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田野里的生物》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田野里的生物
单元主题 在广袤无垠的田野里,隐藏着无数生命的奇迹与自然的智慧。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田野里的生物”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通过观察、实验与探究,认识并理解田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生物多样性: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平衡:认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制约关系,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生物适应性:探究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包括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 学习内容: 识别并分类田野中常见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析生物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观察并记录生物在不同季节、天气条件下的变化,探讨其适应性特征。讨论人类活动对田野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学业要求: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田野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能够绘制简单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具备较强的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能力,能撰写科学小论文或报告。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有理论知识的阐述,又注重实践操作和探究活动的安排。通过“观察日记”、“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田野生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教材还融入了STEM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基础的科学知识,但对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深层次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基础的重要观念。理解生态平衡对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科学目标: 能够识别并分类田野中常见的生物种类。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探究实践 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记录、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形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责任态度: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活动,为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田野风光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生物多样性的话题。 2. 观察记录:组织学生到田野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等。 3. 分类与讨论:回到教室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 食物链与食物网: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绘制简单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 5. 实验探究:设计并实施关于生物适应性的实验,如植物向光性实验、动物行为观察等。 6. 环保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开展“我为田野添绿”等环保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达成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观察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绘制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撰写的科学小论文或报告的质量和创新性。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评价:综合以上各项评价,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第五课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重要性;识别光合作用所需的基本条件(光、水、二氧化碳)和产物(有机物、氧气);掌握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科学思维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运用模型、图表等工具辅助理解复杂科学现象。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4. 社会责任与实践: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其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如家庭小菜园种植、环保宣传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与产物。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的核心作用。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绿意盎然的秘密”视频观看与讨论。播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植物生长繁茂、森林中鸟语花香景象的视频,随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能够茁壮成长,为地球带来生机?”“是什么力量驱动着这一切?”通过设疑激趣,自然引出光合作用的话题。 利用视觉冲击力强的多媒体材料,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活动 活动1: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教师简要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强调其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活动2:模拟光合作用实验 材料水、小苏打(模拟二氧化碳)、碘酒(检测淀粉,即有机物的一种)、绿色植物叶片(或模型)。 步骤:虽然直接模拟光合作用全过程在实验室条件下难以实现,但可通过简易实验让学生感受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一关键步骤。如,用含有小苏打的“二氧化碳水”喷洒植物叶片后,置于阳光下,后用碘酒检测叶片上是否产生淀粉。 活动3:探究光合作用条件 方式: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列出可能影响光合作用进行的因素,如光照强度、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 活动4: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活动:利用生态系统模型(如纸板制作的森林、河流、动物等),分组讨论并展示光合作用如何连接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活动5: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 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光合作用在农业(提高作物产量)、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能源(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为学生建立光合作用的基本认知框架。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有机物的理解,同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光合作用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增强学生的系统思维,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强化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生活应用 活动设计:“我家的绿色小阳台”计划。鼓励学生结合所学,设计并实施一个家庭小菜园或阳台绿植计划,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并验证光合作用现象,同时思考如何通过合理光照、浇水等措施促进植物生长。 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知识总结 形式:师生共同回顾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条件、产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通过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形式进行梳理。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学习成果,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自身制造______,还为人和动物提供营养物质和______。
答案:养分;氧气
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能将根吸收的______和由叶片进入的______制造成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养分并释放氧气,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答案:水分;二氧化碳
大约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它们利用______吸收阳光,合成植物需要的养分,同时释放出______。
答案:叶绿素;氧气
二、判断题
1. 庄稼种植越密产量越高。
答案: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的养分全部来自土壤。
答案:
3.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答案:√
在暗室里,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
三、选择题
1.植物的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叶子含有( )。
A. 叶绿素 B. 细胞核 C. 液泡
答案:A
我们经常看到养鱼爱好者在鱼缸中放些水草,目的是( )。
A. 增加二氧化碳含量 B. 增加氧气含量 C. 增强美化效果
答案:B
4. 将一片绿叶滴上一滴碘酒之后会( )。
A. 变得更绿 B. 变蓝 C. 变白
答案:B
(四)、简答题
1. 简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答案: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叶绿体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由叶片进入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为植物自身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能量,还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2. 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答案:实验设计如下:选取两株生长状况相似的植物,一株置于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另一株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一段时间后,可以预期到光照充足环境中的植物生长良好,而黑暗环境中的植物则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这一实验验证了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条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