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整体研习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整体研习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4 15: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整体研习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论与价值”,属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由一篇书信、两篇政论文、一篇社论、两篇学术论文、一篇对话体组成。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恩格斯给青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一封信。在信中回答了博尔吉乌斯的两个疑问。同时也回应了马克思去世后,德国部分理论家对马克思观点的歪曲。全文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精深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观点,并以伟大人物的出现和唯物史观的产生,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证语言严谨、准确;观点间有严密的逻辑。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为了纠正党教条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在延安干部大会上的报告。作者主张要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发言的节选。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论述了人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和发展规律,指出正确思想对于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特约评论员胡福明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中国历史的关口,这篇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做了思想启蒙,统一了党的思想。
《修辞立其诚》是张岱年针对孔子提出的“修辞立其诚”的创作观点,从理论上做深入的现代阐释。文章阐述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指出“立其诚”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三层含义,分析了学说、言论、文章方面的诚伪问题号召人们坚持“修辞立其诚”这一唯物主义原则。
《怜悯是人的天性》是法国哲学家、启蒙运动的思想先驱卢梭的著作《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中的节选部分。文章分析了自然状态中的人的善恶观念,反驳了霍布斯的观点,指出怜悯心是人类天然就具有的美德,是先于思维而存在的,是其他美德的基础,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应当坚持正义》苏格拉底通过与他的朋友格黎东探讨关于逃跑的问题,阐述了为人处世应该合乎正道,应该坚持正义的观点,不要在乎众人的意见,应该遵从内行人的意见,应该坚持真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情。
【单元目标】
01.阅读相关作品,初步接触人文社科经典论著,理解经典理论文章中蕴含的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并尝试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审视文章的观点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获得思想启迪。领会文章的理论价值,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理论素养。
02.掌握理论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联系写作背景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理解理论文章的思辨性、针对性、现实性和批判性,思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03.把握理论文章的特点,学习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逻辑,体会这类文章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提高阅读理解社科类理论文章的能力。
04.积极思考社会现象,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深化对所学理论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具体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01.认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篇课文的理论价值,学习后能有自己理性的认识。
02.理解《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三篇文章的主旨,讨论对人性的理解,认识做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探寻伟人对革命文化的理性思考,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单元规划】
课段 课段名称 篇目 课时安排
课段一 社会发展之理求真 单元导读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恩格 2.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课时
课段二 处世道德之理尚善 4.*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5.人应当坚持正义 2 课时
课段三 理性辩驳之法思深 深化理性思考 3课时
【单元知识】
一、论述类文本“三要素”。
1.论点:指议论中的确定意见以及论证这一意见的理由。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
2.论据:指立论的根据,一般指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的事实、亲身经历等,选择事实论据注意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确切性、新颖性。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权威性言论、原理、定律、公认的道理等。
3.论证: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论证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运用一定的推理形式,确定另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论证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的。论证时用到的方法就是论证方法。
二、论述类文本四种常见文体及特点。
类型 定义 特点
政论文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 主题鲜明,结构简明,行文流畅。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或成果的学理性文章。 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和应用性。
时评 时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具有时效性、针对性、说理性、准确性和思想性。
书评 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书籍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的文章。 具有评价的科学性、见解的独创性、语言的生动性。
三、论述类文本“三位一体”(“标—理—串”)快速读文法。
步骤一:标——关键词句。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要养成“标注”的习惯,就是边阅读边标注关键词句。
(1)关键词:
①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②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③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④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⑤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2)关键句:
①从内容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凡是违背文章主旨的选项都是错误的。②从表达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③从结构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步骤二:理——句段关系。
(1)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概括段落层次的含意的常见方式有:①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中的衔接关联句、段末的总括句等)。②依据关键词概括。③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
(2)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①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②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照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以由此入手。
步骤三:串——文本思路。
读完文本后,可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和梳理的每段含意及关系,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
四、梳理论证思路的“三字诀”。
1.读。
现代文阅读中所有问题的解决,最后都要回到“读”这个根本上来,论述类文本阅读也不例外。要强化阅读,要耐住性子读,沉下心来读,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归纳出来,将全文压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划分文章层次。把握局部段落论证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儿个句子,每句讲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破。
就是要破除思维定式。这个“定式”表现在:总以为议论文的结构都是“总——分——总”式,总以为开头就提出论点,总以为段的开头就是中心句,总以为结尾就是总结全文。议论文的结构虽然有总体的规律,但是具体到某一文本上是有变化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点的。因此,答题时要破除上述思维定式,认真地结合具体文本来思考。
3.并。
就是合并段落(句子)。论证思路题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但其实是“合并”的问题: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合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论述类文本段落并不多,这个“并”说到底是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如何“并”?就是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完全可以“并”为一层。
【教学过程】
课段一:社会发展之理求真。
一、学习内容:
了解单元导语及单元研习任务;梳理写作背景和基本观点;绘制论证思路图;写读后感;完成读书报告的撰写。
二、课时安排:4课时
三、学习资源:
1.教材内容:单元导语及单元研习任务;第1—3课原文、注解、学习提示。
2.推荐阅读:《教师教学用书(选择性必修中)》“课文解说”,王帆《〈改造我们的学习〉与延安时期学习运动研究》,张明《毛泽东为什么要写〈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宇文利《邓小平向“两个凡是”宣战》,陶德麟《参加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会的前前后后》,胡福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曲——谈实践标准一文的写作、修改和发表过程》。
四、活动任务:
任务一:总揽单元任务
学习活动1:阅读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勾画关键词句,初步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重难点,制作电子知识卡片。
伟人对革命文化的理性思考,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内容要点 篇目 单元导语 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提示 课下注释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务二:探求理论价值。
学习活动2:结合课下注释及课后的“学习提示”,整理文章的写作背景。
篇目 作者 写作背景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 19世纪90年代,德国出现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造成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一个名叫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请教相关问题,这篇文章是恩格斯的回信。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 1941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本文是毛泽东针对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也是精辟的理论著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毛泽东 1963年5月,为了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此文是草案增写的一段文字,后单独成篇发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20世纪70年代,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大量的歪曲宣传,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这一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此问题上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学习活动3:指出文本写作对象,借助工具书或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探求理论文章的时代价值及意义。
任务三:梳理论证逻辑。
学习活动4:阅读文本,圈画关键词句,提取关键信息,把握作者观点。
篇目 关键词 观点
《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现象、作风、态度 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正确思想、认识论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活动5:再读文本,梳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制作思维导图。
学习活动6:阅读知识短文《辩证思维及方法》,了解“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两种辩证思维方法,结合《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学习“分析—综合”法,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归纳—演绎”法,并将这些方法标注在修改好的论证思路图上。
思路 逻辑推理方法 推理过程
提出问题 引论 形式逻辑(不相容选言推理) [大前提]人的正确思想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 [小前提]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结论]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总纲 辩证逻辑(分析——综合) [分析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们的思相——物质变精神 [分析2]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精神变物质 [综合]用关联词“而”联结,表明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分析问题 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辩证逻辑(分析——综台) [分析]社会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产生思想) [综合]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辩证逻辑(综合-分析-综合) [综合]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分析]实践检验——一般来说,成功了就是正确,失败了就是错误——补充:先进阶级有时候有些失败的原因。 [综合]从“真理标准”和“实践目的”两个方面总结认识的第二个阶段的意义。
解决问题 结论 辩证逻辑(综合) [综合]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
意义 辩证逻辑(综合) [综合1]阐明物质和精神的同一性。 [综合2]连用六个四言句式,补充题蕴。
课段二:处世道德之理尚善。
一、学习内容:
1.梳理第4、5课三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思考观点之间的联系;
2.阅读两篇补充资料,了解马克思对“善”与“正义”的理解,了解当今倡导的“共享”理念为何是对“善”与“正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结合前一课段的学习成果,运用总结的论证策略和辩证思维方法,探讨“‘真’‘善’‘正义’的时代内涵”,写交流提纲及作文。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
1.教材内容:第4、5课对应的课文;
2.推荐阅读:廖小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沈建波《“善”与“正义”:“共享”发展理念的双重价值维度》。
四、活动任务:
任务一:探求处事之理。
学习活动7:学习《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梳理文章脉络,辨析概念,把握文章观点,分析论证特点。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议论类型 立论文 驳论文
论点 “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原则。 怜悯是人的天性
主题核心词 真 善
主要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论证结构 总分总、层进式结构 先破后立、对照式结构
论述思路 ①首先,提出“修辞立其诚”的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②然后,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③接着,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④最后,阐明“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再次强调“立其诚”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①首先,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自然状态的人和社会状态的人哪种更幸福。②然后,在批驳霍布斯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③接着,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④最后,深度阐释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学习活动8:阅读《怜悯是人的天性》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篇文章都采用了驳论,请比较两文驳论部分的不同点。
课文 驳论运用的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先立自己观点--再列举对方观点--明确其错误之处--揭示对方观点本质--强调自己的观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 列举对方观点--指明对方观点错误--解释对方观点本质--引出并确立自己的观点。(追问法推动思维)
学习活动9:运用思维图整理分析《人应当坚持正义》苏格拉底的追问方式,总结追问驳论的两路径。
路径一:批驳对方错误、全面阐释自己观点(总)——(分)项论证自己观点。
路径二:对方观点错误入手驳辩,立自己的观点。
学习活动10:苏格拉底为正义拒接越狱,是理性的、有益处vs苏格拉底为正义拒绝越狱,是非理性、害的?请选择你所认同的观点,作为一辩写出立论陈词的提纲。请在采用两条路径之一来构思。
课段三:理性辩驳之法要深。
一、学习内容:
1.教材《深化理性思考》。
2.阅读廖小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沈建波《“善”与“正义”:“共享”发展理念的双重价值维度》,了解马克思对“善”与“正义”的理解,了解当今倡导的“共享”理念为何是对“善”与“正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结合前两课段的学习成果,运用总结的论证策略和辩证思维方法,探讨“‘真’‘善’‘正义’的时代内涵”,写有深度思考的作文。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教材原文:对应的课文;
2.推荐阅读: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思辨写作十五讲》;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梁衡《毛泽东怎么写政论文》
四、活动任务:
学习活动11:厘清群文(《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脉络,归纳论证思路的共性。
课文 核心观点 论证思路 共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活动12:阅读教材36页知识短文《深化理性思考》,并完成单元写作。
中国古有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有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西有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你认同哪个观点?请联系现实和自我,结合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谈谈你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可以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
1.学习使用“破立结合”的驳论法;
2.借鉴使用例证法、引证法。
提纲:只把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地写出来,发言提纲常是在会议讲话时使用,给讲话人以提示,避免遗忘,同时更好地理清思路,使讲话富有条理性。
格式:
是什么:先介绍背景、讲话目的或针对的主要事项。
为什么:接着表明态度、原则、观点。
怎么办:然后提出工作措施和要求。
怎么样:最后表达期望。
学习活动13:小组交流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并讨论:作文的批驳力来自什么?如何提升自己的批驳力?
参考:多样的论证方法;明确严谨观点;有力恰当的论据;论证思维的力量;语言准确有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