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教学规划 1.2《蜡烛的燃烧》教学设计(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教学规划 1.2《蜡烛的燃烧》教学设计(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15 23: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物质的变化
单元主题 本单元《物质的变化》是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开篇之作,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各种变化,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科学思维习惯。这一主题不仅是学生认识自然界物质多样性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铺垫。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识别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实例。认识到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伴随的能量转换。 学习内容: 1. 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分类。 2. 物理变化的定义、特征及实例(如水的三态变化、物质的溶解与结晶)。 3. 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新物质的生成)、常见反应类型(如燃烧、酸碱反应)及实例。 4.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如热能、光能的释放或吸收)。 学业要求: 能够准确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的物质变化现象。 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能安全、规范地完成相关实验。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设计紧凑,内容丰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图文、贴近生活的实例以及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出发,逐步深入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教材中不仅介绍了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还通过“科学探索”、“动手做”等栏目,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渴望通过科学探索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然而,他们对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尚显不足,尤其是对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等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教学时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清晰的科学概念体系。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理解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认识到物质变化既有规律可循,又存在多样性。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学会使用科学仪器和设备进行观察和测量。 责任态度: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不轻易下结论。培养安全意识,学会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如冰的融化、食物的腐烂)引发学生兴趣,引出物质变化的概念。 2. 理论学习: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区别,辅以多媒体展示和实例分析。 3. 实验探究:设计多个分组实验,如水的三态变化实验、酸碱指示剂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发现,教师适时引导,深化理解。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强调能量转换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6. 拓展应用: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或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操作规范性和合作精神,记录学生的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和讨论发言情况。 结果性评价:通过书面测试、实验报告、口头汇报等形式,评价学生对物质变化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同时,开展同伴评价,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第二课时《蜡烛的燃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 社会责任感:通过了解燃烧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用火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其伴随的物质变化,认识燃烧的条件。
难点:区分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理解燃烧的本质是化学反应,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播放一段蜡烛燃烧的视频或现场点燃一支蜡烛,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颜色、气味等,并提问:“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新课。 通过直观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思考,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活动 1. 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形状、气味以及蜡烛的变化。 2. 测量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 活动:使用天平测量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记录数据并比较。 3. 收集并分析燃烧产物 活动:将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记录烧杯内壁的变化;再用澄清石灰水进一步验证燃烧产物。 4.探究燃烧的条件 活动:分别尝试在缺氧、无可燃物、低温等不同条件下点燃蜡烛,观察并记录结果。 5. 比较不同物质燃烧的异同 活动:提供纸张、木块、塑料等不同可燃物,观察并记录它们燃烧时的现象和差异。 安全用火教育 活动:讨论燃烧可能带来的危害,如火灾、空气污染等,学习安全用火和火灾自救知识。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为后续分析提供事实依据。 通过实验数据直观展示蜡烛燃烧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燃烧伴随物质消耗。 通过实验验证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加深学生对燃烧产物的理解。 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理解不同物质燃烧特性的差异,进一步理解燃烧的本质。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用到燃烧,如烹饪、取暖、发电等,并思考如何安全、环保地使用这些资源。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同时强化安全用火和环保的理念。
(四)知识总结 回顾蜡烛燃烧的过程,总结燃烧的条件、现象、产物以及安全用火的重要性。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强调安全用火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蜡烛由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其中______部分在燃烧过程中会逐渐减少。
答案:烛芯、蜡体;蜡体
2. 蜡烛燃烧时,蜡体先______成液体,然后这些液体再______成气体,最后与空气中的______结合燃烧。
答案:熔化;汽化;氧气
蜡烛燃烧产生的光和热是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和______能的过程。
答案:化学能;光能;热能
(二)、判断题
1. 蜡烛燃烧只产生光和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答案:错误
熄灭蜡烛时,可以用嘴吹灭,这是通过降低温度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来实现的。
答案:正确
3. 所有蜡烛的燃烧速度都是一样的。
答案:错误
(三)、选择题
1. 蜡烛燃烧时,首先被观察到的是( )。
A. 蜡体直接燃烧 B. 烛芯发光发热C. 蜡体熔化后汽化
答案:C
2.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 B. 燃烧过程中只消耗氧气 C. 产生了新的物质 答案:B
3. 如果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蜡烛,最终会( )。
A. 继续燃烧直至燃尽B. 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C. 燃烧速度加快
答案:B
(四)、简答题
1. 简述蜡烛燃烧的主要过程。
答案:蜡烛燃烧的主要过程包括三个步骤:首先,烛芯受热使附近的蜡体熔化并汽化成蜡蒸气;其次,蜡蒸气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后,在烛芯上方发生燃烧反应;最后,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光和热,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新物质。
2. 为什么吹气可以熄灭蜡烛?
答案:吹气可以熄灭蜡烛是因为吹气时,气流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使得蜡烛周围的温度迅速下降,低于蜡烛的着火点。同时,吹气也增加了空气流动,使氧气浓度在局部区域暂时降低,不利于燃烧的持续进行,从而达到熄灭蜡烛的效果。
(五)、实验题
实验与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烧杯两个、细铁丝、石灰水。
实验过程:
1. 点燃蜡烛,把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方,观察杯壁上的现象。
2. 将一段蜡烛用铁丝系上,点燃后放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摇晃烧杯,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结论:
1. 杯壁上有小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
2.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