说,先说了一番今天宴会的旨趣,然后再把王勃用介绍的口气着实恭维了一番,最后说:
“今天是洪都‘破天荒’的文士大会,请各位先痛饮几杯,然后分韵作诗,以留纪念,而且向王先生请教。然后再请王先生演讲,指示今后的写作方针!”
宴会一开始,酒像潮水似的只管向文士们的肚子里流。
酒过三巡,大家重新提起分韵作诗的话来。宇文钧提议道:
“从前王羲之修禊兰亭,作诗之先,先作一序。今天有诗也不可无序,此事须烦主人大笔。”
阎伯屿掀髯大笑道:
“这是宇文兄取笑小弟了!小弟既不长文事,而且今天大巫在前,小巫哪还敢班门弄斧?这事正好一烦王先生大笔。”
顿时起来了一阵热烈的拍掌声。王勃不慌不忙地站起来:
“今天小弟躬与盛会,已很荣幸。小弟在这里是客人,万不敢喧宾夺主!这篇序文,最最适当,还是请吴子章先生大笔一挥!”
吴子章顿时眉飞色舞迫不及待似的:
“王先生太谦了!既是这样,就烦王先生写一篇《滕王阁序》,小弟写一篇《滕王阁赋》来奉陪,大家分工合作,以完成今日的胜节佳会,如何?”
宇文钧不等王勃再推辞,首先点头赞成:
“很好!那么就请两位立即挥毫,再由大家各来献诗一首。”大众不约而同地高喊:“赞成!赞成!”
帘外一钩新月,照得帘内人的身上像着了冷水一般,感到一阵阵侵骨的寒意,屋里的一切,都显得异常的寂寞。阎小姐坐在闺房一角,她紧皱着眉,满面的不痛快。
吴子章垂头丧气,丈人阎伯屿预先给他作的《滕王阁赋》,他在宴会现场竟然只能记起大半,然后再也写不出来了。下午那场景他连投江的心都有了,但他舍不得自己死,只能装羊癫风发作。
王勃从大醉中醒来,挤挤眼,一看已是换了一个日子,自己的身子早已回到船上。他才模糊地想起昨天的事。当他在滕王阁上把那篇《滕王阁序》在不到半个时辰里一挥而就后,得到了阎宇二公及全体文士的倾服,每个人都向他敬酒,他喝得大醉。后来仿佛是有人扶着送他下船,此后便昏然睡去,一切都不知了。
他看见天色已明,便唤醒书僮琴儿,问他自回船后,有没有人来看过他。琴儿说:
“当公子被送回来的时候,阎都督派人同时送来白银千两,说是他送给公子的程仪,叫我代为收下。现在我去拿来交给主人。”
他想,果然不出宇文世伯预料,现在盘缠既有了着落,不如早些开船。因为他知道洪都城里一般文士们都知道他在这里,今天他们一定都要来拜访他。他应酬几句话倒不怕,怕的是把他当做明星看待,要问他要什么亲笔签名的照片。所以他不再上岸去向朋友们告别,便命船夫解缆东驶。
长江在曙光里滔滔地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人前来瞻仰文人大会,表现了对大文学家的崇拜,以及对其书法作品的喜爱。
B. 王勃对守卫兵的态度表现出他的年少轻狂,也对守卫兵竟不懂他的大名而恼怒。
C. 吴子章先是“不愉快”,后“眉飞色舞”,表情的变化源自他复杂多虑的心态。
D. 闫小姐“满面的不痛快”既表现了对丈夫的怨恨,也暗示自己孤独寂寞的悲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重阳节,一者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呼应,一者也揭示了该小说与《滕王阁序》都表达了登高望远的主旨。
B. 小说介绍文士时虽然用了相同的句式,但介绍的顺序很有讲究,表现了场面上说话的特点,也让读者有了“古今一体”的感觉。
C. 小说中的场面描写较生动,有客套的对话,有热烈的拍掌声,有生动的神态,又在“赞成!赞成!”中戛然而止,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 小说结尾部分不仅补充交代了与王勃相关的故事情节,而且“今天他们一定都要来拜访他”也与开头的游人心态照应,结构颇具匠心。
3.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这样叙写故事有什么效果?
4.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流传,本文对《膝王阁序》的内容却只字未提。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科举制度,凡是在县学列名学习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也俗称“文童”。
B.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楚辞》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得名,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
C. 黄昏和人定都是十二时辰之一。黄昏,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D. 古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已决,再无俗念牵挂、世俗机心。《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一句就是此意。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登 快 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诗人在闲暇之余登上了快阁,写出天色向晚、山雨欲来时倚楼远眺的独特心境。
B. 颔联写景,诗人运用树、山、天、江、月等具体物象勾画出一个清朗、阔大而幽远的境界。
C. 颈联用典,“朱弦”指琴,用的是伯牙子期的典故;“青眼”用了善为青白眼的阮籍的典故。
D. 全诗恪守格律,意脉却没有受影响,一气而下,而且层层关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7.简析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了却”二字,渲染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倚”字虚实相兼,为下联的景物描写作了铺垫。
B. 颈联连用两个典故,意指知音不在,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能流露出喜色,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之情。
C. 尾联中“弄长笛”“白鸥盟”呼应了开头,意味隽永,表明诗人希望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D. 全诗抒情委婉含蓄,字字紧扣,层层关联,体现了笔力雄健、恪守格律、意脉一起而下的特点。
9.试比较本诗颔联与杜甫的《登高》颔联在意境创设及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四、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在《望海潮》中极力描写杭州风物,“_____”写钱塘江大潮壮阔,“_____”写百姓笑逐颜开。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明自己对于生死寿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3)人们常用“青眼相加”表示对人喜欢或尊敬,“青眼”的故事源自阮籍。古代文人也常常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黄庭坚《登快阁》“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这里的“无我之境”是指深入学习对象,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任何一种风格,对其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只有因为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
进一步的学习则是了解与掌握书法经典的方法和原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即达到“有我之境”。这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大致属于“遗貌取神”,“神”就是艺术本体的方法和原理。例如,黄庭坚的笔法充满律动和涩势,如千里阵云,力透纸背,对后世影响很大。上述对黄庭坚书风的研究与熟练运用,属于“有我之境”。这个阶段不再是_____地搬用形式,而是开始回味_______所学对象,并运用其原理形成新的形式。不过,这个阶段还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自我的独创性还未形成。
“本我之境”是出乎对象之外,发现与形成独特的艺术“自我”,即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面貌。通过艺术历程中漫长的“无我”“有我”阶段,有作为的艺术家一定会形成独特的“自我”,即“本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黄庭坚关于书法原创性的宣言,显示出他________的铮铮风骨。黄庭坚最终从自然中获得书法创造的原动力。黄庭坚找到了书法艺术与自然规律相通之关键——“同是一笔法”,也就是从自然界发现书法创造的原动力。实质上,艺术家只有回到自然,( )。
1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审视 生吞活剥 卓尔不群 B. 审查 生吞活剥 出类拔萃
C. 审查 亦步亦趋 卓尔不群 D. 审视 亦步亦趋 出类拔萃
1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
B. 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只有因为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
C. 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
D. 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只有因为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从而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
B. 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C. 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从而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D. 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从而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C、A、①具有幽默讽刺效果。守卫兵对王勃前倨后恭,让人忍俊不禁。
②具有情节跌宕起伏效果。吴子章在宴会上的眉飞色舞与后来的垂头丧气,让故事情节陡转。
③具有引人深思效果。众人的追捧名人与宇文钧的真心对待王勃,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世相。

①有利于精炼叙述,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流传,故小说中没必要叙写内容,从而节约笔墨,使小说情节更紧凑;
②有利于虚构故事,依据《滕王阁序》内容,又不完全拘泥,从而更加突出王勃形象;
③有利于借古讽今,将古今对文学家的态度融为一体,直击时弊,增添作品的现实意义,突出小说主题。
【解析】1.
A选项“以及对其书法作品的喜爱”错误。结合“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可知,游人前来瞻仰文人大会,表现了对大文学家的崇拜以及回去向乡下人炫耀,并不喜爱其书法作品。
B选项“年少轻狂”“恼怒”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没有多久,阁子里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宇文钧同阎伯屿并着肩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群的文士们。守卫兵满脸通红地从后面抢先跑过来,对王勃道:‘王先生,小人有眼不识秦山,刚才招待不周,请你多多包容。现在宇文太守都督爷亲来接你了。’王勃不理他,慌忙上前先和宇文钧招呼,宇文钧便替他们介绍相见”可知,王勃不理守卫兵是因为急于和宇文钧打招呼。
D选项“也暗示自己孤独寂寞的悲凉”错误。根据原文“吴子章顿时眉飞色舞迫不及待似的:‘王先生太谦了!既是这样,就烦王先生写一篇《滕王阁序》,小弟写一篇《滕王阁赋》来奉陪,大家分工合作,以完成今日的胜节佳会,如何?’”“阎小姐坐在闺房一角,她紧皱着眉,满面的不痛快。”“吴子章垂头丧气,丈人阎伯屿预先给他作的《滕王阁赋》,他在宴会现场竟然只能记起大半,然后再也写不出来了”可知,闫小姐“满面的不痛快”表现了对丈夫写《滕王阁赋》的怨恨,并不能从文中体会到阎小姐孤独寂寞的悲凉。
2. A选项“一者也揭示了该小说与《滕王阁序》都表达了登高望远的主旨”错误。本篇小说与《滕王阁序》的主旨不同,且这两篇文章主旨都不是登高望远。
3.
文中第一处对比是守卫兵对王勃前后态度的对比,根据原文内容“守卫兵看见他没有纸片,拦着不放他进去。……守卫兵还是不肯放他,大声地:‘名片!’‘名片没有带,我叫王勃!’守卫兵顿时露出瞧不起人的样子,给了他一个白眼:‘那么请你在这儿等一下,待我进去为你通报,不知宇文太守见不见客人?’一边说,一边懒洋洋地转身走进去。……守卫兵满脸通红地从后面抢先跑过来,对王勃道:‘王先生,小人有眼不识秦山,刚才招待不周,请你多多包容。现在宇文太守都督爷亲来接你了。’”可知,守卫兵对王勃前倨后恭,让人忍俊不禁,具有幽默讽刺效果。
文中第二处对比是吴子章在宴会上的眉飞色舞与反来的垂头丧气的对比,根据原文内容“吴子章顿时眉飞色舞迫不及待似的:‘王先生太谦了!既是这样,就烦王先生写一篇《滕王阁序》,小弟写一篇《滕王阁赋》来奉陪,大家分工合作,以完成今日的胜节佳会,如何?’”“吴子章垂头丧气,丈人阎伯屿预先给他作的《滕王阁赋》,他在宴会现场竟然只能记起大半,然后再也写不出来了。下午那场景他连投江的心都有了,但他舍不得自己死,只能装羊癫风发作”可知,此处对比让故事情节陡转,具有情节跌宕起伏效果。
文中第三处对比是众人的追捧名人与宇文钧的真心对待王勃的对比,根据原文内容“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没有多久,阁子里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宇文钧同阎伯屿并着肩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群的文士们。“宇文钧不等王勃再推辞,首先点头赞成”可知,此处对比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世相,具有引人深思的效果。
4.
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故小说中没必要叙写内容,从而节约笔墨,使小说情节更紧凑;
小说依据《滕王阁序》内容,虚构了王勃参加宇文钧在洪都府城参加文人宴会,作《滕王阁序》的故事,不写王勃《膝王阁序》的内容,更有利于虚构故事,又不完全拘泥,从而更加突出王勃形象;
原文“在这些游人中,一部分是来履行那年年履行的登高习俗的,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作者将古今对文学家的态度融为一体,直击时弊,有利于借古讽今,增添作品的现实意义。
5.【答案】B
【解析】
B选项“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错,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而非《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6~7.【答案】A、①从首联来看,有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②从颔联来看,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
③从颈联来看,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或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④从尾联来看,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自由自在隐居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解析】1. A选项“山雨欲来”错误。“倚晚晴”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没有欲雨的意思。
2.
首联,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暗含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表达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
颈联,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表达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或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尾联,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表达了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自由自在隐居生活的愿望。
8~9.【答案】D、黄诗颔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空、江月等景物,营造出高远壮阔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投身自然的喜悦之情。
杜诗颔联描写了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画面,营造了肃杀、寥廓意境,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怆之情。
【解析】1. D选项“抒情委婉含蓄”错误。全诗明白如话。
2.
可从黄庭坚和杜甫的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和意境上来进行分析,要结合各自的风格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诗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描绘的是一幅清朗辽阔的秋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的喜悦。结合全诗可知,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办完公事后的喜悦之情,侧面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选取了树木和江水,描绘了一幅高远壮阔的秋景图,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0.【答案】 (1)怒涛卷霜雪 嬉嬉钓叟莲娃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解析】
易错字词:嬉嬉、叟、固、诞、彭殇、聊。
11~13.【答案】A、B、C
【解析】1.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结合语境时要考虑到词性、搭配、使用对象、情感色彩、语意轻重、是否重复等情况。本题要求选出“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
第一处,审视:仔细地看,反复分析。审查: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结合语境客知,这里强调的是不再需要对创作技法的研究与分析,应选“审视”。
第二处,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者机械地照搬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等。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者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结合后面语境“并运用其原理形成新的形式”,应选“生吞活剥”。
第三处,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出类拔萃:指超出一般,多用于形容品德才能。“卓尔不群”侧重指人的才华,结合语境应选“卓尔不群”。
故选A。
2.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划线句有两处错误:“只有因为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因为只有”;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引用句子不独立,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排除A、C、D三项。
故选B。
3.
本题考查语意表达连贯这个考点。要补充完整所缺失的句子,关键在于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们才能推断括号处需要怎样的表述才能将上下文连接起来。
结合前一句“回到自然”,所以衔接上文应该是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排除A、D两项。结合前文语句“也就是从自然界发现书法创造的原动力”,所以“道”,即创作的原动力。按照逻辑顺序,获得创作的原动力就获得了本源,接着再去进行实践创造,据此排除B项。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