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4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李白的《行路难》是乐府古诗,共三首,本诗是其中一首,诗句大多“四三”节奏,压“an”韵。诗句内容紧扣“难”,开篇用词肆意夸张渲染“难”,接着用诗句夸张描绘“难”,最后表达面对“难”的心境。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既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愁苦,又能展示作者狂傲不羁的心态。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读懂诗词词面含义,也能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跌宕起伏,但诗歌中的用典及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还需补充资料、结合背景深入理解。
教学设想:
诗歌的学习重在朗读,可引导学生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抓住“诗眼”,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基于此,本课的学习可设置三个环节:初读诗歌,读出韵律美;读懂诗歌,掌握变化美;美读诗歌,体味艺术美。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
2.一线串珠,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美读诗歌,体味诗歌的艺术美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味诗歌的艺术美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自由朗读诗歌,读准诗歌的字音、节奏。
1.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引出课题。
资料补充: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在二十六岁那年,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但李白却不愿意像当时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是希望借广泛的结交和诗文投赠培养声誉以此得到不寻常的提拔。终于,在他四十一岁时被玄宗召至长安,进入了翰林院。然而此时李隆基已经昏聩了,不理政事,他不过把李白看做文学弄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同权贵们格格不入,如此种种,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没有来得及实现,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这首诗就是李白无奈离京时,朋友为他设酒送别,在酒席上创作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圈画难写、易错的字词。
3.听读诗歌并跟读,标注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读出韵律感。
4.反复朗读诗歌,并尝试读出诗句的变化。
任务二:一线串珠,读懂诗歌的主要内容。
1.齐读诗歌,圈画诗歌的诗眼。
预设:“难”
2.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中作者如何描绘“难”?
预设: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难:仕途艰难;意境夸张(指导朗读)
3.轻读诗歌,圈画意象,品析:作者如何渲染“难”的程度?
预设:
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词语夸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句夸张)
难:以乐衬哀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作者面对“难”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事典;心存幻想)
(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低沉)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语典、事典;豪情满怀)
情感变化:
郁闷惆怅——艰难困顿——心存幻想——现实骨感——慷慨激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补充资料:
用典的妙处:使诗句语言凝练含蓄,表意丰富,议论抒情形象化,并让读者借助典故的原始意象,展开联想,扩大了诗词的意境,增强了表现力。
任务三:美读诗歌,体味诗歌的艺术美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情感变化,思考:为什么作者的情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补充资料:林庚《唐诗综论》追问:你对李白产生了哪些的认识?2.美读诗歌,小结诗歌的艺术美。
(1)诗歌的韵律美
(2)修辞的意境美
(3)情感的变化美
(4)思想的向上美
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默写诗歌。
2.练笔:写一写“我眼中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