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音调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由物体振动决定,振动越高,则音调越高。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例如: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
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细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
低于20Hz ,称为次声波。
练习题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向下拨动钢尺的幅度越大,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B.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C.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越响,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D.如果拨动钢尺振动100次,则声音的频率就是100Hz
练习题2:如图所示,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后,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关于这种“水瓶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瓶子和水产生的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C.7个水瓶发出声音的响度大致相同
D.最右边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练习题3: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是( )
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
D.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
练习题4:如图是童谣“小蜂蜜”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声带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
B.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
C.声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D.声波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练习题5: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距离较短的声音是( )
A.响度较小的 B.频率较低的
C.音调较高的 D.能量较小的
知识点二:响度
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影响因素:
(1)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题1:为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
A. 声速 B. 响度 C. 音色 D. 音调
练习题2:手鼓社团活动时,敲鼓的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响度变大 B. 响度变小 C. 音调变高 D. 音调变低
练习题3:如图所示,小慧同学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并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听音叉发声的同时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她想探究的问题是(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练习题4: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 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C. 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D. 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知识点三:音色
(1)音色的定义:音色又叫音品或音质,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2)音色的影响因素:(1)材料 、(2)结构。
(3)音色是区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声音辨别不同的乐器)通过音色可以鉴别物体的质量、优劣(挑选铁锅)等。
练习题1: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磐。早在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磬氏》中就有“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的制磬技术的记述,这里的“上”“下”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利用这种技术改变的是磬发出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练习题2:古筝是我国一种传统弦乐器,在2022年央视元宵节晚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用古筝弹奏了一曲《茉莉花》,如图所示,关于王亚平的这次太空演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筝发出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B. 弹奏古筝时,手指越用力,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
C. 人们能根据声音的音调分辨出古筝;
D. 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直接传播到地球的
练习题3:关于声音的特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B.人听到的声音是否响亮只与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D.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相同
知识点四:波形图
波形越密集,频率越高,对应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2)波形振动幅度越大,对应的声音响度越大
(3)根据波形图区分音色:波形的形状不同,则音色不同
练习题1:如图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甲和乙_______不相同,甲和丙_______不相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练习题2: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_;响度相同的是______.
练习题3: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B.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练习题4: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知识点一:音调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由物体振动决定,振动越高,则音调越高。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例如: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
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细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
低于20Hz ,称为次声波。
练习题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用手向下拨动钢尺的幅度越大,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B.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C.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越响,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D.如果拨动钢尺振动100次,则声音的频率就是100Hz
练习题2:如图所示,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后,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关于这种“水瓶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C.7个水瓶发出声音的响度大致相同
D.最右边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练习题3: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是( C )
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
D.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
练习题4:如图是童谣“小蜂蜜”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声带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
B.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
C.声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D.声波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练习题5: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距离较短的声音是( C )
A.响度较小的 B.频率较低的
C.音调较高的 D.能量较小的
知识点二:响度
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影响因素:
(1)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题1:为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B )
A. 声速 B. 响度 C. 音色 D. 音调
练习题2:手鼓社团活动时,敲鼓的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响度变大 B. 响度变小 C. 音调变高 D. 音调变低
练习题3:如图所示,小慧同学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并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听音叉发声的同时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她想探究的问题是( D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练习题4: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 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C. 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D. 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知识点三:音色
(1)音色的定义:音色又叫音品或音质,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2)音色的影响因素:(1)材料 、(2)结构。
(3)音色是区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声音辨别不同的乐器)通过音色可以鉴别物体的质量、优劣(挑选铁锅)等。
练习题1: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磐。早在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磬氏》中就有“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的制磬技术的记述,这里的“上”“下”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利用这种技术改变的是磬发出声音的( B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练习题2:古筝是我国一种传统弦乐器,在2022年央视元宵节晚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用古筝弹奏了一曲《茉莉花》,如图所示,关于王亚平的这次太空演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古筝发出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B. 弹奏古筝时,手指越用力,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
C. 人们能根据声音的音调分辨出古筝;
D. 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直接传播到地球的
练习题3:关于声音的特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B.人听到的声音是否响亮只与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D.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相同
知识点四:波形图
波形越密集,频率越高,对应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2)波形振动幅度越大,对应的声音响度越大
(3)根据波形图区分音色:波形的形状不同,则音色不同
练习题1:如图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甲和乙___音色____不相同,甲和丙____响度___不相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练习题2: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甲、乙___;响度相同的是__甲、丙____.
练习题3: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B.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练习题4: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