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4 18: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十二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学习目标
1.背记课文原文,理解并识记文言文重点实词及重点句释义;
2.领会古人生活智慧及学习态度,学习并关联自身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论语》属 体散文,是记录 及其弟 子 言行的一本书,共 篇。内容有 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 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 、 、 列为“四书”,成为 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求学之道。
语录
孔子
20
孔子
孔子
《孟子》 《中庸》 《大学》
儒家
了解《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了解孔子
文体知识
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语录体
诵读感悟
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一箪食( )
四十而不惑( ) 不逾矩(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传不习乎( ) 逝者如斯夫( )好( )之者
yùn
huò
yuè
xǐnɡ
dài
ɡōnɡ


wǎnɡ
dān











chuán
hào





读准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文本探究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
通“悦”愉快
温习,复习
志同道合的人
译作“从”
了解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①别人不了解我,我不因此生气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课文解读
《论语》篇名,无特别意义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时习”是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是与人相处;
“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交友的原则是什么?对待朋友的态度怎样?
“朋”是“志同道合的人”的意思,可见孔子交友的原则是志同道合;对待朋友热情友好,愉快相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孔子的弟子
自我检查、反省
人称代词,我
替人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②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泛指多次
每天
研读课文
第二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第二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体现了由人及己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内在逻辑顺序,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顺从意愿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越过
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做事能随心所欲,不越过法度。
研读课文
第三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讲个人修养,强调人的思想境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
第三章强调的内容,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和提高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为 师矣。”
温习,复习
学过的知识
理解,体会
凭借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新的知识
可以
(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独立思考
有所发现
获取新的知识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温习学过的知识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研读课文
第四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第四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
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关系,关键在于要“知新”,(“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因此,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知新”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
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展。
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讨论
默读前四章,圈点勾画、批注相关语句,《论语》前四章主要谈论什么观点?出现的成语有哪些?说说大体意思。
第一章三句分别讲学习方法,与人相处和个人修养。
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道德德修养需要循序渐进的完成。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温故知新
成语??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第二课时
课前小测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
7.三十而立
8. 四十而不惑
9. 五十而知天命
10. 不逾矩
11. 温故而知新
12.可/以为师矣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作业本上写出标红词语的意思,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课前小测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
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日:每天 三: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课前小测
7.三十而立
8. 四十而不惑
9. 五十而知天命
10. 不逾矩
11. 温故而知新
12.以/为师矣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命:命令。
逾矩:逾,越过;矩,法度
故:学过的知识
以:可以 为:凭借
重点句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研读课文
第五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五章中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第五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颜回,孔子弟子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能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么高尚啊,颜回!”

冷水
乐趣
研读课文
第六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塑造了颜回怎样的形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第六章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的品质。塑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知道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比不上,
赶不上
喜爱,爱好
代词,……的人
以……为快乐
研读课文
第七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写了学习的哪三种境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第七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
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吃粗粮
冷水,文言文称水为冷水,热水为“汤”
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介词,对,对于
像浮云一样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就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研读课文
第八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同时,也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请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诱惑。面对利益时,我们要以孔子的话为原则,以“义”为先,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
兼词,于此,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跟从,学习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的缺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缺点
研读课文
第九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川,河流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停止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研读课文
第十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命短暂的叹息。
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指军队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不可改变志气。”
改变
研读课文
第十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广泛
坚定志向,笃,坚定
恳切
当前的事情
仁德
研读课文
第十二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同时,也讲的是求仁的途径。
“博学”和“笃志”是基础,“切问”和“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这一章意在勉励人们要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
齐读课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研读课文
这十二章《论语》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进行梳理
内容 章回内容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个人修养
研读课文
论语《十二章》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第四章)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则不学则殆(第五章)
个人修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第二章)
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第三章)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
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态度
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端正态度
学的过程,复习的巩固
思考的重要性
品德、诚信、循序渐进
贫贱不移、坚守志向
勤学好问
个人修养需要不断提升
拓展延伸
在学习和做人方面,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迪?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章,说说你的感悟。
示例:我最喜欢第九章。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的,即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在日常学习中,我也要保持这种谦虚的心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研读课文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都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课堂小结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积累拓展五
《论语》中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你知道哪些呢?
不亦乐乎 随心所欲 三省吾身 箪食瓢饮 温故知新 四十不惑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三十而立
乐在其中 曲肱而枕 富贵如云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识盘点
通 假 字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知识盘点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 )
可以为师矣( )
饭疏食饮水( )
饭疏食饮水( )
匹夫不可夺志( )
吾日三省吾身( )
有朋自远方来(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今:可能、许可。
今:疏通、疏散。
古:有才德的人。
古:可以、凭借。
古 :粗糙。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古:泛指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古:多次。
今:数词,三。
古:志同道合的人
今:朋友
知识盘点
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当、做

了解
懂得
知识盘点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堪其忧
转折
顺承
并列
代词,他的
代词,这样的
知识盘点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文言句式
知识盘点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传不习乎
饭疏食饮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爱,爱好;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