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第四单元课件:第12课《喀布尔人》(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第四单元课件:第12课《喀布尔人》(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8 09: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导入新课90多年前,有一位满头银丝的老者在我们耳畔低声询问:‘你是什么人,读者,百年后读着我的诗???’这位老者,距离我们已近百年的时间,但是这种穿越时空的问候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他那真挚得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位亲切的老者就是——谁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小说的的作者:泰戈尔。?喀布尔人学习目标1.能理解中心内容,领会中心意思,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并掌握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超越阶级的父爱,体味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字音辨识
叽叽呱呱(ɡuā) 倘若(tǎnɡ) 喀布尔(kā)
杜尔伽(jiā) 温煦(xù) 檀香(tán)
三、词语辨析
(1)应当·应该
两者都有理所当然之意。“应当”偏重于表示“理所当然”;“应该”偏重于表示“属于分内”,“应当”多用于推测。例:①对于海上摩擦,中国也不能只会谈判,必要时_______ “杀一儆百”。
②这种“文化意味”还意味着一种文化考古、文化爬梳,更重要的是,还
_______具有一种“文化批评”的价值立场。
应当应该(2)不止·不只
两者是同音词。“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一是指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相当于“不但”“不仅”。
例:①特长的培养需要在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基础上进行引导,艺术兴趣带给孩子的影响_______一点点。不止②关心困难职工_______在“节”上,把困难职工平时生活也应当成大事来抓。
四、词语释义
(1)光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只 ①风光景物。②境况;状况;情景。③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用在表时间或数量的词语后面)。(2)纷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瑟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冥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蓄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深沉的思索和想象。早就有这个意思(指坏的);存心。1861年5月6日出生于加尔各答,1941年8月7日逝世于加尔各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出生于孟加拉加尔各答一显贵家庭,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他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曾严厉谴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到中国访问,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
他以自己丰富多彩的作品开创了孟加拉文学的新时代,对印度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他不愧为印度文坛的泰斗、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1913年以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________________的亚洲人。
2.资料链接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涉及面极为广泛,几乎每一篇都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到处可见真与假的搏击、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立、爱与恨的抗衡。作家总是旗帜鲜明地同情弱者,反对强权;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他愈是较完美地把爱和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写得愈真挚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们去
憎恨那些破坏友爱的势力。《
__________》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喀布尔人文本解读故事情节??
1.故事中的喀布尔人是什么身份???
2.?喀布尔人是怎样与小敏妮成为朋友的????
3.?喀布尔人因为什么事情被投入监狱的???
4、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探究
1.文中“我”对喀布尔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我”一开始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小贩看待,所以当喀布尔人送干果给敏妮时,“我”给了他钱。后来发现他与敏妮成了好朋友,开始慢慢改变看法,并相信他对敏妮不会有什么威胁,也就放心了。婚礼上他的到来,让“我”有了不好的预兆,态度有点冷淡。直到看到他小心保存的自己女儿的手印,才终于明白了这个喀布尔人的内心,对他的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并缩减婚礼开支,资助他回家与女儿团聚。
2.本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试分析。
【名师点拨】 超越阶层的深沉父爱。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刻。爱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遥迢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高尔基语)。
3.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一般都短小精练,十分重视细节的提炼,而且小说中的细节常常有发展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和增强生活气息等多种作用。请找出《喀布尔人》中的细节描写,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名师点拨】 示例:说到这里,他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张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在他的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在这段文字中,“又小又脏的纸”,“小心地打开”“用双手”“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些细节都有力地刻画出拉曼——一个情感细腻、深沉的父亲的形象。那是一颗父亲的心,一颗疼爱女儿的心。
一个“涌”字,表明了“我”的情不自禁,“我”的跨越阶层,没有了国界,一样的父爱的胸怀真切动人地袒露在读者面前,诠释着“爱”的内涵。
剖析
文中人道主义精神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作品中,到处可见真与假的搏击,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立,爱与恨的抗衡。作家总是旗帜鲜明地同情弱者,反对强权;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他愈是较完美地把爱和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写得愈真挚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们去憎恨那些破坏友爱的势力。
是啊,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揉搓在了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刻。爱与情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遥迢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
[三楼]
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到敏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这种真挚之爱也感动了敏妮的父亲。他紧缩敏妮的婚礼开支,资助喀布尔人回家,尽力使这久出不归的父亲能与自己亲生的女儿重逢。人道主义精神至此展现得鲜明有力。精当的细节描写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细节常常有发展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和增强生活气息等多种作用。在《喀布尔人》里,喀布尔小贩“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细节点破了喀布尔小贩对敏妮怀抱友情的缘故,也刻画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又使高贵的“我”也在这种纯真的父爱面前相形见绌。
随堂练笔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父亲下班后回到家的动作,突出他对家的依恋之情。
泰戈尔(节选)
徐志摩……泰戈尔先生快走了,在几天内他就离别北京,在一两个星期内他就告辞中国。他这一去大约是不会再来的了。也许他永远不能再到中国。
……我们青年盼望他的诚意与热心,唤起了老人的勇气。他立即定夺了他东来的决心。他说趁我暮年的肢体不曾僵透,趁我衰老的心灵还能感受,决不可错过这最后唯一的机会,这博大、从容、礼让的民族,我幼年时便发心朝拜,与其将来在黄昏寂静的境界中萎衰的惆怅,毋宁利用这夕阳未暝的光芒,了却我晋香人的心愿?
他所以决意的东来,他不顾亲友的劝阻,医生的警告,不顾自身的高年与病体,他也撇开了在本国一切的任务,跋涉了万里的海程,他来到了中国。
自从四月十二在上海登岸以来,可怜老人不曾有过一天完整的休息,旅行的劳顿不必说,单就公开的演讲以及较小集会时的谈话,至少也有了三四十次!他的,我们知道,不是教授们的讲义,不是教士们的讲道,他的心府不是堆积货品的栈房,他的辞令不是教科书的喇叭。他是灵活的泉水,一颗颗颤动的圆珠从他心里兢兢的泛登水面都是生命的精液;他是瀑布的吼声,在白云间,青林中,石罅里,不住地欢响;他是百灵的歌声,他的欢欣、愤慨、响亮的谐音,弥漫在无际的晴空。但是他是倦了。终夜的狂歌已经耗尽了子规的精力,东方的曙色亦照出他点点的心血染红了蔷薇枝上的白露。
……他这次来华,不为游历,不为政治,更不为私人的利益,他熬着高年,冒着病体,抛弃自身的事业,备尝行旅的辛苦,他究竟为的是什么?
他为的只是一点看不见的情感,说远一点,他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民族间中断千余年的桥梁。说近一点,他只想感召我们青年真挚的同情。因为他是信仰生命的,他是尊崇青年的,他是歌颂青春与清晨的,他永远指点着前途的光明。悲悯是当初释迦牟尼证果的动机,悲悯也是泰戈尔先生不辞艰苦的动机。现代的文明只是骇人的浪费,贪淫与残暴,自私与自大,相猜与相忌,飏风似的倾覆了人道的平衡,产生了巨大的毁灭。芜秽的心田里只是误解的蔓草,毒害同情的种子,更没有收成的希冀。在这个荒惨的境地里,难得有少数的丈夫,不怕阻难,不自馁怯,肩上扛着铲除误解的大锄,口袋里满装着新鲜人道的种子,不问天时是阴是雨是晴,不问是早晨是黄昏是黑夜,他只是努力地工作,清理一方泥土,施殖一方生命,同时口唱着嘹亮的新歌,鼓舞在黑暗中将次透露的萌芽。泰戈尔先生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个。他是来广布同情的,他是来消除成见的。我们亲眼见过他慈祥的阳春似的表情,亲耳听过他从心灵底里迸裂出的大声,我想只要我们的良心不曾受恶毒的烟煤熏黑,或是被恶浊的偏见污抹,谁不曾感觉他至诚的力量,魔术似的,为我们生命的前途开辟了一个神奇的境界,燃点了理想的光明?所以我们也懂得他的深刻的懊怅与失望,如其他部分的青年不但不能容纳他的灵感,并且存心的诬
毁他的热忱。我们固然奖励思想的独立,但我们决不敢附和误解的自由。他生平最满意的成绩就在他永远能得到青年的同情,不论在德国,在丹麦,在美国,在日本,青年永远是他最忠心的朋友。他也曾经遭受种种的误解与攻击,政府的猜疑与报纸的诬蔑与守旧派的讥评,不论如何的谬妄与剧烈,从不曾扰动他优容的大量,他的希望,他的信仰,他的爱心,他的至诚,完全的托付青年。
我的须,我的发是白的,但我的心却永远是青的,他常常的对我们说,只要青年是我的知己,我理想的将来就有着落,我乐观的明灯永远不致黯淡。
(本文是徐志摩1924年5月12日在北京真
光剧场的演讲。刊1924年5月19日《晨报副刊》)
【赏评】 本文是讲演,就要求词锋犀利直接,语言酣畅淋漓。而这篇《泰戈尔》,恰恰是感情充沛、陈词恳切,华丽而不流于堆砌,有所指斥又不失其优雅,是一则极为成功的讲演,这正是直出于徐志摩那种热情洋溢、言为心声的浪漫派诗人的真性情。
主题迁移与拓展??同学们,拉曼给予敏妮的爱让我们感动。那么我们的父亲呢?相信每人想起自己的父亲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的。哪位同学来讲讲?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你自己的心理感悟。同学们,给个机会你们,让你们谈谈你们的父亲。??小结高尔基:“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父爱无形,细细品读,我们会痛,痛过之后,我们要学会珍惜,学会豁达,学会理解,理解父亲,理解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