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广西喀斯特地貌
中国西北地貌
视频导入
入海口三角洲
海滩
东非大裂谷瀑布
海岸地貌
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的“本来面貌”,
还会受到哪些作用的影响呢?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2课时 外力作用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结合实例,识别野外典型的外力作用地貌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
01
02
地球外部,主要是 。
、 、 、
太阳辐射能
侵蚀
搬运
何为外力作用?
【自主学习】
风化
侵蚀
搬运
风化
堆积
堆积
何为风化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合作探究】
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的过程。
物理风化:岩石在温度、冻融、水、风和重力等物理机械作用下崩解,破碎成大小不一的碎屑和颗粒的过程。
化学风化:岩石在水的参与下,发生氧化还原、溶解、水合与脱水、水解、碳酸化等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和化学的破坏作用。
温差风化:
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从而崩解破碎。
冻融风化:岩石裂隙中的水反复冻融,使岩石裂隙撑大,而发生破裂的作用。在高寒地区和温带严冬季节冰劈作用特别突出。
也称冰劈风化。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冻融风化
物理风化
氧化作用使得岩石呈现红色。
美国肯尼迪山脉国家公园蜂窝岩,由风化作用形成
化学风化
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或是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地衣分泌酸性物质破坏岩石
穴居动物挖掘
生物风化
三种风化作用与温度、水、大气及生物等因素有关,完成表格。
【自主思考】
类型 作用因素 常见分布地区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干旱、昼夜温差大、高山、高纬地区;
我国西北、青藏地区 。
温度、水(冰)
氧气、二氧化碳、水
植物根系、动物活动
湿热气候区
低纬、湿润、生物繁盛区。
暖湿、植被茂密地区
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识别上列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风
流水
海浪
冰川
识别上列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雅丹地貌:
风力侵蚀,本质是风的吹蚀+携带沙石的磨蚀。
盛行风向与垄槽相互平行。
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沟槽
垄岗
风蚀城堡
【自主小结】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地表形态
干旱、半干旱地区
雅丹地貌、风蚀城堡、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洼地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
风蚀城堡
识别上列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丹霞地貌:
流水侵蚀,
多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
风蚀城堡
下部较软的岩层先被侵蚀
崖壁上部岩石破碎重力作用下坍塌,崖壁后退
河床受到冲击被侵蚀
根据动态图描述瀑布的形成过程
【合作探究】
【自主小结】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
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
壶穴、瀑布、峡谷等。
喀斯特地貌
峡谷
壶穴
流水侵蚀
流水溶蚀
基岩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冲击岸边;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蚀海岸。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叫海蚀崖。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海蚀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蚀 、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它是在海蚀拱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识别上列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海岸地貌:
海浪侵蚀,
多分布滨海地区。
【自主小结】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地表形态
滨海地区
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
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浪侵蚀
识别上列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冰斗、角峰、刃脊地貌:冰川侵蚀,
多分布高海拔、高纬度地区。
冰斗
角峰
刃脊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冰川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刨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冰川的源头)。
角峰是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
刃脊是两条相邻冰川的冰斗不断扩大、后退使相邻山脊变成刀刃状,这样的山脊称刃脊。
U型谷:巨大的冰流贯穿山麓,会塑造出开阔的冰川谷,因其横剖面呈U字形,又得名U形谷,其谷底宽缓、谷坡陡峻。
峡湾:冰川下滑到海平面附近,随着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深入海洋的U型谷形成峡湾。(形成于高纬度沿海地区)
峡湾形成
U形谷形成
冰蚀湖形成
冰蚀湖:在高山或高纬度地区,冰川流动过程中对岩性较软或破碎岩石带挖蚀、刨蚀、掘蚀出洼地,积水形成湖泊。
【自主小结】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地表形态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斗、角峰、刃脊、
峡湾、U型谷、冰蚀湖等。
刃脊
冰斗
峡湾
冰蚀湖
冰川侵蚀
【自主思考】水潭底部的沙砾来自于哪里?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体现哪一种外力作用?
河流上游
流水搬运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
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风力搬运
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搬运作用会产生地貌吗?
【自主思考】
什么情况下搬运能力会减弱?
【自主思考】
风和流水的速度减慢以及冰川消融等都会使得搬运能力减弱。
堆积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识别上列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风
流水
海浪
冰川
识别上列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风力堆积地貌:
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某些海岸、河谷。
堆积物质具有分选性:颗粒较均匀;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沙丘:沙粒堆积
黄土高原:黄土堆积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的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在图上用箭头标注风向。
【合作探究】
缓坡为迎风坡
沙丘链
【自主小结】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地表形态
风力强劲的干旱、半半旱地区,
某些海岸、河谷。
沙丘、黄土高原等
海岸沙丘
河谷沙丘
沙漠千湖
风力堆积
识别上列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流水堆积: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物质、泥沙沉积。
冲积扇:出山口
冲积平原:中下游
三角洲:入海口
流水堆积具有分选性:即颗粒大的、重的先沉积;颗粒小的、轻的后沉积
其中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厚度变化是怎么样的?
【自主小结】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地表形态
降水充沛的热带、温带地区;
河流出山口、中下游、河口。
冲积扇、冲积平原、
三角洲
流水堆积
识别上列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海浪堆积:波浪在向海运动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
海浪堆积具有分选性:即颗粒大的、重的先沉积;颗粒小的、轻的后沉积
其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吗?
沙滩
泥滩
砾滩
【自主小结】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地表形态
滨海地区
沙滩、沙嘴、沙坝、潟湖
海浪堆积
沙嘴
识别上列地貌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
冰川堆积:冰川消融以后,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冰碛物
冰碛物
堆积物不具有分选性:堆积物颗粒棱角分明、大小混杂
其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吗?
【自主小结】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地表形态
高山、高纬度地区
杂乱堆积、
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碛地貌。
冰川堆积
不是!不是!不是!
风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的过程。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吗?判断图中的外力作用。
【合作探究】
风化作用
风力作用
搬运
物质基础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堆积
侵蚀
风化
速度减缓
风力、流水、海浪、冰川
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好望角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四座海蚀柱中,形成海蚀凹槽最早的是( )
A.a B.b C.c D.d
2.推测芬迪湾好望角海岸带( )
A.沉积物粒径小 B.砾石分布较多 C.潮差变化较小 D.淤泥层较厚
【解析】1.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越深入海洋的位置受海水侵蚀越强烈,因而形成海蚀凹槽的时间越早。图中四座海蚀柱形成海蚀凹槽的时间先后为dcba,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芬迪湾好望角海岸带属于基岩海岸,海水侵蚀强烈,导致岩石不断分解破碎,并在海岸带沉积,因此砾石分布较多,沉积物粒径大,A、D错误,B正确;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C错误。故选B。
D
B
人们赞美太行山往往会说“八百里太行……”,而嶂石岩地貌中绵延不绝的赤壁长墙最能体现八百里太行的气势。长墙上有自崖顶垂直延伸到崖底的深沟发育,其岩体为元古界石英砂岩地层,下面则是一层比较薄、比较软的泥岩或泥质砂岩。图为嶂石岩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太行山嶂石岩地貌景观属于( )
A.流水侵蚀地貌 B.风力侵蚀地貌
C.流水堆积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
4.图示山峰地带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A.泥石流 B.重力坍塌 C.地震 D.火山喷发
【解析】3.嶂石岩地貌位于太行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大,流水作用较强、风力作用较弱,故并不是由风力作用而形成的,BD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嶂石岩地貌长墙上有自崖顶垂直延伸到崖底的深沟发育,这些深沟是由于流水冲刷而形成的,故判断该地貌属于流水侵蚀地貌,而不是流水堆积地貌,A正确、C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4.根据材料可知,该地貌岩体为元古界石英砂岩地层,下面则是一层比较薄、比较软的泥岩或泥质砂岩,受到较长时间外力作用,下层较薄、较软的泥岩或泥质砂岩容易被侵蚀,从而导致上方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坍塌,B正确;泥石流发生需要具备松软的地表物质、较陡的地形坡度和较大的降水量,该地表面并没有大量松软物质,A错误;在板块交界等地壳不稳定地带,火山地震多发,该地并不具备条件,C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A
B
冰川侧碛垄是冰碛物在冰舌侧旁堆积成的垄岗状地貌,顶部凸起、两侧有一定坡度,是古冰川的冰舌停留的痕迹。当冰川消融后,树木开始向此地繁衍,可以借助冰碛垄上的树木年龄重建冰川后退的时空展示。由于气候变化,云南省西北部梅里雪山的冰川不断消融,下图为冰川侧碛垄上树心年代分布变化示意图。
5.图示冰川开始消退的时间( )
A.1992年前
B.1992年后
C.1998年前
D.1998年后
6.冰川消融导致原冰川覆盖区域气温上升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逆辐射降低 C.地面辐射减弱 D.地面反射降低
【解析】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树木年龄最早的是1992年的,根据材料当冰川消融后,树木开始向此地繁衍,因此冰川消退的时间应是在1992年以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随着冰川的消融,冰面减少,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也随之减少,更多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导致地面辐射增强,进而使得气温上升,C错误,D正确。冰川消融对太阳辐射的强弱没有影响,A错误。“大气逆辐射降低”通常会导致地面温度降低,而非上升,B错误。故选D。
A
D
斯托克顿沙丘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长约32公里,总面积420公顷,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沙丘系统,被称为“海边的撒哈拉大沙漠”。这里不少沙丘高度超过40米,是著名的滑沙胜地,目前沙丘有向内陆扩展的趋势。下图为斯托克顿沙丘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斯托克顿沙丘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8.游客进行滑沙活动的场所主要位于沙丘的( )
①迎风坡②背风坡③缓坡④陡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7.结合所学知识,此处海岸沙丘形成过程为:海浪搬运带来泥沙遇到海岸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滩,由于沙滩沙子裸露干燥,有海风吹拂、搬运,由于风力搬运的沙子在海边地形的阻挡下,风力减弱,泥沙堆积,形成沙丘,因此形成沙丘的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D正确;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堆积等其他作用在此过程中并不起主导作用,排除ABC。故选D。
8.结合所学知识,滑沙活动要求沙丘坡度较陡,富有刺激性,而沙丘一般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因此②④正确,排除①③。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
D
D
澳大利亚沙漠中有一种巨大岩层,因形状像海上高高卷起的一排巨浪,被称为波浪岩。巨大岩层经流水作用,岩石底部露出地面,后在强劲的沙漠风作用下,留下蜷曲状的顶部,渐渐形成了波浪的形状。下图为澳大利亚波浪岩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澳大利亚的波浪岩属于( )
A.冰川地貌 B.岩溶地貌
C.海岸地貌 D.风沙地貌
10.波浪岩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冲刷——风力堆积 B.流水沉积——风力堆积
C.流水冲刷——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解析】9.根据材料,波浪岩位于沙漠之中,在强劲的沙漠风作用下,留下蜷曲状的顶部,渐渐形成了波浪的形状,因此它的形状的形成主要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是风沙地貌,D正确;澳大利亚纬度低,该地海拔也低,气温高,没有冰川,A错误;该地远离海洋,因此没有海浪侵蚀,C错误;沙漠地区降水少,流水作用弱,溶蚀地貌出现的可能性小,B错误。故选D。
10.由材料“巨大岩层经流水作用,岩石底部露出地面,后在强劲的沙漠风作用下,留下蜷曲状的顶部,渐渐形成了波浪的形状”可知,其形成首先是经过流水的侵蚀作用,使岩石裸露,然后再经过风沙的侵蚀,形成波浪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D
C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