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循环的水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1.2空气和水是重要的物质。 (3)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10.1天气和气候 (1)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10.2水循环 (2)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 1.能解释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及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 2.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循环的水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几乎每天都感受到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开始探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活动,获得对水循环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该单元分为五课,分别为《雾和云》《雨和雪》《霜和露》《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水与地表形态》。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是什么,为后面研究水的循环做准备;第4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最后一课是认识水在地表流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有着直接的体验,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常见天气的种类,了解了一些观测天气变化的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辨析天气状态,知道冰、水,水蒸气是状态不同的同种物质,且知道0℃、100℃分别是水和冰、水和水蒸气转换的临界温度,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天气的成因还缺乏理性的认知,较难将其与水循环建立联系,或简单理解为“天气都与水相关”。另外,学生对地表形态的类型缺乏了解,易与水体类型混淆。 在处理信息方面,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阅读、媒体或网络等不同途径中获取信息,但甄别信息、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并创造性地表达方面的能力较为缺乏。第一单元侧重训练学生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本单元作为高年级段第二个“处理信息”探究要素的训练单元,将在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继续重点提升学生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的能力。
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2.描述雾、云、雨、雪、霜、露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4.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展示对事物的系统、结构、关系、过程及循环的理解,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探究实践: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态度责任:了解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猜想假设 学生观看雾的图片或视频,结合自身经验,猜一猜雾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想对雾的形成的经验和认识,比如时间、地点、感受等,并猜测雾的形成原因,为后续的实验做准备。
任务2 名称:雾是如何形成的 依据我们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模拟雾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实现模拟雾的形成,如“玻璃杯里装入冷水行不行呢”,提醒学生需要做两组实验形成对比。
任务3 名称:处理获得的信息 整理获得的信息,与大家交流雾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一种是根据研究目标分类整理,将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与雾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结论。
任务4 名称:云的形成 根据雾的形成,和同学们交流、推测云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结合雾的形成原因,推测云的形成原因,从而比较两者的联系。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猜想假设 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和以往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雨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的猜想,假设雨的形成过程。
任务6 名称:模拟雨的形成 根据假设,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来模拟雨的形成,观察并记录雨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模拟雨的形成,继而推测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
任务7 名称:处理实验信息 问题:实验中,我们在哪里看到了“雨”?“小水滴”是如何变成“大水珠”的? 设计意图:依照“雨”形成的时间顺序,结合大家的假设,用流程图展示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解释雨是怎样形成。
任务8 名称:雪的形成和生活中的水蒸发 依据雨的成因,与同学交流、推测雪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推测出雪的形成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进一步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猜想假设 通过图片,观察霜和雪的样子,分析比较霜和雪的特点,猜一猜霜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从“霜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将霜和与其特点相似的天气现象——雪进行类比,有针对性地对霜的形成所需条件作出假设。
任务10 名称:我们的假设正确吗? 问题:针对猜想假设展开的搜集事实证据与处理信息的实验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通过对实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温度数据与观察到的结霜现象对应,概括总结霜是怎样形成。
任务11 名称:对结论的迁移应用 问题:霜和露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能根据霜的成因及出现霜和露时的天气来解释露是怎样形成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霜和露进行类比,推测出露也是有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再联想到霜和露出现时的天气现象,从而理解霜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第4课时 任务12 名称:水蒸气从哪里来 观看图片,欣赏地球上形形色色的水,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经历和以往的经验,说一说形成云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借助一些关键词语和箭头在示意图中标注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任务13 名称:处理信息 问题:通过一步一步地“追根溯源”,我们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并结合前三课对雾与云、雨与雪、霜与露等天气现象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初步认识。
任务14 名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梳理信息、得出结论,建立水循环的概念,同时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得到发展,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很好的铺垫。
第5课时 任务15 名称:猜想和假设 呈现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看到的地形图片,提出问题: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四种地形的成因做出猜想假设。 设计意图:借助探究小组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参考:可能与水有关,因为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沟壑的形成可能与雨水冲刷有关,因为雨后土壤上形成的水沟和沟壑的形成特别像。同样峡谷的形成也可能是河流冲刷出来的。
任务16 名称:实验——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小组讨论,利用合适的材料,模拟水在地表的流动过程,观察并记录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将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熟悉的地形相结合,借助沟壑、峡谷的示意图,理解不同地形的形成过程,总结得出结论。
任务17 名称:处理实验信息 问题:模拟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它们和哪些地表形态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描述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明白地壳运动构造着山脉、海沟、平原、盆地等地形。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雾和云》: 1.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2.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第2课时《雨和雪》: 1.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手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 2.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并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 第3课时《霜和露》 1.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从而解释露的形成。 2.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的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 第4课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 2.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第5课时《水与地表形态》 1.知道流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能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并运用分析、比较、推力、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结论。 3.能运用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记录流水对不同坡度土壤的作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指标 第1课时《雾和云》:了解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科学观念)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科学思维)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雾和云的形成原因。(态度责任) 第2课时《雨和雪》: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科学观念)学会用流程图处理信息,解释雨的形成原因,并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科学思维)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学会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态度责任) 第3课时《霜和露》: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解释露的形成。(科学观念)能用表格的方式记录并整理信息,分析、概括出霜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的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探究实践)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天气现象,并乐于分享给同学们。(态度责任) 第4课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科学观念)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科学思维)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的循环过程。(探究实践)培养观察、描述的能力及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态度责任) 第5课时《水与地表形态》:知道水对地表形态有侵蚀、沉积作用。(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力、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结论。(科学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能运用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记录流水对不同坡度土壤的作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实践)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选一选。 1.关于雨和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形成雪的温度比形成雨的温度更低 B.雨和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来的,本质都是水 C.雨是降水,雪不是降水。 2、下列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B.地面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C.海洋中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 3.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来自( )。 A.地球自转 B.太阳 C.人类活动 4.下列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形态是( ) A.冲积平原 B.峡谷 C.南水北调 5.“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浙江省金华市地貌的基本特征,其中盆地底部是宽度不一的平原,这些平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流失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与沉积 6.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 )。 A.雾 B.雨 C.霜 二、填一填。 7.云和雾的成因是一样的,主要由( )和( )组成。 8.空气中的水蒸气在( )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在( )里相互碰撞、合并,变成越来越大的水滴【温度( )0℃时】。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 )。 9.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及( )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云、( )、( )、( )等多变的天气现象。 10.大气中的水分随着气流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 )”。 11.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在( )中,对地表产生了( )和( )作用,塑造着沟壑、( )、( )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判一判。 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水循环。( ) 露出现的时候,天气都比较冷,空气也比较潮湿。( ) 雾和云都是气体状态的水。( ) 形成霜的温度比形成露的温度低。( ) 海洋中的水一直在蒸发,不久的将来就会干枯。( ) 四、简答题 17.下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18.请分别写出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两种现象各写两个) 19.请说一说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答案: 一、1.C 2.C 3.B 4.C 5.C 6.C 二、7.小水滴 小冰晶 8.高空 云 高于 雨 9.海洋 大气 雾 雨 雪 10.水汽输送 11.流动 侵蚀 沉积 峡谷 冲积平原 三、12.√ 13.√ 14.× 15.√ 16.× 四、 17.答:两个方面:(1)给人类生产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是对农作物的灌溉、降低气温、补充地下水;(2)泛滥的时候,给人类带来灾难,毁坏人类的家园,毁坏公共建设与设施。只有积极加以防范,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18.答:凝结:冬天进到温暖的室内,眼镜片上会有一层水珠(雾);冷天的室内窗户上会出现水珠或霜等;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饮瓶,过一会儿外壁会出现水珠。 蒸发:生菜放久了会变萎缩(面包放久了会变干);出汗后等一会感觉皮肤凉;湿毛巾、湿衣服晾干了等。 19.地球上的水在不断地循环,降水到达地面之后,通过径流至江、河、、湖、海、水库等,或径流渗至地层,或是铜鼓蒸发至大气中,以这样的方式循环不止。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循 环 的 水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模拟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类型,尤其是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常用方法,但是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引导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及实验中各种器材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关于处理信息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在中年级学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同的处理信息的方法,如从资料中找证据、图表法、涂色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本单元则主要选择了分类整理法和绘制流程图法。 优点: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不足:不能每个人真实地体验实验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第1课时
雾和云
(大象版)六年级
上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了解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01
02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
03
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科学观念
04
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好美啊!这些雾是从哪里来的?
新知导入
雾和云是怎么形成的?
新知导入
猜想假设
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过雾?
大雾
探究新知
如果你在大雾中行走,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车玻璃上会出现小水珠。
人头发和衣服常常会被打湿。
路面湿滑。
猜想假设
探究新知
自己的周围也会产生雾。
猜想假设
探究新知
猜想假设
钻到雾里感觉空气很湿润,我猜雾的形成需要潮湿的环境。
早上比中午、山上比山下见到“雾”的时候多,我认为,温度高低可能也会影响雾的形成,温度越低越容易形成雾。
雾是怎么形成的?
探究新知
事实证据
雾的形成模拟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研究雾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低温环境。
实验材料:玻璃杯、温水、冰块
探究新知
事实证据
温水
冰块
实验材料:
探究新知
实验步骤
1.在杯子里装入3/4的温水,用来模拟自然界中因蒸发而导致的水蒸气聚集的潮湿环境。
事实证据
能产生较多水蒸气,造雾效果明显。
探究新知
实验步骤
2.将冰块放在杯口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杯口周围的变化。这个过程模拟的是水蒸气上升后遇到低温环境的情形。
事实证据
探究新知
事实证据
实验步骤
3.将冰块移走再放上,反复几次,观察并记录杯口发生的现象。
探究新知
处理信息
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目标来整理信息,可以把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
我们可以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这样更直观。
怎样整理这些信息呢?
我认为……
探究新知
1.温水杯。放上冰块之后,在冰块周围会产生一层像雾一样的“白气”;移开冰块后,“白气”消失。
实验现象
2.冷水杯。放上冰块之后,没有明显变化。
处理信息
探究新知
水
处理信息
水蒸气
小水滴(雾)
蒸发
冷却凝结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探究新知
水蒸气足够多且遇冷才有可能形成雾。
处理信息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雾和云一样吗?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云其实就是高空中不接触地面的雾。它同雾的成因是一样的,也主要由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
雾和云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探究新知
大雾是指由于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度不足5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
拓展延伸
1.它还能对输电线路和露天电气设备的绝缘体造成变故,甚至酿成事故,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可见度 ,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3.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容易向高空扩散,便全部进入空气中,造成严重的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人们不要在雾中行走,更不要在雾中健身。
拓展延伸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和空气中原有的细微水珠相结合,导致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的天气现象,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空气中细微的水珠是雾,细小的颗粒是霾,两者合在一起就是雾霾。
拓展延伸
雾霾的低能见度严重影响出行,使交通安全事故频发,极大威胁公众的人身安全。
拓展延伸
此外,雾霾中PM2.5与PM10因为直径小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流入大脑,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1、我们通常会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看到雾?( )
A.下午 B.中午 C.早上
2、高空中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 )。
A.雾 B.云 C.露
3、下列关于雾和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雾在地表形成,云在高空形成
B.雾和云都是液态的水,不可能是固态的水
C.雾和云的形成与水的蒸发和凝结有关
选一选
A
B
C
课堂练习
填一填
1、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 )、( )、( )蒸发、蒸腾,变成( ),( )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 )或( ),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 )。
2、( )其实是高空中不接触地面的雾。
3、我们可以借助( ),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这样更直观。
水面
陆地
植物表面
水蒸气
小水滴
小冰晶
水蒸气
雾
云
流程图
课堂练习
断一断
1、雾霾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基本没有影响。( )
2、水蒸气足够多且遇冷才有可能形成雾。( )
3、云和雾都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
4、深秋昼夜温差较大,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雾。( )
5、云和雾的形成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
6、水烧开时产生的“白气”就相当于自然界中的雾。( )
×
×
√
√
√
√
课堂练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低空为雾,高空为云。雾和云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课堂总结
1、课下拍一些雾或云的精彩图片,与大家分享。
2、和家长分享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雾和云》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第一部分是猜想假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对雾的形成的经验和认识,比如时间、地点、感受等,通过归纳总结学生的假设,逐步确定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低温这两个条件。第二部分是事实证据,通过实验模拟雾的形成。教材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实验方案及提示,如“玻璃杯里装入冷水行不行呢”,提醒学生需要做两组实验形成对比。第三部分是处理信息,也是本单元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的能力,教材提供了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一种是根据研究目标分类整理,将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与雾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结论。第四部分是迁移应用,根据雾的形成来推测云的形成。
学习者分析 通过低年级学段“变换的天气”“四季与生物”,中年级学段“小小气象员”“自然界的水”等单元的学习,并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对“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蒸发,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这一概念已有正确的理解,也能对常见的天气现象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是对不同天气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缺少相关的知识。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了解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科学思维: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 探究实践: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态度责任: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探究雾形成的原因。 难点:探究雾的形成的实验,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求: 1.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2.能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活动教师活动1 1.课件出示图片 师:好美啊!这些雾是从哪里来的?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这样的景色,你会想到哪个词? 师:非常好,云雾云雾,你知道云和雾有一定联系吗?其实云和雾很难区别,如果你在半山腰,当云飘来时,你会感觉它是雾,而在山脚下的人会认为它是云,所以高空为云,低空为雾。“云雾缭绕”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2.揭示主题 师:那雾和云是怎么形成的呢?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就是雾和云 板书主题:雾和云学生活动1 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雾,再通过“云雾缭绕”这个成语感受雾和云的关系与形成,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生自由发言:天上吗? 生举手回答:云雾缭绕 了解本课的主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导入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今天的学习内容,同时感受雾和云的关系。环节二:猜想假设教师活动2 1.课件出示雾和大雾的图片 师问:很多人在生活中都见过雾,回想一下,你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过雾? 师问:那你们知道哪个季节会容易出现雾吗? 师问:那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在大雾中行走,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师:你们观察得都非常认真,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周围也会产生雾呢? 师小结:你们说得都非常好,所以请你们根据自己的观察,猜一猜,雾是怎样形成的?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举手回答 师小结:你们说得非常好,那你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雾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吗? 生举手回答:潮湿和低温学生活动2 生举手回答 生1:我在早晨见过雾 生2:我记得在傍晚也见过雾 生3:有一次雾特别大,在路上都不请距离我很近的前面的同学 生4:不是夏天,好像是冬天,天气比较冷的时候 生5:车玻璃上会出现小水珠。 生6:人头发和衣服常常会被打湿。 生7:路面湿滑。 …… 生举手回答 生8:冬天的时候在室外哈一口气,就会产生雾。 生9:冬天戴着口罩时,眼镜片上容易起雾,都看不清东西。 生10:冬天喝水的时候水杯上方容易产生雾。 …… 生1:钻到雾里感觉空气很湿润,我猜雾的形成需要潮湿的环境。 生2:早上比中午、山上比山下见到“雾”的时候多,我认为,温度高低可能也会影响雾的形成,温度越低越容易形成雾。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大家感觉周围的雾,了解起雾时的样子,从而为理解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低温两个条件做准备。环节三:事实证据教师活动3 师过渡:经过我们的猜想和假设,我们觉得雾的形成需要潮湿的环境,也就是要有水,还要在低温的环境下,那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实验方案 课件出示雾的形成模拟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研究雾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低温环境。 实验材料:玻璃杯…… 师解释:温水可以模拟周围水蒸气较多的潮湿环境,用冰块模拟低温的环境。在选择实验材料时,玻璃杯的大小和形状,冰块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水的多少都要保持一致。 那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进行实验吧。 师:第一步,在杯子里装入3/4的温水,为什么不是满的水呢,因为满了再放入冰块容易溢出,少了,又不容易产生较多的水蒸气,所以3/4还得是温水,这样能保证产生较多的水蒸气,造雾效果明显。这样我们就可以模拟自然界中因蒸发而导致的水蒸气聚集的潮湿环境了。 师:第二步,将冰块放在杯口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杯口周围的变化。这个过程模拟的是水蒸气上升后遇到低温环境的情形。 第三步,将冰块移走再放上,反复几次,观察并记录杯口发生的现象。 师问:在这步中,将冰块移走再放上,反复几次,你觉得这一步有必要吗?为什么? 同桌讨论,思考,回答 师小结:是的,因为我们做实验的时候要进行多次实验避免误差,如果缺少重复移走冰块再放上这步,那么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有偶然的结果。 师:这一步我们用冰块模拟的是形成雾的低温环境,拿走冰块,低温环境消失,如此反复实验得到的结论可能才更接近实际情况。实验时如果觉得冰块两,可以戴上手套再操作哦。学生活动3 通过实验方案了解模拟雾的实验目的等,为实验做准备。 了解实验材料是什么 根据图片的展示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实验的过程,感受形成雾的两个条件。 生:有必要,为了试验更准确 学生实验并记录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模拟实验的操作让大家理解形成雾的两个条件潮湿和低温,体会小组合作,同桌合作的乐趣。环节四:处理信息教师活动4 1.师过渡:通过模拟实验,我们是不是都明白了形成雾的两个条件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有效地处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得出更科学的观点,所以请大家想一想,如何整理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总结雾是怎样形成的? 师:你用的分类整理,这种方法不错,能够帮助我们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整理信息呢? 师:文字和方向箭头也就是流程图,借助流程图也是很好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师:下面我们先来整理一下我们的实验现象。 组内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实验现象,师同步解释 1.温水杯。放上冰块之后,在冰块周围会产生一层像雾一样的“白气”;移开冰块后,“白气”消失。 2.冷水杯。放上冰块之后,没有明显变化。 师问:如果我们把它做成流程图的形式,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 师解释: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成一句话,来概括形成雾的条件 课件出示:水蒸气足够多且遇冷才有可能形成雾。学生活动4 生1: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目标来整理信息,可以把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 生2:雾的形成需要时间,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用文字和方向箭头的方式表示出来。 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实验现象 根据流程图感受形成雾的过程,理解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让学生回答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引出流程图的使用。再通过流程图的展示,解释形成雾的成因。环节五:迁移应用教师活动5 师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雾是怎样形成的,那你们知道云是怎么形成的吗?它和雾一样吗? 课件出示云的图片 师问:这是雾吗? 师解释:云其实就是高空中不接触地面的雾。它同雾的成因是一样的,也主要由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因为在雾和云的形成时都会通过凝结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所以雾和云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放出热量。 拓展延伸 1.大雾 师:雾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你知道吗?雾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课件出示大雾的图片 师:大雾是指由于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度不足5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 课件出示大雾的危害: 1.它还能对输电线路和露天电气设备的绝缘体造成变故,甚至酿成事故,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可见度 ,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3.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容易向高空扩散,便全部进入空气中,造成严重的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人们不要在雾中行走,更不要在雾中健身。 2.雾霾 课件出示霾的图片 师问:你们再看看这张图片,这是雾吗? 生回答:不是 师解释:是的,这不是雾,是雾霾。雾霾也是一种自然现象,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和空气中原有的细微水珠相结合,导致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的天气现象,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空气中细微的水珠是雾,细小的颗粒是霾,两者合在一起就是雾霾。 你知道吗?雾霾已不是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公众的生活、健康等产生显著的影响。首先,雾霾的低能见度严重影响出行,使交通安全事故频发,极大威胁公众的人身安全。此外,雾霾中PM2.5与PM10因为直径小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流入大脑,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学生活动5 生:不是,这是云。 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云的形成过程,知道雾和云的形成都会凝结变成小水滴和小冰晶。 通过拓展延伸了解大雾的危害。 通过拓展延伸认识雾霾,了解雾霾是怎么回事,同时也了解雾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老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雾和云的形成过程是一样的,低空的雾,高空的云。通过拓展延伸了解大雾的危害和雾霾的相关知识。
7.板书设计 雾和云 雾的形成条件:潮湿、低温 模拟实验:实验目的 猜想假设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水蒸气足够多且遇冷才有可能形成雾。 云的形成原因和雾一样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布置 1、课下拍一些雾或云的精彩图片,与大家分享。 2、和家长分享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练习设计 选一选 1、我们通常会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看到雾?( ) A.下午 B.中午 C.早上 2、高空中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 )。 A.雾 B.云 C.露 3、下列关于雾和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雾在地表形成,云在高空形成 B.雾和云都是液态的水,不可能是固态的水 C.雾和云的形成与水的蒸发和凝结有关 填一填 1、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 )、( )、( )蒸发、蒸腾,变成( ),( )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 )或( ),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 )。 2、( )其实是高空中不接触地面的雾。 3、我们可以借助( ),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这样更直观。 断一断 1、雾霾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基本没有影响。( ) 2、水蒸气足够多且遇冷才有可能形成雾。( ) 3、云和雾都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 4、深秋昼夜温差较大,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雾。( ) 5、云和雾的形成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 6、水烧开时产生的“白气”就相当于自然界中的雾。( ) 答案: 选一选:C A B 填一填:1、水面 陆地 植物表面 水蒸气 水蒸气 小水滴 小水滴 雾 云 流程图 断一断:1、× 2、√ 3、× 4、√ 5、√ 6、√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的教材结构稍作了调整,融合处理信息与迁移应用两个环节,处理信息环节知识让学生初步感知雾的形成过程,到迁移应用环节才进一步展开研讨雾和云的成因。“循环的水”应是学生经历了一定的学习过程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科学观念,它需要在每一课逐步渗透,但是本课在这方面的渗透还比较欠缺,需要改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