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动物庇护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基于四年级下册《动物庇护所》一课设计的项目式学习,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鸟类的生活习性,理解鸟类对庇护所的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教材通过设计实践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动物庇护所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动植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在上一学期,四年级学生开展了关于鸟类的探究活动,围绕给鸟儿建造庇护所这一主题十分感兴趣,通过此项目式学习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但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学生对生活中的鸟巢了解得不够全面,不同的鸟类鸟巢具有不同特点。巢的形状、洞口的大小,选用的材料等都有不同,但同时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保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比较牢固等。因此,在这一主题前阶段,让学生对鸟巢进行深入地调查和了解,为搭建鸟巢做好知识储备。本课意在让学生能够画出鸟巢草图,并能够结合鸟类的一些特征选择一些合适的材料来搭建鸟巢。使学生在设计制作鸟巢中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三、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查找资料,了解当地鸟的种类及相应的习性、鸟窝特点。
2.认识到大自然为动物安家提供所需的材料,以及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科学思维:
1.尝试将真实情景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协调实际所需,明确任务要求。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探究实践:
学会设计制作一个美观又适合小鸟居住的鸟窝。
态度责任:
通过项目化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自己对鸟儿筑巢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方案制作鸟巢模型。
难点:巧妙利用各种材料,设计独特而又美观的鸟巢。
四、教学过程:
(一)聚焦情境、导向任务。
1.查阅资料寻访小动物的家,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2.小结:大自然为动物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阳光、水、空气和温度等,也为动物安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
3.观看视频:城市中的鸟儿面临什么问题?校园也有很多的树木,想让更多的鸟儿来校园栖息,我们应该怎么做?
4.这堂课我们就化身为小小建造师,为城市的鸟儿设计制作鸟巢。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导学单了解小动物家的特点,使学生知道大自然为动物安家提供所需的材料,感受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鸟类的基本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需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二)梳理问题、确定标准。
1.学生初步思考:鸟儿的巢穴有什么功能?
2.小组讨论:对比人类自己的家,想一想怎样的“家”适合鸟儿的居住呢?
3.学生分析自己的观点,师生达成一致,归纳设计鸟巢时需考虑的因素。
4.形成初步的评价标准:小鸟的家具有安全(牢固、防水、隐蔽)、温暖、适用...
5.出示鸟巢照片,学生分析自然界中常见的鸟巢,了解鸟巢的结构和作用。
6.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材料,分析每种材料的用途和作用,为学生制作鸟巢科学性提供依据。
7.学生阅读科技加油站,了解喜鹊、麻雀、黄鹂三种不同鸟的生活习性。
8.小组选择一种感兴趣的鸟为其设计合适的巢穴。
【设计意图】:本环节师生共讨形成初步的评价标准,是为了让学生在设计鸟巢时有明确的指导原则;同时阅读鸟儿的资料,调动学生对鸟类知识的回顾,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小组合作、设计制作。
1.小组合作,根据材料设计鸟巢。
2.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图,以及所选择的材料和设计意图。
3.出示鸟巢的制作步骤,引导学生明确注意事项。
4.组织学生根据设计图进行鸟类巢穴的制作,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协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工程技术和数学计算,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出既安全又美观的巢穴。通过亲手制作鸟巢,使其更深入地了解鸟类的生活环境和需求,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成果展示与评价。
1.鸟儿庇护所秀:小组展示自己的鸟类庇护所,并介绍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
2.学生补充、评价。
3.小组根据评价单提示对自己的鸟巢进行评价,并讨论出修改方向。
4.小组合作: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作品。
5.观众投票:根据学生的介绍,其他小组将自己的宝贵一票投给最符合要求的一组。
6.票数最高的小组课后,可以和老师一起将鸟巢安放在校园的小树上,为鸟儿们在31小建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他人的作品,并从中学习优秀的创意和设计思路。同时,优秀作品将获得在校园小树上安放鸟巢的机会,将进一步激励学生们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追求卓越。
(五)拓展延伸。
1.出示更多的鸟类庇护所。全世界鸟类种数已经达10000余种,鸟巢的种类也极为复杂多样,筑出来的鸟巢五花八门。
2.介绍汉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秦岭的故事,体会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更多种类的动物庇护所以及陕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方面开拓学生的眼界,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秦岭朱鹮等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重要性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专业评课:
本节课能在课前组织学生搜集动物家的特点,为课堂学习助力,有效提升了学习的效果;同时能在真实情境中,引出真实性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及任务驱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程中学生动手实践跨劳动、数学、工程技术学科,紧跟课改,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
本学期执教的公开课是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动物庇护所》一课,尝试开发的STEM课程,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在40分钟内完成课程,因此在课程中有很多的细节问题值得深深思考,经过对本节课的回顾以及同组老师的指导和评课,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整体回顾。
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及巢穴构造,旨在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设计、制作巢穴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课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设计、制作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来设计巢穴,这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在本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鸟类巢穴的构造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成功完成了巢穴的设计与制作。
(二)本节课的优点。
1.跨学科整合有效:本次课程设计成功地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知识。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精心构思: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筑巢的条件作为评价标准,设计巧妙。
3.实践操作性强:从开始情境导入出示任务,选择一种鸟,为其设计草图搭建鸟窝。同学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在活动中解决问题,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本节课待改进的地方。
1.知识点讲授不充分:鸟儿庇护所的作用是不是栖息(也就是休息),在课堂中应为学生进行梳理、明确,使其更全面地了解鸟巢的作用。在课中可采用学生先交流讨论,然后再得出鸟巢作用,繁殖,教师在阐述分析,补充学生没想到的地方。
2.材料探究不够深入:在制作鸟巢前,可以带领学生分析鸟巢结构,了解每一部分的组成原因以及材料的特点,比如鸟巢为什么没有盖子?为什么用树枝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特性。
3.评价缺少科学性:评价学生作品时,要根据自己的标准和现实情况点评,分析学生作品是否牢固、隐蔽以及防水,引导学生说出改进的角度。
4.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实践研究。一节课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本节课可以设置两课时,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分析鸟巢,以及画出设计图。第二课时,学生进行制作、展示交流以及迭代改进,在生生评价和教师引导中,学生更加了解鸟巢的制作,对于材料特性也有更清晰的认知,使探究过程更加深入。
总之,本次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巢穴构造,还通过实践操作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关注生态环境和鸟类保护,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课程整合、学生主体性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提升。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STEM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