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复习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复习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5 20:22:44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封君封臣制、基督教的传播,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地点及相关人物,了解基督教的传播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知道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及克洛维的统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理解并掌握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形式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历史解释)
4.了解法兰克王国的扩张、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及分裂情况。(时空观念)
一、基督教的兴起
1.兴起背景: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   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2.基督教教义:   就是“救世主”;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3.传播: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   ,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国教 
 耶稣 
 巴勒斯坦 
二、法兰克王国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481年,   (建立者)建立法兰克王国。
2.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到克洛维去世时,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克洛维 
三、封君与封臣
1.封建制度的起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   形式进行了改革,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  ,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   意义。
2.主要内容:
(1)封臣对封君要   ,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   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2)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   ;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封建制度的扩展: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  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封建 
 财产安全 
 无偿 
 忠诚 
 契约 
 等级性 
 土地的分封 
四、查理曼帝国
1.法兰克王国的强盛:8世纪,   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开始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  _ 的王国。
2.帝国时代的到来: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  ,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3.帝国的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   三个国家的雏形。
 意大利 
加冕礼 
 西欧最大
 查理 
图1 图1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反映了欧洲中世纪时期,
   依靠教会确立对世俗的统治, _ 凌驾于王权之上。 图2 如图2所示,
   和权力层层下放和分割,且封臣与越级的封君并没有直接联系,如此,封君封臣制带来的是   权力的削弱,地方权力的强大。
 中央 
 土地 
教权
 王权  
A.严格的等级
B.君臣的关系
C.封赐的内容
D.贵族的来源
★根据以下谚语可知,两种制度的最根本差异点在于(   )
 B 
时期 制度 相关谚语
古代中国 分封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世纪西欧 封君封臣制度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回答不同之处
所有土地和臣民都从
属于“王”
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中世纪西欧不是严格的等级,史实不符
古代中国无论是土地还是臣民都从属于天子,而中世纪西欧则是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政治制度的主要不同点是君臣从属关系,B项正确
两者封赐的都以土地为主
材料没有涉及贵族的来源
材料 6世纪,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向基督教信徒征收此税。779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每个法兰克王国居民的义务……(所征实物)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蔬菜、水果)、血什一税(牲畜)等,税额往往超过纳税人收入的1/10,负担主要落在农民身上。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的影响。
1. [课标要求:通过基督教的传播,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影响:①教会逐渐富有,势力强大;②查理得到教会的支持;③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根据材料画蓝线的语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对此,查理得到教会的支持,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
材料 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意识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世界通史》
根据材料指出西欧封建关系确立的基础。西欧封建关系的确立过程中,哪一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建关系的特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课标要求:通过封君封臣制,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基础:土地。国家:法兰克王国。特点:①等级森严;②权利与义务相交织;③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根据材料“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臣属意识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可得知答案。
A.基督教  B.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   )1. 小光和同学们开展以“宗教”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下面是小光阅读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他研究的是
基督教的兴起
 A 
《圣经》中英文对照(部分节选)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起初,神创造天地。)
And God said,“Let there be light,”and there was light.(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解析】
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作“基督”。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A项符合题意。《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与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   )2.“在中世纪里,基督教不仅使整个欧洲基督教化,而且成功地保全了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明的精华,没有毁于蛮族之手。”材料表明基督教
A.促进了欧洲统一  B.发扬了人文主义 
C.避免了外族入侵  D.保留了古典文化
 D 
【解析】
根据题干“基督教不仅使整个欧洲基督教化,而且成功地保全了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明的精华,没有毁于蛮族之手。”可知,基督教保全了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明的精华,没有毁于蛮族之手,而基督教保留的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明的精华是欧洲的古典文化,因此材料表明基督教保留了古典文化,D项正确。促进了欧洲统一、发扬了人文主义、避免了外族入侵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   )3.公元5世纪,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促使全社会(法兰克)人人都成为基督教徒。克洛维此举意在
A.促进基督教传播  B.稳固自己的统治
C.宣扬平等的理念  D.恢复罗马的辉煌
法兰克王国
 B 
【解析】
根据“公元5世纪,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促使全社会(法兰克)人人都成为基督教徒”并结合所学可知,克洛维为了稳固统治,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B项正确。促进基督教传播是巩固统治的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措施和恢复罗马辉煌无关,排除D项;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的目的是巩固统治,而非宣扬平等理念,排除C项。故选B项。
 D 
(   )4 .79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写信给教皇利奥三世:“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这反映了当时
A.教会权力高居王权之上
B.基督教会内部发生了分裂 
C.封君要为封臣提供保护
D.王权和教权互相扶持利用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王权和教权互相扶持利用,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国王和教皇之间不是封君和封臣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   )5.仪式中,封臣宣誓:“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一场景出现于
A.古代印度  B.古代雅典 
C.罗马帝国  D.法兰克王国
 D 
封君与封臣
【解析】
根据材料“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中,臣下要对主人行效忠礼,材料就是体现了这一点,故D项符合题意。古代印度、古代雅典、拜占庭帝国都不会出现材料中的仪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A.创立基督教赢取了人心
B.宣誓摆脱封建主的控制
C.将古罗马地区送给教皇
D.缔结封君封臣关系仪式
(   )6.观察右图,图中反映的是法兰克王国
 D 
【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D项正确。图片体现的是君臣关系,并未体现宗教,排除AC两项;图片没有涉及摆脱封建主,排除B项。故选D项。
(   )7.右图为西欧“三国时代”形势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事件是
查理曼帝国
 C 
A.亚历山大东征
B.罗马帝国分裂
C.查理曼帝国分裂
D.布匿战争胜利
【解析】
如图为中古时期西欧“三国时代”,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事件是查理曼帝国分裂。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C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分裂、布匿战争胜利都与“三国时代”的形势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 查士丁尼法典》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目标 1.知道拜占庭帝国的时代、地域范围、都城、文化成就,以及延续上千年的原因和灭亡的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研读《查士丁尼法典》的部分条文,知道其法律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拜占庭帝国兴亡历史的学习,树立文明要有开放交流的价值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的东罗马帝国(又称“   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2.目的: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3.主持修订者:东罗马帝国皇帝   。
 查士丁尼 
 拜占庭 
4.过程:529年,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   》。此后,又相继编修了《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
《   》。
 罗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法典 
5.《罗马民法大全》的主要内容:《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   ,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6.《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
   的基础。
 欧洲民法 
 奴隶制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过程:(1)从7世纪起,拜占庭帝国不断受到   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
(2)拜占庭皇帝不得不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却被西欧封建主在罗马教皇的号召下组建的   攻打。拜占庭帝国国势日渐衰弱。
(3)1453年,  帝国攻破拜占庭帝国的都城  ,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 
 十字军 
 外部 
2.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   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文艺复兴 
  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的代表,它吸收了古罗马建筑和东方的波斯建筑的技术,创造出以穹顶为中心的集中式构图形制,这对欧洲集中式纪念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见,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
   。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合法释放,成为自由人
被释放的奴隶受法律保护
A.专制统治日益巩固
B.奴隶处境有所改善
C.法制时代全面开启
D.废除封建领主特权
★《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释放奴隶也列入列国通法”“被释放,便是从管辖下得到释放”。这一记载,说明拜占庭帝国(   ) 
 B 
合法释放,成为自由人
材料不是强调专制统治
材料是说被释放了的奴隶也能获得法律的保护,但前提是这个释放是主人亲自进行了合法释放,而不是自己逃亡,可以看出奴隶处境有所改善,B项正确
“全面”说法夸张,与史实不符
拜占庭帝国处于欧洲封建时期,没有废除领主特权,与史实不符
材料 见下图
1. [课标要求: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认识古代世界各个文明的发展状况。]
影响:拜占庭帝国在原来罗马帝国部分疆域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根据地图的图例“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疆界”可知,地图中的国家是拜占庭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谈谈该国家地理位置或疆域对其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 《罗马民法大全》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戒。“一切人都是自由的”,不自由的奴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为的,赞成“释奴的善举”,取消被释自由人的等级差别,一律给予完全的自由和公民资格。
——摘编自孙义学《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民法大全》的实质及其进步之处。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质:维护奴隶制。进步之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根据材料“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戒”,可知《罗马民法大全》的实质是维护奴隶制。根据材料“‘一切人都是自由的’,不自由的奴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为的,赞成‘释奴的善举’,取消被释自由人的等级差别,一律给予完全的自由和公民资格”可知,《罗马民法大全》的进步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   )1.查士丁尼在法典中把君权同神权结合起来,第一个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宣传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来统治人民,使君权神圣化。这表明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
A.巩固皇权,稳固帝国秩序
B.教化民众,人人安分守法
C.追求公平,完善民主制度
D.调解矛盾,保护奴隶权利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查士丁尼编篡法典是借用神权加强皇权的权威,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社会,A项正确。人人安分守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追求公平,完善民主制度是雅典,排除C项;查士丁尼编篡法典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会是保护奴隶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   )2.法国的《民法典》继承了《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人法、物法、诉法的三编体例,德国的《民法典》则以《法学汇纂》为蓝本,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等五编体例。这表明《罗马民法大全》
A.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B.是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C.为欧洲民法提供借鉴 D.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 
【解析】
依据题干“法国的《民法典》继承了《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人法、物法、诉法的三编体例,德国的《民法典》则以《法学汇纂》为蓝本,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等五编体例”可知,法国的《民法典》和德国的《民法典》都以《罗马民法大全》的部分内容为蓝本,说明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源泉,为欧洲民法奠定了基础,为欧洲民法提供借鉴,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排除A项;罗马的万民法、经济法和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排除B项;D项表述无误,但D项说的是《罗马民法大全》对当时的影响,与题干反映的影响后世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   )3.早在公元6世纪,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这反映了罗马法
A.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  B.旨在推动帝国扩张 
C.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重视调节社会生活
 D 
【解析】
根据材料“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错误,从材料中不能体现。
A.拜占庭帝国  B.查理曼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法兰克王国
(   )4.根据下列线索判断,“它”是
拜占庭帝国灭亡
 A 
线索一:它是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线索二:它的首都被攻破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线索三:它保存了大量的东西方文明“遗产”,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解析】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A项符合题意。查理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法兰克帝国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   )5.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仍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段文字反映帝国灭亡的原因是
A.穷兵黩武  B.故步自封
C.外族入侵  D.信仰缺失
 B 
【解析】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方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于创新,封闭保守以及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等,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拜占庭故步自封,B项正确。拜占庭帝国长期处于防御状态,并未穷兵黩武,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与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有关,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继承并发扬了基督教东正教派的信仰,并未发生信仰的缺失,排除D项。故选B项。(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8课 西欧庄园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庄园生活,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欧庄园中的社会群体和经济形态。(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单位,承担着经济、司法、宗教、政治等方面的职能,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庄园法庭的基本情况、审理内容、惩罚手段、审判依据和作用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庄园:庄园是一个独立的   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从9世纪开始,这种新的   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大约到11世纪,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2.庄园的居民和耕地:
(1)居民: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   和缺少自由的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   ,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财产 
 农奴 
 农民 
 农业 
 自给自足 
(2)耕地分为两部分:“自营地”和“份地”:
①自营地是由领主自己保留,   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   所有。
②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   耕种领主的“自营地”。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   。
③“共用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   佃户都可以放牧,   使用。
 共同 
 全体 
 捐税 
 义务 
 领主 
 直接 
二、庄园法庭
1.概况:庄园具有  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
   或他的   。
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地点不固定。
2.作用:维护庄园   。
3.惩罚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  所有。
4.意义: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领主 
 公共秩序 
 管家 
 领主 
 司法 
封建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庄园除了有领主的住所,还有村舍和院子、磨坊、耕地、牧场、林地,体现了庄园   的特点;此外庄园内还有教堂和教士住所,反映了庄园还是受到
   的影响。
 教会 
 自给自足  
A.危及了领主人身安全
B.扩大了城市的自主权
C.加速了市民阶层形成
D.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
找出设问的主体
法庭维护了农奴,是维护庄园秩序的体现
★(2023广东)1287年,西欧某庄园的庄头将一名农奴带到庄园法庭,指控他装病拒服劳役,但农奴不承认。法庭调查后证实,庄头出于宿怨伪造了事实,故以诬告罪对其处以罚款。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D 
“处以罚款”不代表危及领主人身安全,逻辑混乱
庄园法庭的审判与城市的自主权无关
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兴起,与史实不符
庄园法庭起到维护庄园秩序的作用,D项正确
材料一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①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②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③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庄园法庭档案还记录这样一些事:④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⑤不按规定价格卖酒的人,也要被罚款。
——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受到庄园法庭惩罚的违法行为有几种?惩罚手段是什么?
违法行为:5种。惩罚手段:罚款。
由材料一以分号划分来标注序号的5种违法记录可知违法行为有5种。从下划线语句可知,惩罚手段是罚款。
材料二 即使中世纪农奴的命运确实比罗马的奴隶要强得多……但它仍然是粗陋的、可怜的,为现代人所难理解。住处一般是破陋的茅棚,用糊上泥巴的枝条编成的篱笆搭成……据说,一顿好饭经常只包括两道饭菜:非常像粥的麦糊和非常像麦糊的粥,这不完全是玩笑。水果几乎没听说过,蔬菜限于洋葱、韭菜、萝卜和甘蓝之类,统统煮成一种稀汤。肉食一年难得碰上几遭……
——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材料二描述了中世纪欧洲农奴怎样的生活状况?
生活状况:命运悲惨,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等等。
依据材料二“住处一般是破陋的茅棚,用糊上泥巴的枝条编成的篱笆搭成”“煮成一种稀汤。肉食一年难得碰上几遭”可知,庄园中的农奴命运悲惨,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等等。
材料 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或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课标要求:通过庄园生活,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根据“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可知,庄园实行封建制度。根据“(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可知,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根据“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可知,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特点:①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②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③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根据材料,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A.西欧庄园生活  B.中世纪的城市 
C.早期奴隶贸易  D.中世纪的大学
(   )1.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历史信息直观的表达。下面是某位同学搜集到的一组漫画,这组漫画能够帮助他了解
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A 
【解析】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A项符合题意。中世纪的城市与耕地农奴无关,排除B项;早期奴隶贸易、中世纪的大学与图片无关,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   )2.在中世纪的西欧,庄园领主享有绝对的统治权,其他人(包括国王)都不能干涉庄园的内部事务。由此可见,中世纪庄园
A.经济自给自足  B.公共秩序良好 
C.劳役地租盛行  D.政治独立性强
 D 
【解析】
根据材料“庄园领主享有绝对的统治权,其他任何人(包括国王)都不能干涉庄园的内部事务”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政治独立性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自给自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共秩序良好,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劳役地租盛行,C项错误。故选D项。
(   )3.(2023苏州)《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中写道,“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毫无疑问,经常出现在他头脑中的是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由此推断,阿布拉黑的身份可能是
A.庄园佃户   B.庄园领主 
C.城市商人   D.行会学徒
 A 
【解析】
根据材料“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经常出现在他头脑中的是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可知,阿布拉黑需要在领主自营上辛勤劳作,向领主交税,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可以监督他、处罚他,可见阿布拉黑的处境很惨,是庄园佃户,A项正确。庄园领主是庄园的统治者,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在城市里具有自由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   )4.“中世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众多的小诸侯甚或仅仅拥有几个村落的小领主瓜分统治权。”下列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屋大维首创元首制  B.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C.国王接受教皇加冕  D.领主收取佃户捐税
 D 
【解析】
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庄园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领主收取佃户捐税,D项最能体现中世纪的特征。屋大维创立元首制在中世纪以前,排除A项;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加强了法兰克王国和基督教会的联系,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国王接受教皇加冕体现的是世俗王权和基督教神权的合作,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   )5.欧洲中世纪的庄园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这说明庄园拥有
A.军事权  B.司法权 
C.行政权  D.外交权
庄园法庭
 B 
【解析】
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据所学和材料“法庭”可知,法庭体现的是司法,材料是说司法权,B项正确;法庭体现的是司法,不是军事权、行政权、外交权,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   )6.在1275年8月10日约克福德庄园法庭记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农奴爱丽丝·查普林因为在公开审判庭上窃窃私语而被罚款12第纳尔。从这一记载中可知,庄园法庭
A.维护全体村民利益  B.惩罚手段有罚金 
C.不受庄园主的控制  D.消除了村民矛盾
 B 
【解析】
据“农奴爱丽丝查普林因为在公开审判庭上窃窃私语而被罚款12第纳尔”可知,庄园法庭通过罚金的方式对农奴爱丽丝查普林进行惩罚,故庄园法庭的惩罚手段有罚金,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维护全体村民利益”“不受庄园主的控制”“消除了村民矛盾”,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   )7.庄园法庭要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官,批准新的成员加入共同体,也要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由此可见,庄园法庭
A.维护领主利益  B.具有较大独立性 
C.职能比较广泛  D.是国家权力中心
 C 
【解析】
据“庄园法庭要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官,批准新的成员加入共同体,也要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可知,庄园法庭的职能比较广泛,管辖的范围很广,C项正确。“维护领主利益”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其独立性在题干中未有涉及,排除B项;“是国家权力中心”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学习目标 1.阅读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的小说片段,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中世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讲述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创办的史实,体会学术自由、专家治校、创造文明等大学精神,加深对早期大学特点和影响的认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西欧城市的复苏:从10世纪起,随着农业和  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法兰西、   、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英格兰 
意大利 
 商业贸易 
2.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领主的控制,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 _     和武力斗争。取得自治的过程最为典型的是法兰西的   _。
3.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琅城
金钱赎买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城市的基本居民是   和   ,他们是自由人。
(1)手工工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
(2)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2.市民阶层和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   逐渐形成。城市里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逐渐成为早期的   。
 资产阶级 
 市民阶层 
 商人 
 手工工匠 
三、大学的兴起
1.大学的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
2.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校的出现:12世纪,   出现教师私人办学,但须从   取得授课许可证。13世纪,由教师组成的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   的支持,
   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 _ 特权、   特权、教育自主权。
3.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   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基督教会 
 司法 
免赋税
 自治 
 国王 
 教会 
 巴黎 
 最美好的花朵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西欧早期的大学有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欧洲大学的分布特点
是  。
广泛分布于西欧  
主题归纳类,找共同点
A.古代亚非文明
B.欧洲封建时代
C.近代文明的曙光
D.早期殖民掠夺
★(2023深圳)某班历史复习课展示了三张图片。图1是封君和封臣。图2是庄园地图。图3是大学分布图。这节复习课的主题应该是(   )
 B 
图1
图2
图3
材料不涉及亚非文明,时空概念错误
封君和封臣与西欧封建制度相关;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图3主要反映中世纪欧洲的大学,故其主题应该是欧洲封建时代,B项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的开始被称为近代文明的曙光,时空观念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早期殖民掠夺,时空观念错误
材料 琅城是法兰西东北部的一个城市,主教也是这里的领主,控制着城市。琅城居民募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并建立了自治机构。但主教挥霍了赎金后,背信弃义,擅自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琅城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根据材料,琅城取得自治的方式有哪些?城市的发展对西欧社会有什么影响?
1. [课标要求:通过欧洲城市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方式:金钱赎买、武装斗争。影响: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
根据“琅城居民募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举行起义……坚持斗争多年”可知方式有金钱赎买、武装斗争。根据“随着城市的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可知,城市发展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
材料 大学作为学术和教育中心的兴起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分布的高度集中……大量的人才涌向有利可图的专业,特别是法学,包括罗马法和教会法,而神学和作为神学基础的文学受到负面的影响……12和13世纪的教皇曾多次发布教令,批评人们“追逐牟利的知识”,试图纠正实用学科冲击神学和文学的现象。教皇们也注意到讲授和学习神学者面临的生活困难,试图帮助他们,设计了一种类似于奖学金的制度,允许教士们在学习神学的时候享受圣职俸禄。
——摘编自杨共乐、彭小瑜《世界史(古代卷)》
2. [课标要求:通过欧洲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大学教育出现了什么现象,教皇力图克服这一现象所采取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皇这些举措为何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
根据材料“大量的人才涌向有利可图的专业……神学和作为神学基础的文学受到负面的影响”可知,中世纪大学教育出现了实用学科冲击神学和文学的现象;根据材料“12和13世纪的教皇曾多次发布教令,批评人们‘追逐牟利的知识’……允许教士们在学习神学的时候享受圣职俸禄”可知,教皇的举措有多次发布教令,批评人们“追逐牟利的知识”,允许教士们在学习神学的时候享受圣职俸禄。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欧洲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加迅速,这就决定了大学教育中实用学科更受欢迎,教皇的举措不能阻止实用学科的发展。
现象:实用学科冲击神学和文学。举措:12和13世纪的教皇曾多次发布教令,批评人们“追逐牟利的知识”;允许教士们在学习神学的时候享受圣职俸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实用学科的发展,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
(   )1.右图是10—14世纪德国科隆城市面积的变化。其中城市面积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庄园法庭的设立
B.农奴负担的增加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租地农场的出现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C 
【解析】
材料中展现的是德国科隆在10-14世纪城市面积的变化,很明显城市面积在不断地变大,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越来越繁荣,A项正确。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并非城市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颁布的,与德国无关,排除C项;屋大维创立“元首制”是在公元前1世纪,材料中涉及的是10-14世纪,排除D项。故选A 项。
(   )2.“任何人在林肯城的居留期达到一年零一日,而且已经照章纳税,……我将准许他与过去那样,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在林肯城中。”这份11世纪英王颁布的文件
A.促进城市的发展  B.有利于庄园的扩大 
C.强化割据的势力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A 
【解析】
通过材料“任何人……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于林肯城中”可知,市民阶层得到了保护,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城市有关,与庄园无关,排除B项;英王颁布的文件是为了限制封建领主权利,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利于强化封建割据,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   )3 .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市民成为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材料表明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A.标志着古典文明的衰落
B.摆脱了教会的思想控制 
C.结束了封君封臣的格局
D.孕育了近代文明的因素
 D 
【解析】
据题干“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市民成为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可知,材料表明欧洲中世纪城市逐步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逐步实行了自由和自治。因此,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孕育了近代文明的因素,D项符合题意。题干信息并不能说明古典文明的衰落,排除A项;中世纪的城市,并未摆脱教会的思想控制,排除B项;题干信息无法说明结束了封君封臣的格局,排除C。故选D项。
(   )4.“随着城市的兴起,西欧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后来经过不断分化,成为与特权等级(教士、贵族)有别的第三等级——早期资产阶级。”材料中的“新的社会阶层”指
A.奴隶阶级  B.农民阶层 
C.市民阶层  D.无产阶级
城市居民的身份
 C 
【解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故C项符合题意。奴隶阶级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排除A项;农民阶级生活在农村,排除B项;无产阶级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的社会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
(   )5.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墙内居民因特许权享有自由,并可自由选择其从事的职业。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D 
【解析】
西欧城市内的市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身份,为市民阶层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这为西欧城市自治提供了前提,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市民而非封君封臣,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城市而非庄园,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王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   )6.在谈到中世纪留给当代的历史遗产时,有学者明确说: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的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大学,充满了现代精神。此处“现代精神”主要指大学
A.推动城市发展  B.培养大量人才 
C.促进社会公平  D.具有自治地位
 D 
大学的兴起
【解析】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据题干“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的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大学,充满了现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教育自主权。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从而得出此处“现代精神”主要指大学具有自治地位,D项正确。推动城市发展、培养大量人才和促进社会公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   )7.巴黎大学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1209年,在巴黎出现了教师行会组织;1215年,教师行会与学生会一起得到教皇的正式承认;1231年,罗马教皇以敕令肯定了该大学的自决权。上述史实说明早期巴黎大学
A.享有完全的自治地位 B.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C.得到世俗王权的支持 D.学术研究氛围较浓厚
 B 
【解析】
根据“巴黎大学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1209年,在巴黎出现了教师行会组织;1215年,教师行会与学生会一起得到教皇的正式承认;1231年,罗马教皇以敕令肯定了该大学的自决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巴黎大学的兴起与宗教联系密切,说明早期巴黎大学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B项正确;大学由自治权,但不是完全的自治权,排除A项;得到世俗王权的支持没有反映“在巴黎出现了教师行会组织”等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早期巴黎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