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代与亲代》 单元教学规划 2.7《灭绝的远古动物》教学设计(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代与亲代》 单元教学规划 2.7《灭绝的远古动物》教学设计(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26 08:4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后代与亲代》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后代与亲代
单元主题 该单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如何通过遗传和变异传递信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探究能力、实践技能以及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遗传:生物体将其特征通过遗传物质(如DNA)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变异:后代在遗传过程中出现的与亲代不完全相同的特征或表现。 遗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描述遗传因子(基因)如何组合以决定后代表现型的基本规律。 学习内容: 1. 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识别生物体中的遗传现象。 2. 探究遗传与变异的关系,理解其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3. 初步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性状。 4. 识别并解释人类及其他生物中常见的遗传性状。 学业要求: 能够举例说明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设计并实施简单的遗传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 运用遗传规律解释生物性状的遗传方式。 培养尊重生命、关注生物多样性及遗传资源保护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编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遗传现象,利用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从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遗传规律的探索,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体现了科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此外,教材还强调科学史的学习,如孟德尔的发现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充满好奇,但受限于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对遗传和变异等复杂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升科学素养。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形成对遗传和变异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认识到生命延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科学目标: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进行遗传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记录。初步掌握遗传规律的应用,解释生物性状的遗传方式。 探究实践: 设计并实施简单的遗传实验,如豌豆杂交实验模拟,培养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分析、结论推导等科学探究活动。 责任态度: 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责任感,认识到保护遗传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树立科学精神,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植物遗传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兴趣,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理论讲解:结合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介绍孟德尔遗传规律。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模拟或植物性状遗传观察,记录数据,分析讨论。 4. 案例分析:选取人类遗传病或动植物遗传特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遗传规律的应用。 5. 拓展延伸:探讨遗传资源保护、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 总结反思:回顾单元内容,总结学习成果,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促进深度学习。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书面作业,评估其对遗传和变异概念的理解程度。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知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或期末测试,检验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知识的掌握情况,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第七课时《灭绝的远古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灭绝远古动物(如恐龙、猛犸象、三叶虫等)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初步掌握古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2.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资料收集、观察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生命、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典型灭绝远古动物的特征及灭绝原因,理解古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复杂的地质历史时期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导致物种灭绝;能够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并推测物种灭绝的可能原因。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恐龙时代的动画短片,伴随着震撼的音效和逼真的画面,将学生带入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史前世界。随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庞然大物为何会突然消失在我们的星球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活动 1. 资料搜集与分享: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搜集一种灭绝远古动物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字描述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 特征对比与分析:利用图表或思维导图,对比不同灭绝远古动物的特征,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3. 灭绝原因猜想:基于已学知识,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各自对某种灭绝远古动物原因的猜想,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食物链断裂等。 4.模拟考古发掘:利用模型或实物(如化石复制品),模拟考古现场,让学生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识别并记录“化石”信息。 5. 撰写研究报告:综合以上探究活动,各组撰写一份关于所研究灭绝远古动物的详细报告,包括特征、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培养观察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直观感受古生物学研究的魅力。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鼓励学生参与或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如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等。 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知识总结 通过回顾本次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灭绝远古动物的特征、灭绝原因以及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同时强调保护当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此外,通过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科学研究认为,恐龙最早出现在距今约____多年前,而在距今约____万年前全部灭绝了。
答案: 2亿;6500万
2、恐龙中最为凶残的一种是____,它的嘴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
答案: 霸王龙
3、化石是留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科学家通过____来认识远古动物。
答案: 化石
4、除了恐龙,地球上还曾生活着一种比现代亚洲象和非洲象还要大的象——____。
答案:猛犸象
二、选择题
1. 下列哪种化石属于古生物遗迹?
A. 猛犸象牙齿化石
B. 远古时期的石头雕塑
C. 现代人类留下的脚印
答案:A
2. 化石一般出现在哪种岩石中?
A. 沉积岩
B. 岩浆岩
C. 变质岩
答案:A
3. 根据科学家在我国喜马拉雅山脉的考察发现,岩石中含有鱼龙、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
A. 喜马拉雅山上湖泊中有鱼、海螺等
B. 古代人在这里吃过海产品
C. 这里曾经是海洋环境,而后山脉隆起
答案:C
4. 下列哪种恐龙以凶残著称,且拥有匕首般的牙齿?**
A. 三角龙
B. 霸王龙
C. 梁龙
答案:B
三、简答题:
1、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化石认识已经灭绝的远古动物的?
答案:科学家通过化石这一重要证据来认识已经灭绝的远古动物。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它们保留了古代生物的一些特征和信息。科学家在发现化石后,会进行挖掘、清理和修复工作,尽可能还原化石的原有形状。然后,通过对比现代生物的特征和化石中的信息,科学家可以推测出远古动物的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等信息。
2、举例说明化石对于研究生物进化的意义。
答案:化石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猛犸象为例,科学家们通过观察猛犸象的骨骼化石,可以了解到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如它们生活在寒冷的气候中,以草类和灌木为食。同时,科学家还可以将猛犸象的骨骼与现代亚洲象的骨骼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推断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这种通过化石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为我们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