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过程和结果,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1917年3月,俄国发生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 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资产阶级
二月革命
二、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 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起义胜利,临时政府被推翻。这次革命被称为“十月革命”。
1917
2.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建立: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成立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的苏维埃政府, 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措施:苏维埃政府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红军;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列宁
3.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 _ 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
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1)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鼓舞,看到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2)十月革命的胜利,帮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提高了对工农群众伟大力量和组织群众进行直接斗争的认识,从而推动了知识分子同现实政治斗争结合、同工农群众结合的进程。
(3)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最深刻的影响,是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4)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播下了种子。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树立了一个新榜样,这就是应该从无产阶级革命中寻找出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指导,从社会主义中寻找出路。而不再把眼睛盯住日本和西方,盯住资本主义世界。
左图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它见证了 的胜利,这次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 革命,建立了第一个 专政的国家。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
★(2023淄博)“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十月革命”“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分析以三组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认识到( )
A.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发展
B.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
→启蒙运动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马克
思主义诞生为十月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科学理论,真理标准问
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此可知,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
→十月革命不是改革,与史实不符
→材料主要强调思想解放,不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改变社会经济基础,与史实不符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3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30多万人举行了反战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游行发展为武装起义,得到士兵的支持。革命迅速扩及全国,各地相继成立苏维埃,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为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正在前线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全国政权。
请简单概括材料讲述的主要内容。
内容: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从材料中“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可知,这是推翻沙皇政府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
2. [课标要求: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 布尔什维克党在1905年并不希望立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希望首先建立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布尔什维克作为一个在野党对政府实行监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布尔什维克党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1917年,党的领袖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纲》猛烈地抨击了1917年二月革命后获得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口号。1917年9月更进一步提出布尔什维克应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
根据材料,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布尔什维克党在1905年并不希望立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希望首先建立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布尔什维克作为一个在野党对政府实行监督”可知一战爆发前布尔什维克党并不希望立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布尔什维克党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表明一战的爆发促使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策略发生改变,提出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变化:一战的爆发促使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策略由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到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政权的改变。
( )1.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第一次在3月,第二次在11月。第一次革命是一个使每个人大吃一惊的意外。这里的“意外”主要是指
A.推翻了沙皇专制 B.建立苏维埃政权
C.建立公有制经济 D.废除土地私有制
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
A
【解析】
根据“第一次在3月”可得出是俄国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A项正确;B项是十月革命的内容,排除B项;CD两项都不是二月革命的内容,排除。故选A项。
( )2.“对外战争冒险失利触发了社会危机后,全俄便急剧卷入革命漩涡。随着貌似强大的沙皇专制似乎完全出人意料地突然崩溃,君主立宪制的前景已不复存在。”以上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二月革命的爆发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
D.《和平法令》 的颁布
B
【解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符合题意。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是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四月提纲》是列宁在1917年4月1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 )3.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总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兵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越过了街垒,迅猛地冲向冬宫。材料描述的是
A.萨拉托加大捷 B.克里木半岛战争
C.凡尔登战役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
D
【解析】
“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总攻的信号。”可知材料表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A.武昌起义 B.“光荣革命”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示意图 攻占冬宫
( )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两幅图片,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D
【解析】
由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7日晚,起义者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D项正确。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项;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 )5.《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此法令的颁布
A.宣告十月革命胜利 B.导致俄国退出一战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
【解析】
《和平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苏俄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C项符合题意。列宁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并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告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与俄国退出一战和农奴制改革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A.工业化成功实现 B.由理想变成现实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 )6.据下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B
【解析】
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由理想变为现实,B项符合题意。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排除A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意味社会主义从暴力走向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 )7.过去的革命,结局通常都是由一个剥削集团代替另一个剥削集团执掌政权,而十月革命却使俄国受压迫受剥削的无产阶级变成为统治阶级。”据此可知,十月革命
A.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
B.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C.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
D.推动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B
【解析】
由材料“过去的革命,结局通常都是由一个剥削集团代替另一个剥削集团执掌政权,而十月革命却使俄国受压迫受剥削的无产阶级变成为统治阶级”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即材料中说的“无产阶级变成为统治阶级”,B项符合题意。“彻底消灭剥削阶级”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材料重点在于“无产阶级变成为统治阶级”,排除C项;题干无法体现十月革命与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共38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各缔约国,缔约的背景和目的,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内容和影响,凡尔登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简要战况和战役结果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并探讨突发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提高独立思考和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在 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展开了激烈争夺。
2.形成: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随着矛盾不断激化,两大军事集团开始形成。
(1)三国同盟: 、 、 。
(2)三国协约: 、 、 。
3.争夺焦点: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
俄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奥匈帝国
德国
两次工业革命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索: 事件。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爆发: 年7月, 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意大利
奥匈帝国
1914
萨拉热窝
3.主要战役: 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 ”“地狱”“屠场”之称。
4.结束:1917年, 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 的失败而结束。
5.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 、
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争夺世界霸权
重新瓜分世界
同盟国
1918
美
绞肉机
1916
6.影响:
(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超过3 000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 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3)这场战争还削弱了 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帝国主义
欧洲
图1 图1是德国向英国的海上霸权发起挑战的漫画,反映了
后,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激化,也为日后的
埋下了隐患。 图2 图2是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 年2月,德军进攻凡尔登,用炮弹不断轰击敌军阵地,还使用了毒气弹。
顽强抵抗,从8月开始反攻,挫败了德军的进攻。
法军
1916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工业革命
A.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使西欧国家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下图所示历史现象( )
C
→材料反映的欧洲列强扩军备战,不是为了殖民统治,与史实不符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空观念错误
→1890—1914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呈现增长趋势,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都在扩军备战,欧洲国家关系空前紧张,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C项正确
→当时欧洲列强矛盾激化,没有联合自强,与史实不符
1. [课标要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材料 1871年,四分五裂的德国完成统一,这为它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德国的工业本来落后于英、法两国,但后来居上。同英国一样,德国发展工业也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市场,但是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只有英国殖民地的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只能向英、法等国“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德国与英、法等国的冲突不断加剧。
材料反映了什么内容?
内容:资本主义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不断激化。
从材料可知,德国工业发展超过英、法两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为了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国需要从海外获得大量原材料和市场,这严重损害了英、法等国的利益,德国与英、法等国的矛盾日益激化。材料反映出欧洲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资源是不平衡的,也激化了它们之间的矛盾。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的目标决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把整个世界作为其争夺的自然边界。以英国和德国这两个主要对手为例,1903年普鲁士邦的内政大臣贝特曼·霍尔维格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而同年4月,英国首相在上院宣称:“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根据材料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从德国内政大臣的话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求粉碎英国的霸权,德国要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从英国首相的话中可以看出英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也是维护国家海上霸权。所以,一战的实质就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 )1.“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法俄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协约》 签订……1907年,英俄两国签订《英俄协约》。”材料叙述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 B.反法联盟的瓦解
C.三国同盟的正式形成 D.三国协约的建立过程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D
【解析】
根据材料“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法俄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1907年,英俄两国签订《英俄协约》。”可知,材料中的“同盟”指的军事组织是三国协约。英法美三国组成军事集团三国协约。它们要应对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军事组织三国同盟的“威胁”。欧洲各国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D项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材料中的协约在1907年仍有签订,排除A项;反法联盟是1793年到1815年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新兴的资产阶级法国而结成的同盟。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为了对抗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其后的五次同盟则是为了对抗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成三国同盟,排除C项;故选D项。
( )2.九年级历史学习小组绘制漫画《争夺》,你认为造成下图所示“争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想要争夺世界霸权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
最终形成
C.英法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
展不平衡
D
【解析】
由题干漫画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但是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德国只能向英法等国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所以造成题干图示“争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D项正确。德国想要争夺世界霸权是争夺的内容不是争夺的原因,排除A项;英法成为世界殖民霸主不是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不是“争夺”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 )3. 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会引发地震。19世纪后半期形成的同盟国和协约国在长期的冲突中累积起来的能量释放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大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引发这场“大地震”的直接原因是
A.英国爆发内战 B.林肯当选总统
C.德国完成统一 D.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在长期的冲突中累积起来的能量释放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大地震”——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萨拉热窝事件是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ABC三项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故选D项。
( )4.(2023常州)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A
【解析】
由材料“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可知,这描述的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A项符合题意。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俄国十月革命有关,排除B项;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C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印度的一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 )5.1916年初,德国总参谋长亲自策划了一个“绞肉机计划”,希望“把法国的血流光”,彻底消灭法国的陆军。结果在此次战役后,“德国的血反倒快流光了”,德军从进攻转为防御。这次战役是
A.萨拉热窝事件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诺曼底登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C
【解析】
根据材料“德军从进攻转为防御”和所学可知,凡尔登战役后,德国由进攻转为防御,C项正确。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排除A项;索姆河战役是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的作战,排除B项;诺曼底登陆战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排除D项。故选C项。
( )6.下图是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1918年在法国西部战线生活了四个月后,完成的绘画《毒气战》。该作品体现了
A.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B.凡尔登战役伤亡惨重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
D.美国反对战争的态度
C
【解析】
据图片看出,画面上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结合题干时间“1918年”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C项符合题意。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排除A项;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排除B项;图片不能说明美国反对战争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 )7.在这四年的时间里,英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法国的劳动力、国家财政和自然资源不堪重负,导致战后经济的千疮百孔;俄国“为了捍卫帝国而参战,帝国却因此灭亡”。这些表明,一战
A.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B.促进了殖民地民族觉醒
C.加剧了列强的矛盾
D.导致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A
【解析】
据题干“在这四年的时间里,英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法国的劳动力、国家财政和自然资源不堪重负,导致战后经济的千疮百孔;俄国‘为了捍卫帝国而参战,帝国却因此灭亡’”可知,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排除。故选A项。
( )8.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在《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一书中指出:“在世界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些参战国的共同特点,几乎毫无例外的是:它们要么是帝国,要么试图成为帝国”。作者认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
A.民族解放战争 B.反法西斯战争
C.帝国主义战争 D.殖民扩张战争
C
【解析】
由材料“几乎毫无例外的是:它们要么是帝国,要么试图成为帝国”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C项正确。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本国主权和独立而战斗,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一战的非正义性,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而不是简单的争夺殖民地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9.20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并不是充满希望的舞台,而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图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政府建立大南斯拉夫国家;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地区。1912年和1913年巴尔干地区连续发生战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插手巴尔干地区的事务。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分)
原因: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尖锐对抗,激化了原有的民族矛盾、地区冲突。(2分)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图
(2) 仔细观察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同盟国集团作战的优势和劣势。(4分)
优势:位置相邻可形成整体。(2分)劣势:可能受到英、法、俄东西夹击。(2分)
材料三 这场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多,涉及30个主权国家,推翻了4个帝国,产生了7个新的国家,死亡人数为:战斗人员约850万,非战斗人员约1 0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1 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 516亿美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战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6分)
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分)影响:①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②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一点2分,共4分)(共29张PPT)
第10课 《 凡尔赛条约》 和《 九国公约》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条约》的签订背景、基本内容、作用和影响,说出《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实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说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作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的召开: 年1月,在巴黎召开。参加和会的有27个战胜国,和会被法国、英国和美国三国操纵。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1919
2.《凡尔赛条约》
(1)签订:1919年6月,协约国与 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了规定。
(2)内容: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 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
,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人数。③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 、 、 等国瓜分。
日
法
英
义务兵役制
法
德
3.凡尔赛体系的确立:《凡尔赛条约》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 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4.国际联盟: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因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不加入国际联盟。
凡尔赛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由 国倡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年,九国代表签署了《 》等条约。
2.内容:《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 原则。
机会均等
九国公约
1922
美
3.作用:《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 ”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然而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 和 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太平洋
东亚
门户开放
图1
图2
从图1到图2,可知一战后 (国家名)解体了,分成许多民族独立的国家;苏俄打破了 一统欧洲的局面,建立第一个 专政国家。
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
奥匈帝国
★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的第一反应就是竭力把战争爆发的罪责完全推给德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认识: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与“这样的认识”相匹配的是( )
A.外交关系影响无足轻重
B.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
C.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D.军备竞赛完全可以避免
B
战争的原因是国际关系恶劣
→外交关系影响并不是无足轻重,说法错误
→一战后,由于战胜国把罪责全部推给德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
20世纪30年代德国国内民族仇恨增强,最终导致二战爆发。材
料中“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说明当时国际关
系恶化导致战争,言外之意是说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B项
正确。
→材料说明的是国际关系问题,不是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完全”过于绝对,说法错误
1. [课标要求:知道华盛顿体系,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材料 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中的“一个公约”指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公约:《九国公约》。理解:①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但实际上列强对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②《九国公约》使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然而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结合所学可知,《九国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但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 [课标要求:知道凡尔赛体系,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材料 ……还在巴黎和会期间,劳合·乔治就预感到了这种危险。他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法国对巴黎和会没有完全实现其肢解德国、奴役德国的计划不满,为了巩固它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继续推行“均势政策”,在经济上、政治上支持德国,希望以此来削弱法国。美国不甘心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它留在凡尔赛体系之外,在欧洲扶持德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同日本、英国展开了新的争夺。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中体现了凡尔赛体系的哪些内在矛盾?
材料第一段讲述了战胜国与德国的矛盾。《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处罚过于严厉,导致德国国内复仇情绪蔓延。拥有巨大经济潜力和军事实力的德国一旦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必然不会忍受《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材料第二段体现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法国要求严厉制裁德国,而英国为了限制法国开始支持德国。美国不甘心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为了攫取世界霸权,它与日本、英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展开了新的争夺。这则材料说明了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矛盾:战胜国与德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 )1.在学习九年级下册历史某一课后,某同学绘制了右面这幅漫画——《德国的绞刑架》 。漫画中代表德国的人物被施以绞刑,因为
A.巴黎公社的建立
B.德国的统一
C.《凡尔赛条约》 的签订
D.《九国公约》 的签订
《凡尔赛条约》
C
【解析】
根据题干“九年级下册历史某一课”“德国被施以绞刑”,结合所学可知,德国被施以绞刑指的是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凡尔赛条约》,该条约对德国进行严厉限制,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在法国创立的,与德国无关,排除A项;德国统一加强了德国的实力,不符合漫画中对德国“施以绞刑”的描绘,排除B项;《九国公约》是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与德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 )2.列宁指出:“这是一群野兽,他们彼此斗来斗去,互相撕咬。他们要决定给谁多一些,于是彼此厮打了五个月……他们已到了不能控制自己的地步,这群野兽会撕咬得只剩下一些尾巴。”材料强调巴黎和会
A.是一次分赃会议 B.解决了各国矛盾
C.对德国进行严惩 D.实现了长久和平
A
【解析】
根据材料“这是一群野兽,他们彼此斗来斗去,互相撕咬。他们要决定给谁多一些,于是彼此厮打了五个月……他们已到了不能控制自己的地步,这群野兽会撕咬得只剩下一些尾巴”,可知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瓜分殖民地,说明是一次分赃会议,A项正确;巴黎和会并未解决各国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间的争夺,并未涉及对德国的惩罚,排除C项;巴黎和会并未实现长久和平,排除D项。故选A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 )3. 观察右图,1919年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对德和约条款之一规定了德国军队驻扎波罗的海沿岸与立陶宛。对这一决定,协约国最主要的目的是
A.军队可以对付俄国(苏联)
B.保护法国领土安全
C.肢解德国的领土和军队
D.削弱德国军事实力
A
【解析】
1919年1月到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会议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对德国加以限制。题干中“对德和约条款之一规定了德国军队驻扎波罗的海沿岸与立陶宛”的规定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军队可以对付俄国(苏联),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A项。
( )4.“1921年7月,美国国务卿休斯向英、法、日、意等国提议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凡尔赛条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下列选项与此国际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A.五四运动 B.俄国十月革命
C.巴黎和会 D.华盛顿体系
《九国公约》
D
【解析】
由题干材料“美国国务卿休斯向英、法、日、意、中等国提议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凡尔赛条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问题的《五国海军条约》、关于远东和太平洋问题的《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体系,D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排除B项;巴黎和会发生在1919年,排除C项。故选D项。
( )5.《泰晤士报》评论:远东地区的重要事件影响了帝国,新太平洋、新的中国以及日本内部的新趋势都在会议上被塑造出来,新形势正在形成。“新形势”出现的时间为
A.一战开始前 B.巴黎和会召开之前
C.一战进行时 D.华盛顿会议召开后
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远东地区的重要事件”指的是一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新形势指的是会后形成的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D项正确;一战开始前、巴黎和会召开之前、一战进行时的世界格局均是旧的世界格局,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 )6. 词典中对“鱼质龙纹”这一成语的解释为:龙的外表,鱼的实质,形容表里不一,虚有其表。小洁同学认为这一成语适合形容《九国公约》,其中“鱼质”表示《九国公约》
A.遏制了日本对外扩张 B.调整了战胜国关系
C.是一个掠夺性的公约 D.限制并削弱了德国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表里不一”“虚有其表”可知,小洁认为《九国公约》表里不一,虚有其表。结合所学可知,《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但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中国仍然处于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公约本质上仍然带有掠夺性,C项正确;《九国公约》主要是针对中国的条约,排除A项;《九国公约》还涉及战败国日本,排除B项;限制并削弱了德国的是《凡尔赛条约》,排除D项。故选C项。(共37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学习目标 1.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和结果,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说岀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成就,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实施:为了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2.内容:以征收 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允许 经营中小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 的工资制。
按劳取酬
私人
自由贸易
粮食税
1921
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苏联成立: 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工业化:
(1)概况: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 国。
(2)特点: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的,另一方面,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工业
五年计划
1922
3.农业集体化:从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三、苏联模式
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 的形成。
2.特征: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 ,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 。
体制障碍
经济规律
高度集中
苏联模式
图1 为加快________ 步伐,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 __ 个五年计划。图1第聂伯河上的水电站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图2 图2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情景。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__ 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 _。
一
停滞
农民
工业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工业化的开展
D.赫鲁晓夫改革
★(2023烟台)下图所示比例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
C
苏联经济总量在全球所占比例
找出材料关键信息“苏联”“1928年”“1938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废止,时空概念错误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21年至1928年,时空概念错误
→1928—1937年,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C项正确
→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1953年,时空概念错误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材料主要表达了什么?
表达: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从材料中可知苏联模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上,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导致个人崇拜盛行,因此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1928—1940年苏联工、农业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给苏联社会带来的新变化。
2.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材料 1928—1940年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 551 18.21 7 330
1940年 1 831.7 16 592.3 27.15 9 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概况:苏联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缓慢。新变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根据材料中重工业原料的钢、煤炭大幅度增长,代表农业的谷物小幅度增长,可知苏联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缓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40年期间苏联先后完成两次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 )1.1926年邓小平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到达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丰富。此时的莫斯科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店、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与这一现象出现相符的苏俄国情是
A.十月革命获得了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三年国内战争结束
新经济政策
B
【解析】
根据“1926年邓小平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到达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丰富。此时的莫斯科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店、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并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出现了题干中“莫斯科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店、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的现象,B项正确。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是在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年国内战争结束是在192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 )2.列宁曾对某政策作出总结:“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但是在战争基本结束后继续强化这些政策,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对此,他采取的纠正措施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取消了自由贸易 D.生活必需品归国家统一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故选B项。
( )3.苏联工业每年给农村提供几万台拖拉机,使机耕地在全国耕地中的比例由1932年的20%增加到1940年的70%,初步实现了耕种的机械化。材料表明苏联
A.迅速巩固苏维埃政权
B.实行自主的生产经营
C.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
D.目的是增加粮食产量
苏联的工业化
C
【解析】
由材料“苏联工业每年给农村提供几万台拖拉机”“初步实现了耕种的机械化”,说明苏联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巩固政权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是否自主经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耕种机械化是否达到粮食增产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C项。
A.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稳步推进了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的弊端完全暴露
D.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 )4.下表是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数据。它表明苏联这一时期
A
类别 农业产值增长率 轻工业产值增长率 重工业产值增长率
1937年比1928年 8.1% 210% 550%
【解析】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故A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排除B项;题干表格说明苏联这一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能表明苏联模式的弊端完全暴露,排除C项;题干表格说明苏联这一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能表明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 )5.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居于这一判断, 苏联实施了
A.西进运动 B.余粮收集制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
D
【解析】
根据材料“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这一判断就直接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集体化建设,D项正确;西进运动是指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的运动,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的一种,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到1925年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 ) 6.(2023重庆B卷)关于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苏联党内进行了激烈争论,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的发展资金,除了向农民征收普通税外,还要通过扩大工、农产品的价格差来收取。后来,不加限制地扩大这种价格差。这表明苏联工业化
A.资金充足 B.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
C.发展迅猛 D.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面对工业化时资金来源成为棘手的问题,最后接受斯大林的建议从农民和农业榨取资金,以发展工业化可见,牺牲农业为工业,不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在此利益受损,B项正确,排除D项;苏联工业化缺少资金,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工业化发展的态势,排除C项。故选B项。
( )7.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A.制约了产业转型 B.改善了民众生活
C.突破了发展困境 D.遵循了经济规律
苏联模式
A
【解析】
根据材料“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可知,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苏联模式的制约,使其无法转型到技术创新,因此,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没有提到民众生活的改善,排除B项;没有突破发展困境,排除C项;片面发展重工业,没有遵循经济规律,排除D项。故选A项。
( )8.漫画反映了当时苏联
A.新经济政策不断推进
B.农民的获益显著提升
C.计划经济的成就显著
D.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C
【解析】
根据漫画和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到1953年,斯大林模式即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今性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之前已经废除,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农民等对比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农民的获益显著提升,排除B项;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实现工业化,到1953年时,而不是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排除D项。故选C项。
9.20世纪20—30年代,苏联逐渐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苏联(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俄)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2分)
原因:新经济政策的推行。(2分)
材料二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6分)
表现形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2分)成果: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②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③为苏联军民取得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材料三 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
(3)材料三中,C和G时期苏、中两国经济发展受到相同经济体制影响,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哪两阶段?归纳以上问题探究的主题。(4分)
相似阶段:B和H阶段。(2分)主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分)(共16张PPT)
九下第三单元总结
01
大单元结构导图
02
微专题知识归纳
03
小切口专题
1.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何异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项目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异 时间 1917年3月 1917年11月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任务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结果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同 背景 都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而发生的革命
动力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起了积极作用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事件 时间 内容 影响或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 1918—1920年 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取消自由贸易 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但遭到农民的反对,引起了新的危机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年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 工业化 1928—1937年 “一五” “二五”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农业 集体化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 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开展消灭富农运动,加快集体农庄建设 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续表
事件 时间 内容 影响或评价
苏联 模式 1936年 确立 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积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弊端:政治上高度集权,阻碍民主与法制建设;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3.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体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项目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背景 处置战败国,重新划分世界范围 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矛盾重重
会议 概况 时间 1919年 1921—1922年
地点 巴黎 华盛顿
操纵国 英国、法国、美国 美国为主导
体系内容 签订对德《凡尔赛条约》,从领土、殖民地、军事、赔款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另外同其他战败国也签订了和约 迫于美、英两国的压力,日本归还了中国山东的大部分权益;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然而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影响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船”,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见证和平发展之船】
郑和宝船(模型) 中国之南洋……明初,遣太监郑和等航海招致之,来者益众。……而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如鹜,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殆不下数十万人。
——徐继畬《瀛寰志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事件的影响。(4分)
影响: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一点2分,共4分)
材料二 【见证国防强大之船】
“辽宁舰” 中国海军在军事管理体制上有足够自主性,政府对海军有一定的重视,加之军民之间有良好的合作,随着中国国防经费的增加和海军造舰技术的发展,中国海军的发展及其重要性的提升是可以预期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海军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列举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海军发展的史实。(4分)
原因:管理体制合理、政府重视、军民合作、科技引领等。(2分)史实: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海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如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服役,第一艘自主研发的航空母舰“山东舰”下水。(2分)
材料三 【见证世界变革之船】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布尔什维克冲进冬宫,逮捕了资产阶级部长们,房间里的时钟永远停留在那个时刻……在冬宫前的涅瓦河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宏伟的冬宫一起,见证了那场震撼世界的伟大革命。冬宫,于是成了一个时代的丧钟,另一个时代的黎明
(3)根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中这一“伟大革命”是“一个时代的丧钟,另一个时代的黎明”?(4分)
理解:十月革命结束了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理解“丧钟”“黎明”各2分,共4分)(共32张PPT)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01
目标导航
02
思维导图
03
知识要点
04
历史图片
05
解题技巧
06
课堂探究
07
课堂过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知道甘地,了解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认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知道扎格鲁尔,了解埃及的华夫脱运动,认识华夫脱运动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卡德纳斯,了解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认识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和作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过度压榨;②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2.领导人: 。
甘地
3.过程:
(1)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 运动。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2)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3)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 ”(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
文明不服从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
4.结果: 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有数万人被判刑。后来, 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5.特点:即“非暴力”和“不合作”。
6.意义: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印度
英国殖民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和战后,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2.领导人: 。
扎格鲁尔
3.过程:
(1)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
(2)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埃及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
(3) 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 。
4.影响: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独立
1922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但宪法并未得到有效实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领导人: 。
3.目的: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卡德纳斯
1917
4.内容:
(1)打击寡头势力,确立 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
(3)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4)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5.作用: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央集权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主要集中在 世纪,这一时期运动形式主要有
、 、
等。
非暴力不合作
改革
战争
20
B
找出设问的主体
不同斗争方式
→材料没有提及爆发原因
→16个国家参与,这体现出国家多,非暴力不合作、和平
示威、武装起义、民主改革,这体现出斗争方式多样,
B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时间长短和过程曲折
→运动结果有胜有败,结果不尽相同
★(2023宜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他1869年出生于一个印度教家庭。他曾在伦敦大学学习法律,获得律师资格。大学毕业后,一次,他前往南非首府办理案件,公司为他购买了头等车厢的车票。但在火车上,一个欧洲白人见到他后,立刻怒气冲冲地叫来车长,声称不愿与有色人种同坐一节车厢。他被要求改坐行李车厢,他拒绝接受,因此被赶下车。他后来回忆这件事时说,这是“我生平从未受过的侮辱。我的积极非暴力行动就从这天开始”。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指出“他”是谁?他号召印度民众开展什么运动?他发动的这场运动对印度民众有何意义?
“他”:甘地。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意义: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也可)。
根据材料讲述的故事可知这个人物是甘地,他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风暴,也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亚非拉爆发的民族民主运动声势大、时间长,在亚洲有印度等国的反英斗争,在非洲主要有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的反帝斗争,在拉丁美洲有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的反美斗争。
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②十月革命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可以概括:一战后民族运动兴起是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殖民地。战后一些老牌殖民帝国受到了战争的创伤,削弱了殖民力量,给予殖民地人民斗争机会。而十月革命沉痛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国家 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印度 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领导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
埃及 扎克鲁尔和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独立斗争,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英国被迫有条件承认埃及独立
墨西哥 卡德纳斯总统进行民主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2)根据材料二“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领导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扎克鲁尔和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独立斗争”“卡德纳斯总统进行民主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在领导阶级的不同是中国人民的斗争由无产阶级领导,大部分国家由资产阶级或民族主义者领导斗争;在斗争形式上的不同是中国、埃及进行武装斗争;印度采取非暴力不合作;墨西哥进行民主改革。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在领导阶级和斗争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领导阶级:中国人民的斗争由无产阶级领导,大部分国家由资产阶级或民族主义者领导斗争。斗争形式:印度采取非暴力不合作;墨西哥进行民主改革;中国进行武装斗争。
( )1.到1921年3月底,印度有87人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称号,10—11月,联合省、孟加拉和孟买有94名穆斯林警察辞职,不辞职的人受到舆论压力,处境困难。这说明
A.印度实现国家独立 B.甘地思想得到响应
C.英印战争一触即发 D.英国殖民统治崩溃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921年”“放弃……称号”“警察辞职”“受到舆论压力”等内容可知,材料中的行为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相符,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得到印度的广泛响应,B项正确。印度1947年才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与“192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印度人对英国殖民的非暴力不合作行动,英印战争一触即发与英国殖民统治崩溃均不符合1921年的史实,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A.富国强兵的探索 B.废除农奴的主张
C.反对种姓的行动 D.反英斗争的方式
( )2.下面两幅图所示场景体现了甘地
D
甘地率信徒开始“食盐进军” 甘地亲自纺线织布
【解析】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引起了印度人民的反抗,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图示中“食盐进军运动”“纺线运动”都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形式,D项正确。富国强兵的探索是日本明治维新,排除A项;废除农奴的主张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排除B项;甘地反对的是英国殖民统治,不是本国的种姓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 )3.一战后,他有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国家认知,在其起草的华夫脱党章程中也有了“争取埃及完全独立”的诉求。在他的领导下,1922年英国被迫承认了埃及有条件独立。“他”是
A.扎格鲁尔 B.甘地
C.卡德纳斯 D.马丁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A
【解析】
根据题干“一战后,他有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国家认知,在其起草的华夫脱党章程中也有了‘争取埃及完全独立’的诉求。在他的领导下,1922年英国被迫承认了埃及有条件独立。”和所学知识可知,扎格鲁尔是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1918年组织了华夫脱党,1919、1920为争取埃及独立而被逮捕,在他的领导下,1922年英国被迫承认了埃及有条件独立,A项正确。甘地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排除B项;卡德纳斯领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墨西哥改革(卡德纳斯改革),排除C项;圣马丁是拉美独立解放运动的领袖之一、杰出的军事统帅、阿根廷国父,排除D项。故选A项。
( )4.英国于一战中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强烈,由此爆发了华夫脱运动。该运动
A.使埃及获得有条件的独立
B.使英国在埃及的全部特权被废
C.使埃及彻底摆脱殖民统治
D.使埃及成为完全独立的共和国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的承认埃及独立,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使英国在埃及的全部特权被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华夫脱运动使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的承认埃及独立,埃及没有彻底摆脱殖民统治,埃及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共和国,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 )5.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严重影响了墨西哥社会经济,原料生产因世界市场萎缩大量减产,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大跌,社会矛盾尖锐。为此墨西哥
A.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B.制定颁布新的宪法
C.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D.发动对外侵略战争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为保证宪法的实施、改变墨西哥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进行了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C项符合题意。为解决社会经济危机,卡德纳斯发动改革,不是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1917年,墨西哥颁布宪法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排除B项;为解决社会经济危机,卡德纳斯发动改革,没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排除D项。
( )6.有学者认为:卡德纳斯改革是部分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促进了墨西哥社会和经济发展,使墨西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丁美洲最民主的国家。下列有关卡德纳斯改革措施中,体现民主政治体制建立的是
A.推行土地改革
B.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C.打击寡头势力
D.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C
【解析】
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改革内容: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等。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卡德纳斯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是打击寡头势力,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