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短歌行》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5 09:1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的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篇,位于必修上第三单元第7课。它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与感叹,同时也抒发自己求贤若渴、渴望统一的豪情壮志,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风格。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再学习汉魏晋诗歌,更容易把握诗歌的内涵,也为以后学习唐诗宋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应不存在太大的困难。通过课堂小组合作、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情感与思想内容。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与重点语句,品位这首词的语言艺术与刚劲风格,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思考、想象等方法,体味作者丰富内心情感,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品味作者娴熟艺术手法,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古英雄人物的魅力,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与重点语句,品位这首词的语言艺术与刚劲风格,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思考、想象等方法,体味作者丰富内心情感,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得人才者得天下”,古往今来,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至关重要。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使许多有才能的人如水归海,最终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短歌行》,看看他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
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少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统一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谥号魏武帝。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其文亦清峻通脱。
2.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83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他忧愁沉思,苦闷煎熬。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将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感此情景,慷慨而歌,作此《短歌行》。
3.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体裁。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代悲白头吟》等。
4.“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二、初读课文,感悟全诗的感情基调
1.感情基调 前:低沉悲凉 后:慷慨激昂
2.寻找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忧”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并思考诗人为何而忧?(小组合作探究)
1.以“忧”为情感脉络,梳理本诗的层次。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手法:
①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的感慨。
②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手法:用典①,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抒发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和思慕。
用典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诗人期待贤者的热诚,贤才若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款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手法:比喻,以“乌鸦”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用典,诗歌后四句借用周公典故表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2.思考:曹操表达的这种“忧”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从表面上看,曹操借酒浇愁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其实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正因为人生短暂,曹操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
3.你认为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位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诗人形象。曹操有宏大志向,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有广博的胸襟,待人真诚、热情、尊重人才(爱才惜才),对犹豫彷徨未找到明主的贤才给予关心和同情。他忧人生,忧贤才,忧天下。因壮志难酬而忧,但他没有陷入低沉的哀叹而不能自拔,反而因忧愁而迸出巨大的生命能量。
4.主旨:诗人面对短暂的人生,抒发了人生易逝、贤才难求、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表达了积极进取、延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人生理想。
四、拓展阅读,感受曹操的多面性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教学小结】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