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本词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通过反复诵读,梳理并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品味苏轼旷达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梳理并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品味苏轼旷达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月引我思
读中国诗词,没有人能跳过苏东坡去,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宋代传唱至今,历经八百年,依然传唱不衰。这强大的生命力,历史上无出其右者。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月亮很圆很大。面对明月,东坡欢饮达旦,醉眼朦胧中,他挥墨泼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南宋学者明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阙宋词名篇,与他共赏一轮中秋月,探寻他面对一轮皓月的心路历程。
二、知人论世
苏轼介绍:免考直接进京参加殿试,主考官欧阳修大惊失色,给副主考梅尧臣写信“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将来必将取代我成为真正的文坛宗主。但苏轼的性格“不吐不快”,是性情中人,这也使他人生遭受很多磨难,在1071年得罪当时的变法派王安石,自请外放,外调时又一次被朝廷中的人攻击,1079年,“乌台诗案”在牢里被关了12天,牢中自觉命不久矣,写下两首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前世未了因。”苏轼与苏辙两兄弟的感情极好,苏辙为苏轼求情宁愿被罢官以保兄弟生命。
三、吟月之美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1.教师范读正音,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并划下朗读节奏,初步感知作品的音韵美。
2.学生根据提示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
①速读放慢,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②注意节奏和重音,韵脚读出延长音
③边读边体味作者情感的变化
四、感月之情
1.小序:“大醉”、“丙辰中秋”1076年,距乌台诗案还有3年,此时的苏轼还未经过乌台诗案而变得那么豁达,仍有纠结但词中也有逐渐豁达的人生境界。
2.首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其中含有中国诗歌史上伟大的两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李白。屈原《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写于1076年,而苏轼在1071年就被贬官外放,“天上宫阙”--暗指抬头所见、曾所在的朝廷。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又恐”改为“唯恐”可以吗
“又”字中含有苏轼的纠结矛盾(更深)联系前面知人论世,更容易走进苏轼。
“高处不胜寒”:因为再回朝廷可能会遭受到更多的攻击诽谤。
5.“何似在人间”:自我消解劝慰。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句中的矛盾点:人间美好为何无眠彻夜 因为人间有人间的“苦”,他并非直言”苦”,“高处不胜寒”:因为再回朝廷可能会遭受到更多的攻击诽谤。
5.“何似在人间”:自我消解劝慰。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句中的矛盾点:人间美好为何无眠彻夜 因为人间有人间的“苦”,他并非直言”苦”,而用一种继续抱怨月亮的方式-“何事长向别时圆 ”联系现实、苏轼与其弟7年已未见,其中有分别与思念亲人的痛苦。又开始从缓和转为纠结→豁达: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这就是苏轼的豁达境界:一首思亲的中秋词,却不拘于悲情之中,境界阔大,整首词中他始终跟天对话,与月对话。从中吸收做人的道理,在他身上融合了“儒释道”三派。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照应开头的明月,以月开篇,以月结尾。
四、月入我怀
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尽管知道生活中有苦、有难、有分离、有仕途不顺和事业不如意,但你仍然觉得“我爱这个世界”。豁达的最高境界,叫做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