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1 光的传播
一、光源
1. 定义: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像太阳、通电的
电灯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 分类: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和人造光源
(如蜡烛、白炽灯等)。
二、光是怎样传播的
1. 光线:为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
带 箭头 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
叫作光线。
箭头
拓展:模型法: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
质的方法。即通过引入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
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
间的关系的符号、公式、表格、实物等)将物理问题实
际化。如: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2. 光在 同种均匀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同种均匀
3.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
(1)影子的形成;
(2)激光准直;
(3)日食、月食的成因;
(4)小孔成像:
①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实像;
②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③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随着物距(烛焰到小孔的水
平距离)、像距(光屏到小孔的水平距离)的变化而变
化,因此,像可大、可小、可等;
④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拓展:实像与虚像的简单判断:物理学中把能呈现在光
屏上的像称为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
接看到的像称为虚像。
4. 光传播能量与信息
光可以传播 能量 ,如太阳灶烧水;
光可以传播 信息 ,如交通红绿灯。
能量
信息
三、光传播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0×108 m/s;光在空气
中传播的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差不多,在水中的传播速
度大约为真空中光速的,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
真空中光速的。
拓展:光年:是指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路程,因此光年是
一个 长度 单位。
3.0×108
长度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光源
1. (2024·巴中期末)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 )
A. 月亮 B. 发光的萤火虫
C. 酒精灯的火焰 D. 太阳
A
光是怎样传播的
2. 下列例子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D )
A. 日食和月食
B. 影子的形成
C. 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D. 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D
3.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的径迹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的径迹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的径迹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D )
A.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 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第3题)
D
4. 下列事例中:
①阳光下,太阳灶能把水烧开;
②激光能在钢板上打孔;
③通过光纤传递图像信息;
④红绿灯是控制交通的信号。
属于光传播能量的是 ①② ;
属于光传播信息的是 ③④ 。
①②
③④
5.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日食属于光的 直线传播 现
象;下图中,能描述其形成原因的是 甲 (选填
“甲”或“乙”)图。
直线传播
甲
6. 【新教材改编】《墨经》中最早记载了小孔成像现
象,该现象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如图为书
中绘制的示意图,要让室内墙壁上的像看得更清楚,房
间的亮度应较 暗 。当室外的人靠近小孔时,他在墙
壁上所成像的大小将变 大 。
直线传播
暗
大
(第6题)
7. 日晷(guǐ)是古代的一种“时钟”,利用太阳光下
指针的影子指示不同的时刻(如图)。请根据指针的影
子AB,画出此时太阳光的传播方向(太阳光视为平行
光)。
(第7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光传播的速度
8. 光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的速度大小,按由小到大
的顺序排列为( B )
A. 空气、水、玻璃 B. 玻璃、水、空气
C. 水、空气、玻璃 D. 水、玻璃、空气
B
9. 关于声光对比,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光速始终比声速快
C. 光和声都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B
10. 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根据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烟
开始计时,而不是根据听到的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是由
于( C )
A. 烟容易看得清楚
B. 枪声远,听不清楚
C. 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大
D. 烟比枪声先从发令枪发出
C
1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8 m/s。从地面
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约需2.6 s,则地
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是 3.9×105 km。
12. 【新教材改编】从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约
1.2×103 km,轿车以100 km/h的速度行驶,需 12
h才能跑完这段路程;假如有一个小孩以光速3×108
m/s行进,他2 s内能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最多跑 250
个来回。
3×108
3.9×105
12
250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13. (2024·成都青羊区期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
述到“若莺飞空中,其影随莺而移”,而在纸窗上开一
个小孔使莺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纸屏上,却观察到“莺东
则影西,莺西则影东”,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D )
A. “莺东则影西,莺西则影东”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
像
B. 图甲和图乙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C. 图甲所成的像是一个虚像,图乙所成的像是一个实
像
D. 小孔成像时,物左右移动时,其像的
移动方向与其相同
(第13题)
答案:CD
14. 如图所示,不透光的纸上有一个足够小的倒立三角
形小孔,蜡烛点燃后通过小孔在后面的光屏出现一个
像,则像的形状是( D )
(第14题)
D
15. (2024·绵阳江油期末)如图所示,小林同学晚上从
远处走近一盏路灯又远离路灯的过程中,他的影子长度
的变化情况是( C )
A. 一直在变短
B. 一直在变长
C. 先变短后变长
D. 先变长后变短
(第15题)
C
16. (拓展)当太阳光被月球挡住的时候,在地球上的
人可能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日食。如图所示,当人随地
球一起运动到 B 区域内会看到日全食;在 A、C
区域内会看到日偏食;在 D 区域内会看到日环食。
(均选填字母序号)
(第16题)
B
A、C
D
17. 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
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
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
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
灯丝 倒立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 实
(选填“虚”或“实”)像。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
小孔,则像的形状 不变 (选
填“改变”或“不变”)。
倒立
实
不变
(第17题)
18. 【新教材改编】“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
悉,图中A点表示青蛙。请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画图
说明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温馨提示:必
须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第18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共10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7 通过透镜看世界
一、望远镜
1. 用途:观察一些距离较远的物体。
2. 结构:通常的望远镜由两个透镜组成,可以由两个凸
透镜组成,也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靠近
眼睛的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物镜。
3. 物镜、目镜的作用: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使远
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
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实像放大成虚像。
二、显微镜
1. 用途:观察细微物体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 结构:显微镜由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
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
3. 物镜、目镜的作用: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使被
观察的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
大镜,把物镜成的实像再一次放大成虚像。
望远镜
1. 望远镜的作用是( B )
A. 把近处的物体放大 B. 把远处的物体拉近
C. 把细小的物体放大 D. 把近处的物体放远
B
2. 某天文爱好者小孙喜欢在万籁俱寂、繁星满天的夜晚
仰望星空,于是架设如图所示的天文望远镜做进一步观
察,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 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
大
C. 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
点附近成虚像
D. 它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2题)
D
3. (2024·广安邻水期末)如图所示,小明找到两个焦
距不同的放大镜模拟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其中较远
的放大镜的功能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 实像
(选填“虚像”或“实像”),较近的放大镜的作用是
将该像 放大 (选填“放大”或“缩小”)。
(第3题)
实像
放大
显微镜
4. 如果你想仔细观察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最好使用
( D )
A. 平面镜 B. 放大镜
C. 望远镜 D. 显微镜
D
5. (2024·巴中期末)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则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B. 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 反光镜利用光的折射提高载玻片亮度
(第5题)
C
6. 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已
使被观察物体处在视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
楚,这时他应该( B )
A. 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 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 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 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B
易错点:不会正确调节显微镜
7.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 幻灯机 的镜头,望远镜的物
镜相当于 照相机 的镜头;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
相当于一个 放大镜 (前三空均选填“幻灯机”“照
相机”或“放大镜”)。物体经过显微镜的物镜,成倒
立、 放大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
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成放大的 虚 (选填“实”
或“虚”)像。
幻灯机
照相机
放大镜
放大
虚 (共17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5课时 习题课: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综合应用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根据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1. 一个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体距凸透镜25
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5 cm处得到一个倒立的、缩
小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 B )
A. 在15~25 cm之间
B. 在7.5~12.5 cm之间
C. 小于7.5 cm或大于12.5 cm
D. 大于15 cm
B
综合应用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用幻灯机播放幻灯片时,幻灯片和镜头的距离应该小于一倍焦距
B. 用放大镜看地图时,透镜和地图间的距离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 升旗仪式时,老师先给主席台拍了一个特写镜头,为了拍摄主席台全景,他前进了好几步,然后将照相机镜头前伸了一些
D. 为了把幻灯机上屏幕上的画面调小,应将幻灯机靠近屏幕,同时将幻灯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调长一些
D
易错点:不会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焦距
3. 小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
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
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
距u和像距v,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
( B )
(第3题)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cm 60 30 20 15 12
像距v/cm 12 15 20 30 60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 cm
②第1次实验的成像规律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③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大
④当u=11 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
的清晰实像
A. 只有①④正确 B. 只有②③正确
C. 只有①②正确 D. 只有②③④正确
答案:B
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
距离凸透镜28 cm处,在另一侧距离凸透镜46 cm处的光
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此时光屏上成缩小的像
B. 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14 cm<f<28 cm
C. 将蜡烛再靠近凸透镜10 cm,移动光屏,光屏上可能
成蜡烛清晰放大的像
D. 将蜡烛再靠近凸透镜15 cm,移动光屏,光屏上可能
成蜡烛清晰放大的像
C
5. 在焦距为5 cm、10 cm或15 cm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
置于光具座的50 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先后两次将
蜡烛放置在光具座的25 cm和35 cm刻度线处,保持透镜
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大小不同的两
个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第5题)
A. 首先应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
同一水平高度
B. 比较两次所成的像,当蜡烛置于光具座上35 cm刻度
线处时,所成的像较大
C. 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5 cm的
D. 两次实验所成的都是实像
答案:C
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首先调节烛
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以保证
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呈现在光屏的 中心 。然后将蜡烛
放置在光具座的A点位置不变,可选择焦距为 5 cm、10
cm、20 cm 的凸透镜,在如图所示BC间移动光屏时可得
到清晰的像,可判断这个像是 缩小 (选填“放大”
或“缩小”) 的,实验中所选用的透镜焦距可能是 5
或10 cm。
同一高度
中心
缩小
5
或10
(第6题)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7. 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 cm 处,调
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
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B )
A. 8 cm B. 11 cm
C. 12 cm D. 14 cm
B
8. 将物体放在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分别离凸透
镜20 cm、14 cm、6 cm时,各能得到缩小的实像、放大
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满足
( B )
A. 10 cm>f>6 cm B. 10 cm>f>7 cm
C. 14 cm>f>10 cm D. 20 cm>f>14 cm
B
9. (2024·成都石室期中)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 cm时,
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
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 cm,
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下列关于物体与光
屏的距离L和凸透镜的焦距f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
A. L=18 cm B. L=14 cm
C. 4 cm<f<5 cm D. 5 cm<f<8 cm
AC
10. 小超和媛媛利用光具座、两个焦距相同而直径大小
不同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来探究“凸透镜成
像规律”。
(1)实验时,应该选择直径 大 (选填“大”或
“小”)的凸透镜做实验,成像会更亮。实验时的环境
应该较 暗 (选填“亮”或“暗”)比较好。
大
暗
(2)小超和媛媛选用正确的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他们接着将蜡烛、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
上,点燃蜡烛,调节 烛焰 的中心、光屏的中心、透
镜的中心在同一 高度 。
烛焰
高度
(3)当他们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1所示的位置时,
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
成的光学仪器是 投影仪 (选填“放大镜”“投影
仪”或“照相机”)。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
凸透镜移动到 65.0 cm刻度线处时,仍能在光屏
上成清晰的像。
投影仪
65.0
(4)接着,小超和媛媛用刚才的器材做了进一步探
究,如图2所示,他们将蜡烛、透镜、光屏分别放在25
cm、40 cm、55 cm刻度线处,现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
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4 cm/s和2 cm/s的速度,从图示位置
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 2.5 s,光屏上成清晰 等
大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2.5
等
大 (共22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4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一、放大镜
1. 放大镜是根据物体位于凸透镜的 焦点 以内时,凸
透镜成 正立 、 放大 的虚像这一原理制成的。
2. 放大镜离物体越近,所成的像越小,放大镜离物体
越远(不超过焦距),所成的像越大,如果放大镜与
物体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超过焦距),所成的虚像
会消失。
焦点
正立
放大
二、照相机
1. 照相机是根据物体在凸透镜的 二倍 焦距之外时,
凸透镜成 倒立 、 缩小 的实像这一原理制成的。
2. 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越远(物距越大),物体在底片上
的像越 小 ,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越 小 。
二倍
倒立
缩小
小
小
三、投影仪
1. 投影仪是根据物体在凸透镜的 一倍焦距 和 二倍
焦距 之间时,凸透镜成 倒立 、 放大 的实像这
一原理制成的。
2. 投影片离镜头越近时(物距越小),屏幕上所成的像
越 大 ,像到镜头的距离(像距)越 大 。
一倍焦距
二倍
焦距
倒立
放大
大
大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放大镜
1. 如图所示,小明通过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观察到邮
票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像是实像
B. 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15 cm
C. 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5 cm
D. 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30 cm
(第1题)
C
2. 小乐用放大镜看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使指
纹的像大一些,正确的做法是( B )
A. 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 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C. 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
些
D. 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
一些
(第2题)
B
3. 生物课上,小明用一个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小昆虫,当
他发现看不太清楚小昆虫时,正确的做法是将放大镜离
小昆虫 稍远一点 (选填“稍远一点”或“稍近一
点”)。由于小明不小心将放大镜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小
块,他用此放大镜 能 (选填“能”或“不能”)成
一个完整的小昆虫的像。
稍远一点
能
照相机
4. 如图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
B. 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C. 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只把镜头前伸
就可以了
D. 要在底片上成缩小的像,物距必须大于2倍焦距
(第4题)
D
5. 如图是某地投放使用的智能无人驾驶小巴车,它可以
通过车上的摄像机和激光雷达识别道路状况。小巴车上
的摄像机识别道路上的行人时,其镜头相当于一
个 凸 透镜,行人在摄像机感光元件上成倒立、缩小
的 实 像。当小巴车靠近公交站牌时,站
牌在摄像机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凸
实
变大
(第5题)
6. 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其中手机强大的
拍照功能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景物通过手机镜头成
倒立、缩小的 实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
如图所示,小明利用自拍杆进行自拍,与手拿手机自拍
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增大 物距,从而 增大 取
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后两空均
选填“增大”或“减小”)
实像
增大
增大
(第6题)
7. 如图所示,在自制“照相机模型”时应该选用 凸
透镜作镜头;照相时镜头离景物的距离至少要 大于凸
透镜的二倍焦距 ,才能在薄膜上看到清晰的像;照近
处的物体时,拉长两筒间的间距,此时薄膜上的像 变
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
(第7题)
凸
大于凸
透镜的二倍焦距
变
大
投影仪
8. 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 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B. 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D. 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应使镜头靠近投影片的同时投影机适当远离屏幕
(第8题)
A
9. 如图是爱动手的小雅利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
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影到墙壁上。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C )
A. 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镜头是凹透镜
B. 投影仪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 透镜到墙壁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
D. 手机应放置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内
C
易错点:不会根据真实情境利用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10. 某学校“班班通”工程相关设备均已经正式投入使
用。“班班通”工程除具有传统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外,
还可以通过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电脑三个
设备的整合使用,构建出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如图是该校某班的实物投影仪,实物投影仪上面的镜头
相当于一个 凸 透镜,在白板上能呈现出 倒立
(选填“倒立”或“正立”)、 放大 (选填“放
大”“缩小”或“等大”)的像。若需让屏上的文字变
大,应将镜头适当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
离”)发光元件。
凸
倒立
放大
靠近
(第10题)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11. 如图所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情景,图中
水球相当于一个透镜,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为30
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所成王亚平的像是虚像
B. 当水球远离王亚平时,所成的像会变大
C. 水球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D. 水球的焦距小于15 cm
(第11题)
D
12. 2023年2月哈工大宣布突破EUV光刻机关键技术,光刻技术是利用缩图透镜将绘制在掩膜上的电路图通过光源投射到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上,从而制造出集成电路的方法,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若图示中掩膜上的电路图恰好在硅片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B
A. 掩膜上的电路图在硅片上成实像
B. 掩膜位于缩图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
C. 硅片位于缩图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D. 要减小硅片上的像,需将掩膜向下移动
(第12题)
13. 一幅如图甲所示的漫画立在桌面上。小霞把一个装
水的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
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下列
关于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
(第13题)
A. 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实像
B. 老鼠变“胖”是光的反射现象
C. 若将漫画离水杯再远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会
变“瘦”一些
D. 将漫画逐渐靠近水杯,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
掉头的
答案:AC
14. 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
象时(如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
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后 (选填
“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凸 透镜紧靠在手
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
头的工作原理。
后
凸
(第14题)
15. 如图甲所示是某一物体的形状,图乙是供选择的物
体的像的形状(不考虑像的大小)。
(第15题)
(1)该物体在照相机的胶片上所成的像的形状
为 D 。
D
(2)不考虑平面镜放置的位置,在平面镜中看到的该
物体的像的形状为 A或B 。
(3)把投影仪的平面镜卸掉,让物体的像成在天花板
上,这时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 D 。
(4)用放大镜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 C 。
A或B
D
C
(第15题)(共34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4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现象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路发生偏折,
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二、光的折射特点
1. 与光的折射有关的名词,如下图所示: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 光的折射特点
(1) 折射光线 与 入射光线 、 法线 在同一
平面内——三线共面;
(2) 折射光线 和 入射光线 分居法线的两侧—
—两线分居;
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
法线
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
(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
线 靠近 法线偏折,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
光从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远
离 法线偏折,折射角 大于 入射角;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不改变 。
靠近
小于
远
离
大于
不改变
三、由折射形成的奇异现象
1. 我们在观察水中鱼、水中“折筷”、彩虹、池水“变
浅”、海市蜃楼等现象时所看到的物体往往与实际物体
的位置不同。这些现象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可逆 的。
可逆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光的折射特点
1. 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α,反射角为β,
折射角为γ,则( D )
A. α>β>γ B. α<β<γ
C. α=β<γ D. α=β>γ
D
2. 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定发
生改变
B.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也随着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 和光的反射现象一样,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A
3. 能正确表示光从室外透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传播的光
路图是( C )
C
4. 如图,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
反射和折射,请判断: EO 是入射光线, OF 是
反射光线, OG 是折射光线;入射角为 30 °,
反射角为 30 °,折射角为 60 °;玻璃在 AB
面的左方 (选填“AB面的左方”“AB面
的右方”“CD面的上方”或“CD面的
下方”)。
EO
OF
OG
30
30
60
AB
面的左方
易错点:对含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光路图判断不准确
(第4题)
5.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入射光线和液面成37°角,如图所示,若反射光线与折
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53° ,折
射角的大小为 44° 。
(第5题)
53°
44°
6. 如图所示,光从水中沿AO方向斜射入空气,请画出
空气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第6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7.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请画出它的反
射光线和进入水中光线的大致方向。
(第7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8. 如图,一束光从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玻璃砖AB面垂
直射入,请画出光束进入玻璃砖并从玻璃砖AC面射出的
光路。
(第8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9. 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
(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时的折射规律”。
(1)图甲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则入
射角是∠ EOC ,折射角是∠ FOD 。
EOC
FOD
(2)使用可折转的光屏(如图乙),是为了观察折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 在同一平面内 。
在同一平面内
(3)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不断改变入射
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将实验结果画在图丙
中,其中1和1'、2和2'、3和3'、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
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见,光从空气斜
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 ,且折
射角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
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入射
角为 0 度,折射角为 0 度。
增大
小于
0
0
丙
由折射形成的奇异现象
10. (2024·云南)古代的《墨经》对光现象就有了记
载。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C )
C
11. (1)如图1所示,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
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选项中四幅光
路图能表现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B )
B
图1 图2
(第11题)
(2)今年暑假,小梦陪着叔叔到湖里叉鱼,小梦将钢
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如图2所示。
选项中四幅光路图能够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的是
( C )
C
12. 如图所示,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的B处有一白色鹅卵
石。若要使从A处用激光手电筒发出的激光能照在鹅卵
石上,则激光应射向( A )
A. B点 B. B点上方
C. B点下方 D. 任意方向均可
(第12题)
A
13. 当水中的光源发出光束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
角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
角。当你在露天游泳池游泳时,潜入水中观看池边树
梢,看到的是树梢的 虚 (选填“实”或“虚”)
像,像的位置比树梢的实际位置 高 (选填
“高”“低”或“一样高”)。
大于
虚
高
(第14题)
如答案图所示
14.潭清疑水浅,安全记心间。如图,A是水池底某点,请作出光线AO的折射光线以及人从岸上看到A的像A'。
(答案图)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15. 一束光入射到上下表面平整且平行的玻璃砖上,其
光路图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图中各角的关系正确的是
( BD )
A. ∠2可能小于∠1
B. ∠3一定小于∠1
C. ∠5可能小于∠3
D. ∠5一定等于∠1
(第15题)
BD
16. 一个喷水池的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 )
A.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第16题)
A
17. (2024·成都七中期中)如图,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点
A下移至A1,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
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B. 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顺时针方向
转动,能观察到另一亮点B会移动到
点B2
C. 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点B下移
至B2,应使水面上升
D. 当水面上升时,折射角增大
(第17题)
C
18. 如图所示是一条光线从透明玻璃砖的一面垂直入
射,玻璃砖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20°,请结
合几何知识画出这条光线经玻璃砖从另外两个面射出的
光路图。
(第18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19. 小明将两个大小相同的红、蓝环粘在一起形成“8”
字。手拿红环将蓝环竖直放入水中,使蓝环刚好浸没,
从水面上方C点可以观察到红环的“倒影”和蓝环的像
并不完全重合,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作出:
(第19题)
(1)红环最上端A点在水中的像A'点;
(2)B'点为蓝环最下端B点的像,请完成从C点看到B点
的光路。
答案如图所示
(第19题)
20. 小明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
(第20题)
(1)实验时,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小明将F板
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不能 (选填
“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不能
在
(2)小明将光屏F恢复原状,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
水,会看到杯底的亮斑B向 左 (选填“左”“右”
或“上”)移动。
(3)小明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
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 光的折射现象
中,光路是可逆的。
左
光的折射现象
中,光路是可逆的
(第20题)
(4)让一束激光从某玻璃斜射向空气(如图乙),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消失,只存在入射光与反射光,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全反射,如图丙所示。此时的入射角叫作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根据以上内容可判断:①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 不(选填“会”或“不会”)
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不会
(第20题)
②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制成,一束光垂直于三棱镜的
一个面射入,如图丁所示,则关于这束光经过三棱镜后
的光路描述,下图中正确的是 D 。
D
(第20题)(共44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章末整理与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所成的像为实像的是( D )
A. 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B. 山在水中的倒影
C. 邮票经放大镜成的正立、放大的像
D. 太阳经过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圆形光斑
D
2. (2024·安徽)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A
3. (2024·重庆)下列关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描述的光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B )
A. 一道残阳铺水中——水中的“夕阳”是由于光的折
射形成的
B.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呈现出红色的原因是江面
反射红光
C. 可怜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夜空的弯月是自然界
中的光源
D.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珠特别明亮的原因是白光发
生了色散
B
4. (2024·达州)光,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温暖,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D
A. 甲图中射击时要求“三点一线”,是利用光的直线
传播原理
B. 乙图中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呈现彩色光
带,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C. 丙图中通过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廊桥在水中的倒
影,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D. 丁图中我们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是正
立、放大的实像
(第4题)
5. 如图所示是一束光从空气中以一定角度射到水面某点
后,在水中和空气中的径迹。若这束光沿水中径迹从水
中射到水面同一点,光路图可能是( A )
(第5题)
A
6. 如图,空茶碗底部有一枚硬币,眼睛在P处看不见硬币,缓慢往茶碗中倒水,当水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P处就能看见硬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倒入水之后,看见硬币像的位置比硬币实际位置低
B. 倒入水之前没看见硬币,是因为硬币没有发生漫反射
C. 倒入水之后,人在P处看见的是硬币所成的
实像
D. 倒入水之前没看见硬币,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第6题)
D
7.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在凸透镜前再放置一块凸透镜,若要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则可以( A )
A. 将蜡烛适当右移,光屏上会成放大的像
B. 将蜡烛适当左移,光屏上会成缩小的像
C. 将光屏适当左移,光屏上会成放大的像
D. 将光屏适当右移,光屏上会成缩小的像
(第7题)
A
8.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学习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方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C
A. 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 cm
B. 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烛焰的成像特点相同
C. 图乙中的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所成的像逐
渐变小
D. 图乙中若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
挡一半,光屏上成半个烛焰的像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9. 小强同学用如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
律,并将数据依次记录在表格中。实验后他想让与地平
线成60°的太阳光竖直向下照亮井底,他把平面镜按如
图乙放置。对此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
(第9题)
次数 1 2 3 4 5
∠i 0° 20° 30° 40° 60°
∠r 0° 20° 30° 40° 60°
A. 图甲中表示反射角的是∠i
B. 实验时的反射光线是绕O点逆时针转动的
C. 实验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D. 图乙中平面镜与地平线的夹角θ为75°
答案:CD
10. 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
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D )
CD
A. 此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相同
B. 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为15.0 cm
C. 调节“水凸透镜”的厚度可改变其焦距
D. 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第10题)
11.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C
(第11题)
A.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 cm
B. 物距为5 cm时,可以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
晰的像
C. 物距为15 cm时,成放大的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
成投影仪
D. 物距由15 cm增大到30 cm的过程中,在光屏上看到
的像一直是变大的
C
1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把蜡烛和
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当移动透镜分别距光屏6 cm和34
cm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D )
A. 透镜距光屏34 cm时成缩小的实像
B. 两次成像时蜡烛和光屏的距离都是40 cm
C. 透镜的焦距范围为3 cm≤f≤6 cm
D. 如果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仍可在上述两
位置成像
BD
三、填空题
13. 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秘无穷。雨后天空出现七色
彩虹,这是光的 色散 现象,其中红、 绿 、蓝三
种颜色的光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色散
绿
14. (2024·成都)夜幕降临,横跨成都锦江两岸的安顺
廊桥灯火璀璨,桨声灯影里,夜色让人陶然而醉……正
所谓“锦江灯月遥相近,烟火市井三千年”。如图,水
中“灯影”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若锦江水面上
涨,水中“灯影”到水面的距离变 小 。
反射
小
(第14题)
15. (2024·江苏)小明身高1.7 m,距离平面镜3 m,他
在平面镜中的像高 1.7 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是 3 m。当他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他在平面镜中像
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
小”)。
1.7
3
不变
16. 2024年6月6日是全国第29个爱眼日。正常眼睛观察
物体最清晰而又不易疲劳的距离约为25 cm,叫作明视
距离。近视眼的明视距离 小于 (选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与近视眼不同,
远视眼需要戴 凸 透镜矫正。
小于
凸
17. 如图所示,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反射和
折射,入射角为 30 °,折射角为 42 °,界面
CD上面的介质是 空气 。
(第17题)
30
42
空气
18. 班主任用照相机为班级拍摄初三毕业照,在相机底
片上成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若两个同学的像出现在照相机取景框外,要拍摄所有同
学完整的像,照相机应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
近”)同学们,同时将镜头向后缩。
缩小
远离
19. (2024·江苏)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离凸
透镜10 cm的白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凸
透镜的焦距为 10 cm。如图所示是他用该凸透镜观看
书本上“中国梦”三个字时的情况,如果他想看到更大
的正立的“国”字,小明需要将凸透镜 远离 (选填
“远离”或“靠近”)书本,凸透镜和书本的距离应满
足的条件是 小于凸透镜的焦距 。
10
远离
小于凸透镜的焦距
(第19题)
20. 如图所示,AB之间的距离为2 m。当小球从A向B移
动了1 m时,若不考虑小球的形状和大小,这时小球和
它的像之间的距离为 1 m;小明向竖直的平面镜走近
时看到自己的像“变大”了,而实际上他的像的大小
是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的。
(第20题)
1
不变
四、作图题
21. 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答案如图所示
22.(2024·南充)2023年9月17日,我国墨子巡天望远镜
正式启用,它是北半球巡天能力最强的光学时域望远镜,
如图甲所示。一束星光入射到望远镜,经主镜反射后到
达成像装置,如图乙所示,OB是反射光线,请画出其入
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大小(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如图所示
23. 如图所示,从S点向平面镜发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
反射后,反射光线到达光屏上的P点,请你作出此过程
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如答案图所示
(第23题)
(答案图)
24. (2024·达州)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
折射后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完成光路图。
(第24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五、实验与探究题
25. 小科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
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第25题)
(1)实验中小科同学从点燃的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
到像有重影,改善重影问题的方法是 用薄玻璃板 ,
实验中选取同样大小的蜡烛A、B是为了 便于比较像和
物的大小关系 。
用薄玻璃板
便于比较像和
物的大小关系
(2)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
蜡烛,确定每次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
置记录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纸上,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
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
距离 相等 。
相等
(3)完成实验后,小科同学又将一枚硬币放在玻璃板
前,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在a位置,如图丙所示。
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3 cm,该硬币的像 在原位
置 (选填“向右移动3 cm”“在原位置”或“向左移
动3 cm”)。
在原位
置
26. 如图是某同学利用光具盘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中时的光路,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第26题)
入射角α 10° 30° 45° 60°
折射角β 7.1° 20.7° 30° 37.8°
(1)实验中,光具盘除了能读出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
外,还具有 显示光路 的作用。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写出一条
即可):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
角 。
显示光路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
角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还可以判断:当光以35°的入
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其折射角 小于 (选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30°。
(4)当光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射入空气中时,其折
射角的度数是 45° 。
小于
45°
(第26题)
27. (2024·南充)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
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
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
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
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
为 9.0 cm。
9.0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
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 缩小 (选填“放
大”“等大”或“缩小”)的像,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
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能 (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清晰的像。
缩小
能
(3)在(2)中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后的场景下,该
同学取了一副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发
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当往水透镜中加入适量的水后,
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眼镜是 近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近视
1. 【科学探究】小华为小明表演了一个“水火相容”的小魔术。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块透明的茶色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桌面分割成甲、乙两个区域,然后再用一块不透明的挡板将乙区域分割成前、后两部分;接着在甲区域内放置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将蜡烛A竖直固定在烧杯底,然后在乙区域挡板后面的特定位置放置了蜡烛B
(未在图中画出)。准备就绪后,小华
将蜡烛B点燃,并悄悄地将挡板拉开一
个缝隙MN,让小明在乙区域的P点观察
蜡烛A。奇迹出现了:蜡烛A竟然在水中燃烧!
(第1题)
(1)为保证实验成功,小华所选取的两支蜡烛A、B应
满足的条件是 大小完全相同 。
大小完全相同
(第1题)
(2)在蜡烛A的位置确定后,为了不借助刻度尺而较准
确地确定蜡烛B的位置,小华应该在 乙 (选填
“甲”或“乙”)区域观察,同时不断调节蜡烛B的位
置,使 蜡烛B的像 与蜡烛A完全重合。
乙
蜡烛B的像
(3)表演时,小明在P点看到的烛焰是蜡烛 B (选
填“A”或“B”)燃烧形成的 虚 (选填“实”或
“虚”)像。
B
虚
(第1题)
(4)根据所学光学知识分析,“小华悄悄地将挡板拉
开”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让蜡烛B发出的光线通过缝隙
MN射到玻璃板上,使其反射光线射入小明的眼中,使
小明看到了与蜡烛A重合的蜡烛B的像 。
让蜡烛B发出的光线通过缝隙
MN射到玻璃板上,使其反射光线射入小明的眼中,使
小明看到了与蜡烛A重合的蜡烛B的像 (共22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6 跨学科实践:眼睛
一、认识眼睛
1. 眼睛相当于一个可自动调节焦距的照相机,它们的结
构和成像机理的比较:
眼睛 照相机
结构 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
个 凸 透镜) 镜头(相当于一
个 凸 透镜)
瞳孔 光圈
视网膜(有视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料)
凸
凸
眼睛 照相机
成像 缩小、 倒、 实像 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 作用 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
(或增大)时,晶状体变
厚(或变薄)以减小(或
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
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焦距不变,当物距增
大(或减小)时,减
小(或增大)镜头到
底片间的距离,使物
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
像
缩小
倒立
实
2. 明视距离:正常人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
距离大约是 25 cm,称为明视距离。
25
二、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1. 实验探究:模拟近视眼
实验过程:
(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近视眼的晶状体,将光
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
“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标出光屏位置,相当于近视
眼的视网膜的位置。
(2)拿开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这就是近视眼
不戴眼镜看物体的情形。
(3)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这表
示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
实验结论:
(1)近视眼的成因:如图甲所示,物体通过晶状体所
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 前 方。
(2)近视眼的调节:如图乙所示,矫正近视眼所戴的
镜片是 凹 透镜。
前
凹
2. 远视眼的成因及其调节
(1)远视眼的成因:如图丙所示,物体通过晶状体所
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 后 方。
(2)远视眼的调节:如图丁所示,矫正远视眼所戴的
镜片是 凸 透镜。
后
凸
三、护眼行动
爱眼、护眼的措施: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控制电子产
品的使用、避免不良用眼行为、保障睡眠和营养,做到
早发现早干预等。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认识眼睛
1. 眼睛相当于照相机,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
节 焦距 和进入眼睛的光的强度,在适当的照明条
件下,物体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 倒 立的
实像。
焦距
倒
2. 人的眼睛是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如图所示是描述人眼
看物体的成像图,其中看远处景物的是 甲 图,景物
在视网膜上成的是 实 (选填“实”或“虚”)像。
甲
实
(第2题)
3. 正常眼睛观察近距离物体的明视距离约为25 cm。小
刚看书时,把书本放在眼睛前15 cm处,为了看清书上
的文字,晶状体将会变厚,焦距 变小 (选填“不
变”“变大”或“变小”),长此以往,就可能会形
成 近 (选填“近”或“远”)视眼。
变小
近
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易错点:不会根据真实情境判断眼镜类型
4. 有一次,小明上学前拿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了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C )
C
A. 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老花镜
B. 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
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C. 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只
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镜
D. 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镜
(第4题)
5. 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的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A )
A
A. 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 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 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 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第5题)
6. 如图所示,患近视的同学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
膜前,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人应该 靠近 (选填
“靠近”或“远离”)物体,或者戴一个由合适
的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第6题)
靠近
凹
7. 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
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在光屏上得到了
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
变得模糊了。
(第7题)
(1)眼球中的视网膜相当于实验中的 光屏 ;实验
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 角膜和晶状体 。
(2)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
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应将光屏 靠近 (选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光屏
角膜和晶状体
靠近
(第7题)
(3)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图所示,
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B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B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8. 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
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
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
的( B )
(第8题)
B
9. 人的眼睛就是一架活的照相机。正常眼睛观察物体最
清晰而又不容易疲劳的距离约为25 cm,叫作明视距
离,则正常眼睛的晶状体的焦距应小于 12.5 cm。
12.5
10. 人进入老年后,眼睛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
弱,太远、太近的物体都看不清楚。近视远视一体眼镜
(双光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戴上这种眼镜,透过下
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书上文字,透过上半部分镜片可以
看清远处景物。由此可知,近视远视一体眼镜下半部分
镜片是 凸 透镜,上半部分镜片对光具有 发散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凸
发散
11. 学校“护眼小分队”自制了一个水凸透镜来展示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水凸透镜的厚薄可通过注射器注入透镜的水量来调节。实验器材在图中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接着推动活塞使水凸透镜变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像又变清晰;若不移动蜡烛,要让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可在蜡烛与水透镜之间适当位置安装一个合适的 凹 (选填
“凹”或“凸”)透镜。此过程模拟的是
近视眼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
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凹
近视眼
(第11题)(共18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专题二 光学作图
光学作图是各种考试中的考查题型之一,主要类型有:
1.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主要有画入射光线,画反射
光线;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画法线,画反射面等。
2.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主要有已知平面镜前的物
体画出像;根据像画出平面镜前的物体;已知物体和像
画出平面镜等。
3.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4. 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作图。
作入射(或反射或折射)光线
1. 太阳光经书本反射后进入我们眼睛的光路如图所示,
请画出入射光路图。
(第1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2. 如图,小玲利用一块平面镜,将正午时分直射的太阳
光引入一根水平管道内,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第2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3. 如图是自行车尾灯的示意图,一条光线射向尾灯,画
出该光线经尾灯反射的完整光路图。
(第3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4. 有一种玻璃制成的长方体玩具,内有光源S,摇动玩
具就能看见其发光。图中画出了玻璃中的两条入射光
线,请画出空气中对应的两条折射光线。如答案图所示
(第4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5.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请画出光
穿过玻璃砖的光路图。如答案图所示
(第5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6. 一束激光从空气中以图示角度射入水中,其反射光线
与折射光线刚好垂直。请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并标出
折射角的角度大小。如答案图所示
(第6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7. (1)如图,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凸透镜的焦点,
请分别画出两条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
答案图所示
[第7(1)题]
如
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2)请你将如图所示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如答案图所示
[第7(2)题]
(答案图)
8. 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请画出该光经过凸透
镜、凹透镜的折射光路。
答案如图所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
9. 请在图中画出三角形ABC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如答案图所示
(第9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10. 如图甲所示,家用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都是斜的,
这样可以保证夜间行车时,车内景物通过挡风玻璃所成
的像成在司机前面斜上方避免干扰司机视线,保证驾驶
安全。请你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眼睛(B点)通过挡风玻
璃MN看到车内装饰物(A点)的像的光路图。
(第10题)
答案如图所示
11. (2024·成都)如图甲,小孟利用一面小镜子隔墙看
到院里的小猫要偷吃鱼。如图乙所示,AO表示来自小
猫的入射光线,O点为入射点,B点为小孟眼睛所在位
置。请在图乙中完成作图:
(1)画出反射光线OB;
答案如图所示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镜面。(镜面用“ ”表
示,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如图所示
光学综合作图
12. 如图甲所示是博物馆内“刘充国印”的展台,上方
是凸透镜,透过它能看到放大的印章;下方是平面镜,
通过它能看到印章底部的字。图乙是其示意图,F为凸
透镜的焦点,O为凸透镜的光心,光线a
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图中虚线)。
请在图乙中画出:
(第12题)
(1)光线a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第12题)
(2)光线b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13. 如图所示,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光线a是光
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
射向凸透镜的光线。请画出:
(第13题)
(1)光源S的位置;
(2)反射光线a对应的入射光线;
(3)光线a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共26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1课时 认识透镜
一、透镜的种类
1. 凸透镜:如图(a),中间 厚 、边缘 薄 的透
镜叫作凸透镜。
2. 凹透镜:如图(b),中间 薄 、边缘 厚 的透
镜叫作凹透镜。
厚
薄
薄
厚
二、透镜的有关概念
如图所示,与透镜有关的名词解释如下:
(1)光心(O):透镜的中心。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作透镜的
主光轴。主光轴也通过光心。
(3)焦点(F):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
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是凸透镜的焦点。(跟主光轴
平行的光通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相交在
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是凹透镜的焦点)
(4)焦距(f):焦点F到透镜光心O的距离。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左右两个焦点;左右焦距都
相等。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凸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凹
透镜对光有 发散 作用。
会聚
发散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透镜的种类
1. 如图所示的各类用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做成
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 a、b、f ,属于凹透镜
的有 c、d、e 。
(第1题)
a、b、f
c、d、e
2. 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a、b、c、d、e五块,其截
面如图所示,其中属于凹透镜的有 b ;属于凸透镜
的有 a、c、d、e 。(均选填字母序号)
(第2题)
b
a、c、d、e
透镜的有关概念
3. 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
的是( C )
C
4. 如图所示,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来回移动另一侧的
纸片,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纸片距离凸透镜
中心10 cm,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接着将纸
片远离凸透镜移动,纸片上的光斑 变大 (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第4题)
10
变大
透镜对光的作用
5. 烈日下,汽车玻璃窗上的小水珠应尽快擦干,这是
由于小水珠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选填“凸透镜”
或“凹透镜”),对太阳光有 会聚 (选填“会
聚”或“发散”)作用,可能使车内某处温度升高而
导致火灾。
凸透镜
会聚
6. 一个大烧杯倒扣在桌面上,里边充以烟雾,用手电筒
通过杯底自上而下照射,调节手电筒的聚光圈,使通过
烟雾的光成粗细均匀的柱形光束(如图甲)。
(第6题)
(1)烧杯底上放一个凸透镜,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
示,说明凸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
(2)烧杯底上放一个凹透镜,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丙所
示,说明凹透镜对光有 发散 作用。
会聚
发散
(第6题)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7. 特殊光线作图:完成下面的光路图。
答案如图所示
8. (2024·安徽)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
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种利用
冰透镜向日取火的方法,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如图所示,若把冰块制成的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将
太阳光看成平行光,冰透镜的焦点为F,请在图中完成
光路。
(第8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9. 非特殊光线作图:请在下图的虚线框中画出一个合适
的透镜。
左为凸透镜,右为凹透镜,作图略
(第9题)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10. 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
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射,观察试管下方的白
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
黑影,而其他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C )
A. 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气泡
与周边的水组成凸透镜
B. 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凹透镜,气泡
与周边的水组成凹透镜
C. 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气泡
与周边的水组成凹透镜
D. 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凹透镜,气泡
与周边的水组成凸透镜
(第10题)
答案:C
11. 如图所示,两条光线会聚于b点,若在虚线框内放甲
透镜后,光会聚于c点;若在虚线框内放乙透镜后,光
会聚于a点;则甲透镜是 凹 透镜,乙透镜是 凸
透镜。
(第11题)
凹
凸
易错点: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理解不透彻
12. (1)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重合,F是
凸透镜的焦点,水下有一块平面镜M,一束与水面平行
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水中,再经水中的平面镜反射
后恰好过P点,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如答案图所示
[第12(1)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2)如图,凹透镜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且凸透镜的
主光轴与水面重合,凹透镜的虚焦点为F1,凸透镜的焦
点为F2,一条光线经凹透镜(该光线的延长线过凹透镜
的虚焦点F1)折射后射向凸透镜,后经凸透镜折射后最
终射入水中,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如答案图所示
[第12(2)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13. 综合作图——光学黑箱:已知黑箱内有一只凹透镜
和一只平面镜。请在黑箱内画出完整的光路,填上光学
仪器,并标明凹透镜焦点F的位置。如答案图所示
(第13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14. 某物理学习小组选择如图甲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
究实验(其中A、B和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
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第14题)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
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甲中的哪两个凸透
镜做实验?
答: A、C (选填字母序号)。
A、C
(第14题)
器材确定后,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
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乙中的E、F所示。比
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
同,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 小 。
(2)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 凸
透镜的焦距大小与材料的关系 。
小
凸
透镜的焦距大小与材料的关系
(第14题)(共33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3 平面镜成像
一、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要点提示:
(1)实验装置: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
玻璃板,两只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
进行;
(3)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 观察和确
定像的位置 ;
(4)选取A、B两只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比较像与物
的大小关系 ;
(5)实验中玻璃板要垂直于水平桌面放置,避免使像
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之重合,从而更好地
确定像的位置;
(6)实验中使用较薄的玻璃板的原因是厚玻璃板的两
个表面同时成像,产生重影,分不清像的位置;
观察和确
定像的位置
比较像与物
的大小关系
(7)在像的一侧放置光屏,是为了检验像的虚实。不
能接收到像,是虚像。(不是实际光斑形成的像,叫作
虚像);
(8)选用刻度尺是为了比较像距(像到平面镜的距
离)与物距(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
(9)实验中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实验是为了得到普
遍的规律,避免偶然性。
2.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反射 ;平面镜所成的像
是 虚 像;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 ;像到平面镜的
距离 等于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光的反射
虚
相等
等于
二、物和像关于平面镜的对称关系
1. 我们看到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原理如图所示。每当光
射入我们的眼睛时,我们总是依照光射来的方向去推断
光源的位置。
2.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像与
物关于 平面镜 对称。
垂直
平面镜
三、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练功房内的平面镜、衣帽镜、牙医的小
镜子、水面倒影等。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当人远离平面镜时,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C )
A. 像变小,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 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 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D. 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C
2. 下图能正确表示“灰小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 C )
C
3. (1)小明身高1.6 m,站在距平面镜3 m处,能够看
到自己的全身像,则他的像高 1.6 m,像到平面镜的
距离为 3 m。若小明以0.5 m/s的速度面镜,
则像将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
变”),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 0.5 m/s,像相对
于他的速度为 1 m/s。
1.6
3
靠近
不变
0.5
1
(2)小明身高1.6 m,沿平静的湖边以1 m/s的速度匀速
行走,则他在水中的像高 1.6 m,他的像相对于他的
速度为 0 m/s,他的像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为 1 m/s。
1.6
0
1
4. 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
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
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高为7 cm)。
(第4题)
(1)实验中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便
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 。
(2)实验中提供的平板玻璃有两种,你应该选
择 薄 (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理
由是 玻璃板两面都可以成像,较厚的玻璃板会出现两
个不重合的像,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
便
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
薄
玻璃板两面都可以成像,较厚的玻璃板会出现两
个不重合的像,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第4题)
(3)实验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好,实验室光线应
该 较暗 (选填“较亮”或“较暗”)一些,实验中
的刻度尺的作用是 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
否相等 。
(第4题)
较暗
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
否相等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
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前
(选填“前”或“后”)方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
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等效替
代法 。在实验中,小贾同学用右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
蜡烛A点燃,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 左 (选填
“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
前
等效替
代法
左
(第4题)
(5)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在玻
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不能 (选填“能”或“不
能”)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
是 虚 (选填“虚”或“实”)像。
不能
虚
(第4题)
(6)保持蜡烛A静止,将玻璃板向蜡烛A以3 cm/s的速
度靠近时,则蜡烛A的像以 6 cm/s的速度向A靠近,
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
小”)。
(第4题)
6
不变
(7)同组的小宇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移
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玻
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
玻
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第4题)
(8)为了证实上述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
认为应该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选填字母)
A. 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
位置进行观察
B
B. 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
复实验
物和像关于平面镜的对称关系
5.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
镜MN中所成的像。
答案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保留作图痕
迹)。
答案如图所示
(3)(2024·自贡)如图所示,S'是某一发光点S在平面
镜里的像,Q是S发出的一束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的一
点,请在图中找到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6. (1)如图,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字母“F”
在平面镜中的像。
[第6(1)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2)如图所示,AB、CD是平面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
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
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第6(2)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7. 如图所示为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潜望镜
看到物体AB的像是( B )
A. 倒立、放大的虚像
B. 正立、等大的虚像
C. 倒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缩小的实像
(第7题)
B
8. (2024·绵阳安州区期末)如图为一次检查视力的示
意图,视力表放在被检查者小张的头部后上方,相关数
据已在示意图中标出。已知在标准的视力测量中视力表
与眼睛的距离为5 m,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2 m
B.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2.3 m
C. 检查中测出的视力可能比小张的真实视
力要好
D. 检查中测出的视力可能比小张的真实视力要差
(第8题)
C
9. (1)某人来到一健身中心,在平面镜中看到一个没
有标明钟点数字的时钟钟面(12小时制),镜面与钟面
平行,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当时的实际时间是 7:。
[第9(1)题]
7:25
(2)小军从平面镜里看到电子钟示数的图像如图所
示,此时的实际时刻是 10:51 。
[第9(2)题]
10:51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易错点: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不透彻
10. 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 将平面镜竖直向上提高2 cm,铅笔的像也
会向上提高2 cm
C. 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将不能成完整的像
D. 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第10题)
D
11. 小明脸宽(包括两耳)20 cm,两眼的光心相距8
cm,两眼光心离头顶和下巴分别为10 cm和14 cm。当平
面镜竖直放置时,则至少要用多大的平面镜(矩形),
才能看到自己脸的全部( BD )
A. 要同时看见头顶和下巴,镜子至少要用高为24 cm的
B. 要同时看见头顶和下巴,镜子至少要用高为12 cm的
C. 镜子宽度至少为10 cm
D. 镜子宽度至少为6 cm
BD
12. 【新教材改编】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
验中,如果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所示,观察到蜡烛
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② (选填“①”或
“②”)处。小轿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就是为
了使车内物体成的 虚 (选填“虚”或“实”)像位
于车的 前上方 (选填“正前方”或“前上方”),
不妨碍司机视线。
②
虚
前上方
(第12题)
13. “仙女飞天”魔术表演中,位于P点的观众看到云
雾中漫舞的仙女A',实质是挡板后的演员A在平面镜中
的虚像,如图所示。请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完成P点
观众看到仙女的光路图。
答案如图所示(共10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8 走进彩色世界
一、光的色散
1. 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2. 光的色散:白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作光的
色散。
3. 光的色散形成的色光排列成的光带叫作光谱。
二、光的三原色
红 、 绿 、 蓝 这三种颜色叫作色光的三原
色;这三种颜色的色光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混合出各种
色光。
红
绿
蓝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光的色散
1.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 )
A
2. 夏季,雨后天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在太阳光的照射
下常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彩色光带,就该情景中的现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小水滴相当于三棱镜,只对光起反射作用
B.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彩虹的形成
是光的反射现象
C. 彩虹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 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
(第2题)
D
3. 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
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
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
散的是( B )
B
4. 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白光通过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B. 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 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D. 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C
光的三原色
5.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明了红光LED和绿光LED,为与
这两种LED组合,产生白色LED光源,日本科学家又探
寻到一种LED,它是( C )
A. 紫光LED B. 黄光LED
C. 蓝光LED D. 橙光LED
C
6. 如图为色光的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
标 绿 色,区域2应标 白 色。
(第6题)
绿
白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7. 如图所示,将一个圆板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七个扇形,
依次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当圆
板迅速转动起来后可以看到圆板呈现( C )
A. 黑色 B. 仍是原来的七色
C. 白色 D. 黄色
C(共23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3课时 习题课: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其他探究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凸透镜前再加一个透镜
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小组画出
了如图甲所示的物距u和像距v的关系图像。当蜡烛、凸
透镜、光屏如图乙摆放时,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
如下的操作和判断(每次操作均在图乙中基础上)正确
的是( D )
A. 将图乙中的蜡烛和光屏对调,透镜位置不动,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缩小的烛焰像
B. 将蜡烛放在4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烛焰像
C. 若再将一个透镜放在凸透镜旁,然后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的烛焰像,由此可以判断
放的透镜是凹透镜
D. 将蜡烛沿光具座向右移动25 cm,再适当移动光屏,一定能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烛焰像
答案:D
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正确调节好实验装置后,移动蜡烛至如图所示的位置,观察到光屏上有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此像一定是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将一个凸透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应该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出现清晰的像。
缩小
左
(第2题)
凸透镜被挡住或摔坏后成\像
3. 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0 cm。现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5 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 倒立 (选填“倒立”或“正立”)、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实 像(选填“实”或“虚”),此时,若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凸
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的像 完整 (选填
“完整”或“不完整”)。
10.0
倒立
缩小
实
完整
(第3题)
4. 物理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
成像规律”。
(第4题)
(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如图甲所示摆放蜡烛
和凸透镜,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
立、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保持图甲所示的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
动15.0 cm,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移至
光具座上 70.0 cm刻度线处。
缩小
70.0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左
移动适当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
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 凸透镜 (选填“凸透
镜”或“凹透镜”)。
凸透镜
(4)如图乙所示,将蜡烛放在P点,若切除凸透镜中间
的阴影部分后,再将剩余部分靠拢重新结合在一起,光
屏上能看到 2 个蜡烛的像。
2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5. 如图所示,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探究凸透镜成
像的规律,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D )
(第5题)
A. 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 cm
B. 图乙中若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
出现像的下半部分
C. 当按图乙进行实验时,一只虫子停在凸透镜镜面
上,光屏上将看到虫子清晰、缩小的像
D. 图乙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凸透镜,要将光屏
向左移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答案:D
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第6题)
(1)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王同学让一束平行光
正对凸透镜照射,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
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最小、最亮
的光斑,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为 10.0 cm。
最小、最亮
10.0
(2)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若发现无论如何移
动光屏,光屏上都没有像,其原因可能是 蜡烛位于透
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
蜡烛位于透
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3)在实验时,小王用该凸透镜观察小杨的眼睛,看
到小杨的眼睛如图2所示,要看到如图甲的情形,物距u
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10 cm<u<20 cm ;要看到如图
乙的情形,物距u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u<10 cm 。
10 cm<u<20 cm
u<10 cm
(4)小王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如
图3所示,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
向 下 (选填“上”或“下”)调整。
(5)实验中小杨不小心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
则他看到的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亮度将 变暗 (选
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下
不变
变暗
(6)小华用11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E”字样镶嵌
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
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同学们
对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优点是可以比
较物与像的大小和 左右 (选填“左右”或“上
下”)朝向关系,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小红认为选
择字母“F”更好。
左右
7. 某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
夹等器材制成形状可改变的水透镜进行以下探究实验,
装置如图所示。
(第7题)
(1)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时,先在两个透明长方体玻璃容器中喷入蚊香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水透镜,再将其放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光沿箭头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水透镜折射后光将 偏向 (选填“偏离”或“偏向”)主光轴。如果此时再向水透镜中注水,改变水透镜的凸起程度,折射光偏折的程度将 改(选填“改变”或“不改变”)。上述实验在玻璃容器中喷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 便于显示光路 。
偏向
改变
便于显示光路
(2)图乙中烛焰清晰的像成在光屏上方,为使像成在
光屏中央,应将水透镜 向下 (选填“向上”或“向
下”)移动。
向下
(3)保持水透镜的形状不变,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
并移动光屏呈现清晰的像,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1 2 3 4 5
物距/cm 30.0 15.0 10.0 7.5 6.0
像距/cm 6.0 7.5 10.0 15.0 30.0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断出此水透镜的焦距
为 5.0 cm。
5.0
(4)在实验时,将蜡烛从图乙所示位置匀速地移动到
光具座18 cm刻度线处,则蜡烛的像移动的速度 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蜡烛移动的
速度。
小于
(5)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如果再向水透镜中注
水,若保持光屏和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的像变
清晰,蜡烛应该 靠近 (选填“远离”或“靠近”)
凸透镜;若保持蜡烛、透镜、光屏位置不动,为使光屏
上的像变清晰,此时在蜡烛和水透镜之间可以放一块焦
距合适的 凹透镜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
镜”)。
靠近
凹透镜 (共38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2课时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物距、像距、焦距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 光心 的距离简称为物距
(u)。
(2)像距:像到凸透镜 光心 的距离简称为像距
(v)。
(3)焦距:焦点到凸透镜 光心 的距离简称为焦距
(f)。
光心
光心
光心
2. 实像、虚像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是能量的聚集,能用
光屏承接。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在像的位置上没有
能量的聚集,因此在光屏上不能成像。
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要点提示:
(1)实验器材的组装:在光具座上按顺序依次放置F平
面光源、凸透镜、光屏;
(2)平面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水
平高度上 :目的是 让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
(3)对调平面光源与光屏的位置, 能 (选填
“能”或“不能”)成像,原因是: 光路可逆 ;
同一水
平高度上
让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能
光路可逆
(4)用纸遮住凸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会
变 暗 ,但像是 完整 (选填“完整”或“不完
整”)的;
(5)平面光源向下调节时,光屏上的像会向 上 移
动;凸透镜向上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向 上 移动;平
面光源远离透镜时,光屏 靠近 (选填“远离”或
“靠近”)透镜得到清晰的像;
(6)平面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无论怎样调节光屏,
光屏上都不会有像;
暗
完整
上
上
靠近
(7)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和
焦距f的 关系 像的情况 像的位置 像距v
和焦距
f的关系
正立 倒立 缩小 放大 实像 虚像 与物同侧 或异侧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f<v<2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v>2f
物距u和
焦距f的关
系 像的情况 像的位置 像距v
和焦距
f的关系
正立 倒立 缩小 放大 实像 虚像 与物同侧 或异侧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
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口诀法记忆:一倍焦距分虚
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与物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
大;虚像与物同侧正,物近像近像变小。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实像与虚像
1.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凸透镜成的像是实像
B. 实像和虚像都是倒立的
C. 用光屏可以承接的是实像,不能承接的是虚像
D. 放大的像是实像,缩小的像是虚像
C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第2题)
(1)他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使之在光屏上形成一个
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
为 11.5~11.8都正确 cm。
11.5~11.8都正确
(2)为了能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如图乙
所示,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
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水平高度 。实验过程
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已不在光屏中心,为
了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应向 上 (选填“上”或
“下”)移动光屏。
同一水平高度
上
(第2题)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30 cm时,移动光屏会出现一个
清晰的烛焰的像,该像是 倒 立、 缩小 的实像。
倒
缩小
(第2题)
(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
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D (填序号)。
A. 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 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 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 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D
(第2题)
(5)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
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
离”)凸透镜。
远离
(第2题)
3. 如图所示,小明所在班级利用焦距相同的透镜、光
屏、蜡烛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小明所得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3题)
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情况
缩放 正倒 虚实
35 14 缩小 倒立 实像
25 17 缩小 倒立 实像
20 20 等大 倒立 实像
16 27 放大 倒立 实像
5 - 放大 正立 虚像
(1)在实验过程中,要使透镜中心、烛焰和光屏中心
大致在 同一高度 。
(2)由实验的数据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约
为 10 cm。
同一高度
10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
的减小,像逐渐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像距逐渐增大。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
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6 cm
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5 cm、27 cm、29
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
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光屏上没有成清晰
的像就进行了像距的测量 。
变大
光屏上没有成清晰
的像就进行了像距的测量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如图所示,若想在位于凸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图中光
屏未画出)得到一个烛焰清晰、放大的像,那么点燃的
蜡烛应置于图中的( C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第4题)
C
5. 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 当物体距凸透镜10 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 当物体距凸透镜20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当物体距凸透镜35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 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 cm处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
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
6. 如图,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
前16 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
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B )
(第6题)
B
7.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发光体在2倍焦距以
外时,光屏上得到了最清晰的像,此像是 倒、
缩小 、 实 像;此时像在 一、 二倍焦距
之间 (选填“一、二倍焦距之间”或“二倍焦距以
外”)的位置。
倒立
缩小
实
一、二倍焦距
之间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光屏上得到了倒立、
放大的实像,则此时发光体在 一、二倍焦距之间 的
位置,像在 二倍焦距以外 的位置。(均选填“一、
二倍焦距之间”或“二倍焦距以外”)
一、二倍焦距之间
二倍焦距以外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发光体在一倍焦距以
内时,成的像是 正立 、 放大 、 虚 像;此时
眼睛应在 原光屏 (选填“发光体”或“原光屏”)
一侧观察;此时再将发光体靠近凸透镜,会看到像 变
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
正立
放大
虚
原光屏
变
小
8.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有一个步骤是调整蜡
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点燃蜡烛应在这个步骤
之 前 (选填“前”或“后”)。若凸透镜位置不
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各点,分别调节光屏的
位置。
(第8题)
(1)烛焰放在 c 点时,光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前
c
(2)烛焰放在 a 点时,光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3)烛焰放在 c 点时,光屏上出现最清晰像时,光
屏距凸透镜最远。
(4)烛焰放在 d 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
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
a
c
d
(第8题)
(5)烛焰放在 c、d 点时,可以观察到放大的像。
(6)烛焰从a移到b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变 大 ,像
与凸透镜的距离变 大 。
c、d
大
大
(第8题)
9.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如图所
示,O点为光心,A'B'是物体AB经凸透镜所成的像。请
在图中画出凸透镜的一个焦点F、两条入射光线的出射
光线。
如答案图所示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10. 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两个焦点,S是距凸透
镜前距离大于2倍焦距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
像。当点光源S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向右匀速运动靠近
透镜时,像S'的移动情况为( D )
(第10题)
A. 像S'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靠近凸透镜方向匀速运动
B. 像S'沿O与S'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
渐变小
C. 像S'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
逐渐变大
D. 像S'沿F2与S'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
渐变大
答案:D
11.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一个小组所描绘的v-u图像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D )
BD
A. 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 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 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第11题)
12.(2024·泸州)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 cm。
(1)实验前应在光具座上将蜡烛焰心、透镜光心、光
屏中心调到 同一高度 。
同一高度
(2)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呈现
烛焰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上30
cm刻度线位置时,要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
光屏向 右 移动。
右
(3)将蜡烛从光具座上40 cm刻度线位置远离透镜移动
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若将蜡烛从光具座上40 cm刻
度线位置靠近透镜移动,则像的大小将 变小 。
变小
13. 如图所示,小亮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
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
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实验前,他先将蜡烛、水透镜和光屏放在同一直
线上,点燃蜡烛后,发现光屏上的光斑偏在光屏下侧,
为了将烛焰调节至光屏的中央,他应将水透镜的位
置 升高 (选填“升高”或“降低”)一些。
升高
(2)当小亮移动烛焰、水透镜和光屏至图甲所示位置
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像未画),现保持烛
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往透镜中注入一些水,要在光屏
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左 (选填“左”或
“右”)移动,此时,成的像跟物体相比 缩小 (选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了。
左
缩小
(3)小亮又在实验室找到一只正在正常计时、带指针
且能发光的手表,他将手表在光具座上固定好(如图乙
所示,正面正对水透镜),将它作为发光体通过水透镜
成像;左右移动光屏,当透光性较好的薄塑料光屏上出
现明亮清晰的手表的像时,小亮从光屏的右侧朝向光屏
观察,他在光屏上看到手表的像的指针沿 顺时针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转动。
顺时针 (共36张PPT)
第4章 光的世界
2 光的反射定律
一、光的反射
1.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一部分光
返回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 我们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该物体表
面发生了 反射 。
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 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名词(一面一点三线两角)
(3)反射角(∠r):反射光线(OB)与法线(ON)
的夹角。
(1)法线(ON):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2)入射角(∠i):入射光线(AO)与法线(ON)
的夹角。
2.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要点提示:
①器材:光屏(带角度尺)、激光笔、平面镜;
②光屏与镜面的放置要求:光屏与镜面垂直;
③“三线同面”的判断方法:将显示反射光线的光屏折
转,观察上面是否显示反射光线,当转动后,光屏上就
不会有反射光线,说明三线应该在同一平面上;
④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测量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
的普遍性;
⑤判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
射角增大或减小,反射角跟着增大或减小。
(2)通过实验,可得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 内——三
线共面;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法线 两侧——两线
分居;
③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两角相等。
同一平面
法线
等于
3. 反射光路的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可逆 。让光线逆着反射光线
的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
向射出。
可逆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 镜面反射:平面镜很光滑,一束平行光射在平面镜
上,反射光束仍然是 平行 的。
2. 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 凹凸不平 ,会把来自光
源的光向 四面八方 反射。
3. 应用: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
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 漫反射 。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 反
射定律 。
平行
凹凸不平
四面八方
漫反射
反
射定律
A组 基础过关精练
(选择题为单选)
光的反射
1. 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 C )
A. 物体一定是光源
B. 人眼发出的光射到物体上
C. 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眼
D. 物体和人眼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C
2. (2024·自贡)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
形成的是( B )
B
光的反射定律
易错点:对光的反射定律理解不透彻
3. (2024·巴中期末)一条光线与镜面成60°角射到平
面镜上,则( B )
A. 反射角为60°
B.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
C. 入射角为40°
D. 当光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为90°
B
4. 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
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
∠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
反射光线将沿着 OD (选填“OB”“OC”或
“OD”)方向射出。
(第4题)
OD
5. 如图所示是表示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情况,图
中 MM' 表示反射面, BO 表示入射光线, O
是入射点, OA 是反射光线, ON 是法
线, ∠3(或∠BON) 是入射角, ∠2(或
是反射角。
(第5题)
MM'
BO
O
OA
ON
∠3(或∠BON)
∠2(或∠NOA)
6. 【新教材改编】如图所示是关于小猫和小聪的一幅漫
画,图中两条光线的夹角是60°,则小聪观察小猫光路
的入射角的角度是 30 °,此现象说明光在反射时,
光路是 可逆 的。
(第6题)
30
可逆
7. 太阳光与水平面成25°角射到平静的湖面上,则反射
角为 65 °;若太阳光垂直射向湖面,则反射角
是 0 °。
65
0
[第8(1)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8. (1)如图所示,一束强光照到镜面上,画出反射光
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
AO,并标出入射角的角度。
[第8(2)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9. (1)如图所示,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后,通
过潜望镜进入小明的眼睛。请画出光的传播路径。
[第9(1)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2)(2024·泸州)如图甲是随嫦娥六号一起发射的角
反射器的示意图,其三个反射面相互垂直,其中两个反
射面如图乙所示,一束光只在这两个反射面发生了反
射,请在图乙中画出这束光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
迹)。
[第9(2)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10.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半圆形光屏(带角度
尺)可绕ON翻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第10题)
(1)如图中,使激光沿AO方向入射,当入射光线与平
面镜夹角为60°时,入射角大小为 30° ;再将光屏
右侧绕ON向后折,折后右侧光屏上 没有 (选填
“有”或“没有”)反射光线,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探究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
30°
没有
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第10题)
(2)如图中,若让另一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观
察到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这一现象说明 在光的
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3)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普遍规律,
接下来的操作是改变 入射角大小 ,多次实验。
在光的
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角大小
(第10题)
11. 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
实验。
(第11题)
(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量角器 。
量角器
(2)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
ENF 竖直 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
镜面。
竖直
(3)如图甲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经平面
镜反射后,沿另一方向射出。图中∠r是 反射 (选
填“入射”或“反射”)角。
反射
(第11题)
(4)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 靠近 (选填“靠
近”或“远离”)平面镜。
靠近
(第11题)
(5)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次数 1 2 3 4 5 6
∠i 20° 30° 40° 50° 60° 70°
∠r 20° 30° 40° 50° 60° 7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 等于 (选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等于
(6)如图乙,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
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
线 在同一平面内 。
(第11题)
在同一平面内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2. 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没有区别
B. 我们能够从不同的方向上看到黑板上的字,这说明
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C. 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不遵守光
的反射定律
D. 光发生漫反射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D
13.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粗糙的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则从侧面看去( B )
A. 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
(第13题)
B. 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 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 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14. 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背着月光走
时应该走 亮 的地方,迎着月光走时应该走 暗 的
地方。(均选填“亮”或“暗”)
亮
暗
B组 能力拓展训练
(选择题为单选或双选)
15. 如图所示,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目
标,以下操作可行的是( CD )
A. 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
B. 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
C. 平面镜绕入射点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
D. 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转动一定
角度
(第15题)
CD
16. (2024·巴中巴州区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30°,若要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垂直,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 )
A. 平面镜不动,入射光线绕O点顺时针旋转15°
B. 平面镜不动,入射光线绕O点逆时针旋转15°
C. 入射光线不动,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旋转15°
D. 入射光线不动,平面镜绕O点逆时针旋转30°
(第16题)
A
17. 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打到光电屏(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如图所示,与液面夹角为45°的光束经液面反射后在光电屏上形成光点S1,一段时间后光点由S1移到S2,且S1、S2的距离为4 cm,则该液面 下降 (选填“上升”或“下降”)的高度为 2 cm。
下降
2
(第17题)
(答案图)
【解析】由于入射光线是不变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
是镜面反射,所以当水面发生变化时,反射光线的方向
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如答案图所示;反射到光
电屏上的光点从S1移向S2,则说明该液面是下降的;根
据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可知:OB=S1S2=4 cm;由于入射
光线与液面的夹角始终为45°,则反射角也为45°,所
以∠OO'B=90°,即△O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过O'
作OB的垂线,则OC=O'C=OB=×4 cm=2 cm,即
液面下降的高度为2 cm。
18. 阳光与水平面成60°角射向地面,用平面镜使阳光
竖直射入井底,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明反射
角的度数。
(第18题)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