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公元前770年,我国历史进入了什么时期?其时期特征呢?
BC1046年
BC770年
时期特征
1、大动荡
2、大发展
3、大变革
时空观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怪象一:天子之器诸侯用
郑国公的九鼎八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芮桓公的七鼎六簋
(陕西省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权力在流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可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时期
西周
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原因?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
公元前1046年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社会动荡、列国纷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可
一、列国纷争-乱世之争
材料二: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西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
材料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材料一: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方伯,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王室衰弱,列国纷争
争
思考2: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表现?
礼崩乐坏,群雄兼并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可
思考3:春秋战国的战争有何区别?(难点)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可
材料一: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霸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西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
以周天子之名,行争霸之事。实质是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
以统一为目标,行兼并之战。实质是新兴地主之间的兼并战争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统一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思考4:依据地图反映的变化,分析列国纷争的影响?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可
思考5:春秋战国之际的农业生产有哪些新的变化?
——数据表摘自陈洪:《从出土实物看秦国铁农具的生产制造及管理》
牛耕得到推广,铁农具开始使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牛耕得到推广
铁农具开始使用
生产力发展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
距国门以外 ,穷四竟之内 , 丈夫二犁 ,童五尺一犁 ,以为三日之功 。——《管子》
思考6: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
地主阶级兴起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确立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沟通江河
灌溉田地
水利工程
思考7:找出两幅地图之间经济联系。
铁器
流动的水陆交通网
中心城市兴起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分布图
春秋战国商业中心分布图
邗沟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荀子·王制》
货币流通广泛,商业贸易发达
思考8:春秋战国之际工商业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战国策》
造车行业
—《周礼·考工记》
区域贩运繁荣
春秋战国各国货币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流动的商品经济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燕国:乐毅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改革
富国强兵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顺应潮流
改革彻底
富国强兵
制作两人的生平简介表
姓名
地位
主要思想
三、孔子与老子
孔子(春秋晚期)
核心:仁—关爱他人
克己复礼—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实行仁政—为政以德
1、孔子
仁者爱人—有等级差别的爱
政治思想
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孔子与老子
思考9: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教学方法:
教学思想:
学习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教学相长
①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事,远鬼神。
哲学思想
②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人本主义思想。
孔子(春秋晚期)
1.孔子
三、孔子与老子
老子(春秋晚期)
哲学思想:
朴素的唯物史观、辩证法
特点:逍遥自由,消极避世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社会理念:小国寡民
核心:道为本原
2.老子
三、孔子与老子
四、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鸣的局面
2.背景:(难点)
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或原因,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去考虑。
1、经济 2、政治 3、文化
四、百家争鸣
2.背景:(重难点)
四、百家争鸣
3、主要学派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先义后利,性善论
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道家 庄子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主张变法;君主集权;以法治国;人性本恶
兵家 孙膑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四、百家争鸣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法治精神成为“以法治国”的法律精神;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
4.意义(重点)
四、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