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梯度训练5
1、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10分)
(1)①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2分)
A.《猫·狗·鼠》 B.《五猖会 》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2)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两篇文章中曾提到过的“迎神赛会”,其实就是类似于“闹社火”的浙东风俗。请写出这两篇文章的题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写人常用白描,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书中两处白描填出对应的人名。(2分)
①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 ( )
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4)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全书的理解,如“慈爱与悲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等。请另用一个短语表达你的理解,并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4分)
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分)
(1)(2分)D
(2)(2分)《五猖会》《无常》
(3)(2分)陈莲河/何廉臣(均可,字形要准确) 范爱农
(4)(4分)示例一:人性的冷与暖。如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冷漠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
示例二: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落后。
2、名著阅读。(9分)
(1)下列对《朝花夕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B.《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C.《无常》一文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
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D.《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既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
(2)培根说:“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请以《朝花夕拾》中的人物范爱农为例,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他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人“小我”应融入国家“大我”。某校正举行“‘小我’与‘大我’”主题演讲活动。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以《朝花夕拾》的作者为例,结合你对他的认识,阐述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不超过15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分)
(1)(3分)C
(2)(3分)范爱农既无法将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又不愿妥协。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社会、渴望光明,却备受打击迫害,最终陷入命运的旋涡无法自拔。
(3)(3分)生活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我们在《朝花夕拾》中读到的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日本留学;从“医学救国”到“文学救国”,始终映射着对民族变革和发展的初心。鲁迅启示我们,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与时代、国家紧密相连。
3、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12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请概述选段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说说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1分)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朝花夕拾》一书中,鲁迅先生还有哪篇文章写到父亲?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内容简述鲁迅先生对父亲复杂深刻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分)
(1)(4分)在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我”被父亲强令背《鉴略》,艰难地背诵出一段不懂的文字后,先前兴奋的心情全没有了。
心情变化:高兴地“笑着”“跳着”“催”——“忐忑”“担着心”地强记——梦幻“铁钳”的背着——热闹却“没有什么大意思”。
(2)(1分)比喻
(3分)封建权威家长的形象,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心理无知,与孩子存在隔膜。
(4)(2分)对比。反映了“我”心里的失落。
(5)(3分)《父亲的病》。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4、名著阅读课,“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教育观”专题,老师选择了三篇文章的片段,请完成下列各题。(3分)
【甲】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节选自《五猖会》)
【丙】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1)自由是人性最深刻的需求,鲁迅在三篇文章中都写出封建教育对孩子自由天性的束缚,请写出文中“先生”“父亲”“塾师”束缚孩子自由天性的具体表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丙文,你觉得鲁迅认为儿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典的力量在于永不过时,今天某些人身上还有“父亲”和“塾师”的影子,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分)
(1)(3分)①甲文中“先生”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过于单一,读书生活枯燥,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②乙文中“父亲”完全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在孩子兴致勃勃将去看五猖会时,让孩子背书,大扫孩子的兴致,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③丙文中“塾师”不准孩子看“略有图画”的书,只读“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书,无视孩子的渴求(好奇心),束缚了孩子自由爱美的天性。(每点1分,意对即可)
(2)(3分)①图文并茂,符合孩子形象思维特点的书。②印刷精美,充满童趣,能吸引孩子的书。③内容丰富,贴近孩子生活,能够启发孩子追求真善美的书。(答出两点即可)
(3)(3分)示例:①封建教育的影子还在,有些老师和家长仍像上文中塾师、父亲一样常常断喝,教育简单粗暴,孩子缺少自由阅读、自由成长的空间。②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科学习,课余时间一直带孩子奔波在补习班之间,孩子的生活完全被学习占据。③有些老师家长片面追求考试分数,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忽视孩子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无观点得0分;围绕主题观点明确,无表述得1分;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表述不够充分得2分;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表述充分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