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射线、直线
【教学内容】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P79-80
【教学目标】
1.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能识别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表示。
2.通过比较,了解线段与射线、直线的关系。
3.从观察生活中的线,通过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借助实践和数学想象,抽象到数学中的线。
【教学重难点】
1.借助电脑演示和数学想象“没有尽头的延伸”,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
2.体会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使用“问卷星”,设计和收集预习单
2.答题器,生成学习单
3.课件制作
4.两条颜色、粗细、长短、曲直不同的线
5.马克笔绘制的数学书封面的宽
【学情分析】
“线段、射线、直线”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都具有较为广泛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充分调用大量的生活经验,如激光笔、灯光秀等实物。
教师借助问卷星,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情。“请找一找生活中可以近似看作线段、射线的例子,并且上传相应的图片。”教师收集到了一些特别好的例子,全部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也了解到,学生对于如何表述生活中看到的近似线段和射线的例子,还存在不足。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将使用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并且帮助学生规范地进行表达。
四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
力开始形成;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而有部分学生仍依赖感性材料来理解抽象概念。因此在教学中仍需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增加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几何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逐步增强。以往的学习经验也成为四年级学生学习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基础。随着归类、对比和推理能力开始逐渐增强,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知识背景能够被有效调用,在已学过的“线段”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想象射线和直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聚焦本质探究
1.展示一根弯弯的线。
能具体描述下它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办法把它变得直直的?
2.再拿出一根线,请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粗细、颜色、长短不同,一条弯,一条直等等。
3.引发学生思考,数学中的线有没有这些特点。
二、操作帮助理解,体会线段特点
1.拿出数学书,找到数学书封面的宽,并指一指,在纸上画一画。
2.对比同学的作图和教师作图的不同
小结:数学中的线没有粗细之分。
3.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面的长或者宽比数学书封面的宽,还要长呢?
这些线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两个点就叫做端点。
4.出示学生预习时画的线段,思考线段都能被度量的原因。
5.师生共同总结线段的特点:
2个端点,可以度量
6.出示:学生在预习时找到的生活中可以“近似看作线段”的例子,进一步深化对线段的认识。
三、想象帮助理解,认识直线射线
1.出示线段,演示无限延伸。
并请学生展开想象,它向两端无限地延伸出去,引出直线。
2.观察直线的特点
直直的,没有端点,不能度量
3.出示线段,一端保持不动,另一端无限延伸下去,引出射线。
小讨论:这样的线又有什么特点?
小结:1个端点,直的,不可以度量。像这样的线叫做“射线”。
出示:学生在预习时找到的生活中可以“近似看作射线”的例子
四、寻找三者关系,自学表示方法
1.小讨论: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直直的
不同点:端点数量,能否度量
2.小讨论: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除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自学课本P79、80
比较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异同,它们还有各自不同的表示方法,自学课本。
同桌汇报: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其它学生补充
巩固所学内容,课后延伸拓展
看来同学们对它们的特点和表示方法已经非常清晰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再来深入的了解它们。学生使用答题器作答,教师根据作答反馈进行诊断和讲解
1.
小讨论:交流如何判断的方法
学生反馈:直线、射线可以延伸,线段不可以向两端延伸。
2.
学生使用答题器作答,教师根据作答反馈进行诊断和讲解
学生反馈: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本课板书】
线段、射线、直线
端点个数 能否度量 表示方法
直 线段 端点 2个 可以度量 线段AB或线段BA
直 射线 1个 不可以度量 射线OA
的 直线 0个 不可以度量 直线l 直线AB 直线BA
【课后反思】
本课在学生经历充分的预习后,在已经学习过的线段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想象,通过的帮助进一步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深入感悟学习材料,自主探究射线、直线的特征。在学习后,通过答题器,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答题器了解到,在概念理解方面,有92%的学生能认识射线与直线,知道线段、射线与直线的特征,有89%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过两点画直线的活动,在画图的过程中建立经验,进一步感知“直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