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
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原因、特征。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的春天”和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掌握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以及民国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理解西方文明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时间:19世纪 年代。
(2)实业救国:状元实业家 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 。
大生纱厂
张謇
六七十
(3)曲折发展: 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 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内忧外患的危机, 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4)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比较 ,主要集中在 部门,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 。
大城市
轻工业
落后
严重阻碍
受挫
迅速发展
辛亥
2.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 相继传入中国,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 。
(2)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强令男子剪掉 ,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 ,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
的新风尚。
自由平等
跪拜礼
辫子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
交通工具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 ,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
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特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中山装
日益开放
图1 大生纱厂 图1是由状元实业家 _ 毅然回家乡创办的企业之一,他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 ”的道路。 图2 后,民国政府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
,劝禁女子 。
缠足
辫子
辛亥革命
实业救国
张謇
★(2023广东)有学者这样评价他:“一个在科举道路上累遭挫折的旧式读书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状元,但他却视官爵如过眼云烟,转而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他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张謇
D.詹天佑
C
提取关键信息
魏源是主张“开眼看世界”的传统士大夫,他没有创办新式实业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洋务派官员,他没有视官爵如过眼云烟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詹天佑是京张铁路的设计师,他没有创办新式实业
材料
1. [课标要求: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苦历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4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结合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因素,即一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等推导出原因。依据图1可知发展历程曲折;依据图2可知部门分布不平衡;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发展等特点。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一点2分,共8分)特点:①曲折发展;②部门分布不平衡;③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特征。(一点2分,共6分)
材料 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初三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法令,明确规定了男女礼服的款式、种类、颜色、面料等具体内容。其中男子的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二种。大礼服为西式礼服,常礼服分甲乙两种二选一,甲种为西式礼服,乙种为传统中式服装长袍马褂,着传统黑色礼靴。民国初期出现了西式礼服与传统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时代风貌。“西式礼服以呢、羽等材料为之,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中式礼服以丝绸等材料为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
——摘编自赵立、刘瑞璞《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考论》
2. [课标要求: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观念:自由平等。(2分)特点:新旧并呈、多元发展。(2分)
材料中服装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观念?这种变化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点是什么?(4分)
依据材料中“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可知反映了自由平等的时代观念;依据材料中“明确规定了男女礼服的款式、种类、颜色、面料等具体内容”“民国初期出现了西式礼服与传统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时代风貌”可知,近代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 )1.《东方杂志》第8期转载的文章《论实业所以救亡》指出,“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应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是
A.实业救国 B.变法强国
C.民主共和 D.师夷长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
解析:由材料“《论实业所以救亡》”“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是实业救国。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设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很多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A项正确;变法强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实业救国没有涉及师夷长技,排除D项。故选A项。
(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工厂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A.“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 D.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路,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结合材料“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材料问的是“一战期间”,排除C项,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结构并不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A.高歌猛进
B.奄奄一息
C.朝气蓬勃
D.夹缝求生
( )3.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
D
解析:根据图片以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生存,D项正确;图片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压迫,艰难生存,排除AC两项;图片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但不能说是奄奄一息,排除B项。故选D项。
A.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与束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
( )4.观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图》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艰难曲折。其根本原因是
C
解析:图示显示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主要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是导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C项正确。外来势力排挤不是民族工业发展曲折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民族工业不仅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压迫,还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压迫,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A.民族工业体系完整
B.空中航线飞速发展
C.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D.出现新式交通工具
( )5.下图是清末画作《火车站》。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社会生活的变化
D
解析:根据图示,当时的出行方式有火车、黄包车和汽车,说明了交通出行方式多样,出现了新式交通工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工业体系,排除A项;图中没有飞机,没法看出空中航线飞速发展,排除B项;我国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是在2005年,排除C项。故选D项。
( )6.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次民意测验表明,爱吃中餐者占77%,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中西餐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民国饮食业的新格局。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
A.民主共和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文学艺术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D
解析:材料内容涉及的是20世纪20年代民国初期人们饮食的变化,反映的是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民主共和制进程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教育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文学艺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图像史料
D.影音史料
( )7. 下图是晚清画报中的《明眸皓腕》,描绘了女性在新式照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的场景,体现了上海的社会生活。下图可以视为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
C
解析:根据“《明眸皓腕》出自晚清画报,画师记录了晚清贵族女性在新式照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的场景,体现了上海的社会生活”可知,该图是图像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C项。(共32张PPT)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
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的废除,知道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正确理解晚清政府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掌握照相、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的出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了解大众传媒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5.了解民国时期文学艺术取得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育的发展: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 、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
。1901年,清政府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
。 年,清政府停止 考试,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 ,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 。
学制
学堂
科举
1905
八股文
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 》、上海的《 》和延安的《 》,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 》、陈独秀创办的《 》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 ,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新华书店
商务印书馆
新青年
东方杂志
解放日报
新闻报
大公报
申报
2.文学艺术的成就:
(1)20世纪初,比较著名的作品:鲁迅的《 》《阿Q正传》、郭沫若的《 》、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 》。
(2)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潮流中谱写的作品:
聂耳的《 》《毕业歌》、
冼星海的《 》等。
黄河大合唱
义勇军进行曲
愚公移山
女神
狂人日记
(3)1940年后解放区优秀文艺作品:赵树理的《 》《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 》等小说。大型歌剧《白毛女》也影响很大。
(4)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
《 》。
歌女红牡丹
定军山
暴风骤雨
小二黑结婚
图1 图1是 年在 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____最大的________ 机构。 图2 《田横五百士》 图2的作者是江苏宜兴籍画家徐悲鸿,他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 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 上开辟了新时代。
1897
上海
规模
文化出版
写实
意境
★(2023深圳)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时人崇洋媚外
B.地区发展有差异
C.社会性质的改变
D.科学思想的传播
D
材料所反映对迷信思想的否定,不能代表是崇洋媚外,以偏概全
材料没有地区之间的比较信息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史实不符
随着近代教育和传媒的发展,科学思想在中国传播,保守落后的思想受到冲击,材料反映的变化说明科学思想的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单位:本)
1. [课标要求: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年代 哲学、 宗教 自然、应 用科学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文学 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
1895 年前 1 4 1 2 3 11 —
1896— 1911年 38 172 366 238 136 950 约60
根据材料,指出1895年前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的变化,并结合史实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10分)
根据材料“1895年前合计11本”“1896—1911年合计950本”可以得出翻译的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幅增加;根据材料中“社会科学366本”可以得出翻译的社会科学类的书籍最多。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段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时代背景。
变化:①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②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居多。(一点2分,共4分)
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②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③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的兴起。(一点2分,共6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
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摘自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愚公移山》
材料一 徐悲鸿《愚公移山》(见右图)
2. [课标学业要求: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徐悲鸿这幅画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并另举出表达同一情感的艺术作品。(3分)
(1)根据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的时间(1940年)的时代背景进行回答;(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之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毛泽东借《愚公移山》来阐述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艰巨性;(3)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情感:徐悲鸿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抗战胜利。(2分)
作品:①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②《田横五百士》;
③《黄河大合唱》;等等。(任写一个即可,1分)
(2)根据材料二,你怎样正确理解毛泽东的“愚公移山”?
(2分)
理解:中共七大召开之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毛泽东借“愚公移山”来表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艰巨性。(2分)
(3)综上所述,你认为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分)
看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因此,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坚持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 )1.观察下表中学堂和学生总数变化的情况。对该变化有影响的事件是
A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年份 新式学堂总数(所) 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人)
1904 4 222 92 169
1909 52 348 1 560 270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甲午战争的爆发
解析:根据所学解读图表内容可知,相比于1904年,1909年的新式学堂总数和学生总数都迅速增加,这是因为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了科举制,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A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与图表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与图表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与图表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 )2.“从恢复、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学制。”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
A.社会生活的变化 B.新式教育的发展
C.文学艺术的成就 D.出版事业的创建
B
解析:根据题干“京师大学堂”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最早的学制”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期间创立的最高学府,是近代新式教育兴起与发展的体现,各省创办的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等也是新式教育发展的体现,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近代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没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出版事业,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 )3.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 “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A.对侵略者的厌恶 B.中西交融的情形
C.全盘西化的态度 D.天朝上国的心理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时情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向西方学习;有关圣诞节的报道,是圣诞节在中国近代的节日化,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所以“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中西交融的情形,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故选B项。
A.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广播影视的兴起
C.艺术创作的繁荣 D.通信事业的发展
( )4.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A
解析:根据“《大公报》、《申报》、商务印书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大公报》、《申报》都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报刊,上海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A项正确。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与“广播影视”不符,排除B项;《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不能反映艺术创作的繁荣,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没有反映通信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 )5.“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激昂的乐章响彻中华大地,汇成时代的最强音。这里的“时代的最强音”指的是
A.变法图强 B.三民主义 C.打倒列强 D.抗日救亡
文学艺术的成就
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爆发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激昂的乐章响彻中华大地,汇成时代的最强音--抗日,D项正确。戊戌变法试图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北伐战争主张打倒列强,排除ABC项。故选D项。
( )6.1931年,一部国产电影首先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观众,影迷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中国电影能说话了”“洋人垄断中国电影市场的时代结束了!”该电影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小二黑结婚》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电影能说话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B项正确;《定军山》是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排除A项;《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编剧和执导的剧情影片,排除C项;《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小说,排除D项。故选B项。
( )7.日军占领北平后,面对日军的骚扰,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在大门上贴上“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停止卖画”等纸条。这体现了艺术老人的
A.民族气节 B.孤芳自赏 C.精益求精 D.性格怪异
A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犯的劣斑罪行,引起所有有良知中国的人的愤慨,面对日伪汉奸不断的骚扰,白石老人在大门贴上“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停止卖画”等纸条,正是体现了老人的民族气节,不与日伪为伍,A项正确;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排除B项;精益求精指要求更好,排除C项;材料不是反映老人性格怪异,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