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登泰山记
姚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了解“桐城派”的语言风格和思想追求。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及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4.体会姚鼐“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文人兴致和雅趣。
作者简介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魁、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三人都是桐城人,故此散文流派称为“桐城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义理:
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考据:
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辞章:
诗词文章等的总称或者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
学习活动一: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二:梳理文意,探究情感变化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第一段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阳:山的南面。
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阴:山的北面。
当:在
其:代词,指阳谷和阴谷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山南水北
山北水南
……者……也:判断句
课文第一段,作者概括介绍了( )所处的地理位置
和山水形势,点出(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研读第一段
泰山
日观峰
泰山
日观峰
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以:在
自:从
历:经过
越:跨过
至于:到达
限:界限
乘:冒着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那些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是:这
级:台阶
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磴:石阶
……也:判断句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始:起初
循:顺着
限:名作状,像门槛一样
云:语气助词。
余始循以(之)入:省略句→之,代指中谷
者:①“者”为定语后置句标志
②正确语序:(限当道者)崖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一条飘带。
几:几乎
及:等到
居:停留
烛:名作动,照
城郭:内城和外城。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若带然:就像一条飘带
“十二月”“乘风雪”点名游览时令是在( ),也为下文写登山艰难和泰山冬景作铺垫。
冬季
研读第二段
全程“四十五里”,石级“七千有余”
泰山山势高峻,旅程漫长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攀登的艰难
第二段写作者与朋友登山的过程,用浓墨写出登山的( )和在山顶上所见的( )的景色,突出了泰山的( )。作者登山的线路可以简明地表述为:
( ) ( ) 南麓 ( )
( ) ( ) ( )。
艰难
壮丽
高峻
京师
泰安
中谷
中岭
西谷
山巅
南天门
泰山溪水
第三段
戊(wù)申晦(huì),五鼓,与子颍(yǐng)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漫:弥漫
摴蒱[chū 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
稍:渐渐
解析:
【句式】定语后置句,用“者”字辅助表示定语后置。
白,形容词作名词,白色的山峰。
【整体上】“若摴蒱数十立”是第一层中心语“白”的后置的定语;
*正常语序是:稍见云中(若摴蒱数十立)白。
【局部上】“数十”和“立”又都是第二层中心语“摴蒱”的后置的定语。
*正常语序是:稍见云中{若(数十立)摴蒱}白
逐渐看见云彩中像几十个竖着的骰tóu子(或:色子)一样的白色山峰。
【原句】稍见云中 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皓(hào)驳色,而皆若偻。
天边的云中有一条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采:通“彩”,彩色。
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
绛:大红。 皓:白色。 驳:杂。
……也:此东海也→判断句
研读第三段
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日出前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日出时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 ———— 绚丽壮美
第四段
亭西有岱(dài)祠(cí),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道边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
漫失:模糊或缺失。
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研读第四段
主要介绍泰山的( )。
名胜古迹
第五段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
*圜:通“圆”,圆形
罅:缝隙
瀑水:瀑布。
生石罅:①“生”前面省略主语:树。
②“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③本身为省略句,完整版→(树)生(于)石罅
研读第五段
主要介绍泰山( )。
冬天的景象
冬季泰山景色的特点
三多:
三少:
三无:
多石 多平方 多树
少土 少圜 少杂树
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 数里内无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