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章 走进实验室
章末整理与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2024·成都七中期末)科学探究要经历几个必要的
步骤,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也是如此。在探究“晚间照镜
子时,灯应放在什么位置才能看清自己的脸”的活动
前,小明认为“灯应放在靠近自己脸的位置,才能在镜
子里看清自己的脸”。就“小明认为……”这一环节而
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B )
B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 交流、评估和反思
2. 仪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工具,下列物理量与测量仪器
对应错误的是( D )
A. 温度——温度计 B. 时间——秒表
C. 长度——刻度尺 D. 质量——量筒
D
3. 如图所示的工具中最适合用于测量立定跳远成绩的是
( B )
B
4. 如图所示是某衬衫吊牌的部分信息,号型
“170/92A”表示适穿人群的特征参数及体型。“A”表
示适用于一般体型,“170”表示身高170 cm,“92”
表示( A )
A. 胸围92 cm
B. 肩膀宽92 cm
C. 上臂周长92 cm
D. 脖子周长92 cm
(第4题)
A
5. (2024·成都七中期中)下列是关于时间、长度的估
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D )
A. 初中女生800 m跑的成绩约为1.5 min
B. 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高于3 m
C. 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3 m
D. 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要的时间约
为50 s
D
6. 立定跳远是成都市中考体考的必考项目,男生2.50 m
为满分,女生2.02 m为满分。同学们在练习立定跳远
时,需要选择一种使用方便安全、测量准确的工具来记
录成绩,下列几种工具中最合适的是( A )
A. 量程为0~50 m、分度值为1 cm的皮卷尺
B. 量程为0~50 cm、分度值为0.5 cm的三角板
C. 量程为0~1 m、分度值为0.1 cm的木尺
D. 量程为0~2 m、分度值为0.1 cm的钢卷尺
A
7. 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中,因为误差而引起
长度测量结果不准确的是( B )
A. 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刻度尺的“0”刻度线
B. 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 观察时视线未与刻度尺垂直
D. 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未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
B
8. (2024·成都七中期末)小红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
橡皮的长度,测了几次的测量结果分别是2.64 cm、
2.68 cm、2.60 cm、2.16 cm和2.66 cm,则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D )
A. 测量结果是2.645 cm
B.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m
C. 2.60中的“0”毫无意义,可以不写
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要
求)
9. 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
A.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
C. 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 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BD
10. (2024·成都七中)甲、乙都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
甲测量的结果是18.5 cm,乙测量的结果是18.48 cm,
那么( D )
A. 甲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如果用力拉卷尺进行测
量,那么测量的结果将会偏大
B. 甲、乙测量的结果不同,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C. 甲、乙测量的结果都是正确的,都没有误差
D. 若甲、乙的操作均无误,则甲、乙使用的刻度尺的
分度值分别是1 cm和1 mm
D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 如果用刻度间隔比标准尺刻度间隔小的刻度尺去测
量物体长度,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B. 用塑料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用力将卷尺拉
得紧,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C. 某本书有200页,测出该书厚度是0.8 cm,那么此书
每页厚是4 μm
D. 某同学每走一步的距离约60 cm,他走2 500步约为15
km
AB
三、填空题
12. 科学探究有六个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是
,爱因斯坦说这个环节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图,
物理实验小组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的滞留时间与伞面面
积的关系时,需要让伞的材料、伞绳的长度、伞的质量
等因素相同,这种实验方法是 。
提出问
题
控制变量法
(第12题)
13. 一名粗心的学生测量时忘记了写单位,请你给他
补上:
(1)单人课桌长为0.580 ;
(2)某同学的身高是165.6 ;
(3)一位初二学生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0.2 。
m
cm
min
14.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测得物体
的长度是 cm。
(第14题)
0.1
3.45
15. 如图所示,被测纽扣的直径是 cm,秒表的
读数为 s。
(第15题)
1.13
110.0
16. (2024·成都石室期末)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
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
“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 cm。
(第16题)
B
1.38
17. 如图所示,测量物块的长度,物块用甲刻度尺测量
的长度为 cm;测量结果更精确的是 (选
填“甲”或“乙”)刻度尺。
(第17题)
3.2
乙
18. (2024·成都七中期末)小李四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
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是:7.38 cm、7.36 cm、7.14
cm、7.38 cm。则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
是 mm,该物体的长度应该记为 cm。
1
7.37
19. 如图甲所示,西班牙制造的新式列车车厢的宽度l=
3.500 m。为判断新式列车车厢能否通过一处老式隧
道,技术人员分别测量了隧道内部三处的宽度,如图乙
所示,测量结果为:l1=3.600 m、l2=3.480 m、l3=
3.540 m。技术人员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为 ,
新式列车车厢 (选填“能”或
“不能”)通过该隧道。
1 cm
不能
(第19题)
四、实验与探究题
20. (2024·内江二中期末)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
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 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第20题)
B. 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 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
径d;
D. 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 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
骤是 。
(2)如图所示,将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笔杆上紧密缠
绕45圈,总长度为 cm,
金属丝直径为 mm。
A
C
5.00
1.1
(第20题)
21. 几个同学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
是有规律的。于是对“哪些因素影响秋千往返摆动的时
间”提出下列猜想:
(第21题)
(1)可能与秋千的摆长l有关;
(2)可能与人和秋千坐垫的总质量有关;
(3)可能与秋千摆幅(摆动时人离开中心点B的最大距
离)有关。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将细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拴一小球制成一个摆,让小球自由往返摆
动,记录数据如表。
(第21题)
实验 序号 摆长 l/m 摆球质 量/g 摆幅/m 摆球往返摆动一次
的时间/s
1 0.7 20 0.05 1.7
2 1.0 20 0.08 2.0
3 1.0 30 0.05 2.0
4 1.0 30 0.08 2.0
5 1.3 20 0.05 2.3
(1)实验序号3、4探究的是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
跟 (选填“摆长”“摆球质量”或“摆幅”)
的关系。
(2)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摆往返摆动一次
的时间由 决定。
(3)本实验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摆幅
摆长
控制变量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4)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
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选填“长”
或“短”)。
短
1. 【科学探究】组成物体的分子很小,肉眼是看不见
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器材用油膜法来估测分子的
直径。实验步骤和原理如下:
(1)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油酸分子,我们在实验前可以
通过注射器测量出每一滴油酸的体积为7.5×10-6
cm3。
(2)把一滴油酸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随后把玻璃板
放在方格纸上,其形状如图甲所示,方格纸中正方形方格的
边长为1.5 cm。我们可以数出轮廓内的方格数(未满半格的
不计入个数,等于或超过半格的算一格),从而估测出油膜
的面积是 cm2(结果保
留3位有效数字)。
128
(第1题)
(3)如图乙所示,假设这层油膜是由每个油酸分子紧
密排列组成的,则我们就可以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大
约为 m(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第1题)
5.9×10-10 (共23张PPT)
第1章 走进实验室
2 测量:实验探究的基础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
是 。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
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 km= m;1 m= dm= cm
= mm= μm= nm。
米
m
103
10
102
103
106
109
二、测量长度
1.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是 。
刻度尺
零刻度线:是测量的起点。有的刻度尺可能零刻度线
已经被磨损,这时可选用其他整刻度作为测量的起点。
分度值:测量工具的 。
量程: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 。
最小刻度值
范围
2. 认识刻度尺的基本结构
如图所示是常用的刻度尺。
3.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测量前,要先观察刻度尺,找到它的
的位置,看它是否磨损;观察它的量程是多少;认清刻
度尺的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
测物体;物体的一端与 对齐。
零刻度线
零刻度线
(3)读数时,视线应 ,估读到
。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包括精确值、估读值
和单位。
正对刻度线
分度
值的下一位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长度的单位
1. (2024·内江二中)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C )
A. 0.96 mm=0.96×10-3 μm=9.6×10-4μm
B. 9.6 cm=9.6÷100 m=0.096 m
C. 9.6 cm=9.6×10 mm=96 mm
D. 9.6 cm=9.6 cm×10=96 mm
C
2. (2024·成都高新区期末)下列关于长度的估计,正
确的是( A )
A. 食指指甲宽约为1 cm
B. 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dm
C. 一名中学生身高约为170 mm
D. 绕操场一周约为0.04 km
A
3. 单位的换算:
2.5×103 km= dm= μm;
0.4 nm= mm= m。
4. 小明测量了一些数据,但是忘了写单位,请你为他补
上合适的单位。
(1)小红的身高为164.0 。
(2)硬币的厚度为2.5 。
(3)教室门的高度大约为2 。
2.5×107
2.5×1012
4×10-7
4×10-10
cm
mm
m
测量长度
5. 如图所示,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B )
B
6. 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用较厚的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
木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木块的长度为3.89 cm
B.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
C. 两位同学的测量方法都是正确的
D. 只有甲同学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B
(第6题)
7. 某同学正确测量出木块的长为18.52 cm,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D )
A. 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m
B. 测量数据的准确值是18.5
C. 测量数据的准确值是18.52 cm
D. 测量数据的估读值是0.02 cm
D
易错点:对长度测量的结果理解有误
8. (1)用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这把刻
度尺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mm,木板
的长度应记为 cm。
[第8(1)题]
0~12 cm
1
10.00
(2)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他所用
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
[第8(2)题]
1 cm
35.0 cm
(3)用如图所示方法测出的硬币直径是 cm。
[第8(3)题]
2.50
9. 如图所示,小红学习了长度测量后,她用尺子对一本
书的厚度进行测量,图中的 (选填“A”“B”或
“C”)的读数方法是正确的;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 cm,所测书的厚度是 cm。若用其他
两种读数方法, (选填“A”“B”或“C”,后
同)方法的测量结果将偏大, 方法的
测量结果将偏小。
B
0.1
2.44
A
C
(第9题)
10. 如图所示,甲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 ,乙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 cm。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 (选填“甲”或“乙”)刻度尺。
(第10题)
2.8cm
2.79
乙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11.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作为国际友好使者,在对外友
好关系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熊猫宝宝刚出生时体重仅有
100 g左右。请你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刚出生的熊猫的头
部直径约为( B )
A. 2.5 mm B. 2.5 cm
C. 5 cm D. 10 cm
(第11题)
B
12. (2024·成都七中)小乐学习了物理后,在家思考采用多种方式
来测量圆柱体水杯杯底的周长,关于他测量的过程,下列说法中错
误的是( D )
D
A. 把一纸条紧包在水杯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为水杯杯底的周长
B. 在水杯上某点涂上颜色,使水杯在纸上沿直线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颜色点之间的距离,即为水杯杯底的周长
C. 用一根棉线绕水杯缠绕一圈,用在冰箱急冻足够长时间的铁尺子来测量棉线缠绕长度,测量结果比水杯杯底周长的真实值偏大
D. 将一根橡皮筋拉紧,在水杯上缠绕一圈,用刻度尺测出绕过水杯橡皮筋的长度即为水杯杯底的周长
13. 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小方桌的边长
为0.970 m,后来把该尺与标准尺校对发现它的实际长
度是1.005 m,则小方桌的每边的实际长度是( B )
A. 1.003 m B. 0.975 m
C. 0.967 m D. 1.030 m
B
14. 在日常生活中,测量长度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
(1)累积法:
小高同学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粗细均匀)的直径,他
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在一
支铅笔上单层而紧密地缠绕40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
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
示。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这个导线圈的长
度是 cm,这一品牌导线的
直径约是 mm。
1
2.78
0.7
[第14(1)题]
(2)“化曲为直”:
学习了长度测量的知识后,小明和同学一起设法测量操
场的周长。他们先用软尺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c,然后
让轮子沿着操场滚动一周,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为n,
则操场的周长l= 。
[第14(1)题]
cn
(3)“比例尺”:
A城到B城的铁路线如图甲所示,此图按实际尺寸缩小了
30 000 000倍。用细线沿图上铁路线截取相同的一段,
拉直后的长度如图乙AB所示,请用文具盒中刻度尺(或
三角板)量出图上A城到B城的曲线距离为 mm,则
A城到B城铁路线的实际长度为 km。
31.0
930
[第14(3)题](共21张PPT)
第1章 走进实验室
3 跨学科实践:降落伞
一、降落伞
常见的降落伞主要由伞衣、伞绳和安全保障装置组成。
二、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飞行时间的因素
1. 选择合适的仪器
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 和 ,这是选择
仪器的重要依据。如果所选仪器量程太小,就不一定能
测出要测的量;如果所选量程太大,其相应的分度值一
般也会较大,测量的误差也就大了。
量程
分度值
2. 正确使用仪器
仪器使用前,一般应先把指针调整到 处,
这个过程叫作调零。如不能调零,要 ,
进行修正。
零刻度线
记录初始读数
3. 研究测量技巧
不规则伞衣面积的测量,可以把伞衣放在方格纸上,
在方格纸上描下它的轮廓,数一下图形中包含的方格
数,对不满一格而大于或等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
半格的都舍去不计。总的格数乘一个格的面积,就是
伞衣的面积。
4. 实验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
物理学中在设计实验时,当所研究的问题可能受到多个
因素影响时,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所研
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 不变,这种探究问
题的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其他因素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仪器的选择和使用
1. 李明是体育委员,他协助体育老师测量60 m 跑道的长度时,老师给他提供了如下器材让他选择,他应选择的是( D )
A. 长度30 cm、分度值为0.5 mm的钢尺
B. 长度2 m、分度值为1 mm的钢卷尺
C. 长度200 m、分度值为1 m的皮尺
D. 长度100 m、分度值为1 cm的皮尺
D
2. 下列测量中,选择的测量工具较合适的是( C )
A. 测量窗户上玻璃的尺寸用分度值是1 cm 的刻度尺
B. 测量课本厚度用分度值是1 cm 的刻度尺
C. 测量跳远成绩用分度值是1 cm 的皮卷尺
D. 测量教室的长度用分度值是1 mm 的刻度尺
C
研究测量技巧
3. 不规则形状面积的测量方法——方格法。不规则面积
的测量要用到方格纸,具体方法如下:在测量降落伞伞
衣面积时,将伞衣放在方格纸上,并描下它的轮廓,数
一下图形中包含的格数,不满一格时,大于或等于半格
算一格,小于半格都不算,如图每格面积为
1 cm2,则图中伞衣的面积为 cm2。
18
(第3题)
如果有不同的方格纸,应选择 (选
填“方格面积较大的”或“方格面积较小的”),这样
做的好处是 。
方格面积较小的
减小误差
(第3题)
控制变量法
易错点:不会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
4. 在降落伞比赛的活动中,小丽将活动中的具体数据进
行了记录,来用于研究降落伞的滞留时间与哪些因素有
关。请你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1)活动中利用的测量工具有:卷尺、 、
天平。
(2)分析数据1、2可知: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降
落伞的 有关。
秒表
伞衣面积
(3)分析数据2、3可知: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降
落伞的 有关。
(4)如果要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伞衣形状的
关系,应该分析数据________
(填序号)。
总质量
2、4
(5)分析数据5、6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降落伞
的降落高度越高,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越 (选
填“长”或“短”)。
(6)实验中利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长
控制变量法
(7)根据表格可知: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还与降落
伞的 有关。
伞绳长
5. 小明想探究小球从斜面顶端滚落的时间跟哪些因素
有关,于是找来器材,进行探究。请帮小明完成下列
问题:
(第5题)
(1)提出问题:
?
小球从斜面顶端滚落的时间跟哪些
因素有关
(2)猜想:小球从斜面顶端滚落的时间可能与下列因
素有关:
a.小球质量;b.小球材料;c.斜面高度;d.斜面材料;
e.斜面坡度。
(3)探究:小明在探究小球从斜面顶端滚落的时间与
斜面的高度有什么关系时,他在实验中应保证小球的质
量、材料和斜面的 、 不变,只改变斜
面的高度,这种探究方法叫做 法。
材料
坡度
控制变量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6. 学校的橱窗里贴出了一个通知,如图所示。小聪和小
明积极地谈论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
关。小聪和小明猜想:A. 可能与降落伞悬挂的物重有
关;B. 可能与降落伞伞衣的面积有关;C. 可能与降落
伞伞衣的形状有关;D. 可能与伞绳的粗细有关;E. 可
能与伞绳的长短有关;F. 可能与降落伞离地面的高度
有关。
竞赛通知
定于本周六举办降落伞飞行比赛,请自备降落伞。比
赛时,降落伞从指定高度落下,在空中滞留时间最长
者取胜。
物理活动小组
(第6题)
(1)当他们探究猜想A时,要控制降落伞的
(选填序号)等因素不变,而改变 (选填
序号)来研究降落伞滞空时间与悬挂的物重的关系。这
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a.滞空时间 b.悬挂的物重
c.伞衣的形状、面积 d.伞绳的粗细、长短
e.伞自身重量 f.伞离地面的高度
c、d、
e、f
b
控制变量法
(2)要想在比赛中取胜,可以对降落伞进行改造,请
你帮他们出谋划策:
。(写出一点)
增大伞衣面积或减小伞重(合理
即可) (共13张PPT)
第1章 走进实验室
1 走进实验室
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一切奇妙的现象,其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
要发现其中的奥秘,并总结出规律。观察是科学发现的
重要环节。
二、从卡文迪什实验室到中国空间站
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我国加强了实验室建
设,组建了一批国家实验室,成为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国
家科技创新基地。
三、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1. 仪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工具,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
础,物理实验的结果要通过测量才能得到。
2. 常用的测量仪器:
长度测量仪器 、千分尺、游标卡尺、盒
尺和位移传感器
质量测量仪器 和砝码
测量仪器 机械秒表、电子秒表
刻度尺
托盘天平
时间
温度测量仪器 、温度传感器
电的测量仪器 、
力的测量仪器 、力传感器
测量仪器 量筒、量杯
温度计
电流表
电压表
弹簧测力计
体积
四、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1) ;
(2) ;
(3)设计实验、制订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得出结论、作出解释;
(6) 。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交流、评估和反思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1. 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的是
( D )
A. 电闪雷鸣 B. 海上日出
C. 火山喷发 D. 燃放烟花
D
2. 下图中与声现象有关的是( B )
A. 甲: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七色光带
B. 乙:敲响的音叉靠近水面,会溅起水花
C. 丙:只要这个玩具鸟面前有水,它就会不断点头
“饮水”
D. 丁:站在绝缘凳上的人触摸“静电球”,头发会竖起
(第2题)
B
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3. (2024·内江)刻度尺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测量工
具,它用来测量( C )
A. 时间 B. 温度
C. 长度 D. 质量
C
4. 如图所示,在以下的测量仪器中,属于时间测量仪器
的是( B )
5. 是物理实验的基础,物理实验的结果要通
过 才能得到。实验室里的游标卡尺是
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是 的测量仪器;测量体
积的仪器有 和 ;测量温度的仪器
有 。
B
测量
测量
长度
力
量筒
量杯
温度计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易错点: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理解不清
6. 关于实验探究的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属于提出问题环节
B. “实验记录平面镜成像距离数据”属于交流、评估和反思环节
C. “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属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环节
D. “组间分享实验结论,探讨优化方案”属于得出结论、做出解释环节
A
7. (2024·成都金牛区期末)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光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B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 交流、评估和反思
B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8. 小李在电视中看见了一种体育娱乐活动:一个人把自己悬吊在一根很长的橡皮绳下,自由地在空中上下振荡。小李发现,不管这人运动的幅度如何,他上下一次所用的时间似乎总是相等的。小李想证实这个观察结果的普遍性,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分别向他提出了建议。
甲:多问几个人,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
乙:问问老师。
丙:用一根橡皮绳吊一个沙袋做实验,测量沙袋在运动
幅度不同的情况下,来回一次所用的时间。
丁:直接打电话问问电视节目主持人。
如果以上四种途径得出的结论存在分歧,你最相信的是
哪一名同学的结论( C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C(共19张PPT)
第1章 走进实验室
2 测量:实验探究的基础
第2课时 误差及时间的测量
一、误差
1. 定义:测量中, 和 之间存
在的差异叫作误差。
2. 减小方法: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多次测量求
可以减小误差。
注意: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可以消除,但误差不能消
除。
测得的数值
真实值
平
均值
二、测量时间
1. 时间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
号是 。时间的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
(min)等。
(2)换算关系:1 h= min,1 min= s。
秒
s
60
60
2. 认识秒表
一般的机械秒表是双盘的,有秒针和分针,大表盘是
秒针,小表盘是分针,它的读数是分针读数与秒针读
数之和。
如图甲所示的秒表,大表盘一周是60 s,
分度值是0.2 s;小表盘一周是30 min,
分度值是1 min,读数为27 min 17 s。
如图乙所示的秒表,大表盘一周是30 s,分度值是0.1
s;小表盘一周是15 min,分度值是0.5 min,读数为
638.5 s。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误差
1. (2024·成都金牛区期末)关于误差,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 )
A. 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B.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 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A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使
测量误差减小为零
B. 测量时,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读数时视线与刻度
尺歪斜所致
C. 一位同学测量黑板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完全一样,
这说明他的结果完全没有误差
D. 记录的测量结果只写了数字而未标明单位是无用
的、错误的
D
3. 小明5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52
cm、18.52 cm、18.10 cm、18.50 cm、18.51 cm,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D )
A. 5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 最后结果应记作18.43 cm
C. 18.50 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
D.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
D
4. (1)某同学在学习长度测量时,物理老师叫同学们
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某同学用一把刻
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
6.11 cm、6.12 cm、6.13 cm、6.14 cm,则该物体的长
度应记为 cm。
6.13
(2)某同学在学习长度测量时,物理老师叫同学们用
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某同学用一把刻度
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
cm、12.34 cm、12.75 cm、12.35 cm、12.36 cm,则该
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该同学这样做是为了
减小 。
12.35
误差
测量时间
5. 关于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人正常走路2步所用的时间约为1 s
B.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5 s
C. 唱一遍国歌用时约为3 min
D. 快速眨眼1次的时间约为5 s
A
6. 体育课上,老师测百米赛跑成绩所用的计时工具
是 ;小刚是一位八年级的学生,他跑100 m所
需时间约为16 (填物理量单位)。
秒表
s
7. 列车提速后,南京到北京的T66次特快列车于每晚
22:30发车,次日9:18到达北京站。该特快列车运行
了 h min,合 h。8.清晨,王爷爷
绕小区花园步行锻炼身体,借助秒表测量了自己步行一
圈的时间,如图所示。秒表外圈示数的
单位为 ,分度值为 s,秒表
读数为 。
10
48
10.8
s
0.2
2 min 24 s
(第8题)
易错点:不会正确判断秒表秒针的示数
9. 如图所示的秒表,大表盘转一周表示的是 s,
分度值是 ;小表盘转一周表示的
是 min;此时秒表的示数是 s。
30
0.1 s
15
32.5
(第9题)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 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就可以消除误差
C. 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某物体长度,则测量结果
偏大
D.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主要是为了减小由于测量仪器的
精度不高、估读时带来的误差
D
11. 如图所示:
(第11题)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
是 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铅笔的长
度应为 cm。
甲
1 mm
3.40
(2)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
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是:L1=18.82 cm;L2=
18.83 cm;L3=17.28 cm;L4=18.81 cm;L5=
18.80 cm。则:
(第11题)
①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②其中一位同学测量结果错误的是 。
1 mm
L3=17.28 cm
③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④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18.82 cm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
属材料随温度变化很明显(温度越低,体积越小),那
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
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第11题)
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