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4 09: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四年级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精读课文

课外拓展

课堂练习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
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
任务:
了解一位革命者的壮志
拾取资料卡片
活动1
卡片 周恩来资料
1
周恩来(1898-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字翔宇,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府总理等职。主要著作编入《周恩来选集》。
卡片 字词资料
2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仿效 淮安 疑惑 惩处
训斥 苦难
词语我会认
jué
fàn
wèi
xiào
huái
huò
chéng

chì
xùn
nàn

nàn
nán
多音字我会读
难受
难题
灾难
苦难





怀






生字我会写
书写指导
下面部分的笔顺是撇、竖、撇、点,不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书写。

上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左边“先”的竖弯钩要变成竖提。
zàn

“厂”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
了解立志故事
活动2
读一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几件事,完成后面的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
周恩来
周恩来回答为什么读书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
周恩来
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
中国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
周恩来
周恩来看到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侮,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远大志向
理清三件事的因果关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结果
原因
结合表格,用“之所以……是因为……”来概括文章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之所以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象,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试试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拓展表达
方法梳理
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你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背后的故事了吗?
探寻立志关键
活动3
文章中有一个词语多次出现,它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最关键因素,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中华不振
默读第11—17自然段,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并在旁边简要批注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会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处罚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为什么中国人不把外国人直接赶出去
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到底有着一段怎样的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
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查阅的相关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然后推选小组代表,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精要介绍最能体现“中华不振”的内容。
查资料,作交流
自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我国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土大片沦丧,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再次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根据提示,搜集相关信息,填写表格吧。
体会“中华不振”,探寻立志原因 人物 表现 周恩来的想法 心理活动
耳闻 伯父 叹气、没再说了
目睹 妇女 哭诉,指望中国巡警帮忙反招训斥
中国巡警 (不帮忙)训斥妇女 围观群众 握紧拳头,只能劝慰 为什么被占据
认为中国巡警肯定会帮忙
太气人了,为什么会这样
落后就要挨打
疑惑不解
切身体会
感悟“振兴中华之志”
活动4
当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分量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照应开头
12岁的周恩来立下“振兴中华”的志向,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赴日留学前夕,与几个好友告别,写下了气魄雄伟、热情奔放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掉头东”,“掉”指船桨,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邃密群科济世穷: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面壁十年图破壁:像达摩面壁十年一样苦苦追求,专心致习,探求救国真理。
难酬蹈海亦英雄:如果最后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就算投海也是英雄。
“中华不振”让周恩来心中的火愈烧愈烈,他想清楚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便成了修身课上让魏校长、让我们为之一振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让周恩来找到了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激起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战斗豪
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小练笔
示例: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因为我爸爸就是一名医生,每当我看见爸爸救治了一个又一个病人,我心里就无比羡慕、佩服。我读书是希望将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治好每一个病人。
希望同学们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
眼观世界
中外名人读书故事——雪莱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非常喜欢读书,书上的知识丰富了他的想象力,活跃了他的思维,使他看上去永远是那么朝气蓬勃、热情奔放、充满活力。
雪莱总是不停地看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时面前也放着书,一边看一边吃,饭菜常常是冷了热、热了冷,热了好几遍才吃完。他外出散步时也总是手不释卷,经常自言自语地吟诵着名篇和诗文,令同行的朋友为之动容。
雪莱年仅29岁便死于海难,他短暂的一生却留给后世无数
宝贵的文学财富,他的抒情诗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
练一练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
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3.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
一、下列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C
D
B
A.外貌   B.心理   C.神态   D.语言
二、班级开展以“读别人的故事,寻自己的人生”的讲故事比赛,请准备好你的故事。
(可通过阅读、采访、上网等渠道寻找相关的材料,可以讲精忠报国的岳飞、弃医从文的周树人、功勋卓著的钱学森,也可以是我们的身边好人等)
示例:
“你们谁敢和我比”
1935年,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他在学习上游刃有余,但他最不能容忍的是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有一次,他和两个同学去影院看电影,发现身边的美国人把服务员招呼过去耳语了几句,然后那位服务员来对钱学森说:“先生,对不起,你们可以换到另一个座位上去吗?”原来,他身边的那个美国白人不愿意和他们坐在一起。钱学森非常气愤,愤然离开了电影院。从此,钱学森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发愤读书,决心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在麻省理工学院,曾经有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的面耻笑中国男人抽鸦片、女人裹小脚、不讲卫生、愚昧无知,钱学森听
了很生气,立即向这位美国同学发出挑战。他说:“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期末看谁的成绩好。”
期末考试时,有位教授出了一些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做不出来。他们很气愤,认为教授是故意刁难学生,于是聚集起来去找教授评理。谁知当他们来到教授办公室的门前时,发现门上贴着一张试卷,卷面上的字迹整洁工整,每道题都完成得准确无误,没有任何涂改的痕迹,在试卷右上角,教授写了一个大大的“A”,后面还跟着“+”。这是谁的卷子?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钱学森的,没想到这位平时不声不响的中国学生竟然有这么大的能耐。从此,同学们都对钱学森刮目相看。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