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卒召外侮”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复辟帝制
【解析】结合材料“元首谋逆,蔑弃《约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此行动指的是袁世凯称帝后,革命党人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护国战争,故选C项。
2.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痛心地表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这反映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
A.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
B.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军阀混战割据局面严重
D.文明开化的新风尚盛行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的大患是南北军阀的混战,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军阀混战,并不是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排除A项;仅由材料,无法得知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也无法得知新风尚的相关信息,排除B、D两项。
3.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1912年到1919年的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0.95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这8年间的发展超过了过去40多年的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欧洲列强侵略的放松
C.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D.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解析】材料反映了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欧洲列强正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故选B项;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材料的现象,故排除A项;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不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1912年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彻底结束,故排除D项。
4.法国南部的华工墓地的墓碑上用中文镌刻着“流芳百世”“鞠躬尽瘁”“勇往直前”“虽死犹生”等铭文,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这些华工出国参战发生在( )。
A.晚清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1917年,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项正确;1912年清朝已经被推翻,1924年国民革命开始,抗日战争时期是1931—1945年,排除A、C、D三项。
5.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时所强调的个人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主题是( )。
A.否定传统 B.救亡图存
C.民主进步 D.全盘西化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反映的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B项正确;“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无法体现民主进步和全盘西化的主题,排除C、D两项。
【拓展提升】
6.“带着辫子没法混,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移风易俗作用有限
B.北洋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
C.“府院之争”引发了思想混乱
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
【解析】依据材料“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民谣对应的时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既有张勋复辟又有民主共和,这首民谣体现出当时政局动荡不安,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辛亥革命移风易俗(剪发)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府院之争”引发思想混乱,主要体现的是政局动荡,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是1917年张勋复辟而非袁世凯复辟帝制,且袁世凯于1916年逝世,排除D项。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12年辛亥周年纪念之际,《真相画报》发表了马星驰的漫画《一年来之回顾》,用今昔对比的方式描绘昔日官僚“匿迹销声”,如今又“争夸经验”;昔日帝国主义外交上“承认为交战国”,如今又“协议处分”我国;昔日国民“延颈企踵渴望共和”,如今则是“小民无米为炊”。漫画意在揭示当时( )。
A.专制势力有抬头倾向
B.民主共和已经荡然无存
C.军阀割据局势愈演愈烈
D.北洋政府被卷入一战炮火
【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辛亥周年纪念之际”等可知,漫画揭露了袁世凯当政后中国封建专制势力有抬头倾向,帝国主义列强继续妄图瓜分中国,而广大人民仍旧过着极端贫苦生活的真相,故A项正确;B项所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军阀割据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时间信息为1912年,当时一战尚未爆发,排除D项。
8.民国初年的政党数量虽多,然细究各党之政纲,几难以分别其间之差别,而且政纲表述虚化,语意含混,解释各异,难以付诸实践,更有许多党派全无政纲可言。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传播
C.多党合作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D.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政纲表述虚化”“难以付诸实践”“无政纲”及所学可知,民国初年,各政党没有统一有效的政纲,缺乏实行政党政治的必要条件,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参政议政意识”,且“普遍提高”的表述也不准确,排除A项;民国初年,民主共和观念逐渐传播,但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刚开始不久,多党合作政治格局初步形成需要政党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当时不具备此种条件,排除C项。
9.近代漫画家马星驰于1914年发表漫画《急起直追》(见下图),画面以一艘出洋远航的帆船为主体,船上满载货物。据此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热潮兴起 B.欧洲列强侵略有所放松
C.国内环境较为稳定 D.欧洲各国急需大量物资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4年”“出口国货”“急起直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内环境,且当时的国内环境并不稳定,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美各国对物资的需求,排除D项。
10.下表所示为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的情况。对该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女性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宗旨
A.女性获得平等参政权利
B.女性平等意识得到增强
C.政府主导近代教育变革
D.近代中国实现社会转型
【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即辛亥革命后,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私人开办的各种女子学校,引导女性参与政治、经济、艺术创作等活动,反映出女性平等意识得到增强,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女性获得了平等参政权利,排除A项;“政府主导近代教育变革”与学校为“私人开办”不符,排除C项;女子学校的创办不能说明近代中国实现了社会转型,排除D项。
11.(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16年6月《新闻报》发表了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列火车已脱离轨道,火车头上插着一面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旗和两面五色旗,人们正全力以赴试图将列车推入轨道。与这一漫画作品主题相符合的是( )。
A.反对张勋复辟帝制
B.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是“1916年6月”,当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于当年6月去世,题干中“一列火车已脱离轨道”正是讽刺袁世凯称帝一事,而“人们正全力以赴试图将列车推入轨道”,说明人们正努力使中华民国朝着民主共和的道路继续前进,其首要任务就是反对专制,这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相一致。据此可知,该漫画与新文化运动相呼应,故选C项;“火车已脱离轨道”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帝制发生在1917年,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人们”的阶级属性,仅述及了他们正“全力以赴试图将列车推入轨道”,排除B项;材料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D项。
12.下列书刊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政治民主化尝试
C.新兴阶级崛起 D.晚清政府的自救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书;《民报》是孙中山创办的,在其发刊词中孙中山介绍了“三民主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青年》是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故这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近代化的有益探索,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部分历史人物及其救亡思想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2分)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逐渐获得部分官僚及士人的认可,并被洋务派付诸行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器物”变革。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通过“器物”以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在此背景下,维新派提出了效法日本,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制度”救国之路,但维新变法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夭折。这条道路于辛亥革命后诞生了中华民国,但民主共和的果实最终被军阀所窃取。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国民仍深陷于专制与愚昧的束缚中,于是积极引进西方启蒙思想,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以启迪民智、实现国人的思想变革。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升到了“思想”层面。
总而言之,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0分)
(也可以从有识之士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中发挥重要作用;学习先进知识与救亡图存贯穿于中国近代历史等角度说明)
【解析】首先,据材料“历史人物及其救亡思想”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等知识可得出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据材料“魏源”“康有为”“陈独秀”“李大钊”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等知识可得出论题:“有识之士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中发挥重要作用”或“学习先进知识与救亡图存贯穿于中国近代历史”。其次,关于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可按照阶段的先后顺序展开阐述,每个阶段可从背景、表现和经过、结果和影响等角度展开阐述。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卒召外侮”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复辟帝制
2.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痛心地表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这反映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
A.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
B.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军阀混战割据局面严重
D.文明开化的新风尚盛行
3.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1912年到1919年的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0.95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这8年间的发展超过了过去40多年的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欧洲列强侵略的放松
C.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D.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4.法国南部的华工墓地的墓碑上用中文镌刻着“流芳百世”“鞠躬尽瘁”“勇往直前”“虽死犹生”等铭文,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这些华工出国参战发生在( )。
A.晚清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5.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时所强调的个人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主题是( )。
A.否定传统 B.救亡图存
C.民主进步 D.全盘西化
【拓展提升】
6.“带着辫子没法混,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移风易俗作用有限
B.北洋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
C.“府院之争”引发了思想混乱
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12年辛亥周年纪念之际,《真相画报》发表了马星驰的漫画《一年来之回顾》,用今昔对比的方式描绘昔日官僚“匿迹销声”,如今又“争夸经验”;昔日帝国主义外交上“承认为交战国”,如今又“协议处分”我国;昔日国民“延颈企踵渴望共和”,如今则是“小民无米为炊”。漫画意在揭示当时( )。
A.专制势力有抬头倾向
B.民主共和已经荡然无存
C.军阀割据局势愈演愈烈
D.北洋政府被卷入一战炮火
8.民国初年的政党数量虽多,然细究各党之政纲,几难以分别其间之差别,而且政纲表述虚化,语意含混,解释各异,难以付诸实践,更有许多党派全无政纲可言。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传播
C.多党合作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D.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
9.近代漫画家马星驰于1914年发表漫画《急起直追》(见下图),画面以一艘出洋远航的帆船为主体,船上满载货物。据此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热潮兴起 B.欧洲列强侵略有所放松
C.国内环境较为稳定 D.欧洲各国急需大量物资
10.下表所示为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的情况。对该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女性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宗旨
A.女性获得平等参政权利
B.女性平等意识得到增强
C.政府主导近代教育变革
D.近代中国实现社会转型
11.(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16年6月《新闻报》发表了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列火车已脱离轨道,火车头上插着一面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旗和两面五色旗,人们正全力以赴试图将列车推入轨道。与这一漫画作品主题相符合的是( )。
A.反对张勋复辟帝制
B.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下列书刊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政治民主化尝试
C.新兴阶级崛起 D.晚清政府的自救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部分历史人物及其救亡思想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