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1) 习题课件 (共7份打包)粤沪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1) 习题课件 (共7份打包)粤沪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9-14 19:51:13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
2
知识网络
易错分析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章末复习
易错分析一 单位换算过程规范表达
下列单位换算中,换算过程和结果都正确的是( A )
A. 3.5 m=3.5×100 cm=350 cm
B. 45 mm=45 mm×10-3 m=4.5×10-2 m
C. 6.3×102 cm=630×103 m=630 000 m
D. 67 dm=67 m×=6.7 m
A
点拨:
  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时,根据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
的运算即可。首先明确换算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制,换算时,保持原
单位数据大小不变,再乘以两个单位的进制即可,需注意换算后的单
位需要写在进制后面。
下列表达式是某班四位同学在学习“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
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B )
A. 2.5 km=2.5 km×104 cm=2.5×104 cm
B. 3.0×106 cm=3.0×106×10-2 m=3.0×104 m
C. 30 min=30 min×60=1 800 s
D. 2 h=2×60=120 min
B
易错分析二 刻度尺的分度值的理解
甲、乙两人用两把刻度尺,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
是6.50 d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 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
A. 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
B. 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0.01 dm
C. 两人结果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D. 甲读数比乙准确
点拨:
  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于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
均为估计值,所以由测量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
值,分度值小的说明精确度高。
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长度时所记录的数据为19.37
cm,那么他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准确值
为 cm,估计值为 mm。
0.1 cm 
19.3 
0.7 
易错分析三 长度测量数据的分析
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还有差异,这个差异叫做 。小明用一刻度尺对某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测量值分别是41.3 cm、41.4 cm、44.4 cm、41.4 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cm,此物
体的长度应记作 cm。
误差
44.4 
41.4 
点拨:
  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
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再进行平
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最后一位利用四
舍五入处理。
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物理书的宽度,五次测量结
果分别为18.50 cm、18.52 cm、18.49 cm、18.05 cm、18.51 cm,则该
物理书的宽度应该记为( A )
A. 18.51 cm B. 18.505 cm
C. 18.41 cm D. 18.414 cm
A
易错分析四 利用量筒测量的误差分析
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用仰视读得液体体积为35毫升,倒出
一部分液体后用俯视读得液体体积为15毫升,则倒出的液体体积( A )
A
A. 大于20毫升 B. 小于20毫升
C. 等于20毫升 D. 无法确定
点拨: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
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
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实际测量值。
因矿石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小芳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
所示的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步骤③中量筒剩余水的体积
是 mL,矿石的体积是 cm3。小芳的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
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一样大”),原因是 。
130 
70 
偏大 
矿石取出时带出了一部分水 
感谢聆听(共18张PPT)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知识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
阅读教材P16“活动1”的内容,熟悉长度的“间接”测量。
1. 为了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可以先取同样的纸n张,用刻度尺测出总厚
度为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用字母表达)。这种测量方法叫做 法。
2. 用圆规截取一小段线段长度为L0,然后在曲线上进行度量,共有n个
这样的线段长度,则曲线的长度为 (用字母表达)。这种测量方法
叫做 法。
 
累积
nL0 
以直代曲 
3. 用硬币紧贴着曲线,从一端滚动到另一端,记下滚动的圈数为n,再
测出硬币的圆周长为L0,则曲线的长度为 (用字母表达)。这种测
量方法叫做 法。如果测出圆的直径为d,则曲线的长度表达式
为 。
nL0 
滚轮 
nπd 
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不正确的是( B )
`
B
A. 图甲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
轮的周长L
B. 图乙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0 cm
C. 图丙中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再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
的厚度
D. 图丁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
丝直径d=
点拨:
  被测物理量太小,不便于直接测量,则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
和,再除以个数求待测量,该测量方法为“累积法”。在实际操作
过程中,每个微小的待测部分要求“紧密”,比如测量纸的厚度要
压紧;测量金属丝直径,每圈之间要紧密缠绕。
把金属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和
圈数,可得细金属丝的直径,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是( C )
A. 用一根无弹性的棉线和地图上铁路曲线重合来测量铁路线长度
B. 测出一步长度,然后用步子丈量出操场的长度
C. 用刻度尺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再除以总张数,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 先测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再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计算自行车通过
的路程
C
4. 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
测算出来;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 或 来测量。
5. 教材P17图1-3-3中的量筒,量程是 ,分度值是 ;
教材P17图1-3-4中的量杯,量程是 ,分度值是______ 。
刻度尺
量筒 
量杯 
0~100 mL 
1 mL
0~100 mL 
5 mL 
知识点2: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阅读教材P17“活动2”的内容,了解量筒和量杯。
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测出塑料空盒体积的是( A )
A
A. ③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①③
点拨:
(1)用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时,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水,常采用悬挂密
度大于水的重物的方法进行测量。
(2)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液面最底端相平,俯视会使读
数偏大,仰视会使读数偏小。
如图所示,欣欣利用方铁块、细线和量筒测量不规则泡沫块
的体积,则泡沫块的体积为 cm3。若在完成②时,欣欣俯视读
数,其余操作规范,这会使得泡沫块体积的测量值 (选填“偏
大” “偏小”或“不受影响”)。
20 
偏小 
知识点3: 身上的“尺”和“表”
阅读教材P17~P18“活动3”的内容,熟悉常见的长度和时间。
6. 如下图,请你估算一个中学生:
一拃的长度大约是 cm;一步的长度大约是 cm;
一庹的长度大约是 cm;身高大约是 cm。
20 
50 
150 
160 
7. 请你用秒表测出1 min内你的脉搏跳动次数大约是 次,则脉搏
每跳一次的时间 s。
略 
略 
正确估测物理量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八年级男生小明同学对
与自己身体相关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合理的是( D )
A. 走一步的距离大约是50 dm
B. 健康人的脉搏,1 s跳动75次
C. 身体的高度大约是160 dm
D. 手指甲宽度约为1 cm
D
点拨: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培养的重
要能力之一。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
进行简单的计算,有的需要进行单位的换算。
人身上有许多“尺”可以帮助我们估测物体长度,我们可以
将其作为标尺。如图所示,小丽用手估测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宽度,课
本宽度约为( C )
C
A. 30 cm
B. 25 mm
C. 18 cm
D. 18 dm
1. 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C )
C
1
2
3
4
2. 一本无皮书共300页,用刻度尺测得它的总厚度9.0 mm,则一张纸的
厚度约为( B )
A. 0.015 mm B. 0.060 mm
C. 0.030 mm D. 6.0×103 mm
B
1
2
3
4
3. 如图所示,量筒的量程是 mL,分度值是 mL,物体的
体积是 cm3。
第3题图
0~50 
2 
24 
1
2
3
4
4. 如图所示,利用 法来测量铜丝的直径,测得20圈铜丝线圈
的长度为 cm,则铜丝的直径为 mm。
累积 
1.60 
0.8 
第4题图
1
2
3
4
感谢聆听(共20张PPT)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类型一 刻度尺的使用
点拨:
1. 刻度尺选用时应选择合适的,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
2.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放,与被测
的一边平行;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物体的一端
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1. 图中用(厚)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做法正确的是( C )
C
2. 立定跳远是很多地方中考体考的必考项目,男生2.50 m为满分,女
生2.02 m为满分。同学们在练习立定跳远时,需要选择一种使用方便
安全、测量准确的工具来记录成绩,下列刻度尺最合适的是( A )
A. 量程为50 m,分度值为1 cm的皮卷尺
B. 量程为50 cm,分度值为0.5 cm的三角板
C. 量程为1 m,分度值为0.1 cm的木尺
D. 量程为2 m,分度值为0.1 cm的钢卷尺
A
3. 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A )
A. 测量时,如果刚好是整数,可以不用估读
B. 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也能用于测量长度
C.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D.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
A
4. 如图甲所示的是小明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时的做法,你认为
错误之处是 ;有些刻度尺有刻
度的一侧会逐渐向边缘变薄,从侧面看上去的形状如图乙所示,请从正
确使用刻度尺的角度来谈谈这样做的好处是 。
没有将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使刻度线更贴近被测物体
类型二 刻度尺的读数
点拨:
1. 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记录数据的倒数第
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2.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一定要带单位。
5. 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中,使用了更先进的VAR(视频助理裁判)技
术,其实质是使用视频回放技术帮助主裁判做出正确判罚。如图所示,
在传球的一瞬间,皮球疑似出界,最终在VAR的介入下可以看到皮球与
底线仍有1.88 mm重合,判定为球未出界。根据长度测量的知识推测
VAR裁判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B )
A. 1 mm B. 0.1 mm
C. 0.01 mm D. 0.08 mm
B
第5题图
6.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得物体A的长度为( B )
A. 2.4 cm B. 2.40 cm
C. 2.8 cm D. 2.80 cm
第6题图
B
7. 小明利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得到了以下五个数据:13.54
cm、13.53 cm、13.25 cm、13.55 cm、13.53 c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 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
B. 第三个数据是错误的
C. 本次测量的结果是13.48 cm
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
C
8. 在“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小方、小利、小刚三个人测量八年
级物理课本的长度时,小方测得的结果是2.601 dm,小利测得的结果是
2.602 dm,小刚测得的结果是2.60 dm。他们测量和记录时都没有错误,则小方、小利测得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小利、小刚测得
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
估计值不同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9. 小明练习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第9题图
(1)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cm,其中估计值是 cm。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
cm、26.00 cm、26.02 cm、26.42 cm。其中错误的数据
是 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cm。小明进行多次
测量的目的是 。
1.90 
0.00 
26.42 
26.00 
减小误差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
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
“偏大” “偏小”或“不变”)。
偏大 
类型三 长度测量的应用
点拨:
1. 对于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通常采取以直代曲法、累计法、滚轮法
等测量方法。
2. 被测物理量太小,不便于直接测量,则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
再除以个数求待测量。
10. 如图,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正
确的是( D )
D
11.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测多算少”的方法,图中
紧密排绕细铜丝20圈,铜丝线圈的长度为 cm,细铜丝的直径
为 cm;若在将细铜丝缠绕在粗细均匀的铅笔上时,没有紧密排
列,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
变”)。
第11题图
4.00 
0.20 
偏大 
12.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书的总厚度
为 cm,书最后一页的页码是500,则一张纸的厚度
为 mm。
第12题图
1.00 
0.04 
13. 大西高铁大同到太原段通车后,运行时间
缩至2小时左右。小明想利用如图所示的地图
(比例为1∶x)和一些器材测出大同到太原铁路线
的实际长度。请你帮助他完成这次测量。
第13题图
(1)所需的器材: 。
棉线、刻度尺、记号笔 
(2)简述测量方法:

(测量的物理量用符号表
示)。
(3)大同到太原铁路线的实际长度s= (用已知和所测物理量符号表
示)。
让棉线与地图铁路线完全重合,用记号笔在大同
和太原两个位置做好标记,然后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两个
标记间的长度为L,利用比例计算出实际长度 
Lx 
感谢聆听(共21张PPT)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第2课时 刻度尺读数与时间测量
知识点1:刻度尺读数
请你利用手中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度和宽度,并将结
果填入教材P12表格中,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学会正确读数。
1. 读数时要认清 值,测量结果= 值+ 值,
还要注明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
分度 
准确 
估计 
单位 
下一位 
如图所示,用量程为20 m的卷尺甲和量程为20 cm的直尺乙分别
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甲的测量结果是 ,乙的测量结果是 ,两把尺子的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
点拨: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
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记录的测
量结果应该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3.3 cm 
3.30cm
 
分度值不同
某同学正确测量出某物体的长度是38.89 cm,则他所使用的
刻度尺的分度值、此数据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分别是( D )
A. 1 mm,38.89 cm,0.09 cm
B. 1 cm,38.8 cm,0.09 cm
C. 1 cm,38.0 cm,0.89 cm
D. 1 mm,38.8 cm,0.09 cm
D
知识点2:测量误差的处理
阅读教材P12~P13的内容,了解如何处理测量数据。
2. 误差。
(1) 与 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为了减小误差,应该选用 ,采用
。利用 的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3)误差 避免,错误是 (均选填“可以”或“不可
以”)避免的。
测量值 
真实值 
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更科学的测
量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不可以 
可以 
3. 活动2中,通过图表分析,这个班的学生身高较多集中在 cm
至 cm范围内;身高为159~170(不含) cm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
百分率为 。
165 
168 
68.3% 
若某同学用同一刻度尺先后四次测得一铅笔的长度分别为18.4 cm、
18.3 cm、18.6 cm和18.5 cm,则该铅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C )
A. 18.45 cm B. 18.4 cm
C. 18.5 cm D. 18.450 cm
点拨: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平均值要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
一样,这样处理数据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
C
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
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
26.14 cm、26.10 cm、26.12 cm、26.42 cm,其中错误的数据
是 ,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6.42 cm 
26.12 cm 
知识点3:时间单位换算及时间的估算
阅读教材P13的内容,了解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
4.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比这个
单位大的单位有 、 ,比它小的单位有 、 、
等。
5.1 h= min= s;
1 s=   min=   h;
1 s= ms= ns。
秒  
s 
时 
分 
毫秒 
微秒 
纳秒 
60 
3 600 
 
 
1 000 
10° 
完成下列填空。
(1)1.5 min= s 。
(2)8 640 s= min= h。
(3)一节课的时间为0.75 。
(4)跑100米的时间为11.8 。
90 
144 
2.4 
h 
s 
点拨:
  要对生活中常见事件所经历的时间有个大致的了解,在物理知识
的实际应用中,估测的运用是广泛的,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
量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下列各个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 A )
A. 人心脏跳动一次 B. 人眼睛迅速一眨
C. 人正常呼吸一次 D. 人打一个哈欠
A
6. 测量时间常用的工具有 。
秒表、钟表、电子表等 
知识点4: 实验操作——用表测量时间
仔细观察并认识秒表,学会用秒表测量教材P14表格中的时间,并将
数据填入表格中。
7. 观察右图秒表的刻度盘,小表盘的短指针
为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大表盘
的长指针为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
大表盘的分度值是 s。
秒表的读数方法:先看小表盘,此时短指针位于 min
到 min之间,并且指向该分钟内的 (选填“前”或“后”)
30秒内,所以长指针显示时间为 s,则此时秒表的读数为 s。
15 min 
30 s 
0.1 
2 
3 
前 
6 
126 
如下图所示,秒表的读数分别为 s、 s。
336 
92.3 
点拨:
  秒表读数一定先看小圈读数,记录“分钟”,再看结合小圈指针
有无过此分钟内的一半(没有过一半,则秒针处于前30秒内),再记录大圈读数。
如图甲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王芳同学早上从家中
上学的时间如图乙所示,到校的时间如图丙所示,则她上学所用的时间
是 min,合 s。
275 s 
20 
1 200  
1. 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测量中的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B. 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C. 测量中的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
D. 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
1
2
3
4
5
2.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1 s时间的长短,小翔
同学描述正确的是( B )
A. 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读书,1 s时间能读50个字左右
B. 健康人的脉搏,1 s时间跳动1.2次左右
C. 人们呼、吸气5次所用的时间通常是1 s
D. 有人说1 s就是一眨眼的时间
B
1
2
3
4
5
3. 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按照正确视线测出该物体
的长度是 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为 s。
4. 某次长度测量得到的数据是1.732 m,则准确值是 m,估计
值是 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
3.15 
228.7  
1.73 
0.002 
0.01 
1
2
3
4
5
5. 在测量过程中, 之间还有差异,这个差异叫做
误差。用一刻度尺对某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测量值分别是
36.3 cm、36.4 cm、39.4 cm、36.2 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此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m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测量值与真实值 
39.4cm
363 
1 
1
2
3
4
5
感谢聆听(共21张PPT)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1.4 尝试科学探究
知识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阅读教材P20~P23的内容,熟悉科学探究的步骤,并完成实验。
1. 提出问题: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摆动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
基于 和 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 猜想与假设: 、 、 等。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 和 为基础作出的一
种试探性解释。
观察 
实验 
摆线长度 
摆动角度 
摆球轻重 
自己的经验 
知识 
3. 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
(1)所需器材:细线、同样大小但轻重不同的小球(铜球和铝球)、 、

(2)对钟摆进行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
(3)如何测量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

刻度尺
秒表 
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如30次)的
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 
(4)探究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球轻重的关系,需要控制
一定,只改变 ,观察摆球摆动快慢;
探究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的关系,需要控制
一定,只改变 ,观察摆球摆动快慢;
探究摆的摆动快慢与摆角大小的关系,需要控制
一定,只改变 ,观察摆球摆动快慢;
以上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做 。
摆线长度和摆动角度
摆球轻重 
摆动角度和摆球轻重
 
摆线长短 
摆球轻重和摆线长度
摆动角度 
控制变量法 
4. 获取与处理信息:将实验数据填入教材P22表格中。
5. 分析与论证: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球轻重(材料)和摆角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只与悬线 有关;悬线越长,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 (选填“越长”或“越短”)。
6. 评估与反思: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探究
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进行交流、评估与反思。
无关
长度 
越长 
小明和小亮同学在探究“影响摆球摆动时间的因素”的实验时,实
验器材有:质量已知且大小不同的铁球各一个、铁架台。
实验次数 摆线长度/m 摆球质量/kg 摆动幅度/cm 连续摆动次数 摆动时间/s
1 1.0 0.1 10 30 60
2 1.0 0.2 10 30 60
3 1.0 0.1 20 30 60
4 0.5 0.2 10 30 42
5 0.5 0.2 20 30 42
(1)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和 。
刻度尺 
秒表 
(2)两人相互合作实验并记录数据如表。分析比较第1次和第2次实验,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摆动时间与摆球的质量 (选填“有关”
或“无关”)。
无关 
实验次数 摆线长度/m 摆球质量/kg 摆动幅度/cm 连续摆动次数 摆动时间/s
1 1.0 0.1 10 30 60
2 1.0 0.2 10 30 60
3 1.0 0.1 20 30 60
4 0.5 0.2 10 30 42
5 0.5 0.2 20 30 42
(3)分析比较第 次和第 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当摆球的
质量和 相同时,摆动时间与摆线的长度 (选填
“有关”或“无关”)。
2 
4 
摆动幅度 
有关 
(4)本次实验运用的探究方法叫做 。
控制变量法 
实验次数 摆线长度/m 摆球质量/kg 摆动幅度/cm 连续摆动次数 摆动时间/s
1 1.0 0.1 10 30 60
2 1.0 0.2 10 30 60
3 1.0 0.1 20 30 60
4 0.5 0.2 10 30 42
5 0.5 0.2 20 30 42
点拨: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初中物理实验中非常重要,其中心思想就是
只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相同),要探究与什么因素的关
系,就改变什么因素,其他因素相同。
课间活动时,男女同学分组进行篮球投篮比赛,小明发现男、
女组的篮球落地后都会反弹,但反弹的高度却不同。如果篮球由静止开
始下落,反弹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物理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对这个
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同猜想。于是,小组同学们用两只充气的
#7(标准男子)、#6(标准女子)篮球及刻度尺,在水泥地面和木质地板上
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参与到研究小
组中,一起完成下列各题。
实验次数 球的型号 下落高度/cm 地面材料 反弹高度
1 #7 120 木质 80
2 #7 120 水泥 90
3 #7 150 水泥 110
4 #6 120 木质 80
(1)小华同学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第2次和第3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
说明小华的猜想是: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 有关。从数据
看篮球反弹的高度与该因素 (选填“有关”或“无关”)。
下落高度 
有关 
(2)小刚同学的猜想是: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篮球的型号有关。为了验
证这个猜想,他应该选择第 次和第 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
最终的结论是:篮球反弹的高度与篮球的型号 (选填“有关”
或“无关”)。
1 
4 
无关 
实验次数 球的型号 下落高度/cm 地面材料 反弹高度
1 #7 120 木质 80
2 #7 120 水泥 90
3 #7 150 水泥 110
4 #6 120 木质 80
(3)在前面两个结论的基础上,经经同学选择第2次和第4次的实验数据来
分析,并得出“篮球反弹的高度与地面的材料有关”的结论,他的这个
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4)他们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
错误 
控制变量法 
实验次数 球的型号 下落高度/cm 地面材料 反弹高度
1 #7 120 木质 80
2 #7 120 水泥 90
3 #7 150 水泥 110
4 #6 120 木质 80
1. 同学们在练习掷实心球。小明发现每次虽然用最大的力量掷实心
球,可是实心球抛出距离并不一样,小明猜想可能是实心球脱离手时的
方向不相同导致的,请对以上现象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和易于探究的
科学问题( D )
D
A. 投实心球时抛出点与落地间的水平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B. 投实心球时抛出点与落地间的水平距离与初速度是否有关?
C. 做抛物运动的物体抛出点与落地间的水平距离与力的大小是否有关?
D. 做抛物运动的物体抛出点与落地间的水平距离与抛出角度是否有关?
1
2
3
2. 用细线系上小球做成一个摆,让它摆动15次,记录所需的时t,则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为 。某人认为,随着摆球摆动次数
越多,就摆动得越慢。为此小明在单摆摆动时,记录其前10次摆
动和后10次摆动所需时间t1和t2,则支持此人观点的实验结果是:
关系式 成立。
 
t1<t2 
1
2
3
3. 小明同学想探究影响铅球掷得远近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如图所示,
他以一支弹簧玩具手枪为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
1
2
3
(1)手枪固定在某一高度,用同一颗子弹从枪口射出,以下是五次实验数
据记录:
枪管与水平面的夹角θ 15° 30° 45° 60° 75°
子弹落点到枪口的水平距离s/m 7.5 10.1 10.9 9.2 5.3
枪管与水平面的夹角θ 15° 30° 45° 60° 75°
子弹落点到枪口的水平距离s/m 7.5 10.1 10.9 9.2 5.3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小明探究的问题是:在相同条件下,子弹的射
程可能和 有关。
枪管与水平面的夹角θ 
1
2
3
(2)分析数据,进一步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枪管与水平面的夹角
在 度(请填写具体数值)左右时,子弹射程最远。小明由此推想:
相同条件下,铅球以这一角度掷出,掷得最远。
45 
1
2
3
枪管与水平面的夹角θ 15° 30° 45° 60° 75°
子弹落点到枪口的水平距离s/m 7.5 10.1 10.9 9.2 5.3
(3)小红同学认为,以上“探究子弹射程与水平夹角θ”的实验方案还能
再完善,可以进一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你认为小明的方案还能做的改
进是 。
弹簧被压缩相同长度,保持球射出枪口的速度相同 
1
2
3
枪管与水平面的夹角θ 15° 30° 45° 60° 75°
子弹落点到枪口的水平距离s/m 7.5 10.1 10.9 9.2 5.3
感谢聆听(共22张PPT)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1.1 神奇的物理学
知识点1:身边的物理现象
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知道物理学研
究的内容。
1. 2023年2月2日上午,北京天空出现“幻日”奇观,,,属于
现象,是由于太阳光发生 而形成的。
2. 物理学是研究声、 、 、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
和 的一门科学。
光 
偏折 
光 
热 
物质结构 
3. 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日食;未见其人,先闻其
声;烧开水,壶嘴冒白气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物理现象的是( D )
D
A. 骑自行车遇到障碍时刹车,自行车就慢下来了
B. 发生日全食时,太阳不见了
C. 在寒冷的冬天,使用电热毯睡觉更暖和
D. 树长高了
点拨:
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图,汽车身上有很多物理现象,比如轮胎上有花纹属
于 现象,鸣笛提示行人属于 现象,排气尾管很烫属
于 (均选填“声”“光”“热”“力”或“电”)现象。
力 
声 
热 
知识点2: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阅读教材P3~P6的内容,认识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了解物理学对社会
发展的贡献。
4.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辉煌成就,英国哲学家培
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变
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
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三种东西”是指四大发明中
的 、 、 。
5. 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17~18世纪的“ 时代”、19
世纪的“ 时代”和20世纪以来“智能化、信息化的
新时代”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蒸汽 
电气 
高科技 
6. 查阅互联网或相关资料,请你简述一下我国近几年神舟系列飞船的
发展史: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
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
号载人飞船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2021
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
航天员送入太空。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
功,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2022
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
送入太空,并与神舟十四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胜利会师。









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3年10月26日,
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点火发射。并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2024年4月
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
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 
英国物理学家 经长达10年的科学探索,发现了电磁感应
现象,开辟了电气化时代。根据该现象,人们制成了 (选填
“电动机”或“发电机”)。
点拨
  物理学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
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
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法拉第 
发电机 
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日臻成熟。2022年11月30日早上,神舟
十五号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天宫”胜
利会师。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
任务和交接工作。在失重状态下的空间站里,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C )
A. 光有反射现象 B. 宇航员可以不借助设备直接交流
C. 手不能拿住笔写字 D. 抛出的物体能保持匀速前进
C
知识点3:物理学习方法
阅读教材P6~P8的内容,了解国内外伟大物理学家对物理学作出的卓
越贡献,并初步认识物理课程的核心素养。
7. 近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牛顿”或“伽利略”)开
创的,他通过观察和 发现了钟摆的等时性原理等一系列重要的
规律和结论, 在继承伽利略等前辈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
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物体运动的定律,发现了 。
伽利略 
实验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
8. 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如
(至少列举5位),在科学研究岗位上鞠躬尽瘁,为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9. 和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规
律的重要途径。
钱学森、邓稼先、任新民、郭永怀、
赵忠尧等  
观察 
实验 
物理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代代物理学家的钻研与探索之上的,许多
物理学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下列物理学家中,提出相对论的是 ( A )
A
A. 爱因斯坦 B. 伽利略
C. 牛顿 D. 杨振宁
点拨:
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要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还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
判断这一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D )
A. 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B. 该领域其他科学家的意见
C. 该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
D. 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D
1. 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下面的
哪个选项会发现有趣的和意想不到的问题( A )
A. 观察和实验 B. 动手和学习
C. 模仿和动手 D. 学习和观察
A
1
2
3
4
5
6
7
2. 下列关于物理学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要想学好物理,只要把知识点都记下来就足够了
B. 遇到疑难问题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直接搜索答案
C. 实验时不必自己动手,认真看别人做,记住实验结论即可
D. 对物理现象,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并通过实验来探究其奥妙
D
1
2
3
4
5
6
7
3.17~18世纪,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
和改进,解决了机械的动力问题。人类从此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的
机器生产,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根本变革,人类社会进入了( B )
A. “电气时代” B. “蒸汽时代”
C. “信息化时代” D. “智能化时代”
B
1
2
3
4
5
6
7
4. 物理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物理学漫长的发展
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
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从而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奖。他是( D )
A. 霍金 B. 李政道
C. 丁肇中 D. 杨振宁
D
1
2
3
4
5
6
7
5. 他是山东平阴人,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雷达
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电子学界中最早进行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
中应用的研究者。一生勇攀科技高峰、呕心沥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为
中国雷达工程领域培养人才。他是( D )
D
A. 赵忠尧 B. 钱学森 C. 邓稼先 D. 毕德显
1
2
3
4
5
6
7
6. 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三位里程碑式的科学家: 告诉我
们 和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
规律的重要途径; 告诉我们 是物理学的“语
言”; 告诉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理性思考也是十分重
要的。
伽利略 
观察 
实验 
牛顿 
物理概念 
爱因斯坦 
1
2
3
4
5
6
7
7. 目前东莞市地铁1号线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导致东莞市
区部分路段实施了交通管制,以致目前交通较为拥挤,政府部门也建议
广大市民“减少私家车出行,尽量公共交通出行”,请你从物理的角度
谈谈该“建议”还有哪些好处?
政府部门建议广大市民“减少私家车出行,尽量公共交通出行”,
这样能缓解交通压力,减少机动车燃油排放含氮、硫的氧化物的量
从而改善空气质量,同时还减小了由于机器的轰鸣声和鸣笛声造成
的噪声污染。
1
2
3
4
5
6
7
感谢聆听(共18张PPT)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
2
课堂导学
随堂检测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第1课时 长度单位及刻度尺
知识点1:长度单位及其换算
阅读教材P9~P10的内容,了解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根据经验,熟悉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1.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为 。实际测
量中,为了使用方便,还规定了其他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
(符号: )、 (符号: )、 (符号: )、 ______ (符号: )、 (符号: )、 (符号:
)等。
2.1 km= m 1 m = dm 1 m= cm
1 m= mm 1 m= μm 1 m= nm
米 
m 
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μm 
纳米 
nm 
1 000 
10 
100 
1 000 
106 
109 
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厘米( D )
A. 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
B. 教室高约为30
C. 小明的身高为1.68
D.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D
点拨:
  首先需要对生活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所学知识,对生活中
常见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要记住每个单位之
间的换算关系,可利用数学相关计算(科学记数法)完成。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或数字。
(1)铅笔芯直径约为1 = m。
(2)指甲宽度约为1 = m。
(3)“一拃”约为18 = m。
(4)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 。
(5)一个新型冠状病毒的直径约为9×10-8m= nm= mm
= cm。
mm 
10-3 
cm 
10-2 
cm 
0.18 
m 
90 
9×10- 5
9×10-6 
知识点2:认识刻度尺
拿出准备好的学生用刻度尺,并阅读教材 P10~P11,认识生活中常
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3.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它的量程是指尺上
和 之间的差。它的分度值是指
的距离表示的测量值。
4. 仔细观察你准备好的刻度尺,找到零刻度线的位置,并记录它的单
位是 、量程是 、分度值是 。
5. 生活中常见的刻度尺有 、 、 等。
刻度尺 
最小值 
最大值 
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 
略 
略 
略 
三角板 
卷尺 
皮尺 
测量工具并不是精度越高越好,要根据测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
工具。小杰要测量教室黑板的宽度,下列刻度尺最合适的是( C )
C
A. 钢尺 B. 三角板 C. 钢卷尺 D. 游标卡尺
点拨:
  刻度尺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不同量程和分度值
的刻度尺,以满足不同需要。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是我们需掌握的基
本技能,而使用刻度尺测量前一定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这样才
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测量你的身高时,最好选用( C )
A. 分度值是毫米的直尺 B. 分度值是厘米的3 m软尺
C. 分度值是毫米的2 m直尺 D. 分度值是毫米的2 m卷尺
C
知识点3:实验操作——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阅读教材P11~P12的内容,完成实验,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6.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放:刻度尺要 被测量的物体并与被测量的一边 ,零刻
度线要对准 。
看:视线要 刻度线(垂直于尺面)。
紧靠 
平行 
被测量物体的一端 
正对 
8. 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 ,又要记录 ,还要注
明 。
准确值 
估计值 
单位 
7. 如果零刻度线磨损或模糊不清了,怎么办?

选另一个整数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
下列使用刻度尺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B )
A B C D
B
点拨: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放,与被
测的一边平行;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物体的一
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某同学在测一支铅笔的长度时,将刻度尺按下图放置,其读
数时的视线如图所示,则图中的错误是:
(1) 。
(2) 。
零刻度线未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读数时,视线未正对刻度 
1. 下列四位同学的计算过程,正确的是( D )
A. 7.2 mm=7.2 mm×10-3=7.2×103 m
B. 15 m=1.5×106=1.5×107 μm
C. 2.5 km=2.5 km×104 cm=2.5×104 cm
D. 3.0×106 cm=3.0×106×10-2 m=3.0×104 m
D
1
2
3
4
5
6
7
2. 下列估测,比较合理的是( C )
A. 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B. 中学生的鞋长约为60 mm
C. 某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 cm
D. 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30 dm
3. 为教室窗户配块玻璃窗,测量玻璃长度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为
( A )
A. 1 mm B. 1 cm C. 1 dm D. 1 m
C
A
1
2
3
4
5
6
7
4. 在测量木块长度时,分别使用如图所示的两把刻度尺,则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C )
A. 两把尺子测量的结果相同
B. 甲分度值大,测量结果更精确
C. 乙分度值小,测量结果更精确
D. 甲分度值大,测量的误差更小
第4题图
C
1
2
3
4
5
6
7
5. 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
图中A是他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三个错误。
第5题图
(1) 。
(2) 。
(3) 。
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 
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长度 
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 
1
2
3
4
5
6
7
6. 小明裤子吊牌上标注的型号是“(L号)175/80A”。在国家标准
GB/T1335中规定,裤子型号斜线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人体高度和人的
腰围,斜线后面的字母表示人的体形特征,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17.5 ,腰围的数据是80 (均填长度单位)。
7. 据《环球科学》报道:斯坦福大学科研机构书写出了世上最小的字
母,它仅有0.3 nm,研究人员在铜片表面使用量子电波形成干涉图案,
编码出字母“S”和“U”,则0.3 nm= μm= m。
dm 
cm 
3×10-4 
3×10-10 
1
2
3
4
5
6
7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