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地理环境特点:
地理环境影响:
岛国,岛屿众多
山地众多,平原少
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
便于畜牧业发展
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相关史事:
《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地点册封与印绶。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出现小国:
1-2世纪,日本出现100多个小国
汉倭奴国金印
大 王
贵 族
平民
平民
平民
领地
部
生产组织形式
部民
地位近似奴隶
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探究 :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田 部”
“海 部”
汉倭奴国王印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隋书 倭国传》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日本书纪》
阅读材料,从中领悟出当时日本社会的对外交往状况。
隋朝时,日本国与隋朝交往密切,且希望平等往来
日本国
唐朝时,日本国与唐的交往进一步频繁,即派遣唐使唐到大唐学习。
隋朝
唐朝
7世纪时,日本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社会陷入混乱。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出路,
VS
公元627—650年,中国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日本
中国
社会矛盾尖锐
繁荣稳定
遣唐使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统治阶级的内讧
下层民众的反抗
政局动荡
材料: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地方上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储备改革力量
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派遣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并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
要求改革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宫廷政变,刺杀了把持中央政权的旧贵族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
乙巳之变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
代表奴隶主阶级
2.时间:
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646年开始
4.学习重点:
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3.人物:
孝德天皇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日)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孝德天皇(596年—654年),日本菊花王朝第36代天皇(645年—654年在位),名轻皇子,敏达天皇(第30代天皇)曾孙,父亲茅渟王,生母吉备姬,公元645年,轻皇子继承皇位,是为孝德天皇,效仿中国建立年号,建元“大化”,开日本年号之始,并全面学习大唐王朝,史称“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公元654年,孝德天皇病逝,终年58岁,和风谥号“天万丰日天皇”,汉风谥号“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开始时唐朝正处于贞观之治的盛世时期
政治
经济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两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土地分给公民,每个六年授田一次,
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5.内容
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
③统一赋税。
“大化二年(646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改新之诏”……“其三曰,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授受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十二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其四曰,罢旧赋役而行田之调……”即废除原有之赋役,以租庸调取代之,具体做法是: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冯玮著《日本通史》
没有人身自由奴隶地位的的部民成为有人身自由的公民。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
阅读材料,归纳大化改新经济上的做法。
(2)经济:
传统服饰
建筑风格
日本参照中国文字、货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与货币。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唐装
日本和服
知识拓展:唐朝文化还在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
6.意义:
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奴隶制
封建制
7.改国名: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书·日本传》
。
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天皇则被鼓吹为高天原(天界)的主神——天照大神的子孙。
日本国旗
思考: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已是世界强国,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感悟:
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立足于本国国情,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1、庄园
1.原因:
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2.特权: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三、幕府统治
2、武士和武士集团
1.目的:
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
2.性质:
武士集团是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3.集团代表:
源氏武士集团、平氏武士集团
源氏
平氏
击败
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3、幕府的统治:
(1)时间:
12世纪晚期
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2)标志:
(3)特点:
①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与天皇朝廷并存,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
②幕府将军把持着国家大权;
③逐渐形成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
源赖朝
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道是日本武士遵守的封建道德。始于镰仓幕府时代。内容有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目的在使武士忠实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明治维新后,武士等级在法律上废除,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却经常利用所谓武士道精神宣传军国主义,发动对外侵略。
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合作探究:武士道精神有什么影响?
延伸为为理想而不屈奋斗的精神。
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和平友好、相互学习、合作共赢……
唐
元末明初
清末
民国
遣唐使、鉴真东渡
戚继光抗倭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新中国
1972年中日建交
拓展题:历史上的日本和中国有何联系?
拓展题:结合所学,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中日两国关系?
古代日本
统一:
大化改新
背景:中国文化的直接影响着日本
时间:646年
内容:政治上: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经济上:国有、颁地、统一赋税
意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的形成
府统治的建立:12世纪晚期,源赖朝,镰仓
武士道
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B
2、日本社会的发展从“汉化”到“欧化”,不断模仿和创新。其“汉化”使日本( )
A.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B. 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C.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D.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
A
3、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对这一变革解读正确的是( )
A. 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 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 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 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B
4.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政治开始 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B
5.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下列对各国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
A.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
B.中国戊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C.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D.苏俄新经济政策——标志苏联模式的形成
A
6.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次老师,即古代的中国和近代的西方。其中向古代中国“拜师学艺”指的是( )
A. 伯里克利改革 B. 大化改新
C. 农奴制改革 D. 明治维新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