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1)习题课件 (共12份打包)粤沪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1)习题课件 (共12份打包)粤沪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9-14 19:48:26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4.3 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物质的熔化
知识点1: 探究物质的熔化
阅读教材P104~P106的内容,并通过实验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
的特点。
1. 熔化: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
固 
液 
2. 探究海波的熔化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陶土网、烧杯、试管、酒精灯、搅拌棒、 、 ___ (填两个测量仪器)。
搅拌棒的作用是 。实验中不使用酒精灯对试
管底部直接加热,而是将装有海波晶粒的试管浸入到盛有热水的烧杯
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 。
温度计
秒表 
使物质受热均匀 
使海波均匀且缓慢受热
实验结论:下左图为海波熔化图像。
(1)海波开始熔化时的温度为 ℃;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
度 。
48 
不变 
(2)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用了 min;熔化完后,继
续加热,海波的温度 。熔化前海波处于 态,熔化时海波
处于 态,熔化后海波处于 (后三空选填“固” “液”或“固液共存”)态。
(3)海波熔化的条件:达到 ,持续 ;
海波熔化的特点:需要 ,但温度 。
6 
升高 
固 
固液共存 
液 
一定温度(熔点) 
吸热 
吸热 
不变 
3. 探究石蜡的熔化实验,分析石蜡熔化图像(上右图):石蜡在熔化过程
中 热,温度 。
吸 
持续升高 
如图甲所示的是小轩用来“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组装装置时,A、B两部件中应先固定 (选填“A”或“B”)部
件;探究时采用“水浴法”的好处是使试管 。
B 
散热均匀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 ℃。
(3)实验中小轩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如图丙所
示,由图像可知: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冰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是: 热量,温度 。
- 3
4 
吸收 
保持不变 
(4)冰在第4 min处于 状态。
固液共存 
点拨:
(1)因为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从下向上固定实验
器材的位置。
(2)用水浴法加热有两个好处:①可以使试管均匀受热;②物质的温度
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在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
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
度计内液面相平。
某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
律。
(1)本实验组装器材时应该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
下”)依次安装;同时除图甲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自下而上 
秒表
(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海波和石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
线 (选填“a”或“b”)是海波的熔化图像,第5 min海波处于
态。
(3)在海波和石蜡熔化的过程中,将试管从烧杯中取出,海波和石蜡停止
熔化;再将试管放回烧杯后两物质又继续熔化,这说明固体熔化时需
要 。
b 
固液
共存 
吸热 
(4)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
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字母)。
A. 烧杯中的水少
B.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C. 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
D. 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
B 
知识点2:晶体与非晶体
阅读教材P106~P107的内容,结合实验分析,区分晶体与非晶体。
4. 晶体:熔化时有 ,也叫熔点;非晶体:熔化时
没有 。
5. 晶体熔化时的特点: 热,温度 ;
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 热,温度 。
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点 
吸 
不变 
吸 
持续升高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B )
A. 食盐、玻璃、铜 B. 冰、海波、钨
C. 铜、松香、铁 D. 金、沥青、石蜡
B
点拨:
(1)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金属、
食盐、海波、冰等是晶体。
(2)非晶体没有特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
高。松香、石蜡、玻璃、沥青等是非晶体。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B.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C. 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属于晶体
D. 晶体的温度达到熔点立即熔化
C
1. 小聪在“探究固体的熔化规律”中采用冰来做实验。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D )
D
A. “水浴法”加热并用搅拌棒不断搅拌,其目的是使试管
内的物质均匀受热
B. 要自下而上安装,确定铁圈的位置时应该把酒精灯点燃
C. 本次探究可以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升
温较慢,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
D. 实验中可以用温度计直接对碎冰进行搅拌,故搅拌棒的
作用与温度计重复,实属多余
第1题图
1
2
3
4
2. 为了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某市居民区道路由水泥路改成了沥青
路。在夏天烈日暴晒下,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发
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由此可知,沥青 (选填
“是”或“不是”)晶体。
熔化 
不是 
1
2
3
4
3. 谚语说“瑞雪兆丰年”,依据主要来源于:来年春天,气候干旱,
冰雪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可以给农作物带来充足的水分;当春
天阳光普照大地,地表升温很快,农作物不能很好地适应,而前一空的
物态变化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且温度保持不变,对
农作物起到了保护作用。
熔化 
吸热 
1
2
3
4
4. 如图甲,这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第4题图
(1)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 。
(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该固体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
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用了 min。
使固态物质受热均匀 
晶体 
8 
1
2
3
4
(3)图乙中BC段反映出的规律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
度 。
(4)AB段物体是 态,BC段物体是 态。
不变 
固 
固液共存 
第4题图
1
2
3
4
感谢聆听(共19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4.2 汽化和液化
第3课时 液化特点及方式
知识点1:液化及液化现象
阅读教材P99~P100的内容,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认识液化。
1. 液化: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
2. 水蒸气是 (选填“可见”或“不可见”)的。水烧开时,有
“白气”从壶口逸出,是因为水蒸气上升时遇到冷空气, 成小
水珠,所以看到的“白气” (选填“是”或“不是”)水蒸气。
所以,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 。
气 
液 
不可见 
液化 
不是 
液化成小水珠 
生活中的现象:现象一,夏天,打开空调,单层玻璃窗会出现水
雾;现象二,寒冷的冬天开车时车窗上也有水雾出现,以上两种现象产
生的原因分别是( B )
A. 这两种现象都是水蒸气遇冷汽化
B. 现象一中液化后的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外壁上
C. 现象二中液化后的水珠附着在车窗的外壁上
D. 现象一中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现象二中物态变化过程中放热
B
点拨:
  水雾是(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要判断水雾出现在玻
璃的内侧还是外侧,要看房间内外的温度高低情况(哪侧温度高,就在
哪一侧形成水雾):
(1)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
成水雾附着在内侧。
(2)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室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
成水雾附着在外侧。
小德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他联想到了
煮面时锅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他对“冷气”和“热气”的思
考,其中正确的是( B )
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前者是液化形成,后者是汽化形成
B
知识点2:液化的方法及其应用
阅读教材P100的内容,结合生活现象,了解液化的方式及应用。
3. 水蒸气遇冷会液化,这是用 的方法使之液化,除此之外,
用 的办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液化可使气体体积缩小,便于贮
藏运输。
4. 一次性打火机里所装物质是 态,当阀门打开时流出后,变
成 态。这种物质常温下是 ,通过 的方法把
它变成液体装在打火机里。
降温 
加压 
液 
气 
气态 
压缩体积 
下列使气体液化的事例中,所采用的液化方法与其他都不同的是( A )
A. 将氢气的温度降低到-253 ℃以下得到液态氢
B. 液化石油气气罐中的液体
C. 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
D. 医院里使用的氧气罐中的液态氧
A
点拨:
  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
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
如图,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的液态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
的小孔堵住, (选填“推动”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
失,这时液态乙醚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接下来活塞向相
反的方向运动,会看见注射器中又出现了液态乙醚,这表明用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拉动 
汽化 
压缩体
积 
知识点3:电冰箱工作原理
阅读教材P100~P102的内容,了解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应用。
5. 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是:制冷剂在蒸发器中 (填物态变化名称)
成蒸气,这个过程中需要 热,然后进入到冷凝器中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通过散热装置 热量。
汽化 
吸 
液化
放出 
电冰箱制冷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冰箱利用制冷剂作为热的
“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
种既容易 又容易 的物质。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
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迅速 、
热,使冰箱内温度 。之后,生成的蒸气被
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 ,并把从
冰箱内带来的热量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释放出来。
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内就可以保持相
当低的温度。
汽化 
液化 
汽化 
吸 
降低 
液化 
点拨:
  冰箱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氟利昂一类的制冷剂,容易汽化和液化,
汽化要吸热而液化要放热,从而将冰箱内部的热量搬运到冰箱的外
部,起到制冷的目的。
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地面上,很多物体
遇到这样的高温火焰将会熔化,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
池,让火焰喷到水里,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腾起大量白雾。该过程中,喷
水系统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D )
A. 仅液化 B. 仅汽化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汽化后液化
D
1.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
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
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 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C. 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 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B
第1题图
1
2
3
4
5
2. 下列事例中,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A )
A. 家用液化石油气
B. 打开啤酒瓶,瓶口冒“白气”
C. 蒸饭时锅上方喷出“白气”
D. 温度降低到-253 ℃以下,可使氢气液化
A
1
2
3
4
5
3. 如图所示,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 (填物态变
化名称),产生高温水蒸气。水蒸气接触到馒头时 (填物态变化
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
蒸熟。
第3题图
汽化 
液化 
放出 
1
2
3
4
5
4. 在学习过《汽化与液化》的知识后,小华联想到了许多生活中常见
的现象:①冬天人们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其实是从口腔里出来
的 发生了 形成的;②阴冷的雨天,满载乘客的公交
车上,窗户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会出现大量的水雾;
③自己戴着眼镜从室外走进室内,发现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室内的
气温 (选填“高于” “低于”或“等于”)室外。
水蒸气 
液化 
内侧 
高于 
1
2
3
4
5
5. 小明洗澡时,发现浴室里充满“白气”,洗完澡后发现A、B两根水
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如图所示。
第5题图
1
2
3
4
5
(1)看到的“白气”实质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
“白气”形成的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通过
小明的发现,可判断A、B两根水管中 管是热水管。
(2)请你解释A管上水珠的形成:

小水滴 
放出 
B 
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管A,
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A管上 
感谢聆听(共17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4.3 熔化和凝固
第2课时 物质的凝固
知识点1: 探究物质的凝固
结合实验现象,分析两种物质的凝固图像。
1. 凝固: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熔化和凝固是互逆的
过程。
2. 在下图画出海波和石蜡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像:
液 
固 
分析图像可知:海波凝固时放热,温度 ;石蜡凝固时放热,温
度 。
不变 
降低 
右图是“盐水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15~20 min内盐水 (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
(选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2)盐水凝固过程持续了 min,盐水的凝固点是 ℃。
放热 
不变
10 
-2 
(3)液体凝固成晶体条件是 。
达到凝固点,持续放热 
点拨:
  凝固图像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晶体凝固过程
中,继续放热,温度不变,图中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凝固过程。
如图所示的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问题。
(1)锡的熔点是 ,由此可知锡是 (选填“晶体”或
“非晶体”)。
(2)在BC段,锡处于 态;在DE段,锡处于 (均选填
“固” “液”或“固液共存”)态。
230 ℃ 
晶体 
固液共存 
液 
(3)锡的熔化用了 min,它熔化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4)锡在10 min到12 min这段时间内处于 (选填“熔化”或“凝
固”)过程。
4 
吸 

变 
凝固 
知识点2:熔点与凝固点
阅读教材P107表格的内容,了解不同物质的熔点。
3. 晶体凝固的特点: 热,但温度 ;非晶体凝固的特
点: 热,温度 。
4. 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 相同。非晶体没有
或 。
5. (1)固态酒精的熔点比固态汞的熔点 ,冰的熔点是 。
(2)灯丝通常用 制成,这是因为这种金属 。
放 
不变 
放 
降低 
熔点 
熔点 
凝固点 
低 
0 ℃ 
钨 
熔点高 
下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1个标准大气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中
错误的是( A )
物质名称 固态汞 金 锡 铁 钨 固态氧
熔点/℃ -39 1 064 232 1 538 3 414 -219
A
A. 用钨做灯丝比用铁更易熔化
B. 在零下260 ℃时,氧是固态
C. 含汞的温度计可测量零下35 ℃的气温
D. 锡球掉入铁水中会熔化
点拨:
(1)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2)同种物质,其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已知固态汞(俗称水银)的熔点是-39 ℃,沸点是357 ℃,则
-42 ℃的汞是 态,0 ℃的汞是 (选填“固” “液”或“固
液共存”)态;黑龙江省最低的温度为-52 ℃,这时 (选填
“能”或“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理由是

固 
液 
不能 
-52 ℃低于水银的凝固
点是,该温度下水银是固态 
1.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壳体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
高韧钛合金。金属钛是一种晶体,其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
( B )
B
1
2
3
4
2. 如图所示,南方的“小砂糖橘”在北方吃冰棍时,冰棍直接粘在舌
头上了,爸爸用温水慢慢冲洗,把冰棍从舌头上取下来,该过程发生的
物态变化是( B )
A. 先液化后汽化
B. 先凝固后熔化
C. 先凝固后液化
D. 先汽化后熔化
B
1
2
3
4
3. 北方的冬天,菜窖里常放几桶水,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温度降低
时,可以利用水在 (选填“熔化”或“凝固”)时放出大量
的 (选填“温度”或“热量”),使菜窖的气温不致 (选
填“升高”或“降低”)冻坏菜。
凝固 
热量 
降低 
1
2
3
4
4. 《长津湖》电影描述的真实历史场景是在零下40多度的极端天气
下,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有的被冻成“冰雕”,凭着钢铁意志,致美国节
节败退。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 的
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的温度计读数是 ℃,由下表判断,此温
度计玻璃泡内物质可能是 ,该温度计能否在做萘熔化实验时使
用? 。
热胀冷缩 
-42 
酒精 
不能 
物质 汞 酒精 水 铅 萘
熔点/℃ -39 -114 0 327 80
沸点/℃ 357 78 100 1 749 218
1
2
3
4
感谢聆听(共21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类型一 汽化的两种方式
(一)蒸发
点拨:
  蒸发是指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它可在任何温度
下进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
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
1. 关于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蒸发时必须吸热
B. 夏天扇扇子,可加快蒸发,降低室温,所以感觉凉爽
C. 蒸发在低于零下30 ℃后就不能进行了
D. 蒸发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A
2. 冬天为防止皮肤水分流失、干燥裂开,常在皮肤上抹油。下列措施
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C )
C
3. 在织布厂里,常有干湿泡湿度计,干湿泡湿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
度计并列构成的,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
水 ,所以包着湿布的温度计的示数要比另一个温度计的示
数 (选填“高”或“低”),在相同室温的条件下,两个温度计的
示数差值越小,就表明室内空气湿度越 (选填“大”或“小”)。
蒸发吸热 
低 
大 
4. 小明学习完蒸发后,想用实验探究一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
观察图中的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 是
否有关。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 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
慢相同,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
酒精的表面积 
温度 
控制变量法 
(二)沸腾
点拨:
  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达到沸点与继续吸热;只有当两个条
件同时具备时才可沸腾。
5. 在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生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沸腾而
除去水分,但抗生素不能在超过80 ℃的温度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
( C )
A. 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B. 缩短加热沸腾时间
C. 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D. 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C
6. 煮牛奶时,能闻到奶香味。为了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能用高温
煮,为此,人们制造了一种 (选填“高压”或“低压”)锅,用
这种锅煮牛奶,可以使牛奶里的水 (选填“超过” “不到”或
“正好”)100 ℃就沸腾。
低压 
不到 
7. 小明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中倒入
适量的水(水的沸点为100 ℃),试管中装有适量的酒精(酒精的沸点为78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足够长的时间,则先沸腾的液体是 ;
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若把试管中的酒精换成适量的
水,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没有沸腾,原因是

酒精 
78 
试管中水的
温度达到100 ℃时,不能继续吸收热量 
第7题图
8. 小华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第8题图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水温/℃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1)除了图甲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 (填测量仪器)。
(2)实验中小敏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
些,她应 。
秒表 
减小水的质量 
第8题图
(3)实验中,每隔1 min记录一次数据,直到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
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水的沸点为 ℃,可以推
测水面上方的气压 标准大气压。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
(4)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
图乙中的(a)、(b)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98 
低于 
不变 
(b) 
第8题图
(5)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
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观察水
是否继续沸腾。
(6)如果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中图线
a所示,若只增加了水的质量,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应为 。
吸收 
停止吸热 
c 
第8题图
类型二 汽化吸热的应用
点拨: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9. 氯乙烷,俗称运动场上的“化学大夫”。氯乙烷在常压、常温下是
一种气体,通过压缩可以将其转化为液体并储存在喷筒内。当运动员受
伤时,将喷筒内的氯乙烷喷在受伤处,便可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应
急处理,这主要是利用了氯乙烷( B )
A. 温度比较低 B. 汽化时吸热
C. 液化时吸热 D. 升华时吸热
B
10. 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等到鸡蛋表面的水干了之
后就很烫,这种现象是因为( C )
A. 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量逐渐散发
B. 水的温度很低,蛋壳的温度高
C. 蛋壳未干时,热水蒸发很快,使蛋壳温度降低
D. 蛋壳不善于传热,使手发烫要一段时间
C
11. 生活中人们用菜油炸油条、煎蘑菇,用水煮玉米、饺子。这样可以
对食材提供各自所需的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 不同;喝热汤
时我们总喜欢先吹一吹,这是利用 的方法来
加快蒸发吸热;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
主要是利用水 使手不会被烫伤。
沸点 
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汽化吸热 
12. 在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会在城市道路上看到一边行驶一边向空中
喷雾的雾炮车,如图所示。它喷出的水雾除了起到净化空气、美化城市
的作用外,还能给城市降温。降温过程中水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此过程需要 热。
汽化

13. 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
有潮湿的沙子,如图所示。盛夏季节,能提高“冰箱”降温效果的做法
是( B )
B
A. 经常给内罐的食物浇水
B. 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
C. 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
D. 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感谢聆听(共19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4.4 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1:升华与凝华
阅读教材P109~P110的内容,结合实验现象和生活实际,了解升华和
凝华的现象。
1. 升华: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升华要
热。
2. 凝华: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凝华要
热。
固 
气 
吸 
气 
固 
放 
3. 实验演示升华与凝华现象。
(1)加热之前,烧杯里的碘为黑色,为 (选填“固”
“液”或“气”)态。
(2)给烧杯里的碘微微加热,可以看到固态碘没有 成
液态碘,而是从 态直接变成了 态,此物态变化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此物态变化叫做 。
(3)停止加热,一会后,可以看到烧杯壁直接出现 。碘
从 态直接变成了 态,此物态变化需要 (选填“吸
热”或“放热”),此物态变化叫做 。
固 
熔化 
固 
气 
吸热 
升华 
碘颗粒 
气 
固 
放热 
凝华 
4. 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依照示例,解释下列现象。
(1)寒冬,冰冻的衣服也可晾干:固态的 直接 变为气态
的 。
(2)窗户上的冰花: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 成冰附在玻璃
上,冰花出现在窗户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上。
冰 
升华 
水蒸气 
凝华 
内 
(3)樟脑丸越来越小:由 态直接变为 态。
(4)电灯用的时间长了,灯丝会变细,灯泡会变黑:灯(钨)丝高温下
成气态的钨蒸气;当高温气体冷却后又 成黑色的 态小颗粒附着在灯泡内壁上。
固 
气 
升华
凝华 
固 
我国北方秋、冬两季的清晨,树枝上常出现雾凇,那么雾凇是怎样
形成的?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进行探究,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
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内有冰与盐水混合物、
底部出现了白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B
A. 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 雾凇形成过程中放出热量
D. 易拉罐内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
点拨:
(1)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热的物态变化
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
(2)物质掺入杂质,可以降低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冬天,可以看到教室的玻璃窗上有许多冰花,这些冰花是( C )
A. 室内的空气凝华形成的,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B. 室外的空气凝华形成的,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C. 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C
知识点2:干冰的作用
阅读教材P110的内容,并结合生活现象,认识干冰的作用。
5. 舞台的“烟雾”之谜(提示:雾是小水珠):舞台上喷出的干冰瞬
间 ,从周围 热量,导致温度下降,周围空气中的
遇冷液化成 ,即我们所见到的烟雾。
6. 人工降雨:飞机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入云层中,干冰就很快
,从周围空气 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空
气中的部分水蒸气便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
遇到暖气流就 为雨点落到地面上。
升华 
吸收 

蒸气 
小水珠 

华 
吸收 
凝华 
熔化 
A. 上述现象的形成涉及的物态变化主要有凝华与液化
B. 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形成白雾
C. 白雾就是水蒸气
D. 形成白雾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如图所示,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
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D )
D
点拨:
  制造舞台效果的物理学原理: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体二氧化
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迅速
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
在运输食品的时候,为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固
态二氧化碳)的 来降温,刚出库的冷链运输食品外包装上
往往有白色的霜,它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
升华吸热 
凝华 
1. 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会对自然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影响,由升华
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D )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清晨植物上的露珠
C. 秋天,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的霜
D. 寒冬,结了冰的衣服也能慢慢变干
D
1
2
3
4
5
2. 小明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制霜的方法:图
甲,把冰块放在装有适量食盐的易拉罐中;图乙,将一块干冰(固态二
氧化碳)放在金属勺子上。过一会儿就看到易拉罐外壁和勺子表面都出
现了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两种方法中,霜的形成经历的物态变化不同
B. 图甲的方法制霜是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
小冰晶
C. 制霜的过程中,冰吸热,干冰放热
D. 勺子下方出现的“白气”是二氧化碳
B
1
2
3
4
5
3. ①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②霜的形成;③灯丝变细;④北方冬天窗
户结窗花;⑤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⑥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却不断变
小;⑦固体清香剂消失;⑧树挂的形成;⑨灯泡壁变黑。以上现象,属
于升华的有: ;属于凝华的有: 。
①③⑤⑥⑦ 
②④⑧⑨ 
1
2
3
4
5
4. 中秋节前夕,妈妈给乐乐买了元祖的雪月饼,打开包装盒发现里
面有许多圆柱状的小干冰(如图甲所示)。过了一会儿,盒子冒出了
大量的白雾(如图乙所示)。原来这是干冰在空气中很快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物态变化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白雾。
升华
吸收 
液化 
第4题图
1
2
3
4
5
5. 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寒冷的冬季,行驶时
车内会长时间开暖风。当夜晚回到家,车主把车停在小区的院内,第二
天清晨取车时,往往会看到在汽车的前车窗的 (选填“内”或
“外”)侧有霜形成,霜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怎样在尽量不磨损玻璃的前提下快速的除掉这些霜呢?写出你的简单、
合理、有效的做法: 。请说明你的做法所
利用的物理学原理:

内 
凝华 
向前车窗吹最大挡的暖风 
加大暖风吹,使霜尽快吸热熔化,热风也可以加
快水的汽化 
第5题图
1
2
3
4
5
感谢聆听(共20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4.2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 汽化的方式——沸腾
知识点1:实验操作——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阅读教材P98~P99的内容,并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
1. 探究水沸腾的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陶土网、烧杯、酒精灯、 、
(填两个测量仪器)。
温度计 

表 
实验现象:
(1)气泡是从 (选填“水底”或“水中”)产生的,沸腾前气泡在
上升过程中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沸腾后气泡在上
升过程中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最后在水面破裂。
(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
水底 
变小 
变大 
实验数据及图像略 
实验数据(水温上升到90 ℃开始记录):
时间/min
温度/ ℃
  温度—时间图像: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上方右图中标出各个时刻水的温度,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可得到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实验结论:
(1)沸腾是一种同时发生在液体 和 剧烈的
现象。
(2)水是在 (选填“一定温度”或“任意温度”)发生沸腾
的,这个温度叫做 。
(3)水沸腾时的特点:需要 ,但温度 。
(4)水沸腾的必要条件:达到 ,继续 。
表面 
内部 
汽化 
一定温度 
沸点 
吸热 
不变 
沸点 
吸热 
小阳和小江两位同学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的特
点。
(1)图甲的装置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错误,错误之处是

温度计玻璃泡碰
到了烧杯壁 
(2)改正错误后继续进行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
的温度为 ℃。
(3)持续加热至水沸腾,观察到“势如奔涛”的景象。实验表明,水沸腾
过程中,温度 ,需要 热量。
92 
不变 
吸收 
(4)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其中图线的 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
BC 
点拨:
  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需保证温度计正确使用,如玻璃泡不能
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根据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
变,可判断图像中各阶段的特点。
A. 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小华所用的水初温低
B. 水沸腾时温度不足100 ℃可能是供热不足
C. 图乙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D. 实验过程中发现停止加热后杯内水还在沸腾,说明杯内的水一定在
吸热
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
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0.5 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如图
乙所示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D
知识点2:液体沸点及沸腾特点的应用
阅读教材P99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液体沸点及沸腾特点的
应用。
2.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酒精的沸点是
。液体的沸点随 的变化而变化,气压越高的地方,水的沸
点 。
3. 利用蒸馏法分离物质,混合液体中的两种物质的沸点应相差
较 。若蒸馏物质的沸点过高,则可以采用 方法降低沸点
进行蒸馏。
100 ℃ 
78
℃ 
气压 
越高 
大 
降压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皆物理。在煮鸡蛋时,小芸发现妈妈在
水开后不继续用大火煮,而是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
煮熟。针对这种做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 大火煮省时但费燃料 B. 大火煮既省时又省燃料
C. 小火煮费时但省燃料 D. 小火煮省燃料且用时相近
D
点拨:
  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影响液体沸点的是气
压,与火焰大小无关。
在小实验“纸锅烧水”中,水沸腾了而纸锅没有烧着,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纸的散热性很好
B. 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的温度
C. 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D.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D
1. 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B )
A. 实验过程中,只需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
B. 水沸腾时,气泡中主要成分是水蒸气
C. 记录加热时间的间距越大越好
D.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
B
第1题图
1
2
3
4
5
2. “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以阻止锅中水的沸
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物理学中的知识分
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
B. “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C. “扬汤止沸”利用了汽化放热
D. “釜底抽薪”彻底止沸是由于锅内水不能继续吸热
C
1
2
3
4
5
3. 小李同学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
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为60 ℃,当
温度达到 ℃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只要锅内醋
没有汽化完,“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就 (选填“会”
或“不会”)升高。
60 
不会 
1
2
3
4
5
4. 如图所示,小京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观察到水沸腾时的
现象应该是 (选填“甲”或“乙”)图。从实验可得出结论,液体
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由图
像丙可以判断当地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
于”)标准大气压。
甲 
不变 
小于 
第4题图
1
2
3
4
5
5. 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
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的水沸腾,而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因为
。现用注射器吸取部分
试管中的水,然后用橡皮塞将吸水口堵住,活塞向外拉如图乙所示,会
观察到 ,说明 。

会 
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和烧
杯中的水温度一致,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 
水沸腾起来 
向外拉活塞,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
第5题图
1
2
3
4
5
感谢聆听(共20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
2
知识网络
易错分析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章末复习
易错分析一 体温计的使用
小明用同一支体温计分别连续测了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体
温,记录如下:①甲同学36.5 ℃;②乙同学37.1 ℃;③丙同学37.1
℃;④丁同学37.5 ℃。请判定上述情况中可能不是准确体温的有( D )
D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②和④ D. ①和③
点拨:
(1)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直玻璃管之间用细管(缩口)连接,体温计在离开人
体后,汞会在细管处断开,所以温度计仍能指示人的体温。
(2)在使用温度计后,要把汞甩回玻璃泡中。
(3)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那么示数准
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那么仍然是原先的读数。
用体温计测得同学甲的体温是38.7 ℃,没有甩就直接测量实
际体温为37.5 ℃的同学乙,则体温计的示数是 ℃;若用酒精
对体温计的玻璃泡擦拭消毒,它的示数会 (选填“升高” “降
低”或“不变”)。
38.7 
不变 
易错分析二 液体沸腾吸热
如图所示,甲试管装酒精(酒精的沸点为78℃),乙试管装水,同时放
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大烧杯加热至使里面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D
A. 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都不沸腾
B. 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C. 甲试管内的酒精先沸腾,乙试管内的水后沸腾
D. 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点拨:
(1)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2)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再升高,一直保持在沸点。
(3)继续吸热的条件是两个物体间必须存在温度差。
“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
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
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
“白气”,煲盖不断跳动,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
汤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

不会 
虽然达到沸点,但
不能持续吸热 
易错分析三 冰熔化的条件
如图所示,烧杯和试管中都装着冰水混合物,将试管放进烧杯中,
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我们会发现( B )
B
A. 烧杯中的冰会熔化,试管中的冰不会熔化
B. 烧杯中的冰熔化完后,试管中的冰才开始熔化
C. 烧杯中的冰熔化一部分后,试管中的冰才开始熔化
D. 烧杯和试管中的冰会同时熔化
点拨:
(1)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冰是晶体,熔化过程
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继续吸热的条件是两个物体间必须存在温度差。
在0 ℃的密闭房间内,将一块0 ℃的冰块,放到一盆0 ℃的水
里过一段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冰可以熔化一部分
B. 水可以凝固一部分
C. 水不能结冰,冰也不能熔化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C
易错分析四 沸点、熔点、凝固点的综合应用
表中是几种物质的熔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物质 汞(水银) 甲苯 萘 镁 铜 铁
熔点/℃ -39 -95 80 649 1 085 1 538
沸点/℃ 357 111 218 1 090 2 567 2 861
A
A. 表中各物质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B. 温度为80.5 ℃萘一定处于液态。2 000 ℃的铁一定处于固态
C. 在极寒冷的地区使用水银温度计和甲苯温度计都可以测量气温
D. 可以用熔化的办法形成铁镁合金
点拨: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点;同一晶体,其
熔点和凝固点是一样的。
(2)若温度低于晶体的熔点,物质处于固态;若温度介于晶体的熔点和
沸点之间,物质处于液态;若温度介于晶体的沸点,物质开始汽化为
气态。
(3)常用的温度计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中国南极
长城站最低气温可达-88.3 ℃。下表中列出了1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
汞(俗称水银)的熔点和沸点,根据有关信息填空。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4 78
汞 -39 357
(1)汞的凝固点是 ℃,-200 ℃的酒精为 态。
(2)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 (选填“酒精”和“水银”)温
度计,这是因为 。
-39 
固 
酒精 
酒精的凝固点低于-88.3 ℃ 
易错分析五  六种物态变化现象辨析
我国古代诗人写了许多蕴含丰富的热学知识的诗句,下列对自然界
中的雪、雾、露、霜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B )
B
A.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秋城海雾重,职事凌晨出。”——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点拨: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
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
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
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
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以利用它进行人工降雨,用飞机
将干冰洒在云上,干冰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许多小冰晶,冰晶下落时继续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这些水滴降落下来成为雨。
升华 
吸收
液化 
凝华 
熔化 
感谢聆听(共20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4.2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化的方式——蒸发
知识点1:物质的三种状态
阅读教材P96的内容,认识自然界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
1. 、 、 是自然界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
2. 用棉签蘸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会感觉凉凉的。但过一会儿酒
精不见了,你 (选填“能”或“不能”)闻到酒精的味道,此时酒
精从 态变为 态;火山爆发时,岩石会变成岩浆,此时岩石
从 态变为 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能 
液 
气 
固 
液 
自然界中,水能以多种不同的状态呈现,气态的水是( D )
A. 露水 B. 雾气 C. 冰块 D. 水蒸气
点拨:
  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在一定
条件下(比如温度变化)可以相互转化。
D
干冰是 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很容易变成
态的二氧化碳。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一个小冰块,放到碗中一段时
间,会变成 态的水,再静放一段时间后,发现碗中什么也没有,
是因为水变成了 跑到了空气中。
固 
气 
液 
水蒸气 
知识点2:汽化的方式——蒸发
阅读教材P96~P97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蒸发及生活中的蒸发
现象,并完成以下填空。
3. 汽化是指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
4. (1)蒸发是指只在液体 进行的 汽化现象,它可
在 下进行。
(2)玻璃泡上涂有酒精,温度计的示数会 ;在你的手上擦些酒
精,你的感觉是 。
这些现象说明:蒸发 (选填“吸热”或“放热”)。
液 
气 
表面 
缓慢 
任何温度 
下降 
凉凉的 
吸热 
某同学游泳时,在水中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却觉得冷。这是因为
( D )
A. 人刚上岸,还没有适应岸上的环境
B. 人体的温度一部分传给了空气
C. 人体皮肤附近的水蒸气,汽化时吸热
D. 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热
D
点拨: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
进行的汽化方式,液体蒸发需要吸收热量。
教室室内温度是26 ℃,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沾上水后,
发现温度计的示数( C )
A. 下降 B. 上升
C. 先下降后上升 D. 先上升后下降
C
知识点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阅读教材P97“活动1”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
因素。
5. 结合下面三种情景,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 、

液体的温度越 ,液体的表面积越 ,液体表面附近的空
气流动越 ,蒸发越快。
液体的温度 
液体表面积大小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高 
大 
快 
小明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
实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通过乙、丁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
有关。
温度 
乙、丙 
(3)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面的空气流动
快慢有关。
(4)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手一靠近它就有热风吹到手
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
A. 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
B. 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 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也可能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 提高了水温,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
甲、乙 
D 
(5)小明在这个实验中运用的方法叫做 (选填“控制变量
法”或“转换法”)。
控制变量法 
点拨: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在探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时,要运
用控制变量法。
用两根相同的棉签分别蘸上等量的水和酒精,然后同时在黑
板上画两条线,发现用酒精画出的线先“消失”了,此证据可以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C )
A. 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 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C. 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D. 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
1. 某校组织开展“绿色校园、净化心灵”蔬菜种植实践活动,既能给
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让他们亲近生命的成长过程,又美化
了校园环境。下列劳动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D )
A. 为种植的菜苗盖上地膜 B. 给移栽的大葱剪掉葱叶
C. 采摘的果实低温储藏 D. 收获的蔬菜烘干晾晒
D
1
2
3
4
2. 室内温度为20 ℃,此时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温度计的玻
璃泡,随即酒精迅速蒸发。下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
变化的是( D )
D
1
2
3
4
3. 如图所示,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
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
上,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纱布袋口的边缘要浸入水里,这是利用水
在 时 来降低温度,把这个简易冰箱放在通风的地方,
里面的饭菜可以保持更长的时间不变质,这是因为

蒸发 
吸热 
加快了液面上方空
气的流速可以加快蒸发 
1
2
3
4
4. 物理降温是人发热时常用的降温方法。通常是用温水蘸湿毛巾,拧
得稍干后,擦脖子、胳膊、前胸、后背、大腿等部位。因为生病发热时
患者的体温会升高,在患者身上用蘸了温水的湿毛巾擦拭后,体表的水
要 ,这个过程中需要从人身上 ,致使人体温度在
一定程度上降低;同时 能够加快此过程,从而加快了
身体温度的降低,所以用温水更好一些。
蒸发 
吸热能量 
提高水的温度 
1
2
3
4
感谢聆听(共19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类型一 晶体熔化实验
点拨:
1. 用水浴法加热固态物质,可以使其均匀受热。
2.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
熔化温度(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则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是不一样
的,要分清楚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3. 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1. 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除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秒表 
(2)该实验器材装配的合理顺序是 (①烧杯;②酒精灯;③
温度计;④铁圈及陶土网)(填序号)。
②④①③ 
(3)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
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
“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4)图乙是小华根据实验测量的数据画出的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可知萘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
为 ℃。
慢 
晶体 
80 
(5)由图乙可知,当萘的温度为60 ℃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
“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5)从图乙中的图像反映出来的萘熔化过程不十分明显,请分析造成这一
现象的原因是 (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固 
萘质量太少 
类型二 熔化与凝固的特点及应用
点拨:
  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是指物
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固要放热。
2. 甲、乙两盆水中都有冰块,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阴凉处,但
两盆里的冰都未熔化完,则( C )
A. 甲盆里的水温比乙盆高
B. 甲盆里的水温比乙盆低
C. 甲、乙两盆里的水温相同
D. 无法判断
C
3. 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
泥固纯铁柄勺从嘴受注”这样的记载,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铁化如
水”这个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 这个过程中铁温度不断升高
B. 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C. 这是一种熔化现象
D. 在这个过程中铁不断放热
C
第3题图
4.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如图,先把糖熬成糖汁,用糖汁
在石板上画出造型后,粘在竹签上即可。关于糖的物态变化情况,说法
正确的是( D )
A. 先汽化再液化 B. 一直在吸热
C. 先凝固再熔化 D. 先吸热后放热
第4题图
D
5. 神奇的金属“镓”,熔点只有28 ℃,如图所示,将其托在手心里它
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液体,在这一过程中,它要 (选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由此可知,镓是 (选填“晶体”
或“非晶体”)。
第5题图
熔化 
吸收 
晶体 
6. 有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40 ℃范围内熔化和凝固,则这种材料
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把它掺在水泥里,制作
储热地板和墙壁,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这是因为它在室温高
时 吸热,室温低时 (后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
非晶体 
熔化 
凝固 
类型三 熔化与凝固图像
点拨:
  从图像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
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则是晶体的熔化
过程。晶体在熔化前处于固态,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熔
化吸热。
7. 右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C )
A. 在t=6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B. 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 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共持续了6 min
D. 该物质可能是冰
C
8. 常用来焊接电路接头的锡是晶体,下列表示锡在焊接过程中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可能正确的是( C )
C
9. 甲、乙两种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
所示。
(1)物质 (选填“甲”或“乙”)是晶体,该物质的熔点为 ,凝固点为 。
乙 
210
℃ 
210 ℃ 
第9题图
(2)物质甲在第2~6 min,温度 (选填“不变”或“不断改
变”)。(3)物质乙在第1 min处于 (选填“固” “液”或“固液共
存”)态,在BC段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不断改变 
固 
需要 
第9题图
10. 某物质的凝固图像如图所示。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此物质属
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凝固点是 ℃,其
凝固过程共经历了 min。在BC段,该物质处于 (选填
“固”或“液”或“固液共存”)态。
第10题图
晶体 
80 
5 
固液共存 
11. 一定质量的某种晶体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
知,AB段处于 态,BC段(不含B点和C点)处于 状
态,这种晶体的熔点是 ℃。
第11题图
固 
固液共存 
0 
感谢聆听(共25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知识点1:温度
阅读教材P88~P91的内容,认识温度。
1.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 的物理量。
2.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标准大气压
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沸水(即开水)的温度规定
为 ℃,将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 ℃。
冷热程度 
℃(摄氏度) 
0 
100 
1 
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D )
A. 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
B. 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15 ℃
C. 洗澡时淋浴的水温约为70 ℃
D. 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
D
点拨: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
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有的需要记住数值,最后判断最符合实
际的是哪一个。
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C )
A.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50 dm
B. 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5 ℃
C. 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1 s
D.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8 s
C
知识点2:温度计的原理
阅读教材P89的内容,认识温度计及其工作原理。
3. 温度计的原理是 ;如下图所示,此温度计的分
度值是 ,量程是 。
液体的冷胀热缩 
1 ℃ 
-21~110 ℃ 
如图所示,一位同学将口服液的空瓶装满常温红墨水,插入细管并
密封瓶口,将制成的液体温度计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D )
D
A. 该装置是利用热缩冷胀的原理制成的
B. 若想让细管中液柱的高度变化更明显,可以将
细管换成更粗的管
C. 会观察到小瓶中装的红墨水在细管中明显下降
D. 会观察到小瓶中装的红墨水在细管中明显上升
点拨: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的玻璃管
内径越细,在液体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时,液柱变化越大,读数也
越精确。
如图所示的是小芸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瓶中装的是空
气,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这个温度计是根据
(选填“液体热胀冷缩”或“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
的;若瓶子周围温度降低,液柱将 (选填“向左” “向右”或
“不”)移动。

体热胀冷缩 
向左 
知识点3:实验操作——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阅读教材P91的内容,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测量液体
温度。
4.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 和 ,所测温度不能超
过 。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与被测液体
),玻璃泡不能与容器的 和 接触。
(3)读数时:待温度计示数 后再读数, (选填“能”或
“不能”)将普通温度计从被测物拿出来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
相平。
量程 
分度值 
量程 
充分接
触 
底 
壁 
稳定 
不能 

度计内液面 
如图甲,小华用温度计测水温,其操作上存在的错误是
;他改正错误后,重新正确操作,测量结果如图乙所
示,此时水温为 。
温度计玻
璃泡碰到了杯底 
36 ℃ 
点拨:
  温度计在使用时需将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触
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方法中正确的
是( C )
C
知识点4:体温计
阅读教材P92的内容,观察体温计(如下图),理解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
度计的区别。
5. 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 ,量程是 ,此时读
数 。
0.1 ℃ 
35~42 ℃ 
39.7 ℃ 
6. 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的连接处有一个细弯管,叫做 ,
它的作用是:当汞受热膨胀,汞穿过缩口,汞柱升高显示温度升高;当
变受冷收缩,直管里的汞 (选填“能”或“不能”)通过缩口回
到玻璃泡内,在缩口处断开。若要使汞流回到玻璃泡,应该 。
缩口 
不能 
向下甩几下
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
B.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 ℃,是实际需要确定的
C. 某人的体温是39 ℃,属于正常
D. 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C
点拨:
  体温计使用之前向下甩;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其作用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
护士小红用同一支体温计没有甩就先后给甲、乙两人测量体
温(体温计在测量前均已用酒精消毒),体温计示数分别为37.3 ℃和37.8
℃,则( C )
A. 甲的体温一定等于37.3 ℃
B. 甲的体温一定低于37.3 ℃
C. 乙的体温一定等于37.8 ℃
D. 乙的体温可能低于37.8 ℃
C
1. 为节能环保,国务院规定机关、商场等场所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
不得低于( C )
A. 18 ℃ B. 22 ℃ C. 26 ℃ D. 30 ℃
2. 广东东莞地区夏季的最高气温约为( C )
A. -10 ℃ B. 0 ℃ C. 35 ℃ D. 50 ℃
C
C
1
2
3
4
5
3. 下图为实验室中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水温时的情形。
(1)A图存在的问题是 ;
B图存在的问题是 ;
C图存在的问题是 。
(2)甲、乙、丙三支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 、 、_______ 。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 
-31 ℃ 
31℃ 
36.9 ℃ 
1
2
3
4
5
4. 一天早上,小明同学测量了自己的体温后,用力甩了体温计,随即
将体温计放到窗台上就去上学了,晚上回家发现体温计的示数
为 ℃(如图所示)。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 (选填
“小于”“大于”或“等于”)这个示数,其理由是

38.5 
等于 
水银柱不能自动
退回玻璃泡 
1
2
3
4
5
5. 【跨学科实践】与几十年前相比,①现在世界各地高山上的雪线普
遍都向上移动;②现在冬天很难看到湖面结冰。这两个现象与什么因素
有关( D )
A. ①热岛效应,②温室效应
B. ①和②都与热岛效应有关
C. ①温室效应,②热岛效应
D. ①和②都与温室效应有关
D
1
2
3
4
5
感谢聆听(共17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知识点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阅读教材P112的内容,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1.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
过 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
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是水的 态、 态、 态之间的物
态变化。
蒸发 
气 
液 
固 
2. 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水、冰和水蒸气。请在下图中的括号里填上相
应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液化放热 
汽化吸热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凝华放热 
升华放热 
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B )
B
点拨:
  固态冰变成液态水叫做熔化,需要吸热;液态水变成固态冰叫做
凝固,需要放热;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做汽化,需要吸热;水蒸气变
成液态水叫做液化,需要放热;固态冰变成水蒸气叫做升华,需要吸
热;水蒸气变成固态冰叫做凝华,需要放热。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
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
A
A. 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冰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
B. 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衣服晾干与该过程相同
C. 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霜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
D. 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升华过程,冰雪消融与该过程相同
知识点2:自然界中的水的家族成员
阅读教材P112~P114的内容,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存在形式。
3. 云:太阳照射,地表水大量蒸发,水蒸气上升到较低的高空,一部
分 成小水滴,一部分 成小冰晶,天空中的白云就是由
大量的 和 组成的。
4. 雨:白云若遇到冷空气,云中的小水珠相互凝聚,逐渐增大成大水
珠,白云变成乌云。当大水珠越来越重,便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雨。若
云中的小冰晶凝聚变大,下落过程中 成大水珠,也会形成雨。
液化 
凝华 
小水滴 
小冰晶 
熔化 
5. 冰雹:云中的水滴遇到强的上升气流,被带到0 ℃以下的高空时
成雪珠、小冰晶或雹子;当气流减弱时,雪珠、小冰晶或雹子回落;上
升气流再增大时,它们再上升;如此上下翻腾,它们就可能变成大冰雹,
最后落到地面。
6. 雪:在冬天,高空更寒冷,温度急剧下降,水蒸气直接 成
美丽的小冰晶——雪花。雪花飘落时,相互结合,由小变大,成为雪片
或大雪花,这时,就要下鹅毛大雪了。
凝固
凝华 
7. 霜:北方深秋或冬天的早晨,地面的气温特别低,水蒸气便
为小冰晶,落在地上或附在树叶、青菜上,成为白茫茫的霜。
凝华
8. 雾:若地面附近的水蒸气较多,并遇上冷空气,则水蒸气会以空中
的尘埃为核心 成小水滴,这就是雾。雾会使地面附近的能见度
降低,从而引发交通事故。所以雾较浓的时候,我们要关闭高速公路以
及机场。
液化 
9. 露:夏天,地面很热,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特别高,黎明前的气温
较低,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便 成小水珠附在它
们的表面,这就是露珠。
液化 
A. 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液化成为小水滴
C. 小水滴在高空中遇到寒冷的气流,凝固成小冰珠,最后形成冰雹
D. 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液化成微小的冰晶,聚集起来
就变成雪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D
点拨:
  冰、霜、雪、雹等是水的固态形式,水、小水珠、水滴、雨是水
的液态形式;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在地球
上的循环。对以下自然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B )
A. 春天,冰雪消融——凝固
B. 盛夏,浓雾弥漫——液化
C. 深秋,水面上的“气”——汽化
D. 冬天,树枝上的雾凇——升华
B
1. 自然界中,水能以多种不同的状态呈现,气态的水是( D )
A. 露水 B. 雾气
C. 冰块 D. 水蒸气
D
1
2
3
2. 水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不到总水量
的1%,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将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
同时发生着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自然界的水在不停地循环,总量也基本不变,因此不需要节约用水
B. 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C. 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
D. 水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多种物态变化,没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B
1
2
3
3. 欣赏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冰雪消融是 现象, 热量;
熔化 
吸收 
(2)晶莹的露是 现象, 热量;
(3)枝头的霜是 现象, 热量;
(4)窗上冰花是 现象, 热量。
液化 
放出 
凝华 
放出 
凝华 
放出 
1
2
3
感谢聆听(共17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类型一 液体的沸点
点拨:
1. 沸点是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持续吸
热。
2.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
点越低。
1.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研制抗疟疾新药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医学奖。早
在20世纪60年代,她就尝试用加热青蒿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
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效果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
下,药物被破坏掉了。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 B )
A. 增大容器内的气压,在高沸点进行实验
B. 减小容器内的气压,在低沸点进行实验
C. 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
D. 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的时间
B
2. 小勇用一支准确的温度计去测量正在沸腾的敞口玻璃杯中水温,发
现只有98 ℃,其原因可能是( B )
A. 酒精不足,酒精灯火苗不够大
B. 当地的大气压强较低
C. 室内的温度较低
D. 玻璃杯的导热性差
B
3. “响油鳝糊”是苏州传统名菜之一。“响油”,取意热油浇在鳝糊
表面上“嗤啦”作响,让人感觉妙趣横生。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响
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
A. 鳝糊向热油放热
B. 油浇在鳝糊上后急剧沸腾
C. 鳝糊中的水分急剧沸腾
D. 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高
C
第3题图
4. 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杯停止沸腾的80 ℃热水放进密闭的钟罩内,用
抽气机持续往外抽出里面的空气,发现这杯水又重新沸腾了。在抽气过
程中密闭钟罩( D )
A. 罩内气压变大,里面水的沸点升高
B. 罩内气压变大,里面水的沸点降低
C. 罩内气压变小,里面水的沸点升高
D. 罩内气压变小,里面水的沸点降低
第4题图
D
5. 如图所示的是小新在科技活动中设计的提纯酒精的装置,烧杯中盛
的是水,试管中盛的是酒精,通过酒精灯加热,可以将酒精从水中分离
出来,从薄铁筒中流入杯中。
(1)提纯的原理是根据酒精和水的 不同。
(2)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可以使酒精 。
沸点 
受热均匀 
(3)此实验中酒精发生的物态变化先 后 。
(4)此实验中利用冰块 (填物态变化名称) (选填“吸”或
“放”)热。
汽化 
液化 
熔化 
吸 
6. 家用的瓶装液化气在用完时往往还会在瓶内剩下一些残留液体,请
你根据下表给出的几种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得出残留液体
中可能含有 和 。
物质名称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乙烯 丙烯 丁烯 戊烯
沸点/℃ -161.7 -88.6 -42.2 -0.5 36.1 -102.4 -47.7 -6.5 30.1
戊烷 
戊烯 
7. 通常情况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 ℃,液态氮的沸点是-196 ℃,
液态氦的沸点是-269 ℃,利用液化空气的方法提取气体时,随着温度
的降低,最先得到的是 。
氧气 
点拨:
1. 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要持续
吸热。
2. 凝固点是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持
续放热。
3. 同种晶体物质,其固态时的熔点和液态时的凝固点是相同的。
4. 物质温度处于熔点以下,物质为固态;物质温度在熔点和沸点
之间,物质为液态;物质温度处于沸点以上,物质为气态。
类型二 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8. 如图所示,一种用合金制成的魔术道具,久握在36 ℃的手中不熔
化,放在60 ℃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 C )
A. 16 ℃
B. 30 ℃
C. 47 ℃
D. 70 ℃
C
9. 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晶体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得出以下几个
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C )
固态汞 固态酒精 冰 铅 铜
-39 ℃ -114 ℃ 0 ℃ 327 ℃ 1085 ℃
A. 水放在0 ℃的房间中会凝固结冰
B. 可以将铜放到铅制容器中熔化
C. -120 ℃的酒精是固态的
D. 在气温为-40 ℃的地区可选用含汞的温度计
C
10. 现要制造两种液体温度计:(1)测北方高寒地区气温用的寒暑表。(2)
能测萘熔液沸腾时温度的温度计。那么请根据表格的数据判断。制造温
度计用的液体应分别选用( A )
1个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熔点(℃)
汞 甲苯 酒精 萘
-39 -95 -114 80
1个标准大气压下几种液体的沸点(℃)
汞 甲苯 酒精 萘
357 111 78 218
A. 酒精、汞 B. 都用汞 C. 都用酒精 D. 酒精、甲苯
A
11. 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合金,是不同种金属经过 (填物态
变化名称)再冷却后得到的。下面表格中的几种金属,难以与其他金属
形成合金的是 。这种金属的用途是 。
金属 铁 铜 银 金 钨 铝
熔点t熔/℃ 1 538 1 085 962 1 064 3 414 660
沸点t沸/℃ 2 750 2 596 2 212 2 707 5 627 2 327
熔化 
钨 
制造灯丝 
12. 2022年9月23日我国河北出现了第一场雪,大雪之后,环卫工人为
了更快地消除路面上坚硬的冰,往冰面上撒“融雪盐”成为有效的辅助
手段,其原因主要是冰与盐混合后,能降低冰的 ,加快冰雪
的 。
熔点 
熔化 
13. 某学习小组,将装满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玻璃杯的水中间,如图所
示,再将大玻璃杯放入冰箱,过一段时间取出,发现大玻璃杯中的已有
一大半水结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凝
固点,小瓶中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冰;这表明凝固除
了需要达到凝固点,还需要 。
能 
不会 
继续放热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