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水循环》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1 必修
章节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教学时间 45 分钟 课型
综合型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设计一 【课程标准要求与解读】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五大圈层之一——水圈,要求学生达到会读(示意图)、会 说(过程及意义)和会画(示意图)三个层次。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是一种对原理的认知。本节的重点是结合教材“水循环示意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水循环:第一,明确水循环的发生空间;第二,清晰划分水循环的环节;第三,第三解释水循环的动力。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背景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第二,说明水量平衡的概念。第三,从人类利用的角度说明水体更新速度与水资源储量的关系。第四、说明各圈层通过水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尤其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考虑到新课标在选择性必修1中对“水循 环”要求“绘制示意图,解释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适度地拓展和深化,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为选择性必修1这一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上的进阶。
设计二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该节教材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水圈与教材中都有涉及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共同组成了地球五大圈层。水循环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整体把握,体现综合性和整体性,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联系起 来,表现出自然界圈层和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一在“水循环”的内容编排有比较大的改动,新教材用了一个情境、一段文本、一张示意图和一个活动来介绍和学习水循环的第一部分,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具体来说,新教材在学习水循环之前,设计了《宋书·天文志》中关于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自然界水体的来龙去脉,渗透水量平衡思想,同时也是对语文学科的渗透融合。文本在开篇之处就给出了水循环的定义,在定义中说明了水循环的相关环节,根据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把水循环进行分类,在这简短的文本中也暗含着水循环的动力机制——“太阳辐射作用”和“重力作用”。水循环示意图则采用侧俯视的独特视角,直观地展示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之间持续运动、相互补给的过程,强调综合思维训练;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可以利用和改造某些水循环的环节,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教学。
设计三 【学情分析】
认知特点
高一学生比较活泼,渴望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促使他们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充分发挥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可以利用学生对于独特的自然风光的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
知识储备
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初中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仅限于了解自然界中水体的简单存在形式,如液态水体——江、河、湖、海、雨,气态水体——水蒸气等,仍不能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为频繁的自然要素。学生从小接受的保护水资源等公民环境教育也使他们对自然界中的水存在发自内心的关注与亲切感。经过适当引导,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学生对水的认识不够全面,还未能上升到科学理性的层次,分析与理解现实生活中水的现象与问题。
学习障碍
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因素较多、较复杂,人类活动也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学生很容易忽略或不能理解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环节,如蒸发、下渗等。这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而且,水循环的部分过程,学生不能亲眼看见,无法身临其境,缺乏一定的地理感性认识,难以清晰地区分和顺利地理解这一过程。在读图、析图和运用地图,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时,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多采用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全面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设计四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基于生活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让学生认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促进科学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培养水资源忧患意识。
综合思维: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水循环过程示意图,说出地球表面各种水体的名称和含义及水循环各环节包含的概念,能用 语言描述水循环过程,能说明水循环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联 系起来,阐述自然界圈层和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
区域认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水通过不同的形式、环节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中循环运动,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水循环类型。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查询资料,找出破解城市内涝的具体措施,并对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五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
具有多媒体设备的普通教室,学生群体为高一年级学生。
资源准备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基本教学用具。
设计六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注重地理问题的探究,提倡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加深学生对水循环过程和各环节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而非简单地通过讲授水循环过程后直接归纳。意在鼓励同学们动手动脑,关注地理现象、学会用地理思维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水循环过程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没有水循环带来的水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就难以继续,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往往也会影响到水循环的过程。在水循环的环节中地表径流是受人类影响最大的,通过修建水利枢纽工程或是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的活动,人类可以在局部地区改变地表径流利用与水相关的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人类的某些活动也会给水循环带来负面影响,如地下水过度开采和使用,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现象;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倒灌,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本节课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假设,并且通过让学生自己手绘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学习。
设计七 【教法与学法】
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是新授课,可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深刻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要从众多的地理教学方法中精心选择最适宜的方法。
教法
讲授法:对一些概念及不适于探究的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提高教学效率。2.启发法:通过大胆的假设,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科学探究的精神。
3.情境创设法:为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带着兴趣学习,根据学
生的年龄特征,教师为学生构建主动积极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
学法
1.自主学习法:通过已有经验进行假设、思考、推断得出结论。
2.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3.探究学习法:带着问题,对课题进行大胆假设、思考、验证、归纳消化,学会探究学习的基本思路。
设计八 【教学流程图】
设计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先展示黄河图片,然后提出问题:黄河最终注入哪里?为什么黄河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不会增加?黄河水我说什么会源源不断?用《宋书·天文志》内容回答进而导入新课:水循环。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 通过欣赏优美的黄河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以问题导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水循环一课的内在动机。
水循环的概念 巩固先前学习的内容:水圈是地球四大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自然界中的水体以不同形态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提出问题:什么是水循环呢? 阅读课本,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并回答老师问题。 通过阅读书本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 教师提问:读水循环示意图,根据水循环发 生的空间范围,我们可以把水循环分为 几种类型?分别详细讲解三种水循环类型的发生过程。 学生结合课本、示意图对水循环类型进行了解认真思考其过程,做好笔记 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环节,激活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总结水循环的过程 总结三种水循环的具体过程。 复习巩固三种水循环的过程。 巩固原理知识。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教师讲授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人类活动)。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课后了解社会水循环和思考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的建设对水循环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最后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进行教学展望和升华。 认真思考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了解其对水循环干预的其他表现,并积极反思。 跳出局部小尺度的水循环,引导学生 关注大尺度水循环,拓宽知识视野;落实人地协调观,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的意识,实现课 程的立德树人。
活动探究 说明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过程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没有水循环带来的水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就难以继续,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往往也会影响到水循环的过程。举例说明:比如宁夏砂田景观。 提出问题组织以小组单位思考并解答问题。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2.分析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有何差异呢? 3.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作用。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和水循环知识,积极思考有关问题,做出归纳。 深化水循环原理,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学以致用;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通过小组探讨、交流砂田影响水循环的环节,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领导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教师点评和展示,完善认知,促进学生利用水循环知识认识甚至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培养人地协调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对水循环的意义进行举例分析,促进学生理解。 认真思考并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 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促进学生知识理解。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回忆并复习本节课所学,认真做好笔记。 归纳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思考和总结,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复习巩固(2分钟) 思考、回答。 检测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即时反馈,查缺补漏,并给予及时矫正,是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
布置作业(20秒)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水循环知识,课后深度思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复习、思考。 为学生留疑,让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温故而知新,实现本节课的知识升华,并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思想。
板书设计
设计十 【教学反思】
上完一节课,必定有优劣,应及时反思,可根据学生课后反映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做出教学效果评价,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不断提高课堂质量。本教学设计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结合模拟动画演示,抓住学生的兴趣层层设问,加深学生理解,印象深刻。其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并对地理科学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完本节课后,我将结合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授课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与考纲要求,新课导入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紧密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知识点是否讲得透彻。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讲授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学生反应:授课时注意观察学生反应是否强烈,是否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反应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4.板书设计:板书、板图、板画是否准确、工整简洁,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得当,如动图演示是否吸引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版图是否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等。同时,要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要求做到取长补短,汲取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