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易混易错】
人类命运共同体:(1)内涵: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意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发展方案,是中国大国责任的彰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习题跟踪】
1.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下半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毁灭性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二是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今天的人类已不能再打无限化的总体战争了。据此可知( )
A.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已消失 B.各民族间的矛盾日益缓和
C.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走向和平 D.各国家间的竞争逐渐减弱
2.20世纪50年代,“第三世界”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不稳定国家的“代名词”;20世纪80-90年代,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用中性的“南方国家”代替“第三世界”一词;21世纪初,“全球南方”成为国际热词,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这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衰落的过程 B.发展中国家崛起逐渐改变国际格局
C.全球化浪潮影响了各区域集团组织 D.国际社会已经抛弃了“欧洲中心论”
3.反全球化人士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基本上只限于少数强国、大国,它从整体上加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据此判断,导致这些人士反全球化的根源是( )
A.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 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
C.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D.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4.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5.冷战结束后,欧盟对中亚五国进行了援助,但仍将这一地区看作是俄罗斯的附庸国,并无针对性的政策文件,缺乏实质内容。但“9 11”事件之后,欧洲开始更积极地介入该地区事务,更系统地、完整地看待这个极具战略价值的地区。这一变化表明( )
A.经济全球化扩展到安全领域 B.欧盟对外援助政治目的明显
C.经济区域集团化成就显著 D.世界政治秩序发生巨大变化
6.“北美贸易区的成立完美得将美国的技术管理,墨西哥的劳动力和加拿大的原材料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快不同程度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依靠美、加的发达水平带动墨西哥经济发展。”这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一致 B.发展水平相同 C.产业结构互补 D.地理位置相邻
7.从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欧盟不再是我国的第一贸易伙伴,而美国也只排第三,与我国合作最为紧密的伙伴已经变成了东盟。而在2019年的时候,东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仅1年时间就升到了第一。这反映了当今( )
A.世界贸易形势的变化 B.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
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经济多极化格局日益明朗
8.1990年,欧共体和加拿大分别提出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上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说明( )
A.发达国家操控经济全球化步伐
B.发展中国家享受更多全球化红利
C.国际金融发展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基础
D.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具有优势
9.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 )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C.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 D.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10.下图为某学者对世界现代化的阶段及浪潮划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浪潮 大致时间 经济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 注释
第一次 1763~1870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 城市化、社会化流动 第一次现代化 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福利化,流动化
第二次 1870~1945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 电气化、普及义务教育
第三次 1946~1970 第三次产业革命、自动化 福利化、普及中等教育
第四次 1970~2020 知识和信息革命、信息化 网络化、普及高等教育 第二次现代化 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个性化、多元化
第五次 2020~2050 新生物学革命、生物经济 仿生化、生物经济社会
第六次 2050~2100 新物理学革命、文化经济 体验化、文化经济社会
A.现代化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
B.战争极大阻碍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C.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D.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11.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12.20世纪90年代,伊拉克频繁受到美国的各种经济制裁,全国90%以上的工厂因缺少原材料或零部件而停工,失业率高达70%;物价飞涨,食品零售价格比海湾战争前增长4231%;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率高达4000%。这可用以说明( )
A.霸权主义导致人道主义危机 B.冷战政策威胁人类生存
C.贸易保护主义危害世界发展 D.世界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13.下表是1985年北方与南方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平均寿命对比,这反映出当代世界( )
北方国家 南方国家
人口 11.8亿 37.6亿
年人均GDP $9510 $700
人均寿命 73岁 58岁
年人口增长率 0.6% 2.0%
来源:人口资料局,《1986年世界人口数据表》
A.大国主导世界秩序 B.和平发展受到挑战
C.人口分布严重失衡 D.发展问题任重道远
14.二十国集团,即G20,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2023年峰会即将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召开,峰会主题是“向着包容性、弹性和可持续的复苏”。关于G2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致力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
②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③旨在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④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15.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先后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参加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东盟地区论坛、10+3(东盟+中日韩)、东盟—中国对话等机制,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三边对话合作机制等。这反映出我国( )
A.积极促进南南合作 B.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与第三世界联系密切 D.外交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16.2008年至2017年间,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12%提升到23%,贸易总额占比从II%升至16%,对外投资占比从7%提高到12%。2017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速为5.6%,高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4.5%,高于发达经济体的2%。金砖国家经济的发展( )
A.推动了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 B.逐步构建起国际经济新秩序
C.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 D.加快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1988年),宣布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这些法案赋予总统以动用各种手段来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权力,包括因贸易逆差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原因向其他国家发起报复性贸易制裁。在具体适用层面表现为,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与此同时,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对“公平贸易”政策的青睐逐渐超越党争,在美国高层政客中达成共识。
——摘编自朱洁《美国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整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谈谈你对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例如,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此时兴起,由于菲律宾群岛当年较为落后和贫瘠,其主要贸易商品来源于周边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其中又以中国商品为最多。中国所产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菲律宾便成为中国与拉美贸易的中转站。另外马尼拉为更多种类的贸易提供了便利,由于日本人被禁止进入中国境内,这里甚至成了“唯一一个允许中日两国人民在阳光下交换丝绸和白银的地方”。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在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加强,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日益加快。
——摘编自张文红《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急速膨胀、新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越发意识到濒危物种的生态价值。认识到物种灭绝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引发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生态学的新有机论者们将生态学与伦理学进一步结合,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这个星球”的生态道德观.美国司法界也提出了“自然物诉讼”的概念。主张“那些啄木鳥。那些山狗和熊。那些旅鼠和河流中的鲑鱼都可以站在法庭上”。保护环境成为1969年美国选民关注的第三大重要话题……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公民游说团,积极推动国会通过更具保护效力的议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颁布了保护珍稀物种的法律法规,虽然其立法目的、保护范围与严格程度不尽相同。但在立法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全球性环保组织也积极在各国开展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被该法案列入保护名录的物种有90%在美国(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摘编自膝海键、张雪奴《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如何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英元。1975年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乘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选择C:根据材料“一是毁灭性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二是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来,随着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即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走向和平。排除A:人类面临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排除B:局部地区的民族矛盾仍较为尖锐。排除D:“各国家”的表达太绝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经济贫困等的代名词到21世纪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二战后地位逐步上升,并且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崛起改变了国际格局,B项正确;二战后初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且直到现在依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优势地位,“一直衰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第三世界”只是一个集体称谓,并非区域集团组织,而且直到现在欧盟等区域集团组织依然活跃,并未被冲毁,该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有助于改变世人对其的看法,但不代表“国际社会”所有人的态度,且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国际社会对欧洲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反全球化人士认为,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优势,体现出其对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的不满,D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反全球化人士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不满,而是对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不满,排除B项;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是全球化发展的表现之一,不是反全球化的原因,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欧洲开始更积极地介入该地区事务,更系统地、完整地看待这个极具战略价值的地区”强调的是欧洲对外援助的政治目的突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全球化扩展到安全领域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成就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合作。根据材料“将美国的技术管理,墨西哥的劳动力和加拿大的原材料联系在一起”可知,三国的产业结构互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并不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一致,故A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国发展水平较高,墨西哥发展水平较低,故B项错误。地理位置相邻也不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当前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变成了东盟,其次才是欧盟和美国,这反映了当今贸易地理结构的变化,即当今世界贸易形势的变化,A项正确;东盟、美国都属于亚太范围,排除B项;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是指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增多等现象,排除C项经济多极化格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发达国家提出议案并一步步推动建立的,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操控经济全球化步伐,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发展中国家享受更多全球化红利,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关,与国际金融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具优势的结论,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与材料中“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相符,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排除A项;材料是“七十五国集团”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中“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伴随着“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新生物学革命”“新物理学革命”等等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社会现代化不断发展,发展阶段越来越高,所以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不确定性因素”是否日益增多、“战争”等信息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排除A、B两项;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是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材料侧重强调科技是促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所以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或地区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并不是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前提下,也应当去吸收融合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并不是“各自演进”,排除B项;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表述片面,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去吸收,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由于受到美国制裁,伊拉克在民生领域,如就业、物价、货币等方面严重恶化,这威胁伊拉克人民基本生存权,这是霸权主义造成人道主义危机的例证,故A项正确。这不是冷战,这是美国在搞区域霸权,故排除B项;“全国90%以上的工厂因缺少原材料或零部件而停工”是因为美国制裁,而不是搞贸易保护,故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世界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故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85年,世界同一时期的北方国家在人均GDP、人均寿命等方面均远高于南方国家,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说明的是发展问题任重道远,D项正确;材料与大国对世界秩序的主导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非和平发展受到挑战,排除B项;材料与人口分布失衡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国集团,是由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共和国、土耳其、英国、美国以及欧洲联盟等二十方组成的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利益平衡,致力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①正确,20国集团旨在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③正确,A项正确;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②错误,金砖合作机制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5.答案:B
解析:21世纪以来,我国推动上合组织成立,参加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东盟地区论坛、10+3(东盟+中日韩)、东盟—中国对话等机制,这些外交举措围绕周边国家进行,反映了我国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B项正确;南南合作强调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材料中的日本不符,排除A项;日本、韩国不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C项;D项错在“突破”,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当前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金砖国家的发展,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的综合国力,推动了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A项正确;当今并未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B项;“均衡发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稳定增长”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评析:英国“自由贸易派”观点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独占中国进口贸易市场,更希望对华倾销本国工业品,并且他们认为中国市场是有潜力接收这些商品的,但需要像俄国那样通过战争逼迫中国打开贸易大门。受“自由贸易派”观点影响,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自由贸易派”观点从英国国家利益出发,主张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实质上是主张对华的经济侵略。
(2)背景:经济全球化加快;苏联、西欧、日本的经济竞争力增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凸显,美国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及其长期持续;国际法对美国经济霸权主义行径的束缚增多。认识:美国“公平贸易”政策是不公平的;体现了美国本国的利益至上,其目的是维持美国的经济优势和竞争力;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
解析:(1)评析,结合时间“19世纪初”可知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商品输出和寻找原料产地的需求促使英国不断打开中国市场,可得出英国“自由贸易派”观点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独占中国进口贸易市场,更希望对华倾销本国工业品;据材料一“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可知,自由派认为西方商品在中国有市场,可以通过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同时认为中国人喜欢经商,中国市场是有潜力接收这些商品的;依据材料一“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可知从借鉴俄国历史的角度,主张通过武力威慑以迫使清政府改变贸易政策,通过战争逼迫中国打开贸易大门。受“自由贸易派”观点影响,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英国自由派提出观点的目的来看,可得出“自由贸易派”观点从英国国家利益出发,主张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实质上是主张对华的经济侵略。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上的调整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经济相对衰落和苏联、西欧、日本的经济竞争力增强。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的表现是: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凸显,美国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及其长期持续;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国际法对美国经济霸权主义行径的束缚增多。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二“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可得出美国“公平贸易”政策是不公平的;体现了美国本国的利益至上,其目的是维持美国的经济优势和竞争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所谓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
18.答案:(1)原因:西欧殖民扩张,西班牙确立了在菲律宾的统治;菲律宾地理位置优越;菲律宾经济落后不能满足殖民者的需求;中国手工业发达,且对菲律宾商贸往来频繁;明朝中后期的抗倭斗争,限制与日本的贸易。历史作用:有利于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影响: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了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易遭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易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更加明显;国际分工将进一步分化;金融全球化将继续深化。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由于菲律宾群岛当年较为落后和贫瘠,其主要贸易商品来源于周边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其中又以中国商品为最多”可知,菲律宾经济落后不能满足殖民者的需求;根据“中国所产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菲律宾便成为中国与拉美贸易的中转站”可知中国手工业发达,且对菲律宾商贸往来频繁;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殖民扩张,西班牙确立了在菲律宾的统治,菲律宾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兴起有利于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影响:根据材料二“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可知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可知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根据“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可知发展中国家易遭受经济波动的冲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得以复兴增强,也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认识:结合以上问题和所学知识当今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更加明显;国际分工将进一步分化;金融全球化将继续深化。
19.答案:(1)历史背景: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矛盾激化;滥用科技成果的负面效应显现;生态知识的普及;生态道德观(伦理观)的发展;环境公益诉讼观念(司法理论)的进步;环保组织和热心公民的推动。
(2)说明:推动国际法发展;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解析:(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急速膨胀、新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得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矛盾激化;滥用科技成果的负面效应显现;根据材料“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越发意识到濒危物种的生态价值,认识到物种天绝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可以得出生态知识的普及;根据材料“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这个星球的生态道德观”可以得出,生态道德观(伦理观)的发展;根据材料“美国司法界也提出了自然物诉讼的概念”可以得出,环境公益诉讼观念(司法理论)的进步;根据材料“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公民游说国。积极推动国会通过更具保护效力的议案。”可以得出,环保组织和热心公民的推动。
(2)措施: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颁布了保护珍稀物种的法律法规”可以得出,推动国际法发展;根据材料“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全球性环保组织也积极在各国开展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可以得出,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答案:(1)特点:中国:中国援助非洲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他国主权;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提供外援的目的是帮助受援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西欧国家:援助非洲附带政治条件;具有功利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在非洲地区的地位和利益。
(2)共同背景:美苏冷战,展开对中间地带的争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欧洲在非洲的殖民地崩溃;“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和平民主力量不断增强。
(3)启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参与国应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互赢、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应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解析:(1)特点:中国:根据材料一“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援助非洲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他国主权;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结合所学可知提供外援的目的是帮助受援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西欧国家:根据材料二“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可知,援助非洲附带政治条件;根据材料二“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可知,具有功利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在非洲地区的地位和利益。
(2)共同背景:根据设问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50~70年代”并结合所学可从世界格局、第三世界以及欧洲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世界格局来说,此时美苏冷战,展开对中间地带的争夺;从非第三世界的角度来说,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欧洲在非洲的殖民地崩溃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和平民主力量不断增强。
(3)启示:结合材料中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参与国家应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互赢、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的进程,应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