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习题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习题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4 21:43:07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标志、性质及其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了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内容,理解其性质和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   。
2.成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   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   成立。
3.评价: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  _
 的重要成果。
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孙中山 
 中央政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 ,袁世凯宣布   ,则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过程: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
   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北京 
 宣统帝 
 赞成共和 
清帝退位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   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行政权 
 参议院 
 全体国民 
 孙中山 
3.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   制度和
   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民主自由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共和国 
: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
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所以1912年就是民国元年(民国1年)。
1.已知公元年份,求民国年份,其计算公式为:公元年份-1911=民国年份。
例:求公元1921年为民国多少年?1921-1911=10,即公元1921年为民国10年。
2.已知民国年份,求公元年份,其计算公式为:民国年份+1911年=公元年份。
例:求民国38年为公元多少年?38+1911=1949,即民国38年为公元1949年。
图1 图1拍摄于    年,这场会议标志着中华民国 _ 正式成立。 图2 图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_
_
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共和国宪法
资产阶级
临时参议院
 1912 
★(2023鄂州)读下面两幅图,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反映君主专制结束
反映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还未走向独立
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中国仍旧处于半
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
当时国家逐步由封建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由此可知,
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右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
观察图片,左图是《清帝退位诏书》,反映
的革命任务,因此,也无法从落后走向富强
中华民国没有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
答案:C
1.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
材料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不可照抄材料)。(2分)
策略: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2分)
依据材料“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是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
2. [课标学业要求: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
材料
图1 故宫馆藏文物 《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宣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几项法令。如颁布《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剪辫令》。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史料可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据此,指出图1所示史料的类型。(2分)
类型:第一手史料。(2分)
回答第(1)问要知道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材料的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第(2)问不管是否同意他的观点都可,只是注意在回答时候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意的理由只需要回答政治理由,不同意则还需要回答非政治理由。
(2)小历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理由。(8分)
【示例一】判断:同意。(2分)
理由: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因此,辛亥革命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的转变,是一次资产阶级政治革命。(6分)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2分)
理由: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不仅于此,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共和观念,社会习俗方面进行了改称呼、剪发辫等变革,这些举措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因此,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社会生活的变革),应该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6分)
(   )1.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采用民国纪年。一位老人出生于民国25年,请问他出生于公元多少年
A.1936年  B.1937年  C.1938年  D.1939年
A 
中华民国的建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为民国元年,1913年为民国二年,据此类推,民国25年应是1936年,A项正确;公元年份换算成民国年份的公式是公元年份-1911,因此民国年份换算成公元年份的公式是民国年份+1911,BCD三项均计算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   )2.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C.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D.推动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
D 
解析:根据材料“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可见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增强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推动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封建制度的终结,排除C项。故选D项。
(   )3.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这表明
A.君主专制仍存在  B.革命果实被窃取
C.辛亥革命不彻底  D.民主共和难实现
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解析:据题干“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可知,清帝退位,仍保留尊号和待遇,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妥协性,不彻底,C项正确。保留尊号和待遇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仍存在,排除A项;题干内容无法说明革命果实被窃取,排除B项;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C项。
(   )4.1912年1月27日,孙中山致电各国公使说:“本总统甚愿让位于袁,而袁已允照办,岂袁忽欲令南京临时政府迅速解散,此则为民国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不为袁氏也。”此电文体现了
A.孙中山捍卫共和的决心
B.列强武力干涉中国的革命
C.袁世凯接受临时政府的主张
D.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此则为民国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不为竟氏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电文体现了孙中山捍卫共和的决心,A项正确。列强武力干涉中国革命,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袁世凯接受临时政府的主张、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   )5.诗句“漫说推翻清政制,将无觊觎汉山河。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旨在
A.揭示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 
B.批判满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
C.谴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
C 
解析:根据题干“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并且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C项正确。广州起义失败发生在1895年,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排除B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   )6.小红同学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广州起义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根据题干观察思维导图“武装反清斗争”“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可知,框架图主要在说明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1905年8月,孙中山建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还通过了“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C项正确;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旨在实现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
(   )7.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
A.通过分权方式践行民主  B.保证总统总揽国家事务
C.标志着中华民国的成立  D.提倡“民本”的治国理念
A 
解析:据题于“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可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互不干涉,通过分权的方式践行民主,A项正确。“保证总统总揽国家事务”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本’的治国理念”,排除CD两项。故选A项。(共28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的史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识记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解三民主义的意义。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1894年上书请求变法自强,遭拒绝后,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  ,提出“ ”的宗旨。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1895年,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准备在   发动武装起义,结果失败。
(4)流亡海外,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广州 
振兴中华
 兴中会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2)邹容:《   》。
(3)   :《猛回头》《   》。
 警世钟 
 陈天华 
 革命军 
3.建立中国同盟会:
(1)时间:   年;地点:日本东京。
(2)目的: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3)政治纲领/旗帜:“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  ,
 ”,孙中山把它概括为“   、   、
   ”三大主义,合称“   ”,其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即推翻君主   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专制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民生 
 民权 
 民族 
平均地权 
 民国
 1905 
(4)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   革命
   。
(5)领导机构:选举   为同盟会总理。
(6)机关刊物:《民报》。
(7)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   ,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奋斗目标 
 孙中山 
 政党 
 资产阶级 
图1 图1人物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他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图2 图2是 _
 的机关报,该政党的政治纲领在图2发刊词中被阐述为“ _
 ”。
主义 
三民
盟会 
中国同
 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 
★(2023山东)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 ……”。此语旨在说明( )
A.孙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C.孙中山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
D.孙中山是黄花岗起义的指挥者
B
注意材料关键信息
材料“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此有耳目者所同认”说明孙中山领导近代民主革命,并且为大家所认同
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与材料无关
没有提及武昌起义
图1、图2著作出现的共同背景是什么?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1. [课标教学提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料(历史论著)。]
共同背景: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一点2分,共4分)影响: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2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革命军》出版的时间是1903年5月;图2《警世钟》是1903年秋撰写的。所以它们的共同背景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部著作对革命思想传播影响很大,促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轰轰烈烈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
活动:①创办兴中会;②创办同盟会;③提出三民主义;
④领导武装起义等。(任答两例即可,一点1分,共2分)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一点1分,共3分)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的早期革命活动有哪些,请列举两例。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具体指什么?(5分)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后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   )1.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革命者,他早在1894年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堪称中国民主革命的“吹哨人”。他是
A.孙中山  B.康有为 
C.陈独秀  D.毛泽东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道路,A项正确;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排除B项;陈独秀、毛泽东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时间都要比孙中山迟,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   )2.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在《兴中会章程》撰文,认为中国积弱,是因为“庸奴误国,荼毒苍生”。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战争失败加快革命进程 
B.戊戌政变激起民众愤恨
C.三民主义思想业已成熟 
D.孙中山对国情认识加深
D 
解析:根据材料“1894年6月……变法自强”可知,孙中山认识到洋务运动对西方的学习具有片面性,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培养新式人才,这说明孙中山对国情认识在不断加深,D项正确。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时间不符,排除A项;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是在1898年9月21日,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三民主义1905年提出,排除C项。故选D项。
(   )3.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写道:“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参与的主要行动是
A.成立兴中会  B.发动广州起义
C.担任同盟会总理  D.领导武昌起义
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孙中山(186—1925)”28岁那年“革命团体”,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28岁那年正值1894年,他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A项正确;广州起义发生在1911年,与“28岁那年”不符,排除B项;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被选举为同盟会总理,与“28岁那年”不符,排除C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当时孙中山不在国内,排除D项。故选A项。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扶清灭洋  D.三民主义
(   )4.下表是关于《民报》第一期的四幅图画名称。由此可推知,创办《民报》旨在宣传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D 
第一幅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 第二幅 《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
第三幅 《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 第四幅 《世界第一平等博爱大家墨翟》
解析:根据《民报》第一期的四幅图画名称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强调的是民族主义,“《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强调的是民权主义,“《世界第一平等博爱大家要翟》”的主旨是民生主义。因此,创办《民报》旨在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D项正确。自强与求富属于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维新派的主张,排除B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故选D项。
(   )5.某同学在翻看一本曾祖父的日记,其中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加入该组织时,墙上贴着他们的标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当时该同学的曾祖父加入的组织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华兴会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C项正确;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排除A项;光复会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该会的政治纲领即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排除B项;华兴会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团体,于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宗旨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排除D项。故选C项。
(   )6.报刊是时代的号角。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这样一份报刊,它的宣传深入人心,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 “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该报刊最可能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国闻报》
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B项正确。《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排除A项;《新青年》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排除C项;《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学习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掌握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1.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等发起萍浏醴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   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1907年夏,由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发起;革命党人   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1907年,由孙中山与黄兴领导,最终失败。
 秋瑾 
 同盟会 
(4)广州起义(又称“   ”):1911年4月,由黄兴领导,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5)意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黄花岗起义 
2.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首义——武昌起义:①时间:   年(农历辛亥年)。②领导组织:在   推动下的文学社和共进会。③主力:湖北   中倾向革命的士兵。④经过:辛亥革命首先在   发起,并取得胜利;随后,汉阳、汉口响应并胜利。⑤结果: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并成立了   ,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2)辛亥革命的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湖北军政府 
 武昌 
 新军 
 同盟会 
 1911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推翻了   的反动统治;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   制度的终结;③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的序幕;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思想解放 
 民族民主革命 
 君主专制 
 清王朝 
①革命形势形势发展迅速,多数省份宣布独立;②宣布独立的省份大部分集中在南方。
图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图1是由 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但它展示了革命党人 的精神和 的英雄气概。 图3 武昌起义和全国 各省独立形势图 根据图3分析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图2 湖北军政府   年10月11日,起义军在图2处成立政府,推举新军将领 为都督。 黎元洪
 1911
视死如归
不屈不挠
黄兴
★(2023广东)与此“命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命令
……
(三)工程八营,以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为目的。
……
(五)四十二标一营左队进攻汉阳城……
(六)四十二标二营占领汉口大智门、硚口一带。
……
总司令 蒋翊武
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护国战争
D.中华民国成立
A
根据“楚望台军械库”“汉阳城”可推断,武昌起义时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攻占武汉三镇
黄花岗起义在广州
护国战争爆发在云南
中华民国成立在南京
材料中“2 132年的历史”是什么制度的历史?试从政治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5分)
1. [课标要求: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 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制度:君主专制制度。(2分)
理由: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国)。(3分)
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与材料“2 132年的历史”的时间相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故从政治角度上来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是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按要求填写表格。(各写出一点即可,12分)
2. [课标教学提示:比较近代史上的同类史事并绘制图表。]开展以“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请你参与。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中国人为救国图存而进行的探索。识记与灵活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内容以及意义,针对观点进行说明。
范围 基本观点 说明
洋务 运动 有成功的一面 ①
有失败的一面 ②
戊戌 变法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
辛亥 革命 有成功的一面 ⑤
有失败的一面 ⑥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分)
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分)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外国书籍(2分)
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分)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任答一点得2分)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
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任答一点得2分)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入侵
(2)异中有同。同学们发现三者有很多相同点。如从学习的对象上看都向   ,从作用上看都
   。(4分)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西方先进国家学习(2分) 
(   )1.近代一位绍兴革命志士曾赋诗明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位革命志士是
A.徐锡麟  B.秋瑾  C.刘道一  D.蔡绍南
B 
革命志士的奋斗
解析:根据题干“绍兴革命”“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秋瑾。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是浙江绍兴人,她作为浙江同盟会的负责人,准备在浙江绍兴响应徐锡麟起义,遭到清政府的镇压,B项正确;徐锡麟是辛亥先烈、安庆起义带头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刘道一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为革命捐躯的第一人,他的壮烈牺牲和萍浏醴起义的失败,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排除C项;蔡绍南是同盟会成员,与刘道一在江西湖南交界发动萍浏醴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
(   )2.下图墓地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帝反封建作出的巨大牺牲,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图片与哪一史实有关
A.鸦片战争
B.黄海海战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黄花岗起义
D 
解析:根据“七十二烈土之墓”可知该墓地与黄花岗起义有关,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干朝,D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黄花岗起义,和鸦片战争、黄海海战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无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   )3.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中提到:“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文中旨在体现黄花岗起义
A.为武昌起义准备了条件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D.是武昌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A 
解析:依据材料孙中山称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是孙中山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C项;D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   )4. 1911年10月,英国传教士余恩思(Bernard Upward)在日记中反驳了《申报》把发生在武汉的革命称为“街头斗殴”的虚假报道,称他们“并未在场,岂知革命之貌!”余恩思所讲的“革命”是
A.公车上书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C 
武昌起义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911年10月”“发生在武汉的革命”,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余恩思所讲的“革命”便是武昌起义,C项正确;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0年,均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安庆起义
(   )5.下图反映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胜利,并引发各省纷纷响应,使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该军事行动是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B项正确;金田起义是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排除A项;萍浏醴起义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前,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安庆起义是在安徽安庆爆发的起义,在武昌起义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
(   )6.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指出: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其中,“千年壮举”指
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解析:根据题干“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的是于年壮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千年壮举”是指“推翻帝制,建立共和”,B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兴民权,开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因此,“冲击旧制,思想启蒙”是指戊戌变法,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因此,“提倡科学,反对思昧”是指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排除D项。故选B项。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7. 民主共和,丰碑巍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民主革命先行者部分早期革命活动
时间 革命活动
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1903年 出版《革命军》《猛回头》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1905年8月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7年 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镇南关起义,均遭失败
1911年4月 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却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革命活动的特点。(4分)
特点:①时间跨度长;②起义涉及范围广;③有革命纲领、理论的支持。(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6分)
历史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一点2分,共4分)局限性: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2分)(共31张PPT)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学习目标 1.掌握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理解“二十一条”的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掌握护国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认识军阀割据的形成,了解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一、二次革命
1.背景:袁世凯派人刺杀   ,并武力镇压
   。
2.爆发: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   ”。
3.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次革命 
 国民党 
 宋教仁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独裁:
(1)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   ,随即下令解散   。
(2)1914年初,解散   。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改责任内阁制为   。
(4)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   ,可指定继承人。
 无限期连任 
 总统制 
中华民国约法
 国会 
 国民党 
 正式大总统 
2.对外卖国:
为实现皇帝梦,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   ”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3.称帝: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 ”,准备在元旦登基。
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二十一条 
三、护国战争
1.背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
2.过程:(1)孙中山发表《   》;梁启超、蔡锷先后南下,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2)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北洋军队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   ,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帝制 
 讨袁檄文 
四、军阀割据
1.派系:北洋军阀分裂为   系(冯国璋、曹锟)、
   系(段祺瑞)、   系(张作霖)等。
2.特点: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3.社会状况: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奉 
 皖 
 直 
图1 图1是 _  形势图,其中首先宣布独立的地点是    。 图2 图2是 _
 形势图,其中首先宣布独立的地点是
   。
 昆明 
战争 
护国
 安徽 
革命 
二次
★(2023镇江)如图漫画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制梦碎,直接导致其梦碎的革命运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D
回答直接导致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史实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1913年3月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史称“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北伐战争是指1926到1927年由国共合作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时间不符
1915年底,蔡锷等人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1. [课标要求: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材料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6分)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 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 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 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多万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 000多万元
材料中农户和耕地的大量减少、荒地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局面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材料中陆军人数和军费的增加,说明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不利影响:①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②这不仅直接损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还长时间带来了沉重的赋税负担;③庞大的军费,通过各种名目,直接或间接地摊派到老百姓头上,使人民苦不堪言。(一点2分,共6分)
2. [课标学业要求: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材料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毛泽东选集》
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所提出的造成军阀割据的原因。(6分)
原因: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
②当时中国分散的农业经济;
③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一点2分,共6分)
根据材料中“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可以看出造成军阀割据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根据材料中“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分散的农业经济对军阀割据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导致军阀割据。
(   )1.“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里“公”指的是
A.宋教仁  B.蔡锷 
C.谭嗣同  D.秋瑾
A 
二次革命
解析:据题干“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是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举国皆知的人物,民国初年的杰出政治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年领导二次革命的革命党人,1913年3月20日夜晚,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22日不治身亡,年仅31岁,故这里“公”指的是宋教仁,A项正确;蔡锷是护国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曾推翻清廷在云南的统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是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排除C项;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排除D项。故选A项。
(   )2.《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国民党人被迫应战,他们一开始就不能统一行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袁世凯以江西、南京为进攻重点……南京方面,由于部分讨袁军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发生内变,被迫退守临淮关。”由此可见,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强干涉 B.国民党力量弱小
C.脱离人民群众 D.缺乏统一的领导
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国民党人被迫应战、不能统一行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讨袁军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发生内变可以看出,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讨袁军缺乏统一领导。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列强干涉”“国民党力量弱小”“脱离人民群众”,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   )3.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尽管1915—1916年和1917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辛亥革命的尝试,但主张共和政体的革命党人还是达到最低目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这里提到的1915—1916的企图是
A.签署“二十一条”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派人刺杀宋教仁  D.颁布《临时约法》
B 
袁世凯复辟帝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1916年和1917年,袁世凯和张勋分别复辟帝制,这是在抹煞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故B项符合题意;“二十一条”只是日本单方面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的要求,排除A项;派人刺杀宋教仁是在1913年,排除C项;颁布《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   )4.梁启超说,若再有人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孙中山号召全国人民“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据此可知,他们共同
A.推进国民大革命运动  B.主张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C.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D.号召推翻清朝君主专制
C 
解析:根据材料“若再有人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可知梁启超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结合材料“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和所学可知,这是孙中山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后的号召,因此可得出梁启超和孙中山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运动是1924年至1927年,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早于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梁启超和孙中山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但并没有号召推翻清朝君主专制,此时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排除D项。故选C项。
(   )5. 对下图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独立
B.袁世凯的统治不得人心
C.中国陷入北洋军阀割据
D.北伐军打到了长江流域
B 
护国战争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信息可知,地图反映的是护国运动、孙中山发表《讨责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本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1916年6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领导了护国运动,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6月袁世凯死去,护国战争结束,护国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政体的斗争,它最终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权形式,由此可知袁世凯的统治不得人心,B项正确;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独立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A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北洋军阀割据,排除C项;1926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军打到了长江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   )6.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复辟丑剧草草收场。以上材料充分表明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B.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思想解放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性
B 
解析:根据题干“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复辟丑剧草草收场。”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就是材料中张勋复辟和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在1912年,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复辟帝制失败不能说明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性,排除D项。故选B项。
(   )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出现此对联的原因是
A.军阀割据混战  B.军费开支过大
C.赔款数额巨大  D.帝国主义肆虐
A 
军阀割据
解析:根据对联“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可知,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这与当时军阀混战有关。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袁世凯在1915年称帝,后爆发护国运动,1916年3月取消帝制,此后,中国进入北洋各系军阀混战的局面,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军费开支的状况,排除B项;赔款数额巨大主要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关,与北洋军阀统治无关,排除C项;帝国主义肆虐与“民国万税”等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   )8.1920年12月24日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发表了一幅漫画《共去厌物 道路平坦》。这反映了当时
A.人们渴望结束军阀混战
B.君主专制统治卷土重来
C.科学思想为人们所接受
D.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
A 
解析:由图中所示的“军阀”等情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乱中,所以当时人们渴望结束军阀混战局面,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排除B项;图中所示情景强调应该是民主思想为人们所接受,而不是科学思想,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人们渴望推翻军阀统治,而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