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含解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重难提升【新高考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9)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含解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重难提升【新高考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5 16:1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易混易错】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模式变化的四个阶段:(1)自工业革命至1929 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2)1933 年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3)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4)“滞胀”现象出现后,各国逐渐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和崩溃的过程:(1)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西、葡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结束;亚洲的觉醒非洲国家的抗争。
(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部分亚非国家取得独立;英帝国开始分化瓦解。
(3)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崩溃:二战后形成全球范围的民族独立浪潮,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建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习题跟踪】
1.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以色列于10月29日向埃及发动军事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就此爆发。美苏两国罕见的意见一致,对三国施加压力。在美苏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这一事件( )
A.客观上加速西欧一体化进程 B.表明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
C.推动埃及摆脱英法殖民统治 D.说明欧美的联盟走向分裂
2.美国致力于打造限制甚至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的所谓的“空中铁幕”,即航空冷战(1947—1963年)。英国等西欧国家从一开始就对美国的航线限制政策持有不同态度,加之后期国际民用航空的发展及美苏航空技术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最终放弃该计划。由此可见,该计划( )
A.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化 B.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C.受国家利益和技术力量影响 D.旨在加强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3.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1965年,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对此高度认同并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这表明中国致力于(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
C.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方针 D.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5.20世纪60年代,南非在美国的默许下,阻碍苏联支持的纳米比亚人民解放运动。80年代,美国公开支持纳米比亚反政府武装力量,并提供大量援助。直到1988年底,《西南非洲和平协议》的签署才结束了纳米比亚内战。纳米比亚独立运动折射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 B.非洲独立运动力量分散
C.全球竞争的加剧 D.美国综合实力不断下降
6.赫鲁晓夫的儿子在回忆录中写到了赫鲁晓夫的担心,“父亲非常焦急,担心误了大事。他认为,不打开古巴这个突破点,无论是裁军谈判还是在总体上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的努力都无法取得进展”。赫鲁晓夫的这一担心反映出( )
A.美苏争霸的重心转向美洲古巴 B.大国的对抗是冷战的核心
C.苏联意在赢得争霸的优势地位 D.世界秩序与和平的脆弱性
7.20世纪70年代后,很多独立的非洲国家面临着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进口成本上涨、外债急剧上升等危机,这些国家努力寻求全球财富的公平分配,尤其是保证商品价格和市场的公平。据此可知,非洲国家的应对之道是( )
A.切断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 B.加入联合国以争取经济援助
C.抵制美苏两大国的霸权主义 D.谋求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8.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拉美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这反映了美国( )
A.战略重心从拉美转向世界 B.冷战策略作出战略调整
C.构筑利己的国际关系秩序 D.制造统治拉美的合法性
9.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了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一方面,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另一方面,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这种现象是( )
A.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发展的社会效果
C.二战后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斗争的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10.在1982年波兰实行军管后,美国政府要求国际金融组织严格控制对波兰的贷款,阻挠波兰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迫使苏联为稳定波兰局势买单。同时,美国政府还利用苏东阵营内部的问题,推动“自由化”。美国这些做法( )
A.削弱了东欧国家的发展潜力 B.造成苏联失去了对东欧国家的管控
C.说明美苏转变冷战斗争策略 D.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11.下表为20世纪部分非洲国家更改国名(或翻译)情况,这些国家改名意在( )
时间 原国名 现国名(简称)
1957年 黄金海岸 加纳
1960年 法属苏丹 马里
1985年 象牙海岸 科特迪瓦共和国
A.争取非洲独立统一 B.瓦解世界殖民体系
C.发扬黑人传统文化 D.摆脱殖民主义色彩
12.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党都要绝对地独立自主,任何党都无权垄断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本身也应该革新。这一主张( )
A.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 B.结束了与美国的冷战
C.推动东欧社会急剧变化 D.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
13.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情况。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凸显 B.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C.“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D.各种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二战结束后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其成立时各国认缴资金的份额决定了该国在这一组织的发言权,而作为二战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认缴的“会员费”远超其他国家。据此可知,二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B.成为维护美元霸权地位的工具
C.推动了国际贸易民主化的实现 D.为各国提供了宏观调控的杠杆
15.1994年,第13届北约首脑会议批准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1996年,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2022年8月,乌克兰签署加入北约申请。2023年4月,芬兰正式加入北约。这说明苏联解体后( )
A.两极对峙局面更加激烈 B.欧洲社会局势日益动荡
C.北约主导欧洲社会发展 D.冷战思维依然广泛存在
16.1997年5月,布莱尔领导的英国工党上台后,强调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平衡,在传统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和保守党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试图摆脱“滞胀”的困境 B.主张缩小政府权力
C.要求取消福利国家制度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1948年4月实施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大型的官方对外援助计划,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核心内容。1950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受援区已经从西欧发达国家向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转移,援助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美国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许多人说“它将再现马歇尔计划的辉煌,不出十年,拉丁美洲就会朝着不可阻挡的繁荣和民主迈进”,事实上这一局面根本就没有出现。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美国对外援助总是附带很多条件,例如,民主、人权、自由以及进行必要体制改革等政治条件;不是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配,而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进行分配。美国以经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面。
——摘编自吕英杰《浅析冷战期间美国对外经济援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实质和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召开会议,签订了《牙买加协议》,协议规定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债务清算不再使用黄金,由此牙买加体系确立。《牙买加协议》签订之后,有的国家选择固定汇率制,有的国家选择浮动汇率制,成员国的汇率主要服务于国内政策需要,调节汇率与国际收支的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美元仍是最重要的,但马克、日元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各成员国有了更多选择,储备量也明显增加。
材料二: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同,牙买加体系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各国在汇率方面各行其是,以致汇率变动剧烈,1994年爆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和欧盟占有46%的投票权,发展中国家只占有39%。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完全取决于美国自身需要,而不考虑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常受美元汇率波动之苦。国际游资几乎不受金融机构监管,四处投机,冲击了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飞《牙买加体系缺陷及其改革思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牙买加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牙买加体系的缺陷,并对其改革的方向提出建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质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区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0.【国际秩序演变】
材料一: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后,扩大棉花的播种面积,促使埃及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市场。19世纪末,埃及的知识界人士提出振兴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经济,通过合法的方式建立主权国家。1900年以后,他们开始转向寻求民间支持,创办报刊《利沃》(旗帜)作为宣传世俗民族主义思想的舆论阵地,进而创建祖国党。之后,下层民众的政治参与开始成为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一战期间,下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促使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趋于高涨。一战结束后,埃及主张通过谈判结束英国殖民当局的控制和实现埃及的政治独立。1922年2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埃及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但保留了英国在埃及的四项特权,即埃及服务于英国交通的需要,英国控制埃及防务等。
——摘编自哈全安《中东国家史——埃及史》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解体,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动摇了苏伊士运河作为不列颠与东亚殖民地通道的战略地位。1955年,埃及与苏联交好,苏联向埃及提供贷款,技术、材料等。1956年,埃及与中国建交,同时埃及宣布将与苏联进行全面合作,让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深感不满。同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埃及虽然惨败,但在经济和政治上却是赢家。埃及借由这场战争从英法手中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使埃及的国家主权更加完整,增加了埃及财政收入,促进了埃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抵抗以色列与英法联军的军事入侵,使他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及阿拉伯国家的代言人。总之,“日不落帝国”在一种“喜剧的形式”中结束了它的抱负。
——摘编自刘萌《苏伊士运河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至一战后埃及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并从整体上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二战前后英国在埃及地位的变化,并说明“‘日不落帝国’在一种‘喜剧的形式’中结束了它的抱负”的含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让当时的欧洲各国意识到,一方面,由于能源通道不再受欧洲控制,欧洲各国合作发展原子能解决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欧洲解决能源问题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二战后国力衰弱的欧洲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使欧洲拥有足以对抗美苏的威胁的能力,A项正确;美苏两国仅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上达成一致,但不能说明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排除B项;1952年,埃及通过兵变的形式,彻底摆脱了英国殖民者的控制,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这一事件并不会导致欧美的联盟走向分裂,欧美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
1963年国际格局没有大的变动,排除A项;B项并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美、苏、西欧、东欧都不属于中间地带,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并结合所学,60年代,随着欧洲一体化加强,法国逐渐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可知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故选D;据材料“1964年6月”,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仍旧是世界霸主,排除A;“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北约”是美国与欧洲同盟的机构,据材料“从北约到联合国”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并未解体,排除C。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可知,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有利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发展,这说明中国致力于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排除A项;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纳米比亚独立运动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在非洲争霸的体现,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西南非洲和平协议》得以签署,所以纳米比亚独立运动折射出世界格局的变化,故A项正确。非洲此时只有纳米比亚未独立,不存在独立力量分散的问题,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美国的综合实力强于苏联,排除。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打开古巴这个突破点,无论是裁军谈判还是在总体上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的努力都无法取得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企图通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来反击美国的遏制政策,赢得美苏争霸的优势地位,故选C项。古巴导弹危机前后美苏争霸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排除A项。“大国的对抗是冷战的核心”本身正确,但不能解释赫鲁晓夫的担心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排除B项。两极格局下,世界秩序与和平是脆弱的,但与题干主旨关联不大,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非洲国家的应对之道是谋求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故选D项;非洲国家的应对之道是谋求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而不是切断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排除A项;非洲国家的应对之道是谋求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而不是加入联合国以争取经济援助,排除B项;非洲国家的应对之道是谋求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而不是抵制美苏两大国的霸权主义,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推出“新干涉主义”来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目的都是扩张美国的势力,构筑美国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C项正确。材料提及美国扩张势力的方式和策略有所调整,未提及战略重心转移,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的“新干涉主义”已不属于“冷战策略”,排除B项;“制造统治拉美的合法性”不能概括“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等信息,且美国也并没有直接“统治”拉美地区,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故D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社会运动等与社会结构多层次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三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通过经济、外交等手段打压东欧国家和苏联,加剧了波兰与苏联国内局势的紧张,严重削弱了东欧国家的发展空间,故选A项;“苏联失去了对东欧国家的管控”主要在于苏联自身实力的下降,而美国的打压属于外部因素,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美国通过各种方式压制东欧和苏联,没有体现出美苏冷战策略的转变,故排除C项;欧洲一体化与美国打压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表中非洲国家的原名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独立后的非洲各国迫切需要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树立国民对新的国家认同,故而多有改名的举动,D项正确;本题设问是“意在”即考查改名的目的和意图,各国各自改名与非洲统一,排除A项;B项是客观影响而非意图,排除B项;“发扬黑人传统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依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党都要绝对地独立自主,任何党都无权垄断真理”可知,苏联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地位,可得出这一主张实际上是放松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加速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客观上推动了东欧剧变的发生,C项正确;材料中是放弃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没有能够抵制西方“和平演变”,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不是针对美国的,排除B项;主张会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1990年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均明显大幅度下降;美国、联邦德国的工业就业人口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服务业均都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B项正确;材料所列国家就业人口分布情况的变化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并不大,排除A项;“福利国家指的是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福利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而福利制度并不能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社会运动主要包括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其成立时各国认缴资金的份额决定了该国在这一组织的发言权,而作为二战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认缴的会员费远超其他国家”,可以看出二战后美国通过认缴的高额会员费来维护其美元霸权地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货币,未涉及国际贸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在苏联解体后,北约不断东扩,由于北约东扩,俄罗斯逐渐失去战略缓冲空间,导致其在保卫国家安全方面感受到压力,且北约东扩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体现了苏联解体后冷战思维依然广泛存在,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对峙局面结束,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约东扩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使欧洲社会局势“日益动荡”,排除B项;北约虽然对欧洲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没有主导欧洲社会发展,这扩大了北约在欧洲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英国政府采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政策,材料中英国政府强调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平衡,体现了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试图摆脱“滞胀”困境。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英国政府强调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平衡,体现了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是缩小政府权力。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英国政府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平衡,体现了英国政府并不是要取消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英国政府强调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平衡,体现了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政策。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7.答案:(1)变化:从援助西欧发达国家转向援助发展中国家;从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通过立法手段推进对外援助。原因:美国进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亚非拉民族独立并成为重要国际力量;美国抢占市场、资源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2)实质: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实现美国国家战略和寻求本国利益的手段。影响:对受援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便于美国进行冷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美国赢得了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造成地区矛盾斗争升级,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受援区已经从西欧发达国家向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转移”可知从援助西欧发达国家转向援助发展中国家;根据材料“由原来的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可知从军事援助为主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可知,通过立法手段推进对外援助。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进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拉民族独立并成为重要国际力量;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抢占市场、资源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2)实质:根据材料“不是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配而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进行分配。美国以经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面“可知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实现美国国家战略和寻求本国利益的手段。影响:根据材料“1950年,接受马歌尔计划的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可知对受援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美国以经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面”可知美国的对外援助便于美国进行冷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美国赢得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造成地区矛盾斗争升级,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
18.答案:(1)特点: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行;黄金非货币化;国际货币储备多元化积极作用:使成员国可以灵活自主地调节经济,有利于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国际货币储备;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增长。
(2)缺陷:缺乏协调和监督机制;汇率波动和金融危机风险增加;美国仍有相当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地位较低。建议: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化合作与监督机制;建立权责对等机制;完善相关国际法及制约机制;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世界。牙买加体系的特点根据“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债务清算不再使用黄金”得出黄金非货币化;根据“有的国家选择固定汇率制,有的国家选择浮动汇率制”得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行;根据“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美元仍是最重要的,但马克、日元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各成员国有了更多选择,储备量也明显增加”得出国际货币储备多元化。这一体系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使成员国可以灵活自主地调节经济,有利于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国际货币储备;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增长。
(2)牙买加体系的缺陷根据“各国在汇率方面各行其是,以致汇率变动剧烈”、“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完全取决于美国自身需要,而不考虑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常受美元汇率波动之苦。国际游资几乎不受金融机构监管,四处投机,冲击了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可知,主要是缺乏协调和监督机制;汇率波动和金融危机风险增加;美国仍有相当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地位较低。针对这一缺陷,可以提出的建议应该是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化合作与监督机制,建立权责对等机制,完善相关国际法及制约机制,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1)苏联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义务交售制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着手改革。
(2)举措:组织、引导农村副业生产;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帮助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历史作用:稳定农副业生产;增加了食物供给;发展了农村特色经济;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支持了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
解析:(1)根据材料中“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私人生产受益”等,可得出义务交售制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等联系所学,可得出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着手改革;联系所学,苏联农业发展水平落后。
(2)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可得出组织、引导农村副业生产;根据材料“‘发放预购定金’‘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等,可得出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扶持;根据材料“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可得出帮助、促进农副产品销售。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可知稳定农副业生产;增加了食物供给;根据材料“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等,发展了农村特色经济;根据材料“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可得出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知支持了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
20.答案:(1)历程:19世纪末,埃及知识界主张通过合法的方式建立主权国家;20世纪初,寻找民间支持,通过报刊宣传和创建党派等方式推动民族主义运动;一战期间,下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促使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趋于高涨;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承认结束埃及的主权国家地位,但是仍然保留特权。背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十月革命的影响等。
(2)变化:二战前,英国虽然承认了埃及的主权国家地位,但是仍然在埃及保留特权;二战后,埃及人民通过斗争,结束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地位,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明:二战结束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英国的殖民统治地位受到削弱,如印度通过印巴分治、埃及通过苏伊士运河战争、肯尼亚人们通过武装起义等方式实现了独立自主,结束了英国在本土的统治,“日不落帝国”就此落下了帷幕。
解析:(1)历程:根据材料“19世纪末,埃及的知识界人士提出振兴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经济,通过合法的方式建立主权国家”可知,19世纪末,埃及知识界主张通过合法的方式建立主权国家;根据材料“1900年以后,他们开始转向寻求民间支持,创办报刊《利沃》(旗帜)作为宣传世俗民族主义思想的舆论阵地,进而创建祖国党”可知,20世纪初,寻找民间支持,通过报刊宣传和创建党派等方式推动民族主义运动;根据材料“一战期间,下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促使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趋于高涨”可知,一战期间,下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促使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趋于高涨;根据材料“1922年2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埃及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但保留了英国在埃及的四项特权”可知,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承认结束埃及的主权国家地位,但是仍然保留特权。背景: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十月革命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1922年2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埃及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但保留了英国在埃及的四项特权”可知,二战前,英国虽然承认了埃及的主权国家地位,但是仍然在埃及保留特权;根据材料“埃及借由这场战争从英法手中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使埃及的国家主权更加完整,增加了埃及财政收入,促进了埃及的发展”可知,二战后,埃及人民通过斗争,结束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地位,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明:根据材料“‘日不落帝国’在一种‘喜剧的形式’中结束了它的抱负”和所学可知,可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英国主要殖民地独立情况及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等角度进行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