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单元质检卷(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单元质检卷(B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6 17:5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2年9月,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新成果。经过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代都城有了新发现,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多网格式结构格局,确立了都邑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这一发现( )
A.利于了解夏朝手工业发展状况 B.代表旧石器时代城市建筑水平
C.说明社会的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D.为研究早期国家提供重要依据
2.《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第24代商王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王又作辟”“贞王闻椎辟”,学者注释:“辟,刑”。上述文献和出土文物可以证实商朝( )
A.用刑罚来维持统治秩序 B.主张实行“礼治”
C.祖甲主张无为而治 D.刑罚异常残酷
3.其实帝辛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巩固了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帝辛”是( )
A.夏王启 B.夏王桀 C.商纣王 D.商王汤
4.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以上历史事件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
A.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B.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农民阶级的不断壮大
5.周武王克商后,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朝歌,使其管理商族遗民,同时又在朝歌的东面、西南面和北面分别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为诸侯。武王这些举动旨在( )
A.直接管理商族领地 B.奖赏灭商的功臣
C.筹备对外开拓疆土 D.维护东方的稳定
6.鹰城是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通俗名称。西周在殷商应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并重新封侯,应国以鹰为图腾,古汉语“应”“鹰”通假,平顶山市因此又称“鹰城”。由此可知,“鹰城”的名称源于(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奴隶制
7.归纳总结是历史学科的必备能力之一。根据下面三幅图可得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昏庸无道 B.长期对外征战
C.诸侯的实力强大 D.治国理念落后
8.晋国在初封时只有方圆百里之地,但在春秋时期通过多次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土地越来越多。据此推测,春秋时期晋国封地的扩张(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
C.导致了地主阶级变法运动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完善
9.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10.下面是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下列有关此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商朝 ② 东周
春秋 ③
A.①时期禹建立夏,都城建在亳
B.②时期汤开创的分封制巩固了统治
C.齐桓公称霸发生于③时期
D.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均发生于③时期
11.《战国策》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严格推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忌讳)强大,赏不私(偏祖)亲近。”商君此举( )
A.建立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有利于推行变法 D.保护了强权势力
12.诗人岑参在《石犀》中说:“江水初荡满(水动荡涌出貌),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提到的“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水患,“三过其门而不入” B.加强管理,并提倡以法治国
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 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13.《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14.《容斋随笔》曾谈到,与山东六国用人专用宗族不同,秦国任用的商鞅为卫国人,张仪、范雎是魏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以上材料反映出秦国( )
A.人心思定 B.骁勇善战 C.广纳贤才 D.墨守成规
15.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C.②属于历史事实 D.②肯定了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
16.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提出了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既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这一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它的影响是( )
A.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B.导致思想的混乱
C.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D.导致诸侯之间的混战
17.“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的笔画线条较细,方笔居多。”材料主要述了甲骨文( )
A.曲折的发掘经过 B.漫长的演变历程
C.丰富的史料价值 D.独特的艺术价值
18.商代中期,青铜器种类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器型更加丰富,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复绚丽。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
A.政治制度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阶级的残暴 D.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
19.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充分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的是( )
A.《诗经》 B.《论语》 C.《离骚》 D.《荀子》
20.说起中医的传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这主要是因为《黄帝内经》( )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C.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D.对疾病有更多的认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在封国之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西周封建(实行分封制)给古代国家与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对我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周王室将自己家族的子弟派到各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诸侯全为地方土著的格局。他们是周王室的亲属,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非夏商外服诸侯可比……在整个西周,这些诸侯未发生过商代土著方国那样时叛时服的情况。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子“授民授疆土”的依据和对象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作用。(5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卫鞅(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一定的标准或比率)受上爵…僇力(尽力,致力于)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材料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法于私斗,乡邑大治。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的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商鞅代表了哪一阶级的利益?(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有何影响。(5分)
2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探究。(15分)
【行为与抱负】
材料一
(1)相传孔子曾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请列举出两例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什么?(5分)
【名家与伟人】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一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传》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4分)
【思想与现实】
材料三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3)“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三百多年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场大辩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历史背景。(4分)
材料二:诸子主张(部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法不阿贵……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2)根据材料二中老子和韩非的主张,分别概括老子的核心观,点和韩非的治国策略。比较材料二中孔子和孟子的主张,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6分)
材料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提出了什么要求?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什么?(5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B
解析:A.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根据所学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在位时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最终在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灭。商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使用酷刑,残害人民。最终被周武王所灭。西周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最终被犬戎族所灭。因此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B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农民阶级的不断壮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D
6.答案:B
解析:阅读材料,“西周在殷商应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并重新封侯”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由此可知,“鹰城”的名称源于分封制。
7.答案:A
8.答案:B
解析:阅读材料,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晋国通过讨伐吞并战争势力壮大,春秋时期大诸侯国的争霸和扩张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原有的统治秩序遭受冲击。
9.答案:C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诗人胡曾描述了战国时期,七雄战事连绵,干戈不息,反映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的史实。
10.答案:D
解析:禹建立的是夏王朝,而亳是商朝的都城,A错误。汤是商朝的建立者,B错误;③是战国时期,齐桓公称霸发生于春秋时期,C错误;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发生于战国时期,D正确。
11.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商鞅在变法过程中,严格推行法令,公平无私,处罚时不忌讳强权,赏赐时不偏祖亲近,商鞅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变法的顺利推行。
12.答案:D
解析: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江水初荡谲”“蜀人几为鱼”“李太守”“伯禹亦不如”等,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13.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关键信息“法家严”,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D符合题意。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故A、B、C不符合题意。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秦国任用的商鞅为卫国人,张仪、范雎是魏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可以看出秦王任用人才不问国籍,广纳贤才,C项正确;题干与ABD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题干材料“百家争鸣……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②属于历史结论,肯定了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①属于历史事实,是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故选D。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甲骨文。根据“它的笔画线条较细,方笔居多”可知,材料主要叙述了甲骨文独特的艺术价值,D正确。A、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根据“商代中期,青铜器种类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器型更加丰富,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复绚丽”可知,当时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故选D。
19.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20.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故A项正确。
21.答案:(1)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象:宗亲和功臣等。
(2)权力: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等。
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
(3)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解析:(1)本问考查分封制的内容。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2)本问考查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材料>>>对应答案
权力 “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在封国之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 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义务 “诸侯要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 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
(3)本问考查分封制的作用。根据“它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2.答案:(1)主张:实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阶级:新兴地主阶级。
(2)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影响: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23.答案:(1)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目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评价: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主要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这样一个大背景”:铁农具及牛耕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不断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原因:各家学派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最终是想要用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各派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方面回答。
24.答案:(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
(2)老子:顺应自然。韩非:以法治国。共同点:都主张以民为本。
(3)要求: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