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旨在(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推动中国现代化
C.推动洋务运动发展 D.维护清王朝统治
2.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文中“猛省”最有可能是指( )。
A.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B.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解放中国人的思想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改变这种现象,革命党人采取的最主要的行动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发动武昌起义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即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办理。”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君主立宪原则 B.民主共和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君主专制原则
5.“辛亥革命……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拓展提升】
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了许多报刊,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白话文报刊,如陶成章、章太炎1910年于日本创办的《教育今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清末新政不得民心
B.清政府的舆论控制松弛
C.广大民众成为民主革命关注的重要力量
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7.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西晋之亡也,有刘琨、祖逖,击楫中流,闻鸡起舞,晋尚可偏安于东;北宋之亡也,有宗泽、岳飞,渡河三呼,背涅四字,宋尚可残喘于南”。这一社论( )。
A.旨在延续传统民族精神 B.阻止了外族的侵略行径
C.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D.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
8.“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王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结论意在强调( )。
A.中央集权削弱助推清政府灭亡
B.武昌起义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9.武昌起义后,在南北双方和谈过程中,英国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各列强的利益与安全,故各列强应敦促南北双方尽快达成协议。在重重压力下,南方革命党人被迫让步。这说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B.南北和谈受到洋人阻挠
C.列强希望中国和平稳定
D.辛亥革命面临失败风险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面是1912年的年画《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游行中横幅上写有“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红旗上有“汉”字字样。该年画反映了当时( )。
A.立宪运动的破产 B.年画已成为绘画主流
C.共和政体的建立 D.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1.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从“王朝”到“国家”的转型,现代民主共和国得以初步建立,民众的身份由臣民变为公民,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再也不表现为对一家一姓的效忠,而是对国家与人民的奉献。这反映出( )。
A.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B.中国民主政治得以巩固
C.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 D.封建专制土壤彻底清除
12.19世纪末,作为中国政权基础的在朝士绅、在野上层士绅与乡绅,因清王朝的改革措施而出现了分裂。辛亥革命时各省的独立,大致由主张或同情革命的士绅、军队和反对清政府的秘密结社所领导的群众这三大势力促成,中国也由“绅—军政权”转变成为“军—绅政权”。这一转变( )。
A.根源于清廷权力结构下移
B.为辛亥革命失败埋下隐患
C.说明士绅阶级已退出政权
D.有利于地方发展民主政治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庄重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纵观百余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每一个现代化方案的提出,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息息相关。唯有在回顾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催生的各种现代化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科学内涵,才能在历史与当下的联系中理解这一命题超越既往的划时代意义。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现代化方案,简述其方案内容、实践活动,并进行评价。(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方案,史论结合,阐述清晰。)第18课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旨在(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推动中国现代化
C.推动洋务运动发展 D.维护清王朝统治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清末新政是清王朝的自救运动,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D项正确;A、B两项是清末新政的客观影响,排除;洋务运动此时已经破产,排除C项。
2.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文中“猛省”最有可能是指( )。
A.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B.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解放中国人的思想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解析】陈天华在《猛回头》中沉痛描述了国家遭受列强瓜分的现状,而当时的清政府与洋人勾结,成为洋人的朝廷,因此陈天华的“猛省”指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D项正确。
3.“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改变这种现象,革命党人采取的最主要的行动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发动武昌起义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由材料中“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等信息可知,革命党人要建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即成立全国性的政党,故选A项。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即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办理。”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君主立宪原则 B.民主共和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君主专制原则
【解析】材料体现了临时大总统与参议院的分权制衡的关系,故选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我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原则,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故排除D项。
5.“辛亥革命……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
【拓展提升】
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了许多报刊,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白话文报刊,如陶成章、章太炎1910年于日本创办的《教育今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清末新政不得民心
B.清政府的舆论控制松弛
C.广大民众成为民主革命关注的重要力量
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解析】从材料中看,陶成章、章太炎等人通过创办白话文报刊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清末民众文化水平较低,用白话文能更好地让民众了解变法和革命思想,这表明民众成为民主革命关注的重要力量,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清末新政,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时期,清政府对舆论管制严格,曾抓捕过秋瑾、章太炎等宣传民主革命人士,排除B项;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
7.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西晋之亡也,有刘琨、祖逖,击楫中流,闻鸡起舞,晋尚可偏安于东;北宋之亡也,有宗泽、岳飞,渡河三呼,背涅四字,宋尚可残喘于南”。这一社论( )。
A.旨在延续传统民族精神 B.阻止了外族的侵略行径
C.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D.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
【解析】据材料可知,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南洋总汇新报》的这一社论是基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旨在唤醒、激发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深,D项正确;该社论旨在通过延续传统中国的民族精神来激发海外华侨的近代民族精神,而非延续传统民族精神,排除A项;“阻止了”夸大了该社论的作用,排除B项;1910年之前,民主革命就已出现,排除C项。
8.“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王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结论意在强调( )。
A.中央集权削弱助推清政府灭亡
B.武昌起义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结论意在强调中央集权削弱助推清政府灭亡,A项正确;武昌起义并未发动广大群众,这意味着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排除C项;“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武昌起义后,在南北双方和谈过程中,英国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各列强的利益与安全,故各列强应敦促南北双方尽快达成协议。在重重压力下,南方革命党人被迫让步。这说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B.南北和谈受到洋人阻挠
C.列强希望中国和平稳定
D.辛亥革命面临失败风险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主张各列强应对南北双方和谈施加压力,这是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大多数西方国家支持袁世凯,迫使南方革命党人让步,辛亥革命面临失败风险,D项正确;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中外反动势力就已经开始勾结,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列强阻挠南北和谈,而是强调英国主张各列强应对南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排除B项;“列强希望中国和平稳定”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面是1912年的年画《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游行中横幅上写有“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红旗上有“汉”字字样。该年画反映了当时( )。
A.立宪运动的破产 B.年画已成为绘画主流
C.共和政体的建立 D.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及“汉”字,紧扣时间1912年可知,当时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故选C项;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宣告了立宪运动的破产,这发生在1912年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年画已成为绘画主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从“王朝”到“国家”的转型,现代民主共和国得以初步建立,民众的身份由臣民变为公民,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再也不表现为对一家一姓的效忠,而是对国家与人民的奉献。这反映出( )。
A.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B.中国民主政治得以巩固
C.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 D.封建专制土壤彻底清除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的结论,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排除B项;“封建专制土壤彻底清除”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12.19世纪末,作为中国政权基础的在朝士绅、在野上层士绅与乡绅,因清王朝的改革措施而出现了分裂。辛亥革命时各省的独立,大致由主张或同情革命的士绅、军队和反对清政府的秘密结社所领导的群众这三大势力促成,中国也由“绅—军政权”转变成为“军—绅政权”。这一转变( )。
A.根源于清廷权力结构下移
B.为辛亥革命失败埋下隐患
C.说明士绅阶级已退出政权
D.有利于地方发展民主政治
【解析】题干反映出辛亥革命时期,混入了大量旧势力,这些势力因为各自动机加入革命阵营,从而为革命失败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权力下移指的是地方势力增强,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些势力大部分是旧势力,不利于地方民主政治发展,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庄重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纵观百余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每一个现代化方案的提出,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息息相关。唯有在回顾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催生的各种现代化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科学内涵,才能在历史与当下的联系中理解这一命题超越既往的划时代意义。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现代化方案,简述其方案内容、实践活动,并进行评价。(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方案,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答案】 方案:辛亥革命。(1分)
方案内容: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实践活动: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清朝统治。(3分)
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传播。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历史局限性,革命成果被窃取,中国分裂战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6分)
【解析】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其中制度层面的学习,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如选择方案为辛亥革命,可从辛亥革命的内容、历史功绩和局限性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