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
【教材解说】
《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三首七言绝句组成,内容都与古代儿童的生活有关。细读这三首古诗,发现以下特质:
1.题材相同。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古代农村儿童的生活场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农家的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稚子弄冰》通过“脱”“穿”“敲”等一系列动作,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画面。《村晚》展现了牧童骑牛晚归的情形: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课文的插图分别描绘了第一、三首古诗的主要场景,有助于学生走进情境、理解诗意。三首古诗都表现了农村儿童天真无邪、顽皮活泼、悠闲自在的情趣。
2.环境各异。细细品味,三首古诗中儿童所处的环境是各不相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于夏忙时节,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挑起家庭重担,村庄上下、一派繁忙。《稚子弄冰》写了寒冬之时、冰天雪地的村庄。《村晚》的环境颇有意境: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衔”“浸”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落山的太阳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这一切都倒影在水中的景象。
3.情感相融。三位诗人都是在晚年以老者的视角描写孩童的生活,塑造了天真可爱、调皮活泼、悠然自得的儿童形象,流露出对乡村儿童的喜爱、赞美之意。同时,三首诗歌也使得诗人对快乐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更深入人心。因此,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抓住儿童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本课的学习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注释、插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进而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等4个字。
2.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在比较中发现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深入体会三位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联读拓展,感受更多诗人笔下的童真童趣。
4.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歌大意,在比较中发现三首古诗的异同点,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深入体会三位诗人的情感。
2.难点: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耘”等3个字。
2.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在比较中发现《四时田园杂兴》《村晚》的异同点,感受相似的儿童情趣、以及繁忙与宁静的环境之别。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深入体会两位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引路 整体初探
1.创单元情境,设主题任务。
(1)引读主题:冰心曾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故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2)呈现目录:这个单元,我们要搭乘童年的绿皮火车去往四个站点,先去瞧瞧古人的童年生活,再去看看名家笔下的童年,在了解大人的童年岁月后,写写我们自己的童年故事。在这趟旅程中,我们要随身携带“童年旅行手帐”,记录发现和感受,最后,在班级“童年旅程沙龙活动”上分享一路的收获。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开往第一个站点,走近古代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读课题。
(1)理解诗题:相机点拨三个诗题中难懂的词。
①《四时田园杂兴》中“四时”表四季;“杂兴”指各种兴致。(顺势介绍诗人范成大)
②《稚子弄冰》中的“弄”为“玩”的意思。
(2)自由读诗:诗中都是如何称呼儿童的,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①交流梳理: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牧童横牛背、吹短笛。(相机板书)
②字词教学:“稚”是翘舌音,“稚子”为“幼小的孩子”之意。
板块二:联合教学 整体感知
1.整合教学,布置任务:童孙和牧童中都有个“童”字,我们先走进第一、三首诗。
学习建议一: 1.自由朗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和《村晚》,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尝试给古诗断句,读出节奏,读好韵律。
2.重点突出,落实“二读”。
(1)读得准确。
①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②重点关注:昼(翘舌音,指导书写)、供(多音字,表示从事什么职业时,念第四声,因此诗句中念gòng;表示给予的时候,念第一声)、陂(区别“坡”)、漪(图片理解)。
③完成《作业本》第2题。
④集体朗读。
(2)读出节奏:回顾七言《绝句》的停顿方式(二二三节奏),展示学生的断句,提醒《村晚》1-3句可在“水”“浸”“横”字后面再断句。
3.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学习建议二: 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两首诗歌的大致意思。
(1)指名讲解,相机点拨:《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儿女”指男女,和现在“儿女”有区别;《村晚》中借图片想象画面理解第二句。
(2)自由练说,学生展示。
板块三:联结对比 深入探究
1.小组合作,布置任务。出示:
学习建议三: 小组合作,比较《四时田园杂兴》和《村晚》两首古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相同之处。
(1)儿童的活动都十分有趣。
①关注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想象画面:这几个小朋友在桑树的树荫底下忙着学种瓜时,他们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抓“未解”“学”等词想象童孙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
▲体会形象:你看到了怎样的农家童孙?(天真可爱、勤劳懂事、好学等,相机板书)
▲指导朗读:放慢读,将“学种瓜”语调微微上扬,表现出孩童的天真。
②关注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想象画面:放牛娃归来的途中,是怎样吹着短笛?(联系“横牛背”图片,并让学生模仿吹口哨,感受牧童的“悠闲自在”和“随心洒脱”)
▲体会形象:牧童的哪些特点吸引着你?(天真、悠然自得、随心洒脱等,相机板书)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将“横”“信口”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2)诗歌的写法相似:开头两句交代环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的活动。
3.不同之处:两首诗歌的环境营造了不同的氛围。
(1)关注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①描述景象: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板书:繁忙)
②联结生活: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夏季时节村庄繁忙的景象,农家人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什么农活?(相机指导书写“耘”)
③引读诗句:在这样的环境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④指导朗读:语速稍快,读出农耕劳作的繁忙景象。
(2)关注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引导想象:聚焦两个“满”字,请学生聊一聊想象到的画面。
②表达感觉:请学生说说画面带给自己的感觉。(宁静、恬然、水草丰美又充满生机等,板书:宁静)
③指导朗读:语速放缓,读出宁静悠远的感觉。
④创境引读:多美的夜晚风光,难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多形式朗读。
板块四:联读拓展 体会情感
1.联读资料。出示:
学习建议四: 联读两位诗人的创作背景,思考: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
资料一:南宋淳熙十年(1183),近60岁的范成大辞官回到了家乡,在石湖之畔开始了心慕已久的退隐生活。隐居期间,他创作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 资料二:《村晚》是雷震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写的。
2.讨论探究:两首诗都创作于诗人晚年隐居之时,借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板书:晚年、喜爱、怀念)
3.生字教学:指导书写“桑”,提醒三个“又”的最后一笔都是点。
4.课堂小结:一首诗仿佛就是一幅多彩的画,在范成大和雷震描绘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儿童烂漫的童年,对古代的孩子来说,田野山外,什么都可以玩,一棵瓜苗、一根短笛、甚至是一块冰!下节课,我们就去看看古代儿童怎么玩冰!
【作业布置】
1.课内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课外作业: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
【板书设计】
1 古诗三首
童孙 学种瓜 天真可爱、勤劳懂事 繁忙 喜爱
稚子 弄冰 晚年
牧童 横牛背、吹短笛 悠闲自在、随心洒脱 宁静 怀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钲”“磬”“玻璃”等词的意思,会写“晓”字。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抓“脱、穿、敲、碎”等词体会稚子的童真童趣,并读出稚子心情的起伏变化。联读拓展,感受更多诗人笔下的童真童趣。
3.在比较中发现三首古诗的异同点。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读好古诗
1.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判断对错:完成《作业本》第3题第(2)(3)小题。
(2)默写古诗:完成《作业本》第5题第(1)小题,引导学生注意竖写古诗的格式。
2.过渡:上节课,我们看到一棵瓜苗、一根短笛在古代孩童的手中都玩出了自由快乐、玩出了天真烂漫,这节课,我们去看看他们是如何玩冰的!出示:
学习建议一: 1.自由朗读古诗《稚子弄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给古诗断句,读出节奏,读好韵律。
3.指导朗读。
(1)重点正音:钲、磬(后鼻音),玻璃(lí)。借助注释,将图片与三者对应连线。
(2)学生交流断句,出示示范,有节奏地朗读。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板块二:整体感知 读出童趣
1.布置任务。出示:
学习建议二: 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理解《稚子弄冰》的大致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
2.读懂诗意。
(1)突破难点:重点抓“脱”“晓”之意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相机指导书写“晓”。
(2)学生尝试说出诗歌的大致意思。
3.读出童趣。
学习建议三: 朗读《稚子弄冰》,说说从哪儿体会到稚子的童真童趣?圈画相关词语,同桌交流。
(1)重点关注三个动作词;脱、穿、敲。
①联系生活说“脱”:夏天时,你是怎么把自制的冰棒从模具里取出来的?联系生活,想象这个小朋友们是怎么把冰取出来的?(预设:用小刀剜、反扣盆子使劲敲打一番……)
②想象画面解“穿”:这个孩子是怎么把彩丝穿过冰块的?(预设:把彩丝穿在针里,针刺进冰里,彩丝就穿过去了;用工具把冰块戳个大窟窿……)
③角色扮演明“敲”。
▲角色扮演:请学生模拟“敲冰锣”的画面,边敲边说。
▲引发思考:你觉得他是重重地敲,还是轻轻地敲?(引导学生从“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看出敲得很用力,声音很大)
▲猜测心理:当“冰锣”破碎的时候,你觉得小朋友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2)体会心情,指导朗读。
①画心情图:从“脱”“穿”到“敲”,再到“碎”,小朋友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画一条曲线表示他心情的变化。(板书:脱→穿→敲→碎)
预设:把冰成功取出,内心是十分激动、雀跃的;随着彩丝穿过冰块,敲响“银钲”,越来越兴奋,越敲越响;当“银钲”敲碎的时候,内心很沮丧,甚至有点后悔。
②根据心情图,指导读好古诗。
(3)创说故事:请学生把自己当成“稚子”,说说玩冰的过程。完成《作业本》判断题。
(4)体悟形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稚子?(相机板书:聪明伶俐、稚气未脱……)
板块三:多次联读 读出异同
1.阅读拓展:稚子玩冰玩得不亦乐乎,其实古代孩子玩冰很有一招哦。出示:
【吃冰凌】北方的孩子发明了一种“吃冰凌”的玩法。在河心的冰面上,敲开一个小洞,透过小洞就能看到冰下流动的河水。先将竹竿的杈枝放进小洞沾上河水,再将竹枝拿出来在雪地上滚一下,竹枝就冻成了冰凌。反复几次,细细的竹枝就变成粗粗的冰凌枝了。用手举着,边吃边玩,就像三伏天吃冰棍一样。
2.联读组诗:“冰”如此有趣好玩,其实,一根草、一把伞在古代儿童的手中都可以玩出花样来。联读古诗,学生交流从诗中感受到的童真童趣。
春日田园杂兴(其五) [宋]范成大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春日田园杂兴》描绘了小儿们酣战百草的情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拓展“斗草”。
“斗草”一般是比赛草的韧性。方法是找来韧性比较强的草柄,两人各取一根,使之十字交叉,各拿草柄两端,用力拉向怀中,以拉断对方为胜。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2)《舟过安仁》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渔童的行为:以伞当帆使船前进。
3.比较阅读,发现奥秘:这两首诗更激起我们探究古代儿童生活的兴趣,现在,我们回过来看看,你能比较出课文三首古诗的异同点吗?
学习建议四: 小组合作,比较课文的三首古诗,说说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诗歌相同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
点明《稚子弄冰》也是杨万里的晚年之作,引导学生用上节课所学,从儿童生活、儿童形象、思想感情等方面比较“相同”,从环境方面比较“不同”。(补充板书:严寒)
完成《作业本》第4题第(3)小题。
板块四:添油加醋 改写古诗
1.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尝试把它改写成一篇短文。
(1)自由书写: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交流,抓住儿童活动的重点,写写眼前看到的(神态、动作),听到的(话语、声音),以及猜测心里想到的。
(2)小组评议: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评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3)展示交流: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2.课堂小结:在“古人的童年”一站,我们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感受了古代儿童的有趣可爱,体会到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追忆。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其它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选择1-2首背一背,并完成“童年旅行手帐”。
【作业布置】
1.课内作业: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课外作业:①背诵《稚子弄冰》;②完成“童年旅行手帐之古人的童年”。
【板书设计】
1 古诗三首
童孙 学种瓜 天真可爱、勤劳懂事 繁忙 喜爱
稚子 弄冰 脱→穿→敲→碎 聪明伶俐、稚气未脱 严寒 晚年
牧童 横牛背、吹短笛 悠闲自在、随心洒脱 宁静 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