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
课题:爬山虎的脚
内容分析: 分析课文,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语言运用: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思维能力: 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审美创造: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活动流程:子任务一:读懂五粒豌豆的故事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环节二:深入提问与讨论,学习有效记录方法 环节三:记录个人观察与感悟,铺就写作之路 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了解了文章的脉络,谁来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 预设:生长的地方、叶子、爬山虎的脚 教师过渡:我们和作者一起有顺序、有重点、连续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今天我们再来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一)阅读第一部分。 1.说说爬山虎生长在哪里? (1)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组反馈。 预设: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2.圈画出表明爬山虎多而盛词语或句子? 预设: “满”“占了一大片地方”。 3.小组交流: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墙”表明了什么? 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 (二)阅读第2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 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 jūn 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 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 起波纹,好看得很。 (1)生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问题。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集体交流。 预设:抓住“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等词句,体会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以及叶子浓密、均匀的特点,突出叶子给人的“舒服感”,从而感受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优点。 (三)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1)小组内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合作交流:我们来交流你的阅读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爬山虎的脚呢?选择你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来交流。 预设: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2.从下面句子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地观察?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预设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以及作者的细致观察。 预设2:“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这么细的脚,作者都能看出它的形状,并数出了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十分细致而具体。 预设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作者观察得细致。 小结:通过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3.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学生圈画关键词,体会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预设1:通过“触、巴、拉、贴”动词, 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教师过渡: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预设2:“一脚一脚”也写出了爬山虎爬的情节,体会到作者在持续细致的观察,才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爬的情形。 4.思考:“巴”可以换成“粘、挨”等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预设:不能换成“粘、挨”等词。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 5.讨论: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 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不能换成“一步一步”。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6.从叶圣陶爷爷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你能体会到什么? 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发言。 预设:体会到叶圣陶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恰当。 7.出示一组句子,引导学生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句段一: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墙上。 句段二: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预设:第二个,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教师:我们一起体会朗读第4自然段。朗读时,“触”要读得轻一些,“巴”和“拉”要读得有力一些。 学生体会朗读。 8.讨论: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1: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追问启发:“……要是……休想”这个关联词说明了什么? 预设2: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可能作者真的用手去拉过爬山虎的脚,感受到了它的牢固与坚韧。 预设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原来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在巴住墙的时候就变成了小圆片。 启发引导:看来叶圣陶爷爷在观察的时候不仅细致、仔细,还抓住了事物的变化,你还从哪也读出来了呢? 预设4: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看到了细丝由直变弯曲的过程。 小结: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细微变化的过 认真课文内容。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朗读课文。 分享作者的连续观察的感受。 小组交流,积极探讨。 分享、总结。 感受生动描绘,学习精准表达。
活动意图: 读悟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作者介绍爬山虎脚的内容较为浅显,如何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和形象描绘是本课的难点。
环节二:深入提问与讨论,学习有效记录方法
思考: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有写什么好处?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指名回答,集体交流。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预设:照应关系。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阅读感悟:课文是介绍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描写它的叶子? 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发言。 首先叶和脚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叶不可能脱离脚单独存在,脚也不会脱离叶单独存在,两者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另外,欣赏完爬山虎的叶子,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探究兴趣。爬山虎的叶子这么美?它的脚会是什么样子呢? 观察思考: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请同学们看课后的资料袋中的两份观察记录形式,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学生1:观察时,我们要连续观察,细致观 察,最好选取几处做对比观察。记录时要言简意赅,写出观察点的变化。 学生2: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用图片记录再配上文字说明,这样植物的生长变化就更加直观了。 学生3:还可以用“做表格”的方法来记录。 这种方法条理性强,对比性也很强。 学生4:记录一定要真实,要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主题概括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5.交流、感悟: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 预设:(1)观察细致。 (2)抓住特点观察。 (3)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学生朗读课文。 体会记录的方法。
活动意图: 通过积极思考, 大胆质疑,从而了解多种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环节三: 记录个人观察,铺就写作之路
1.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进行连续观察的? (1)关注变化过程。 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说明作者观察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预设: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2)关注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交流: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点拨:连续观察,才有新发现,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叶圣陶爷爷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在不同时间、地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 2. 实践活动:开展种豆芽、养蚕、养小金鱼等活动,对这种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 (1)指导写观察记录。 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 每次记录观察发现的时候,应该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变化的地方。通过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 (2)种豆芽 观察记录(每日记录) 4月2日: 变化:绿豆开始膨胀,部分豆子表皮出现细微裂纹,似乎有微弱的发芽迹象。 环境:室温约20°C,保持盒内湿润。 4月3日: 变化:大多数绿豆已明显发芽,芽长约2-3毫米,呈白色,根部(即豆芽的下端)开始显现。 环境:继续保持湿润,偶尔开盖通风。 4月4日: 变化:豆芽迅速生长,长度增加至5-7毫米,颜色更加鲜绿,根部更粗壮,且开始有细小须根长出。 环境:每日早晚用喷壶轻轻喷水,保持湿润,避免积水。 4月5日: 变化:豆芽长度达到1-1.5厘米,顶部开始长出两片嫩黄的豆瓣,整个豆芽形态更加完整。 注意事项:豆芽生长迅速,需更加注意通风和水分管理,以防霉变。 4月6日: 变化:豆芽继续茁壮成长,长度普遍超过2厘米,豆瓣完全展开,颜色转为鲜绿色,根部须根更多,整体看起来鲜嫩可口。 收获:部分豆芽已达到食用标准,可以采摘食用或继续观察。 4月7日: 总结:经过一周的观察与养护,绿豆成功发芽并成长为健康的豆芽。整个过程中,绿豆的生长速度惊人,从浸泡到收获,每一天都有显著的变化。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学习了豆芽的种植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生命成长的奇妙与不易。 全班交流。 分享、交流收获。 记录个人观察情况,引导道写作。
活动意图: 通过学习总结,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结合个人观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堂总结: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要像叶圣陶爷爷那样留心并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请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 鲜绿 排列均匀 好看 位置 样子 颜色 脚 怎么爬 触 巴 拉 贴 没触着墙的 萎了 变化 触着墙的 牢固
评价量表(或评价设计): 内容评价标准优良中课文内容理解能否快速、完整地找出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句子,并有条理地分析作者的心情和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朗读 能力 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无多字、少字、拖长音现象。问题解决能力能否清楚理解问题意思,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快速准确找到答案,并独立完成问题,遇到难题能主动请教或探讨。 信息提取与整合 能否迅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有条理地整合这些信息来回答问题或阐述观点。合作与交流能否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发表看法,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并给予反馈,能理智处理意见冲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爬山虎的脚
(部编版)四年级
上
www.21cnjy.com
第3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二
课后作业
三
板书设计
四
素养评价
五
一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
学习活动
活动流程
子任务一:了解《爬山虎的脚》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环节二:深入提问与讨论,学习有效记录方法
环节三:记录个人观察与感悟,铺就写作之路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了解了文章的脉络,谁来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
生长的地方、叶子、爬山虎的脚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阅读第一部分。
说说爬山虎生长在哪里?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圈画出表明爬山虎多而盛词语或句子?
小组交流: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墙”表明了什么?
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
(二)阅读第2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 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 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 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以及叶子浓密、均匀的特点,突出叶子给人的“舒服感”,从而感受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优点。
(三)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从下面句子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地观察?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以及作者的细致观察。
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这么细的脚,作者都能看出它的形状,并数出了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十分细致而具体。
写出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作者观察得细致。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写出了爬山虎爬的情节,体会到作者在持续细致的观察,才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爬的情形。
思考:“巴”可以换成“粘、挨”等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不能换成“粘、挨”等词。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讨论: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 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不能换成“一步一步”。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从叶圣陶爷爷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你能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叶圣陶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恰当。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句段一: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墙上。
句段二: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第二个,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讨论: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这个关联词说明了什么?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可能作者真的用手去拉过爬山虎的脚,感受到了它的牢固与坚韧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原来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在巴住墙的时候就变成了小圆片。
看来叶圣陶爷爷在观察的时候不仅细致、仔细,还抓住了事物的变化,你还从哪也读出来了呢?
环节一:读悟课文,挖掘作者观察角度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看到了细丝由直变弯曲的过程。
思考: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有写什么好处?
环节二:深入提问与讨论,学习有效记录方法
照应关系。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阅读感悟:课文是介绍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描写它的叶子?
环节二:深入提问与讨论,学习有效记录方法
首先叶和脚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叶不可能脱离脚单独存在,脚也不会脱离叶单独存在,两者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另外,欣赏完爬山虎的叶子,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探究兴趣。爬山虎的叶子这么美?它的脚会是什么样子呢?
观察思考: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请同学们看课后的资料袋中的两份观察记录形式,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环节二:深入提问与讨论,学习有效记录方法
9月10日
银杏的种子是浅绿色的,和树叶的颜色很相似。
图文结合
9月25日
银杏的种子成熟了,是黄色的。
10月25日
银杏的种子开始掉落,叶子从外向内开始变黄了。
11月10日
银杏的叶子全变成黄色的了。
环节二:深入提问与讨论,学习有效记录方法
做表格
观察对象 时间 体长 颜色 吃食情况
蚕 4月8日 约2毫米 灰褐色 食量很小,吃嫩桑叶
4月18日 约12毫米 白色 食量变大,吃较嫩桑叶
4月27日 约41毫米 白偏色 食量很大,吃较老的桑叶
……
环节二:深入提问与讨论,学习有效记录方法
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用图片记录再配上文字说明,这样植物的生长变化就更加直观了。
观察时,我们要连续观察,细致观 察,最好选取几处做对比观察。记录时要言简意赅,写出观察点的变化。
还可以用“做表格”的方法来记录。 这种方法条理性强,对比性也很强。
记录一定要真实,要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主题概括
环节二:深入提问与讨论,学习有效记录方法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交流、感悟: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
环节二:深入提问与讨论,学习有效记录方法
(1)观察细致。
(2)抓住特点观察。
(3)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进行连续观察的?
环节三:记录个人观察与感悟,铺就写作之路
(1)关注变化过程。
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说明作者观察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的变化,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2)关注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交流: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环节三:记录个人观察与感悟,铺就写作之路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连续观察,才有新发现,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叶圣陶爷爷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在不同时间、地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
实践活动:开展种豆芽、养蚕、养小金鱼等活动,对这种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
环节三:记录个人观察与感悟,铺就写作之路
指导写观察记录。
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
每次记录观察发现的时候,应该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变化的地方。通过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
种豆芽
观察记录(每日记录)
4月2日: 变化:绿豆开始膨胀,部分豆子表皮出现细微裂纹,似乎有微弱的发芽迹象。 环境:室温约20°C,保持盒内湿润。
4月3日: 变化:大多数绿豆已明显发芽,芽长约2-3毫米,呈白色,根部(即豆芽的下端)开始显现。 环境:继续保持湿润,偶尔开盖通风。
4月4日: 变化:豆芽迅速生长,长度增加至5-7毫米,颜色更加鲜绿,根部更粗壮,且开始有细小须根长出。 环境:每日早晚用喷壶轻轻喷水,保持湿润,避免积水。
环节三:记录个人观察与感悟,铺就写作之路
4月5日: 变化:豆芽长度达到1-1.5厘米,顶部开始长出两片嫩黄的豆瓣,整个豆芽形态更加完整。 注意事项:豆芽生长迅速,需更加注意通风和水分管理,以防霉变。
4月6日: 变化:豆芽继续茁壮成长,长度普遍超过2厘米,豆瓣完全展开,颜色转为鲜绿色,根部须根更多,整体看起来鲜嫩可口。 收获:部分豆芽已达到食用标准,可以采摘食用或继续观察。
4月7日: 总结:经过一周的观察与养护,绿豆成功发芽并成长为健康的豆芽。整个过程中,绿豆的生长速度惊人,从浸泡到收获,每一天都有显著的变化。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学习了豆芽的种植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生命成长的奇妙与不易。
环节三:记录个人观察与感悟,铺就写作之路
三
课后作业
展开想象,请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课后作业
四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 鲜绿 排列均匀 好看
位置 样子 颜色
脚 怎么爬 触 巴 拉 贴
没触着墙的 萎了
变化 触着墙的 牢固
板书设计
五
素养评价
素养评价
内容 评价标准 优 良 中
课文内容理解 能否快速、完整地找出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句子,并有条理地分析作者的心情和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朗读 能力 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无多字、少字、拖长音现象。
问题解决能力 能否清楚理解问题意思,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快速准确找到答案,并独立完成问题,遇到难题能主动请教或探讨。
素养评价
内容 评价标准 优 良 中
信息提取与整合 能否迅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有条理地整合这些信息来回答问题或阐述观点。
合作与交流 能否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发表看法,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并给予反馈,能理智处理意见冲突。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