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麻雀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麻雀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5 16:5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麻雀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嗅、奈”等 6 个生字, 会正确书写“荫、嗅”等 16 个字, 和“打 猎、林荫路”等 16 个词语。
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归纳课文讲述的事件。
学习作者对看到、听到的内容作出合理解释把经过写清楚的方法,加深对文本 的理解,能说出作者最终唤回猎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嗅、奈”等 6 个生字, 会正确书写“荫、嗅”等 16 个字, 和“打 猎、林荫路”等 16 个词语。
2.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归纳课文讲述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目标,明确习作任务。
(一)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出示单元页,了解单元目标。
“我手写我心, 彩笔绘生活”,今天我们将开启习作单元的学习。先来看看,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1.第一条目标,谁来读?请你读。——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点评: 这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的要求。
2.第二条目标,你来读。——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二)明确习作任务, 初步了解习作要求。
1.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看看本单元习作让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一件事?——起因,经过,结果。
对,我们要按这样的顺序写一件完整的事。
2.那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写清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向作者学习。
二、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 课,一起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
文章的作者是——屠格涅夫。他是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小说家”已经很了不起了,“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就——更了不起了。为什么人们给予他如此高的赞誉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短篇小说——《麻雀》。
三、 梳理课文脉络,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过渡:作者围绕麻雀写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
(一)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分阶段说一说。
1.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1)事情的起因是“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
点评:仅仅是猎狗发现吗?——“我”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事情的起因是“我”和猎狗发现了一只掉落在地上的小麻雀。
(2)猎狗发现这只小麻雀之后做了什么——它准备吃掉这只小麻雀,准备发起——攻击。
(3)点评:讲清楚了“谁”“发生了什么事”,那时间、 地点呢?加进去,谁再来一说。 ——起因部分,作者就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遇到的事情。
板书:“我”和猎狗发现小麻雀,猎狗准备攻击
2.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1)事情的经过是老麻雀奋不顾身从树上飞下来保护小麻雀。
板书:老麻雀保护小麻雀
师:试着用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说事情的经过。
树上,落,挓挲,绝望,掩护
3.事情的结果:
当猎狗和“我”见到如此场景,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猎狗后退,“我”唤回猎狗
(三)连起来说一说。
现在你能根据填空,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我”在( ),猎狗和“我”在( )发现了一只麻雀,猎狗准备对它发起(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时刻,一只( )从树上( )下来,( )起全身的羽毛,( )地尖叫着,用自己的身躯( )小麻雀。看到这样的场景,猎狗( ),慢慢地( );“我”也( ),带着它离开了。
(四)小结:
记叙一件事要像作者一样,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学习故事的经过、结果部分,分析作者最终唤回猎狗的原因,学习如何“写清楚”。
(一)唤回猎狗原因。
1.事情的结果是 “我”唤回猎狗,读了文章,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唤回猎狗呢?
预设:“我”被老麻雀的勇气感动了,所以唤回猎狗。
“我”被老麻雀的母爱的感动了,所以唤回猎狗。
小结:老麻雀身上的这份勇气,这奋不顾身的精神和它所展现出的母爱打动了 “我 ”,让“我 ”唤回了猎狗。
作者究竟看到了怎样的一幕,唤回了猎狗呢?读读 4-5自然段,用直线画出作者看到哪些场景。
作者看到“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点评:“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这是作者看到的。
板书:看到的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作者看到“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4.作者看到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点评:不仅有看到的,还有听到的。
板书:听到的
随机理解:挓挲。“挓挲”是什么意思?
师:伸开,张开,自然界中的鸟儿极度愤怒、 极度恐惧时才会呈现出这种状态,作为猎人的屠格涅夫一定也知道。
5.还有补充吗?
“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6.小结:是啊,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幕都是老麻雀的行为。这些画面都深深地震撼
了“我”,让“我”唤回了猎狗。
板书:做到的
(二)激发认知冲突,交流讨论。
1.“我”在这篇文章中的身份是什么?——猎人的工作是什么?——狩猎
而“我”却唤回了正在捕捉猎物的猎狗,联系猎人最终的行为,你有疑问吗?
2.预设:我觉得猎狗就是要来捕猎的,猎人为什么唤回猎狗,这不太正常。
点评:是啊,猎狗捕猎,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作为猎人的“我”对此也早已司空见惯,可是他却唤回了猎狗,这不太符合常理。
3.作者唤回猎狗的行为不符合常理,但我们读起来却合乎情理,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继续来读读4-6 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作者联系老麻雀的行为想到了什么的句子,说说理由。
4.交流所画句子。
(1)出示:“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第一处,作者的联想是?
为什么作者说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下来呢?
追问:“像石头似的”说明什么?
预设: 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说明老麻雀飞下来的速度非常快,力量很大。
追问: 为什么飞得快,飞得有力量?
预设:因为老麻雀看到自己的孩子被猎狗攻击,心里很着急,毫不犹豫地就飞了下来。
点评:猎狗看到孩子被攻击,不假思索、毅然决然地飞了下来,甚至连翅膀都未来得及完全打开。
谁来读好这句话?
一起读好这句话。
(2)“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师:“绝望”就是没有希望,为什么作者认为老麻雀是绝望的?
相关句子:在它看来,猎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预设:
老麻雀面临的是一个庞然大物,猎狗非常凶狠,它知道自己一定打不过猎狗, 内心是有点害怕的;
老麻雀知道自己和猎狗搏斗无异于以卵击石,然而如果不去救,自己的孩子就 必死无疑了。
师:面对这样一只凶狠的猎狗,老麻雀能救得了小麻雀吗?
明知救不了,明知战胜不了这庞大的猎狗,却还是义无反顾地飞下来,“绝望”这个词让我们感受到了老麻雀的勇敢与无畏。
一起来读第4自然段,我读描写猎狗的句子,你们读描写老麻雀的句子。
(3)“它准备着一场搏斗,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师:继续交流, 作者怎么知道老麻雀是“紧张”的?
老麻雀面对的是猎狗这个“庞大的怪物”,它虽然飞下来要和猎狗搏斗,但它是紧张的,所以作者说它“浑身发抖,叫声也是嘶哑的”。
点评:这是一场搏斗,更是一场殊死搏斗,所以老麻雀是紧张的,是绝望的。
小结:但纵然绝望,纵然浑身发抖,作为母亲,它仍然毫不犹豫地挡在小麻雀的前面。
难怪课文写道——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理解“强大的力量”:
这“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
预设:我想这是母爱的力量。
师:这强大的由母爱汇聚成的力量让猎狗愣住了,一起读——
“他可能没料到老麻雀有那么大的勇气”写出了猎狗愣住的原因。仅仅是猎狗愣住了吗?
(不是,还有作者)这也是作者的感受,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老麻雀的这份勇 气, 这份伟大的母爱,“我”最终才会唤回猎狗。
5.总结:
4-5自然段,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看到的、听到的事实,那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
预设:
不行,只写看到的,我觉得有些跳跃,文章不是很通顺。
不行,我觉得只写看到的,我就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唤回猎狗了。
小结:说得真好,作者就是这样,不仅写了他看到的、听到的事实, 还联系这些内容,做出了合理的联想,才让这看似不合常理的一件事变得合理了。
板书:想到的
6.师生合作读 4-7 自然段。
五、本课总结。
(一)今天的课堂对你完成这篇习作有什么启发?
我们知道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讲述一件事。
我们还知道要把一件事写清楚,仅仅写看到的、听到的还不够,还要让你所写事情的结果变得合理,我们需要加入自己的想法。
(二)故事的起因共有 3 个自然段。这篇文章的起因为什么这么长?这些内容是都必不可少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三)练一练: 完成练习册第五题。
板书:
按照一定顺序 写清楚
起因:“我”和猎狗发现小麻雀,猎狗准备发起攻击
经过:老麻雀保护小麻雀 看到,听到,想到
结果:猎狗后退,“我”唤回猎狗离开 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