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4 10: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情境导入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史铁生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
经历 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精神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作品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其中,《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
荣誉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疏通字词
瘫痪(tān huàn) 暴怒(bào nù) 沉寂(chén jì)
侍弄(shì nònɡ)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cuì)
央求(yānɡ) 絮叨(xù dao) 诀别(jué)
淡雅(dàn yǎ) 高洁(jié) 烂漫(làn màn)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1.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3.理解回忆性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特点,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4.结合生活体验,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学会面对生活的残缺遗憾。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
活动一
听名家朗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为什么是怀念?
2.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说说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一)跟读名家,反复朗读,感受情感
双一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一)跟读名家,反复朗读,感受情感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一毛一毛一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一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一)跟读名家,反复朗读,感受情感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一红一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一)跟读名家,反复朗读,感受情感
整体感知·朗读指导
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深沉含蓄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谁+做什么+结果)
课文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悉心照料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母亲离世后,儿子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自读文章
母亲 “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拒绝母亲
答应母亲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怀念母亲
2.理解课文围绕什么线索,写了几件事?
(二)整体感知,自读文章
研读探究 体会情感
活动二
身患绝症的母亲悉心照料双腿瘫痪的儿子
人物 “我” 母亲
处境 状态
行为表现
原因
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可活什么劲儿!
研读探究:第一次看花
(“我”的回忆)
我16岁毕业于清华附中,18岁时,我怀着青春的梦想去延安施展抱负。20岁时一场大雨却让我高烧不止,这让原本就有隐性脊柱裂的我走不了路,在21岁生日那天,我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我每天都生活在暴躁中,我甚至拿着刀威胁医生说:要么把我治死,要么把我治好,不然我杀了你……
死对我曾是诱惑-----每天早晨醒来,都很沮丧,心说我怎么又活过来了?
——《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关联经历
关联经历
(妹妹史岚的回忆)
不久,哥哥行动越来越费劲了,他动不动就发脾气。看见他把鸡蛋羹一下扔到了屋顶,把床单撕成一条一条,我吓得已经不会哭了,只是大气不出地看着,盼着这一天赶紧过去。只是又怕明天还会发生什么。
亲眼看见他把一整瓶药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滚,看见他一把摸向电源,全院电灯瞬间熄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恐惧和绝望。
……这种日子经常发生。
身患绝症的母亲悉心照料双腿瘫痪的儿子
人物 “我” 母亲
处境 状态
行为表现
原因
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重病缠身;肩负重担;生命垂危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病痛的折磨;
瘫痪的绝望;
极度痛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这句话是对母亲的动作、神态描写。
“悄悄”和“偷偷”可以看出母亲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儿子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还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躲出去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悄悄”和“偷偷”的无声动作背后,是她疼痛不已的揪心。
是母亲对儿子行为的理解和宽容的力量。
(课后思考探究二)细节中蕴含的感人力量,什么样的力量?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扑”“抓”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内心的感受。“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抵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语言描写和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她要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语言描写,反复
(课后思考探究二)细节中蕴含的感人力量,什么样的力量?
是母亲要给儿子坚定生活下去的力量。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这句话是对母亲的动作、神态描写。
细心的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
憔悴的面容,既显示着绝症晚期对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
那央求的神色,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表现出对儿子的细心呵护、深切的爱的力量
(课后思考探究二)细节中蕴含的感人力量,什么样的力量?
身患绝症的母亲悉心照料双腿瘫痪的儿子
人物 “我” 母亲
处境 状态
行为表现
原因
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重病缠身;肩负重担;生命垂危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可活什么劲儿!
病痛的折磨;
瘫痪的绝望;
极度痛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对儿子的理解和宽容
要给予儿子坚定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细心呵护、爱之深切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痛苦绝望的我拒绝着母亲对我的关爱,为什么我却能在回忆时看到母亲对我深切的爱呢?
母亲对我深切的爱
了解文体特点,把握作者情感
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是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
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
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
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里更加鲜明。”
“现在的我”再回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对当时的情境内心感受如何?
找出文中能体现“现在的我”对当时感受的句子,细细品读。
再读文章,体会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安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自责、愧疚的心情。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憾悔恨的心情。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懊悔和怀念
(课后积累拓展四)体会蕴含的情感
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
“我活着有什么劲”
“要好好儿活”
在母亲的影响下
当时的“我”
写作时的“我”
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懊悔和怀念
母亲对我深切的爱
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
当“我”在命运的重创中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没有给 “我”讲什么人生道理,她也来不及想什么道理,只是近乎本能地急切说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是在恳求着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妺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临终前,还没有看到儿子蹚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看到女儿的成年,她那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和揪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研读探究主旨情感(课后思考探究三)
秋天的怀念?
怀念我的母亲?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想一想:你如何理解课文题目?
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明白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的信念。
总结
怀念母亲成为了他作品的底色。
“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了他最大的遗憾。
庆幸的是,他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声音,那是母亲深情的呼唤。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回音,那是懂得了母亲的心。
——但丁
双一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再读文段,把握情感
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再读文段,把握情感
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阅读《合欢树》《病隙碎笔》《有关庙的回忆》,写一篇关于“母亲”主题的随笔。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