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中国历史纪年表,指出辽夏金元阶段时间段,概括本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
公元10世纪-14世纪(916-1368年)
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代国家统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唐—清)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夏金的统治
根据教材并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梳理下列表格:
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1206(蒙古)
1271-1368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耶律阿保机
李元昊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上京
兴庆府
中都
大都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
蕃汉官制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金
蒙古
蒙古
明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宋神宗
横跨农耕区和游牧区;
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
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政权分布特点: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夏金的统治
思考:观察下图,辽夏金政权分布有何特点?
(一)政权建立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夏金的统治
(二)制度建设
1、辽的制度建设
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材料二: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
思考:材料反映了辽朝职官设置的什么特点?
①南北面官: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特点:因俗而治、汉蕃分治,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作用:保护汉族封建文明,促使契丹封建化;
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夏金的统治
(二)制度建设
1、辽的制度建设
②四时捺钵:
秋冬违(避也)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辽史·营卫志序》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 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四时捺钵是辽朝皇帝和宫廷随着季节变化迁徙、巡幸的制度。又分别有“春水”、“秋山”、“坐冬”、“坐夏”等称,主要活动为春捕鹅、钓鱼,夏放鹰,秋射鹿,冬猎虎,皆有大致固定的地区。捺钵又称“行朝”,禁卫森严,实际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心。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夏金的统治
(二)制度建设
2、西夏的制度建设
材料一: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宋史·夏国传》
材料二: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 夏国传》
思考:材料反映了西夏职官设置的什么特点?
①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②一套制度二种称谓:
汉式官称、本民族官称。
西夏称谓 汉语语意
兀卒、乌珠、吾祖 皇帝
国相 最重要官职,统揽军政大权(宰相)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夏金的统治
(二)制度建设
3、金朝的制度建设
材料一: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材料二:猛安谋克相当于一种基层的组织制度和沟通联络的方式;一旦打仗,猛安谋克里边的青壮年就一起上阵也不必临时征点,类似“全民皆兵”的组织方式。
——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①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②保留女真族管理系统: 猛安谋克制
特点:兵农合一
(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效果: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1 谋克
300户
×10 =
1 猛安
3000户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夏金的统治
(二)制度建设
王朝 政治制度
辽 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
西夏 一套制度,两种称谓
金 沿袭唐宋制度、猛安谋克制
思考:辽、西夏、金三个政权中的制度有何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在治理过程中既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也保留本民族的特色;
“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认识: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并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 利于民族交融。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一)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蒙古建立
1206
1218
蒙古灭西辽
1234
蒙古灭金
1271
元朝建立
1276
元灭南宋
1279
元朝统一
1368
元朝灭亡
铁木真
1260
忽必烈即位
1227
蒙古灭西夏
元朝(1271-1368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辽阔疆域,元朝统治者将面临哪些挑战?
如何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如何处理好众多民族的关系?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驿站制度
(二)巩固统一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①中枢官制:中书省一省制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元:中书省一省制
皇帝
特别注意:唐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负责起草诏令
元中书省:宰相机构,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二)巩固统一
②交通:驿传制度
修驿道
设驿站
(为公差人员提供交
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分设急递铺(传递文书)
◎元代急递铺令牌
意义: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3)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巩固统一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1)含义:
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性质:
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③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元朝疆域图
地方
行省·10个
路、府、州、县、宣慰司
中央
腹里(河北、山东、山西)
(二)巩固统一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③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材料一: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行省“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3)特点
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②行省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
思考: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什么特点?
(二)巩固统一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③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武夷山
南 岭
唐 朝
元
朝
利: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
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弊:不利于地方的农业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增加了管理层次。
材料一:元代……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南,汉南汉北,州县错集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附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山川形便
犬牙交错
(二)巩固统一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③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材料一: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思考:结合材料和p57《元朝形势图》,想一想行省制度有何影响?
(二)巩固统一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③地方行政制度:边疆管理
吐蕃: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台湾:在福建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
p58【历史纵横】
(三)元朝的民族关系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②形成回族的前身——回回
回回
(回族)
①蒙古族
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三)元朝的民族关系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③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
第三等 汉人 北方汉族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各民族进行分化,让先被征服地区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区的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当然,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区别对待,一切以巩固统治为目的。元朝统治者对各族的上层都是优容有加,极力笼络联合,以使他们为蒙古政权忠实效劳。
——朱绍侯、张海鹏《中国古代史》
(1)目的:
(2)特点:
(3)评价: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三)元朝的灭亡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1)原因:
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拓展】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自然因素、统治阶级腐败等。
(2)概况:
元朝灭亡后,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融合。
(3)结果: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
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1368年8月,明军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
(4)“中国”内涵的丰富
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时期人们的“中国观”是什么?
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不包括少数民族。
材料二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期”,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第三,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在“九州”之内,也是“中国”。
——赵永春:《 “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材料三 金人进人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作为分立对峙政权,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自的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这就是中国古代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
——赵永春:《 “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辽人和金人的“中国观” ?
不仅自称中国,而且承认宋朝也是中国人
(4)“中国”内涵的丰富
材料四 经郝经(元代文学家)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根据材料四思考: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单一的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
从唐到元,在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之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了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中国之民”已经从汉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中国之名”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4)“中国”内涵的丰富
辽夏金元的统治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
—元的统治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
—辽夏金的统治
1、政权建立
2、制度建设
1、建立与统一
2、巩固统一
驿站制度
行省制度
边疆管理
民族政策
3、元的灭亡
小结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