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 辛丑条约》 签订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知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组织: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主要活动地区:以 、直隶为主,后发展到京津地区。
山东
(4)口号:“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
的斗争意志,同时也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5)活动方式: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
(6)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中国的野心;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7)局限性: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带有迷信色彩。
(8)性质:一场波澜壮阔的 运动。
反帝爱国
瓜分
帝国主义
扶清灭洋
2.抗击八国联军:
(1)背景:为镇压 的反帝爱国运动, 、
、 、 、法、德、意、奥八个国家组织联军侵华。
(2)时间: 年6月—1901年9月。
1900
日
俄
美
英
义和团
(3)经过:①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 一带阻击敌人;
②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③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④ 保卫战:直隶提督 壮烈殉国,7月天津失陷;
⑤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
(4)结果: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 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中外
聂士成
天津
廊坊
3.《辛丑条约》:
(1) 年(农历辛丑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2)内容:①经济: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 活动;
③军事:清政府拆毁 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
到 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外交:划定北京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东交民巷
山海关
北京
大沽
反帝
9.8
辛丑条约
1901
(3)影响:①《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②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 ;
③中国 陷入 社会的深渊。
半殖民地半封建
完全
工具
辛丑条约
图1 义和团团民 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 ” 口号,其中“ ”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图2 图2是 _
年签订的
《 》的场景,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
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主权
辛丑条约
1901
扶清
扶清灭洋
★(2023广东) 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B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与史实不符
“百姓加入反帝爱国斗争”针对的是外敌,不是清政府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人们积极参加反帝斗争,说明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习武”的场所是在新式学堂
注意时间信息
1. [课标教学提示:运用历史照片再现历史的情境,使学生观察、感受近代历史的真实情况。]
八国联军在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 美军在天津抢劫的白银
(1)上述图片是某校八年级同学在一次探究课上搜集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第(1)问根据图片名称可知,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八国联军残酷屠杀义和团团民和人民群众;疯狂抢劫我国的金银财宝。这些充分说明侵略者是残暴、贪婪、灭绝人性的。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西逃,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一起剿杀义和团。统治者的这种行为充分说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第(3)问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围绕民族独立、发展经济、改革创新等观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说明侵略者是残暴、贪婪、灭绝人性的。(2分)
(2)当时清政府统治者做出了怎样的举动?这说明了什么?
(4分)
举动: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2分)说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2分)
(3)为清末时期落后腐败的中国提出一个理想的救国方案。
(4分)
方案:①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②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先进军事技术;③创办民族工业;④改革教育制度,培养近代化人才;⑤大力提倡民主、科学等。(一点2分,共4分)
2. [课标要求: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材料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材料是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条约内容?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内容,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反帝活动,这说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2分)
( )1.下表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材料。这位同学研究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C
义和团运动
某组织揭帖 某组织旗帜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
解析:根据题干“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组织是19世纪末建立的反帝斗争性质的组织义和团,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鲜明的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后发生的反对清政府统治的农民起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发生在《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 )2.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的揭帖:“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均田免粮”
C.“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D.“扶清灭洋”
D
解析:根据题文信息“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民众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D项正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排除A项;“均田免粮”是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口号,排除B项;“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李鸿章提出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 )3. 某历史学习论坛拟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了“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材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民族危机的加深
C
解析:根据材料中“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洋务运动”反映的是地主阶级的救国探索,“戊戌变法”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这几个事件反映的都是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C项正确。只有“戊戌变法”属于政治制度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觉醒,排除B项;民族危机的加深从材料的事件中看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
( )4.下图漫画名为《龙的挑战》,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一次战争。其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击八国联军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龙的桃战”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八个外国人乘船撬开龙的大嘴,结合所学知识,1900年,英、法、美、德、意、日等八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战败,强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符合题意;A项是由英国发动的战争;B项是由英法联军发动的战争;C项是由日本发动的战争。由此可知ABC三项与漫画“龙的挑战”信息不符。故选D项。
( )5.小明同学在网上查阅有关“廊坊之战”“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之战”等资料,请你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
解析:根据题干“1900年廊坊战役”“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之战”结合所学知识,1900年5月底,英、美、俄等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D项符合题意;三元里抗英斗争是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与“1900年廊坊战役”“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之战”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与“1900年廊坊战役”“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之战”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空为1878年的新疆,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 )6.晚清秋瑾女士作诗:“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作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据此可知,该诗反映了
A.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B.八国联军侵华促成民族觉醒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义和团英勇地抗击八国联军
B
解析:依据“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可知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从而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秋瑾等革命党人积极投身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主流,B项正确。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英勇地抗击八国联军,排除D项。故选B项。
( )7.20世纪初,北京陆续修建了英、法、德、俄等10国的使馆和兵营,以及银行、洋行、医院、饭店等10多种外国建筑物。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析:据题干信息“20世纪初,北京陆续修建了英法德俄等10国的使馆和兵营,以及银行、洋行、医院、饭店等10多种外国建筑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签订后,北京修建了英法德俄等10国的使馆和兵营,以及银行、洋行、医院、饭店等许多外国建筑物,D项正确;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与材料“20世纪初”不符,排除A项;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题干内容“20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B项;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与题干内容“20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 )8.“这一条约还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另一面,却进一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这一条约
A.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开启列强资本输出的先例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却进一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没有涉及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但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法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所以材料所述条约是《辛丑条约》,它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上海、福州、宁波、厦门、广州五处为通商口岸,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和开启列强资本输出先例的是《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制台湾岛给日本,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 )9.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B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部分)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解析:据题干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关税自主权;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项正确;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维新变法开始兴起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自然经济彻底解体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0.近代反侵略斗争和救亡图存是交织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三
内容 总理衙门(1861年) 外务部
人员组成 设总理大臣(以军机大臣兼任)等 设专职大臣五人
下设机构 英(兼办奥匈及西洋各国)、法(兼办荷兰等三国)、俄(兼办日、蒙等)、美(兼办德、意等八国事务)、海防五股和司务厅、档案房,并设附属机构同文馆和总税务司 办理外交事务的四司;掌编译、新闻及储才的机构;掌管文档及内部事务的机构
职责 通商事务,外交事务,贸易和边界事务及其他对外交涉事务 条约的签订和履行,派遣和管理驻外大臣,保护外商、外侨和教士,办理各种贸易、关税、国债、铁路、邮政、工矿、海防、边界,以及留学、招工等一切对外事务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变化: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分)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英国外交副大臣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4分)
主张:列强不直接瓜分中国,而采取“以华治华”的侵华策略。(2分)原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外务部与总理衙门相比的变化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外事机构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8分)
变化:①从人员构成上看,总理衙门大臣为兼职,外务部为专职人员;②从机构组成上看,总理衙门的机构设置重叠,而外务部机构部署明确;③从职责上看,总理衙门职权划分模糊,外务部职权分明、职责范围扩大。(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影响:①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体现了鲜明的半殖民地化色彩);②促进了中央机构(外交)的近代化;③体现了封建王朝制度趋于瓦解;④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共41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1.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学习目标 1.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及洋务派的主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起止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活动及其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我国西北、东南和西南边疆危机及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4.全面评价洋务运动,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一、洋务运动
1.时间: 世纪 年代到90年代中期。
2.代表人物: (中央)、曾国藩(地方)等。
3.目的:强兵富国,维护 的统治。
清王朝
60
19
奕
4.主要内容:(1)从19 世纪60年代起,以“ ”为口号,先后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
代 工业;
(2)从19世纪70年代起,提出“ ”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 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以辅助军事工业;
(3)为了 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洋务
民用
求富
军事
自强
(4)组建新式洋枪队,大规模进行近代 建设。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 舰队规模最大。 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1885
北洋
海防
5.地位:中国历史上第 次近代化运动。
6.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产生。
7.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 的道路。
富强
民族资本主义
一
二、美、日侵略台湾
1. 世纪 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
2. 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也派沈葆桢率兵入台。在英、美等国“ ”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
调停
1874
60
19
三、收复新疆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亚 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俄、英两国觊觎中国西部地区,先后支持侵略政权。
2.左宗棠收复新疆:钦差大臣左宗棠采取“ _
”的策略,率领清军与新疆各族人民痛击侵略者,成功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 。
行省
缓进急战
先北后南,
浩罕国
四、中法战争
1.时间: — 年。
2.过程:(1)法军闯入福建马尾军港,突袭清军, 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不久,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 率部抵抗,击退法军。
(2)法军在越南北部向清军进攻,直逼中越边境的镇南关。
临危受命,积极备战,取得 大捷,并乘胜收复失地,扭转了整个战局。
3.结果: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 地区;
1885年, 建立行省。
台湾
西南
镇南关
冯子材
刘铭传
福建水师
1885
1883
图1 李鸿章 以图1人物为代表的 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_ _ 。 图2 “定远号”铁甲舰 图2是
舰队的铁甲舰,该舰队是当时海军中规模最大的。
北洋
的统治
巩固清政府
维护和
洋务
★(2023广东)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控制白银外流
B.筹划制度改革
C.注重经济发展
D.重视海防建设
D
材料中从税收提取白银的做法,不能控制白银外流
材料中的措施不是制度改革
材料中的措施并不利于经济发展
清政府从主要的税收来源抽取资金,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重视海防建设
找出设问的主体
1. [课标要求: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材料
你怎样理解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一说法?(2分)
李鸿章 (1823—1901)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根据材料“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理解: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2分)
2. [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材料 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的边疆危机接踵而至,尤以新疆的情况最为突出。其时,东南沿海防务受日本侵台而告紧张。李鸿章主张移西征之饷做东南海防之用,遭到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论者激烈反对,由此掀起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中,清廷态度摇摆不定。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海防和塞防之争出现的背景。(6分)
根据材料中“中国的边疆危机接踵而至,尤以新疆的情况最为突出……东南沿海防务受日本侵台而告紧张”“移西征之饷做东南海防之用,遭到……反对”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面临列强侵略、清政府面临财政困难、传统国防观和近代国防观的差异等角度思考可得出当时的背景。
背景:①英、俄觊觎新疆,日本侵略台湾,边疆危机加深;②列强侵华加剧,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军饷供应困难;③传统的“重陆轻海”边防观念与新危机下的国防观分歧。(一点2分,共6分)
( )1.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据此他积极投身于
A.镇压太平军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官员,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练治。这些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有江南制造总局、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行局等。结合材料“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可知。李鸿章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西人即可敛手”的“西人”指的是西方殖民者,镇压太平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康有为等人推动光绪帝进行改革的维新变法运动,与李鸿章无关,排除C项;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 )2. 如下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颓势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这场运动追求的目标是
轮船招商局
A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
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解析:根据材料“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以及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等,派遣留学生,A项正确;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口号,排除B项;民主共和辛亥革命的思想,排除C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 )3.李鸿章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李鸿章所述表明,洋务运动
A.获得广泛支持 B.遭到彻底失败
C.遭遇重重阻力 D.抵制外资入侵
C
解析:材料中核心信息是李鸿章向友人抱怨中国官绅阶层和士人学者对洋务运动的抵制,反映出洋务运动中倡导近代化的人士处境尴尬与艰辛,遭遇重重阻力,C项正确;洋务运动处境艰难,没有获得广泛支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 )4.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后,美国改变策略,转而支持哪个国家侵略台湾
A.日本 B.英国 C.法国 D.俄国
A
美日侵略台湾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坚决抵抗,大败而归。此后,美国转而支持联合日本侵略台湾,A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俄、英两国觊觎中国西部地区,竟无视中国主权,先后支持阿古柏侵略政权,排除B、D项;1883—1885年中法战争,法国的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排除C项。故选A项。
( )5.“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传统中国以陆地为主要防线。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使清政府认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洋务派趁此机会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由此可见,当时
A.中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B.海防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C.中国实现了军事近代化 D.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变
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传统防线主要在西北一线,然而在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后,清政府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开始将防御重点转向沿海,这表明在西方近代军事文明的冲击下,清廷的海防建设日益受到重视,B项正确;中日甲午海战后,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 )6.“佐圣主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天恩最重武乡侯,前后逾三十年,实同是鞠躬尽瘁;维贤臣生并湖湘,位兼将相,地下若逢曾太傅,纵横已万余里,庶无负以人事君。”这副挽联称颂的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曾国藩 D.邓世昌
B
收复新疆
解析:据材料“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可知,这幅挽联盛赞的人物是左宗棠,B项正确,林则徐曾经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排除A项;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排除C项;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将领,排除D项。故选B项。
( )7. 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了新疆。这表明洋务运动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
C.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
B
解析:根据材料“左宗棠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了新疆”结合所学可知,其中的新式武器和新式军队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成就,表明洋务运动中的新式武器和新式训练的清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B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展示的是收复新疆,没有体现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洋务运动并没有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 )8. 右图展示了东南海防在强化进程中受到阻力。19世纪中后期,哪场战争结束后的举措客观上减少F2(阻力是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中法战争
D.收复新疆
C
中法战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南海防,强化对台湾的治理,于1885年决定设立台湾省,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与题干内容“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不符,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与题干内容“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不符,排除B项;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与题干内容“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 )9.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英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省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民族危机 B.缓解边疆危机
C.保证战争胜利 D.收复新疆、台湾
B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边疆地区形势严峻”和所学可知,新疆、台湾建立行省的目的是为了缓解边疆危机,巩固边防,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10.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但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一就阶级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二就民族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请从“‘自强’的结果”的角度概括“自强”这一概念在19世纪60年代被赋予的意义。(4分)
意义:①内平农民战争;②外抗列强侵略。(一点2分,共4分)
材料二
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 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洋务企业的区别和内在联系。(4分)
区别:福州船政局是军事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湖北官办织布局是民用工业。(2分)联系:民用工业目的是求富,辅助军事工业。(2分)
材料三 洋务派有保卫封建的一面,但它的事业已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的事业“超出了封建的范围”的证据。(4分)
证据: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分)(共35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与局限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的经过、结果、影响和维新派的主要活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时间、内容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知道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正确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背景:1895年, 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
2.兴起/序幕:1895年春, 和 等发起“ ”,请求 、迁都、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主张变革政治制度。
变法
拒和
公车上书
梁启超
康有为
甲午中日
4.维新思潮的传播:
(1)方式: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开办学堂等。
(2)主要报刊:①上海的《 》(梁启超任主笔);②天津的《 》: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严复等主持;③《直报》《知新报》《湘学报》等。
(3)代表人物:① :发表《变法通议》。② :发表《原强》等文;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4)意义:批驳了顽固派,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严复
梁启超
国闻报
时务报
5.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9月(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
(2)开始的标志: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主要内容:①政治:裁撤 ;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 ,发展农、工、商业;③财政: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④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
(如京师大学堂);⑤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⑥民权:创办报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学堂
工矿企业
冗官冗员
戊戌变法
(4)结果:操纵实权的 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名维新人士(史称“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历时103天,故被称为“ ”。
(5)影响:①在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②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倡导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③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文化
百日维新
慈禧太后
(6)性质、失败原因与历史启示:
①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②失败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本主义还没充分发展),又没能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清朝大权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③历史启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1898年慈禧发动 ,戊戌变法失败。左图人物 成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谭嗣同
戊戌政变
★1890年,已是举人的梁启超对康有为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行为与见解十分钦佩,于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拜还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从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共同( )
A.走上维新变法之路
B.撰写《资政新篇》
C.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D.提出“扶清灭洋”
A
19世纪末,在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形势下,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力主变法图强,从而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资政新篇》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所写,时空观念错误
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在1905年所创办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时空观念错误
“扶清灭洋”为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与史实不符
回答维新运动的史实
注意材料时间
1. [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
材料 见下列图表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内容?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上海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三原
蜀学会 成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增强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
内容:主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分)影响:①扩大了变法的社会影响,对推动变法维新运动和传播维新变法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②增强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一点2分,共4分)
2. [课标要求: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
材料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摘编自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4分)
根据材料中“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拉开了序幕”可知,戊戌变法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序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现代化变革尝试”,如:废八股、改试策论;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等等。
影响: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序幕。(2分)尝试:①废八股、改试策论;②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等等。(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 )1.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为此,他参与领导了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金田起义 D.收复新疆
B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解析:由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变法图强,为此,他参与领导了戊戌变法,要求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B项正确;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没有参与洋务运动、金田起义,排除AC;收复新疆的是左宗棠,排除D项。故选B项。
( )2.《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掀起反封建的浪潮
C.高举自强求富大旗 D.完成中国社会变革
A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使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觉醒,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据此可知,“新的高度”即表格内容体现的是宣传维新启蒙思想,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封建,排除B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C项;完成中国社会变革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 )3.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当时发生,可直接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第一手史料是
A.学者撰写的戊戌变法论文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叙述
C.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D.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因此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第一手史料是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C项正确。而ABD三项属于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 )4.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的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以夷制夷”成为共识
B
百日维新
解析:依据题干“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可见对于维新派人士的变法主张,反对者居多,由此表明维新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B项正确;1898年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洋派官员开展洋务运动,已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以夷制夷”成为共识,而是反映官员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 )5.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与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 三元里抗英
C
解析: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维新派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C项正确;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不符合“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排除B项;三元里抗英发生在1841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符合“从19世纪60年代起”,排除D项。故选C项。
( )6.有学者指出:甲午延续到戊戌,那场昙花一现式的改革,没有触及帝制的灵魂,改革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一条死胡同,然而,当时的人们,依旧可以在胡同的深处看到一缕新生的曙光。该观点旨在说明戊戌变法
A.弘扬了民族精神 B.建立京师大学堂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没有触及帝制的灵魂,改革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一条死胡同”的描述可知,这说明成成变法由于是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是其并未触及最根本的封建帝制的变革,因此最终导致了失败。但是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精神,排除A项;建立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但是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戊戌变法的影响,排除B项;自强求富,与洋务运动相关,实现了自强求富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 )7.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认为只要纲纪一变,十年之内就可以富强,二十年就能洗雪国耻。这可用于说明维新派
A.强化君主专制 B.主张学习西方
C.宣传民主科学 D.急于救亡图存
D
解析:根据“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认为只要纲纪一变,十年之内就可以富强,二十年就能洗雪国耻”可知,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急于救亡图存,认为戊戌变法的推行能够很快使国家富强,D项正确;材料侧重“很快”,并未说明维新派强化君主专制和主张学习西方,排除AB两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与维新派戊戌变法运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有人把戊戌变法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民族的觉醒由1 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则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所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作者为什么说“公车上书”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公车上书”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原因:公车上书者把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2分)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分)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主要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上述哪些内容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阶级:资产阶级。(2分)
内容: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②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一点2分,共4分)
材料三 下面是对戊戌变法的部分评价:
书籍或人物 评价
《戊戌政变记》 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也。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
《清代通史》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
赫德 他们(维新派)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原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②维新派力量弱小;③没能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④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⑤变法急于求成。(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共41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4.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2.时间: —1895年。
1894
3.经过:
(1)开始: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 ”。
(2)平壤战役: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 牺牲,平壤陷落。
(3)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 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等将士壮烈殉国。此后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邓世昌
黄海
左宝贵
甲午中日战争
(4)旅顺大屠杀:黄海海战后,日军直取大连、旅顺,守将徐邦道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5)威海卫之战:1895年初,日军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自杀殉国, 舰队全军覆没。
北洋
丁汝昌
4.结果:清政府战败议和,签订《 》。
5.《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人物: 年在日本 议和。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条约。
(2)内容:①割辽东半岛、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亿两;③开放沙市、 、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 等。
(3)影响: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②大大加深了中国的 程度和民族危机;③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半殖民地化
工厂
重庆
2
台湾
马关
1895
马关条约
6.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的签订;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2)瓜分方式: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 ”等。
(3)美国:1899年提出“ ”的照会,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门户开放
势力范围
马关条约
图1 图2 图1人物 _ 奉命进援 ,浴血奋战,最后牺牲;图2人物 在 海战中壮烈殉国。他们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图3 图3是日军
在 _
战争中屠杀
(地点)居民的证据,他们的罪行令人发指。
旅顺
甲午中日
黄海
邓世昌
朝鲜
左宝贵
★(2023重庆A卷)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见下图)。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伥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A
根据材料中的“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可知,台湾同胞坚决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岛给日本,A项正确
从李鸿章的话可知,他不想割让台湾
当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台湾还没有被日本侵略者侵占
当时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进入台湾岛镇压台民
注意材料历史背景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李云: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伊云:我亦闻此事。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是日本 政府之责。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这次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3年以后,5年以后甚至16年以后,中华民族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摔倒以后迅速爬起来,寻觅新的道路,作出新的努力。
——摘编自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分)
1. [课标要求: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影响:①激起了人们的悲愤和抗议;②激发全民族的觉醒;③强化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改革救国意识;等等。(言之有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激发了人们的悲愤和抗议,激发全民族的觉醒,强化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改革救国意识等。
图2 德国强租胶州湾租借地后发行的邮票
图1 被俄国“租借”的旅顺港
2. [课标教学提示:运用近代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再现历史的情景。]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图片及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1注:《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这一条促使早就看中了我国北方不冻港口的沙皇俄国联合德国和法国一起干涉日本还辽。俄国还“挟恩图报”诱使李鸿章签订了一个密约:“当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随后沙皇政府出兵占领了旅顺和大连。
图2注:德国参加了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以后,就向清朝政府索要在天津和汉口的两块租界地作为“报酬”。但它还想在中国占领一个港口。于是在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借口山东有两名德国教士被人杀害,武装占领了胶州湾。
——文字部分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6分)
信息点一: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是《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给日本;
信息点二:三国干涉还辽的“三国”是俄、法、德;
信息点三:1897年11月,德国武装占领胶州湾。(言之有理即可,一点2分,共6分)
根据图片及文字说明“沙皇政府出兵占领了旅顺和大连”“德国就在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武装占领了胶州湾"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简要概括这时的中国面临的局势。(4分)
局势: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点2分,共4分)
( )1.晚清时期光绪帝曾下诏令:“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往来梭巡,严防死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闯入,若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据此判断,下诏令时正值爆发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光绪帝下诏令时正值爆发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C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在中英两国之间,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中国与英法联军之间,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中国和八国联军之间,排除D项。故选C项。
( )2.他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保卫家园。他在战舰受重创时,毅然下令全速撞向日军旗舰,不幸献身海疆,用生命诠释着“杀敌报国”的铮铮誓言。他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邓世昌
D
解析:根据题干“他在战舰受重创时,毅然下令全速撞向日军旗舰,不幸献身海疆”和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中日两国在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激战,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不幸被敌鱼雷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D项正确;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A项;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之后,排除B项;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 )3. “1895年……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日本联合舰队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与材料相关的战役发生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哪一位置
A.①
B.②
C.③
D.④
C
解析:黄海大战后,李鸿章避战求和,命令北洋舰以躲进威海卫军港。1896年,日军陆海两路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位于图中③处,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 )4.20世纪初,为了帮助日本资本家廉价收购台湾土地,日本在台湾设立的警察对不肯出售土地的台湾民众施加体罚或拘留。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台湾行省的初步建立
C.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马关条约》的签订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在台湾设立的警察对不肯出售土地的台湾民众施加体罚或拘留”说明台湾受到日本的控制,原因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和所有附属岛屿割让给了日本,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与材料20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A项;台湾行省的初步建立是清政府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措施,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发生在台湾被割占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 )5.下表是1895年前后外资在华投资设厂以及投资总额的相关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取得在华设厂的权利
B.清政府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D.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A
时间 外资在华设厂(家) 投资总额(元)
1895年之前 192 11 943万
1895—1913年 1 366 10 215.3万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与1895年之前相比,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设厂数量以及投资总额都有明显增加,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通过该条约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因此对华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外资在华企业的发展,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无从得出清政府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B项;“实业救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与题干中外资企业发展不符,排除C项;1895年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而且题干反映的是甲午战后外国对华加紧资本输出,排除D项。故选A项。
( )6.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有助于探寻历史的规律。对比下列历史现象,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列强侵华步步加深 B.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多国策划联合侵华 D.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A
现象一:《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现象二:《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开放了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大大的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可见列强侵华步步加深,A项正确;《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朝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B项;多国策划联合侵华不符合材料所反映的历史规律,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的探索,排除D项。故选A项。
( )7.1895年,法国在致日本政府的一份照会中声称:“兹为了对日本帝国再度表示友情,故认为向日本帝国政府作放弃确实领有该半岛的友谊上劝告,实为法国政府之义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所述“半岛”是指
A.山东半岛 B.辽东半岛 C.朝鲜半岛 D.雷州半岛
B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所述“半岛”是指辽东半岛。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法国干涉还辽,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 )8. 下表内容能够反映出
A.美国实现了“门户开放”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人民的反侵略情绪高涨 D.日本对中国的危害最小
B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 福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B项正确; 美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是在瓜分中国狂潮之后,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人民的反侵略情绪高涨,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日本对中国的危害最小,排除D项。故选B项。
( )9.1900年10月,英德两国签订协定,规定双方在中国的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均应遵循“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原则。此“原则”的推行
A.认同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B.维护了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C.消除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矛盾
D.废除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A
解析:根据题干“自由开放,毫无差别”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原则是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英德两国均应遵循“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原则,说明英德两国认同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A项正确;这一原则只在形式上维护了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实质是列强侵华“利益均沾”,排除B项;这一“原则”只是在形式上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消除了”,排除C项;这一原则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并没有触犯了其他列强的在华权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0.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人的心态和产生的原因。(6分)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同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谈笑之资。
——孙中山《拟创立农学会书》1895年10月
战前:经过洋务运动,中国经济和军事大有改观,国人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分)
战后: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唤醒了国人,国人具有强烈的民族危机和耻辱感。(3分)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等
材料二 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
清朝虚传捷报的画报《朝鲜水战得胜捷图》,配文:“此时朝鲜陆路屡胜倭人,北洋海军养精蓄锐,所望风驰电掣,还我属国之故疆,然后整得胜之师,渡对马岛以趋大阪,调集商舶,战兵十万,协海军全力直指东京。”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4分)
原因:①观念落后,不重视舆论;②漠视日本歪曲真相,失去道义支持;③谎报军情,蒙蔽国人;④政治制度的落后(政治的腐朽)。(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材料三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杨松等《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4分)
危害:①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③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