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依“态”定学:单元统整下单篇课文教学样态探微——以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依“态”定学:单元统整下单篇课文教学样态探微——以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5 19:3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依“态”定学:单元统整下单篇课文教学样态探微
——以统编教科书三下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单元整体教学”已成为一线教师们耳熟能详且积极实践的教学内容,也逐渐具备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
从以往的单篇到单元,有了单元的整体思考、整体设计。以素养为导向,让单元发挥整体效应,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从单元看单篇,单元整体设计之后,就需要根据单元整体设计来观照单篇教学。那么单篇教学该如何呈现呢?我想结合统编教科书三下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从“情境状态、要素动态、学习情态”三个维度来谈谈我的收获和思考。
一、聚焦“情境状态”,创设“真实性”学习场域
三下第七单元编排了《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三篇课文,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作者对奇妙世界的喜爱。对标2022版新课标,这个单元可以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一任务群指出,教学时要“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单元任务进行分解,结合“这一篇”的特点来考量。但在具体设计时,不能局限于“这一篇”,而要从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中去寻找教学资源,从更上位的语文能力视角去定位教学资源,在真实的单元主题情境下展开,生成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群。
我们以“探寻天地奥秘”作为单元学习主题情境,对三下第七单元做一个整体设计。在大情境下,又创设“启世界探秘之旅、探天地奥秘之处、享探寻奥秘之果”三个大情境关照下的学习活动。使整个单元前后联结,形成一个整体,发挥单元教学合力。
活动一板块《我们的奇妙世界》一课学习中,在单元情境之下,以“理世界之妙、品表达之妙、赏平凡之妙”为抓手,带领学生品读了天地的“奇妙”。导入环节,用“探秘世界”视频,帮助学生领略大千世界的精彩纷呈,将学生快速带入了情境中去,继而出示单元学习主题与语文要素,自然而然地引入“探寻天地奥秘”的学习情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了熟悉的感觉,当然也会收获更为丰富的体验和学习感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真正感受文学与生活的关联,在生活中看到文学的美好和价值。
二、结合“要素动态”,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
新版课标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并在这一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到:“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无论是教学的方向,还是教学的提示,都谈及要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由此,再来看《我们的奇妙世界》一课的教学。两个课时均要以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以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构建学习生活。
1.紧扣文本特色,注重方法习得
如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读感知,梳理天空“奇妙”时,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 学习提示:默读课文 2-8 自然段,理一理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天空。
2. 方法引导:用“一圈一连”的方法整合关键信息,边读边梳理。
3. 交流反馈。
4. 结合板书,同桌互说,互评。(评价要点:能说清楚围绕天空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5. 引导发现:作者写“天空的珍藏”,是按从一天中从早到晚的顺序来写。
这一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一圈一连”的小方法,将描写天空的几个方面轻而易举地梳理概括出来。这样“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即简单又高效,为学生概括小标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支架。
2.关注学法迁移,践行学教变革
在“研读想象,体会天空奇妙”时,可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以“太阳升起”的语句为抓手,呈现了以下设计:
1.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 3 自然段,圈画让你觉得奇妙的词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写的?
2.交流反馈: 要点1( 颜色之变);要点 2(联想之妙)
3.方法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画一画觉得奇妙的地方,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写的?感受到了太阳升起时天空的奇妙和有生命。接下来,请同学们用上这样的方法,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画一画“奇妙的地方,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通过辅以观看太阳升起的视频,引导学生想象天空的奇妙和有生命的特点。在习得方法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学“云彩、雨点、余晖、群星”部分。在“初读感知与研读想象”两个环节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领悟规律,习得方法,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同时,教学时应关注语文实践的连贯性与逻辑性。第二课时中,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9-16自然段,落实学法的迁移。充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品读文字、想象画面、朗读鉴赏、创意表达,教师无痕地引领着学生在以上回环路径中去思考、去探究,课堂教学充满着思维的张力,文学的魅力在这样丰富的学习体验中得以深入学生内心,语文要素也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三、关注“学习情态”,跟进“过程性”学习评价
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到: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其中,第二学段在阅读全文基础上,侧重考察学生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语言和形象的具体感受。
评价一定是为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这样才能体现学教评的一致性。但是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评价与教学有一定的割裂,常常会局限在单一的评价量表或者成果评价上。笔者认为,评价的时机可以再灵活一点,可以是对学习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终结性评价,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阶段评价。
如《我们的奇妙世界》一课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两课时的始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让评价伴随着整个学习进程,为学习助力。
1.借“预习单”,学情前测
课前,教师可精心准备了一份“预学单”,从“读通课文、认识字词、思考内容”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独立完成并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通过预学单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通过预学反馈予以重点突破。
2.贴“集星卡”,参与评价
教学时,出示本节课的“集星卡”,张贴在课题的边上。让学生通过卡片上的“四维评价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目的的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可以说,这样的评价是学习的结果,更是学习的导向。
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识字写字、内容梳理、合作学习、写话表达”四个维度的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学进行即时评价。如“识字写字”维度,通过“把词语读正确”、“把生字写正确端正”等评价要点指导学生关注能力要素。
3.设“评价量表”,成果评价
新课标指出: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如第二课时中,安排【合作朗读“春夏冬”,在朗读评价中领略奇妙。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展示朗读】这一环节。在朗读“冬天”句子时,给出具体评价标准,指导学生抓住“动态、想象”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使评价合理有效;在自主写话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三维评价标准来进行互评修改,以评导学,让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效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无论是预学单中的前测评价,集星卡的参与性评价,还是评价量表的成果评价等,两位老师都既关注学生学习情态,又指向学生学习结果。从吴丽佳老师的单元解读看,这样的双向评价不仅在单篇教学中,更会贯穿单元整体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定会因评价的一体而更具连续性、整体性。
当然,在平时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误区,认为评价就是一张“量表”所体现。但是,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是复杂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也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维度来设计与目标、内容相匹配,并且能激发学生情趣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是为了更好地教与学,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对待评价这件事,在设计过程性评价时指向要明确,时机要灵活,形式要多样。
单元统整中的单篇课文是当下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重点,单篇课文教学就像歌词一样,只有当被歌曲,也就是单元所包裹的时候,其歌词才能散发出文字所不能企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