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学读文本 任务驱动悟内容——《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情境导学读文本 任务驱动悟内容——《装在套子里的人》单篇阅读”,我今天的说课内容和设计理念基于新课程标准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紧密结合,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1. 析教材、明学情;
2. 定目标,明方法;
3. 创情境,说过程;
4. 说反思,促发展;
壹
析教材 明学情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料,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深入挖掘教材特征,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为高中阶段学生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小说的单元,学习此单元旨在通过小说的阅读与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并且这一单元归属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单元,主题为“观察与批判”,《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深刻体现这一主题,小说通过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套中人”的形象,深刻揭露了沙俄的专制统治对人们思想和灵魂的钳制与束缚,透露出呼唤自由的热望。学习这篇课文对于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高一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接触过《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培养了一定的小说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和《凡卡》这两篇作品,对契诃夫的文学创作有些许印象。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小说要素的概念、作用和关联,但大部分学生阅读小说仍然停留在只重视情节的串联,而忽略符号化人物的象征内涵以及文本内容背后的深意,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也是我本节课主要思考的内容。
贰
定目标 明方法
契诃夫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明确提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基于以上理念以及教材与学情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 从结构、情节等方面欣赏其“讲故事”的艺术,体会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发展思维与语言建构能力。
2. 把握小说文本内部人物形象与情节、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关联;明确别里科夫“套中人”形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同时,这也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探索小说蕴含的社会批判性,读懂契诃夫塑造“套子”形象和情节设置的艺术性及其背后的诉求和渴望,发展理解体会能力。这也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设计时认为,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设置恰当的任务去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增加课堂的内容和课堂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活动组织能力。基于此,本节课我选择的相应的学习方法就是导学案辅助学习法、圈点批注法以及合作探究法,即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满足学生展示自我思考结果的心理需要。
叁
创情境 说过程
明确了教法与学法,接下来,进入最重要的环节,创情境,说教学过程。
1. 讲好故事,走进文本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讲好故事,走进文本”导入,课前,我给大家下发了导学案,请小组同学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导学案相关资料的补充,以文本中某一个人物的角度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要求尽可能的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与想象,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的过程中,提醒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可以大胆质疑或者补充完善故事,提高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通过展示,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明确文本内容,设定这一故事会的情境,也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讲故事,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一,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融入个性理解的创造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任务驱动,深读文本
在课堂导入完成之后,接下来就进入了我所设置的“任务驱动,深读文本”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以“《套中人》班级读书会”为背景,设置了以下三个任务情境。
任务驱动1——比较阅读知人物
在读书会上,有同学认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具有相似性,你认同吗?请你撰写发言稿。
这一问题的设计采用比较分析法,设计意图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比较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别里科夫形象的把握。通过与已学课文的对比阅读,即巩固了旧知识,也促进了新旧知识的衔接。
任务驱动2——改写结局知时代
在读书会上,有同学认为别里科夫的结局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性格悲剧,有着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假设你现在有一个机会穿越到作品当中,帮助别里科夫改写结局,你会怎么去改写呢?
这一问题的设计采用了假设法。设计意图是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逻辑思维, 促进思维独创性的提升。通过改写结局,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任务驱动3——内容概括明主旨
在读书会上,同学们展开了关于《套中人》的思想核心到底该用那一个字概括的讨论,有人认为是“囚”,有人认为是“辖”,有人也认为应该是“套”,你觉得呢?请说明你的理由。
这一问题的设计采用了概括学习法,引导学生联系字形、字义,深入的思考文章的主旨,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全局思维能力。
这一环节,以读书会为主要情境,设置相应的任务,整个环节都以小组展示以及小组互评的形式展开,主要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解读的能力和辩证思维模式的提升,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促进学习目标二和三的完成。
3. 小结课堂,练习巩固
最后,小结课堂,练习巩固。托尔斯泰曾说“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倒过来也成立:“凡可恨之人都有可怜之处!”别里科夫如此老实,胆小,逆来顺受,却还是活不下去。他正是这个扭曲社会中的表面,可笑可恨,实则可怜之人!这种感慨,同时也体现在文中。下面,让我们齐读本文最后一段,体会下作者心中的悲凉。
在课堂最后,我会请同学课后完成导学案后面的巩固训练题。训练题主要以高考考查题的形式为主,做好课内的知识巩固、课外的知识拓展以及教考衔接,更设置了恰当合理的写作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就要学会积累与思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肆
说反思 促发展
本节课,基本实现了立足学生,立足课堂,立足文本,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而言,我认为我的课堂亮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纵横整合让素养看得见,我打破了常规的读小说从读三要素把握主旨的教学方法,将本文统整为读书会的阅读素材,让学习更具开放性与系统性,通过对比、思辨、审美等认知活动,深度的学习。
2. 搭建支架,让成长看得见,借助导学案,我提供了一定的阅读素材、搭建了相应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学习方法,让成长在课堂中看得见,
3. 任务驱动,让自信看得见,以在读书会上畅所欲言这个核心任务,去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在贴合的主题学习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对小说文本的细致把握。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关于经典小说阅读,还有那些更好的方式呢?能否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实践,我将进一步去思考与探究,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